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英水又叫玉澜江,江流以东是姜家的武国,以西是郑家的玄国。
玄国的皇帝郑印,原任武国的上大将军,曾被封为郑国公。郑印不满武国姜氏的统治,联合几大世家起兵谋反,建立玄国。为了扩大疆土,命其女郑赤珠替父出征,如御驾亲征,攻占武国城池。
玄国建立三年,风云骤变,乱象丛生,战火纷繁。
百姓饱受其害,流民四处逃窜,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骇人惨象。民间传言皆因郑家窃国,杀戮太重,德不配位,背离天意,才惹来天灾。
各地民间义军和帮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一人称号“齐霸虎”,在起义军中横空出世,直接说出"王侯将相有种乎?兵强马壮而!"的言论,点醒世人,引来了江湖上众多帮派联盟,组成一支庞大的绿林军,攻占了几个城池,掀起了几场腥风血雨,令玄国朝廷慌了阵脚,这不,今日又在议事殿商讨此事。
玄国成立后,未修建新宫殿,直接搬入原是武国的皇宫,御花园里一园芳至,幽香馥郁,浓夏翠荫,让人心静舒凉。然而不知从何处传来嘈杂之声,沸反盈天。顺着声音,穿过曲折的廊桥,仔细去听,便寻到了议事殿。
殿内中间的金色宝座上,坐着一位威严的王者,镂空的金色冠冕束住纹丝不乱的霜发,深深浅浅的斑点缀在满是皱纹的脸上,饱经风霜的玄国开国皇帝郑印,似乎衰老的更快一些,但眼神依然锐利,不减当年金戈铁马、纵横沙场时的风采。
“陛下,英水之战,郑家军惨败。”一个大臣在郑印面前,叩首禀告。
只见郑印,额头青筋突起,那只苍老的手握紧成拳,骨节泛白。深吸一口气,睥睨这群臣子说道:“哎,这老二,自出战以来,头一次败兵。有二公主的消息吗?”
全殿一片沉寂,仅有殿外那棵茂盛的老槐树才敢让叶子发出“莎莎”的声音。
过了片刻,另一个年轻的大臣,似乎做好了被骂的准备,哆哆嗦嗦的低头叩首说道:“尚,尚无消息。人人相传二公主是,是,是那泥菩萨,她,她过不了江。”
郑印眉头蹙起,闭上眼睛,听到这话,他浑身的气力被抽走般,往后一靠,瘫坐在龙椅上。
刚才说话的这位年轻大臣马上继续说道:“陛下,没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二公,大将军吉人自有天相,多次化险为夷,这次定会平安归来。”
郑印睁开眼睛,问道:“这次战况统计出来了吗?”
另一位大臣说道:“禀陛下,英水之战,造战船八十八艘,全部被毁。财力物力损失惨重。”
郑印又问道:“那众将士伤亡情况呢?”
“无一人生还。”
“砰!”郑印一拳锤在前方的书案上,殿内几位大臣吓到立刻跪下,把头向白玉地砖碰去,低得不能再低了。连殿外的树叶声也配合地也静止住。
“谁说无一人生还,我不是人吗?”一个头戴罗刹恶鬼面具,身着银甲,腰佩三尺宝剑的人,踏入殿里。
众大臣跪着回头,惊愕片刻,呼出一口气,像逃脱了什么灾难似的。
面具人走到殿中间,冲向还在气头上的郑印,屈膝跪下,用雌雄莫辩的声音说道:“父皇,我军战败,全因儿臣一人之过,请父皇降罪责罚。”
郑印揉揉眼睛,走下宝座,俯视着跪在殿中间的人,这个人面具和盔甲上都沾了些血迹,身上散发着尘土与江水混合的味道。
正是:泥污满面尘满身,腥味染透香闺门。
郑印摆了摆手。说道:“老二,胜败乃兵家常事。你已尽力而为,朕并不责怪你。”
郑印看着自己的女儿,想了想,妻子当年生了二女一子,自己欠两个女儿的太多了,大女儿被迫和亲,生死未卜,猜测早已归西。二女儿出生异象频繁,幼时便被一个得道仙人带到牛贺州修道,虽双亲缘薄,但在郑家有难之时,弃道归家,替父亲征,孝义两全,老二性格的确跋扈刚硬了一些,却是曾经的建国功臣,当下的中流砥柱。再次想到妻子临终嘱咐他的那些话,心中更加酸楚。
