11月14日,涯市,多云。
“破浪”号第28航次印度洋科考团队即日从涯市启航,预计用四个月时间完成三个航段的任务。每个航段约为40天,结束后会有不同的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在港口轮换登船完成各自的科研任务。
这次科考活动共集结了全国多位海洋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主要从从生化、水文及海洋地质三个方面展开工作。
祝声将参加全程三个航段,需要在海上待满四个月。
登船前,人员按照不同部门和单位在码头集合。
祝声这会儿和她另外两个江大的同事站在一起,等待上面的出发指令。
一趟航次里科学家的人数通常都不会很多,占大比例的还是技术人员和船员。他们身处的队列零零散散,甚至站不出一个方阵。
祝声转头看见陈择野站在科学家队伍的尾部,不算很远。至少她能看见他微低着头正和同事交谈着,大多数时候边听边点头,偶尔开口说几句话,就能引得一群人哈哈大笑。
前面的人被他们的笑声吸引过去,纷纷侧目。祝声于是便看得明目张胆。
正好陈择野也朝这边看了过来,两人对视了一下,笑着挥了挥手。
“小祝,你来点一下科学家队伍的人数。”祝声站在队伍的最前方,负责点名的人作人员可能看她好说话,于是临时塞了个任务。
她接过名单,一一核对下去。
因为人数并不多,她很快就点到了末尾。
经过昨晚一个来回的拼车,两个人不再那么陌生。“陈择野”这个常常流传在他人口中的名字,切实地落在了地上,变成了祝声眼前这个穿着藏青色外套的具象的人。
她语气熟稔地开口:“陈老师,早上好呀!”
对方也自然而然地接过:“早上好。”
“这边齐了没有?”负责清点人数的工作人员冲祝声这边喊。
周围都是细碎的交谈声,很是嘈杂。
祝声拔高音量回应:“齐了!”
似乎只剩他们这边的核对,祝声的尾音都还没完全落下,队伍前方就传来了洪亮的声音:“好,各部门往这边靠一靠,我们拍张合照!”
队伍开始流动,科学家队列刚好在“破浪号”附近,大家都往他们这边靠拢。祝声被慢慢推到了前排的位置,她刚刚没来得及回到江大同事在的区域,于是正好排在了陈择野身前。
喊了几句“一切顺利”“预祝成功”的口号后,兼任摄影师的后勤组小马快速拍了几张合照,马上就开始招呼着大家登船:“可以了,大家准备出发!”
“?”
祝声记得她之前看过一则大洋科考启航的新闻,出发前人员在码头整整齐齐列好方阵,完整走了一套致辞的流程后,全体雄赳赳、气昂昂地登船。
为什么他们这次启航这么潦草?
“不需要领导致辞什么的吗?”祝声悄悄问陈择野。
陈择野微低了低头,小声道:“各个地方的规矩不一样,涯市这边出发一向比较随性。”
陈择野第一次参加大洋科考的主办单位在东州,那边启程就颇具仪式感。大小领导讲话、列方阵拍照等等,光是这些就要耗费不少时间。
以前他觉得这些环节除了做宣传外没什么意义,后来有一次在海上他收到母亲发来的一张新闻截图,是他们出发时拍的照片。
【择野,我同事在电视上看到你了,感觉你好像黑了点。】
陈择野的母亲陈术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在江临大学研究分子生物学。母子双双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因此尽管他们在一个城市,却也并不常见面。
那一次大洋科考的意义重大,新闻连着推送了好几天,陈树每天都给他转发。海上的信号并不稳定,但丝毫没有影响陈择野对母亲喜悦心情的感知。
这么看来,具有仪式感的启程对他们微小的个体来说也有其意义。
队伍慢慢移动起来,祝声索性没回去找那两个同事:“点完人头就出发,的确够随性。”
“有机会的话,你可以参加一次北方出发的航次,比如东州。体验会很不一样。”
刚刚也站在附近的许远见这会儿捕捉到了一点只言片语,加入了对话:“东州那边太磨叽了,还是涯市这边爽快。”
许远见今天的发型颇为潦草,像是刚从被窝里钻出来就过来集合了。
祝声听说他昨晚临时被崔主任叫走调整方案,一直讨论到了后半夜。
——当然,这是听陈择野说的。
陈择野想到他昨晚半夜才回房间,问了句:“你们后来讨论出结果了吗?”
“没呢。A7那个点位可能还是要先勘探一下才能确认,之前几次回传的数据不完全吻合。”
陈择野拍拍他的肩表示安慰:“祝你好运。”
“是出什么问题了吗?”祝声见许远见一脸愁容,出声问道。
“之前选的有个下潜点现在还不太确定。我们结合附近的地质情况,推测那里可能会有新东西,在讨论要不要下去。”
这确实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下潜一次就要花掉三十万,唯恐竹篮打水一场空。
怪不得说科研烧钱。
许远见说到这个又开始头疼,摆摆手:“先不说这些愁人的事儿了。哦对,听说这次辉光集团的上一任老总也要下一次海。”
祝声闻言惊讶道:“他有点年纪了吧?”
“快七十了。”陈择野说。
许远见轻轻撞了下陈择野的手臂,八卦了一句:“去年西太那次科考他是不是也上船了?我听老李他们说,秦老还挺喜欢找人给他讲课。”
“老爷子挺有趣的,也是真的对科学感兴趣。”陈择野道,“去年他就想下马里亚纳海沟了,但是因为风险大,没让下去。这回可能先来印度洋试试水。”
辉光集团做房地产起家,这几年逐渐开拓了业务范围,精密零部件、生物医药等热门的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这次印度洋科考活动虽然是由官方发起和举办的,但辉光集团赞助了不少资金和设备。
刚刚许远见提到的是他们的集团前总裁秦有光,民间科学爱好者。听说他年轻时候没机会读书,现在常常投资教育科研事业反哺社会,也算是一种弥补遗憾。
祝声听他们聊,不由得对这一号人物感到好奇。
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成功下潜的例子了,但是在潜器那样一个封闭狭窄环境待上十几个小时,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忍受的,何况秦有光已经年过花甲,更别提下潜过程中还有种种意外和风险。
祝声想起她出发前曾请教过有经验的同事,对方给她打预防针:“一旦你下去了,之后就只能听天由命。”
也就是说,每一次下潜都要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甚至是——牺牲的准备。
冒着这么大风险也要到海底一探究竟,祝声相信秦有光是真的喜欢科学事业。
-
祝声刚踏上甲板时,脚底的平稳就被一阵阵微弱的摇晃所取代。
她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已经身处海上,正踏着波浪。
她站在栏杆边上往外看。
繁忙的港口与一艘艘不同形貌的船只寒暄或告别,并通过不时响起的鸣笛声告知着旅人。
今天是多云天气,海面被云割成了深浅不一的无规则形状的绸缎,偶尔漏出一点的金光是上面的点缀。
祝声想到了巴瑶族,那是东南亚的一个以船为家、以海为生的民族。她想,她上辈子说不定就来自这个群体,要不然她怎么会天生就亲近海洋呢?
“破浪”号缓缓驶离码头,船上的几波人被分成了不同小组,分别有船员领着参观船上设施。
这艘大洋科考船刚投入使用没几年,船内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配备的实验器材也颇为先进。除了必备的卧室、餐厅、实验室外,甚至还有健身房、阅览室和影音室等娱乐设施。面面俱到。
祝声分到的房间在客舱末端,但是离影音室很近。
房间不大,一张单人床,一个柜子,一套面朝窗户的木质桌椅,外加一个独立的卫生间。满打满算的一人活动区域——这就是她接下来四个月要住的地方。
祝声打开行李开始整理房间。
放在桌上的手机震动了一下,祝声拿起来一开,是江大的同事给她发来了一条消息。
【冯丹扬:小祝,出去吃饭吗?】
冯丹扬正好比祝声大一轮,有个正在上小学的女儿。
冯丹扬研究的方向是海洋生物学,生物所和微生物所离得很近,所以她们平时就相熟。冯丹扬一直对祝声很照顾,知道她之前没出过大洋,还给她提了不少建议。
祝声看了看手表,竟然已经十一点了。