面具人继续说道:“可我们的郑家军。。还有沿江百姓。。。请父皇惩罚儿臣,以息民愤,安抚军眷。”
郑印对着郑赤珠,面色毫无怒意,说道:“赤珠,你快起来,回府休息吧,待朕再作商议。”
这个面具人便是郑印的二女儿,传闻中杀人放火、抽筋扒皮的女魔头,绰号罗刹女的郑赤珠,任职大将军,封号赤珠公主。
当年建国后,为了巩固玄国的地位,增强国势,首要战略就是扩充领地。郑印本就是武将出身,奈何因罹患奇异疾病,被迫安心养病,郑赤珠承担着替父御驾亲征的重任,但她容貌已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只好戴上鬼面具,化身罗刹恶鬼,挥舞利剑,与敌人厮杀。
在她妖魔般的统御之下,郑家军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城池。郑赤珠从十六岁到十九岁之间,逐步攻下英水以西的城郡,她的勇猛和智谋成为了传奇,百战百胜,从无一次战败。
随之恶名也成了传奇,其所到之处,必是尸山血海、碎骨盈地。郑赤珠纵兵屠杀,洗城沉人,凭着手段毒辣,被人称为“嗜血罗刹女”。
然而,郑赤珠万万没想到,她晕船!在英水之战,输的一败涂地。
郑赤珠仍跪在殿中央,毅然决然,仿若下一刻就要被拖到午门斩首,也丝毫不反驳,说道: “不必,儿臣不累,趁今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之首皆在,请父皇与各位大臣现下就商议,降罪于儿臣,平息众怒,立我国威。”
众臣俱知郑赤珠争强好胜,英水之战是她第一次败北,对她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打击。但谁又敢说怎么惩罚她呢,统御三军的大将军,皇帝的亲闺女,谁敢说就是给自己挖坟呢。
殿内再度静寂。
郑印的踱着步声打破这气氛,久病不愈的他,气色总是暗暗沉沉的,皱纹像一张蛛网罩在脸上,他带着几分自责的语气说:“若要降罪,朕先下一个罪己诏,我这一生,哎,不提也罢,我突发的奇病,便是惩罚。”他走到门口稍稍扭头,瞥了一眼殿中的跪着的大臣们,说道:“都起来吧,平身。”
郑赤珠不起,谁敢起身,这时候,那个年轻的大臣跪不住了,于是开口说道:“陛下,臣觉得,大将军既然请罪,就不得不罚,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尽管如此,战败这种事,也不算犯法,不如戴罪立功。”
另一位胖乎乎的大臣,似乎也跪不住了,稍微摇了摇一身的肥肉,缓解僵硬,用试探的口吻问道:“臣觉得云侍郎此话有理,戴罪立功乃是良策,我朝刚建立不久,战火四起,灾患层出,正值用人之际,不如让大将军去北上或南下?”
“什么?!”一个年长的大臣,惊怒,眉头紧锁,嘴唇颤颤巍巍,声音却十分坚定得说道:“不得再去征战了,平垛郡颗粒无收,嘉禾城蝗灾严重,国库已开仓放粮,倘若出征哪还有军粮。况且英水之战,大量造船,以消耗掉大半个国库的财力。”
“父皇,儿臣自请招安绿林军。”郑赤珠打断大臣的话,继而说道。
“去招安?”郑印皱眉问道。
“是,正如陆大人所言,我国正值用人之际,目前我军需要修生养息,内忧外患重重,此番水战损失惨重,不如,收编绿林军。”郑赤珠抬头说道。
但皇帝对此存有疑虑,思忖片刻,并未说话,这时,刚才那位胖的大臣又说话:“大将军提议招安,未尝不可。只是大将军从未涉足江湖,此去乃是棋走险路。”
这句话说的和郑印想的一模一样。招安确实是良策,与其征战消耗大量兵力、粮草,不如将这些武艺高强的义军招安,和义军谈和,以增兵力、扩兵源,此举既能削弱敌人,又能为国增兵,是一举多得之策。可是,让自己的女儿和江湖中人打交道,总是担忧的。