冯丹扬的房间在她前面。
【海洋界不知名人士:好,我走过来找你吧!顺路。】
祝声简单收拾了一下,拧开门把手正往外走。
“咔嚓”一声,对面的房门也开了。
“好巧。”陈择野抬手打了个招呼。
“破浪”号第28航次印度洋科考团队即日从涯市启航,预计用四个月时间完成三个航段的任务。每个航段约为40天,结束后会有不同的科研工作者和技术人员在港口轮换登船完成各自的科研任务。
这次科考活动共集结了全国多位海洋领域的专家和学者,主要从从生化、水文及海洋地质三个方面展开工作。
祝声将参加全程三个航段,需要在海上待满四个月。
登船前,人员按照不同部门和单位在码头集合。
祝声这会儿和她另外两个江大的同事站在一起,等待上面的出发指令。
一趟航次里科学家的人数通常都不会很多,占大比例的还是技术人员和船员。他们身处的队列零零散散,甚至站不出一个方阵。
祝声转头看见陈择野站在科学家队伍的尾部,不算很远。至少她能看见他微低着头正和同事交谈着,大多数时候边听边点头,偶尔开口说几句话,就能引得一群人哈哈大笑。
前面的人被他们的笑声吸引过去,纷纷侧目。祝声于是便看得明目张胆。
正好陈择野也朝这边看了过来,两人对视了一下,笑着挥了挥手。
“小祝,你来点一下科学家队伍的人数。”祝声站在队伍的最前方,负责点名的人作人员可能看她好说话,于是临时塞了个任务。
她接过名单,一一核对下去。
因为人数并不多,她很快就点到了末尾。
经过昨晚一个来回的拼车,两个人不再那么陌生。“陈择野”这个常常流传在他人口中的名字,切实地落在了地上,变成了祝声眼前这个穿着藏青色外套的具象的人。
她语气熟稔地开口:“陈老师,早上好呀!”
对方也自然而然地接过:“早上好。”
“这边齐了没有?”负责清点人数的工作人员冲祝声这边喊。
周围都是细碎的交谈声,很是嘈杂。
祝声拔高音量回应:“齐了!”
似乎只剩他们这边的核对,祝声的尾音都还没完全落下,队伍前方就传来了洪亮的声音:“好,各部门往这边靠一靠,我们拍张合照!”
队伍开始流动,科学家队列刚好在“破浪号”附近,大家都往他们这边靠拢。祝声被慢慢推到了前排的位置,她刚刚没来得及回到江大同事在的区域,于是正好排在了陈择野身前。
喊了几句“一切顺利”“预祝成功”的口号后,兼任摄影师的后勤组小马快速拍了几张合照,马上就开始招呼着大家登船:“可以了,大家准备出发!”
“?”
祝声记得她之前看过一则大洋科考启航的新闻,出发前人员在码头整整齐齐列好方阵,完整走了一套致辞的流程后,全体雄赳赳、气昂昂地登船。
为什么他们这次启航这么潦草?
“不需要领导致辞什么的吗?”祝声悄悄问陈择野。
陈择野微低了低头,小声道:“各个地方的规矩不一样,涯市这边出发一向比较随性。”
陈择野第一次参加大洋科考的主办单位在东州,那边启程就颇具仪式感。大小领导讲话、列方阵拍照等等,光是这些就要耗费不少时间。
以前他觉得这些环节除了做宣传外没什么意义,后来有一次在海上他收到母亲发来的一张新闻截图,是他们出发时拍的照片。
【择野,我同事在电视上看到你了,感觉你好像黑了点。】
陈择野的母亲陈术也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在江临大学研究分子生物学。母子双双有繁重的科研任务,因此尽管他们在一个城市,却也并不常见面。
那一次大洋科考的意义重大,新闻连着推送了好几天,陈树每天都给他转发。海上的信号并不稳定,但丝毫没有影响陈择野对母亲喜悦心情的感知。
这么看来,具有仪式感的启程对他们微小的个体来说也有其意义。
队伍慢慢移动起来,祝声索性没回去找那两个同事:“点完人头就出发,的确够随性。”
“有机会的话,你可以参加一次北方出发的航次,比如东州。体验会很不一样。”
刚刚也站在附近的许远见这会儿捕捉到了一点只言片语,加入了对话:“东州那边太磨叽了,还是涯市这边爽快。”
许远见今天的发型颇为潦草,像是刚从被窝里钻出来就过来集合了。
祝声听说他昨晚临时被崔主任叫走调整方案,一直讨论到了后半夜。
——当然,这是听陈择野说的。
陈择野想到他昨晚半夜才回房间,问了句:“你们后来讨论出结果了吗?”
“没呢。A7那个点位可能还是要先勘探一下才能确认,之前几次回传的数据不完全吻合。”
陈择野拍拍他的肩表示安慰:“祝你好运。”
“是出什么问题了吗?”祝声见许远见一脸愁容,出声问道。
“之前选的有个下潜点现在还不太确定。我们结合附近的地质情况,推测那里可能会有新东西,在讨论要不要下去。”
这确实是个令人纠结的问题,下潜一次就要花掉三十万,唯恐竹篮打水一场空。
怪不得说科研烧钱。
许远见说到这个又开始头疼,摆摆手:“先不说这些愁人的事儿了。哦对,听说这次辉光集团的上一任老总也要下一次海。”
祝声闻言惊讶道:“他有点年纪了吧?”
“快七十了。”陈择野说。
许远见轻轻撞了下陈择野的手臂,八卦了一句:“去年西太那次科考他是不是也上船了?我听老李他们说,秦老还挺喜欢找人给他讲课。”
“老爷子挺有趣的,也是真的对科学感兴趣。”陈择野道,“去年他就想下马里亚纳海沟了,但是因为风险大,没让下去。这回可能先来印度洋试试水。”
辉光集团做房地产起家,这几年逐渐开拓了业务范围,精密零部件、生物医药等热门的领域都有他们的身影。
他们这次印度洋科考活动虽然是由官方发起和举办的,但辉光集团赞助了不少资金和设备。
刚刚许远见提到的是他们的集团前总裁秦有光,民间科学爱好者。听说他年轻时候没机会读书,现在常常投资教育科研事业反哺社会,也算是一种弥补遗憾。
祝声听他们聊,不由得对这一号人物感到好奇。
虽然目前已经有很多成功下潜的例子了,但是在潜器那样一个封闭狭窄环境待上十几个小时,也不是人人都可以忍受的,何况秦有光已经年过花甲,更别提下潜过程中还有种种意外和风险。
祝声想起她出发前曾请教过有经验的同事,对方给她打预防针:“一旦你下去了,之后就只能听天由命。”
也就是说,每一次下潜都要做好最坏的心理准备,甚至是——牺牲的准备。
冒着这么大风险也要到海底一探究竟,祝声相信秦有光是真的喜欢科学事业。
-
祝声刚踏上甲板时,脚底的平稳就被一阵阵微弱的摇晃所取代。
她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已经身处海上,正踏着波浪。
她站在栏杆边上往外看。
繁忙的港口与一艘艘不同形貌的船只寒暄或告别,并通过不时响起的鸣笛声告知着旅人。
今天是多云天气,海面被云割成了深浅不一的无规则形状的绸缎,偶尔漏出一点的金光是上面的点缀。
祝声想到了巴瑶族,那是东南亚的一个以船为家、以海为生的民族。她想,她上辈子说不定就来自这个群体,要不然她怎么会天生就亲近海洋呢?
“破浪”号缓缓驶离码头,船上的几波人被分成了不同小组,分别有船员领着参观船上设施。
这艘大洋科考船刚投入使用没几年,船内设施完善、功能齐全,配备的实验器材也颇为先进。除了必备的卧室、餐厅、实验室外,甚至还有健身房、阅览室和影音室等娱乐设施。面面俱到。
祝声分到的房间在客舱末端,但是离影音室很近。
房间不大,一张单人床,一个柜子,一套面朝窗户的木质桌椅,外加一个独立的卫生间。满打满算的一人活动区域——这就是她接下来四个月要住的地方。
祝声打开行李开始整理房间。
放在桌上的手机震动了一下,祝声拿起来一开,是江大的同事给她发来了一条消息。
【冯丹扬:小祝,出去吃饭吗?】
冯丹扬正好比祝声大一轮,有个正在上小学的女儿。
冯丹扬研究的方向是海洋生物学,生物所和微生物所离得很近,所以她们平时就相熟。冯丹扬一直对祝声很照顾,知道她之前没出过大洋,还给她提了不少建议。
祝声看了看手表,竟然已经十一点了。
冯丹扬的房间在她前面。
【海洋界不知名人士:好,我走过来找你吧!顺路。】
祝声简单收拾了一下,拧开门把手正往外走。
“咔嚓”一声,对面的房门也开了。
“好巧。”陈择野抬手打了个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