四年前,在册封郑赤珠为贵妃的宫宴中政变,建立玄国后,为立国威,被迫杀了不少栋梁之才,之后有一部分大臣向东去投奔渤海王,重新建立武国,也叫东武,而玄国也叫西玄。当今朝廷的现存的官员中,一半是追随郑印的老部下或者老同僚,皆从龙有功;一半是这几年科举新提拔的年轻官员,皆出身寒门。两批官员新旧势力相互抗争,水火不容。郑印的那些老伙计们,皆是悍将武夫,有勇无谋,这事还是不要交给那群莽夫。寒门子弟恐怕会被义军的阵势吓到,容易被策反。
郑印和众大臣面面相觑,他们都想到了一个人,一个不敢提到的人,论口才、胆识、谋略,无人能及他,那便是杨国公嫡长子——杨澈。
玄国的皇帝郑印,原任武国的上大将军,曾被封为郑国公。郑印不满武国姜氏的统治,联合几大世家起兵谋反,建立玄国。为了扩大疆土,命其女郑赤珠替父出征,如御驾亲征,攻占武国城池。
玄国建立三年,风云骤变,乱象丛生,战火纷繁。
百姓饱受其害,流民四处逃窜,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骇人惨象。民间传言皆因郑家窃国,杀戮太重,德不配位,背离天意,才惹来天灾。
各地民间义军和帮派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有一人称号“齐霸虎”,在起义军中横空出世,直接说出"王侯将相有种乎?兵强马壮而!"的言论,点醒世人,引来了江湖上众多帮派联盟,组成一支庞大的绿林军,攻占了几个城池,掀起了几场腥风血雨,令玄国朝廷慌了阵脚,这不,今日又在议事殿商讨此事。
玄国成立后,未修建新宫殿,直接搬入原是武国的皇宫,御花园里一园芳至,幽香馥郁,浓夏翠荫,让人心静舒凉。然而不知从何处传来嘈杂之声,沸反盈天。顺着声音,穿过曲折的廊桥,仔细去听,便寻到了议事殿。
殿内中间的金色宝座上,坐着一位威严的王者,镂空的金色冠冕束住纹丝不乱的霜发,深深浅浅的斑点缀在满是皱纹的脸上,饱经风霜的玄国开国皇帝郑印,似乎衰老的更快一些,但眼神依然锐利,不减当年金戈铁马、纵横沙场时的风采。
“陛下,英水之战,郑家军惨败。”一个大臣在郑印面前,叩首禀告。
只见郑印,额头青筋突起,那只苍老的手握紧成拳,骨节泛白。深吸一口气,睥睨这群臣子说道:“哎,这老二,自出战以来,头一次败兵。有二公主的消息吗?”
全殿一片沉寂,仅有殿外那棵茂盛的老槐树才敢让叶子发出“莎莎”的声音。
过了片刻,另一个年轻的大臣,似乎做好了被骂的准备,哆哆嗦嗦的低头叩首说道:“尚,尚无消息。人人相传二公主是,是,是那泥菩萨,她,她过不了江。”
郑印眉头蹙起,闭上眼睛,听到这话,他浑身的气力被抽走般,往后一靠,瘫坐在龙椅上。
刚才说话的这位年轻大臣马上继续说道:“陛下,没消息,就是最好的消息,二公,大将军吉人自有天相,多次化险为夷,这次定会平安归来。”
郑印睁开眼睛,问道:“这次战况统计出来了吗?”
另一位大臣说道:“禀陛下,英水之战,造战船八十八艘,全部被毁。财力物力损失惨重。”
郑印又问道:“那众将士伤亡情况呢?”
“无一人生还。”
“砰!”郑印一拳锤在前方的书案上,殿内几位大臣吓到立刻跪下,把头向白玉地砖碰去,低得不能再低了。连殿外的树叶声也配合地也静止住。
“谁说无一人生还,我不是人吗?”一个头戴罗刹恶鬼面具,身着银甲,腰佩三尺宝剑的人,踏入殿里。
众大臣跪着回头,惊愕片刻,呼出一口气,像逃脱了什么灾难似的。
面具人走到殿中间,冲向还在气头上的郑印,屈膝跪下,用雌雄莫辩的声音说道:“父皇,我军战败,全因儿臣一人之过,请父皇降罪责罚。”
郑印揉揉眼睛,走下宝座,俯视着跪在殿中间的人,这个人面具和盔甲上都沾了些血迹,身上散发着尘土与江水混合的味道。
正是:泥污满面尘满身,腥味染透香闺门。
郑印摆了摆手。说道:“老二,胜败乃兵家常事。你已尽力而为,朕并不责怪你。”
郑印看着自己的女儿,想了想,妻子当年生了二女一子,自己欠两个女儿的太多了,大女儿被迫和亲,生死未卜,猜测早已归西。二女儿出生异象频繁,幼时便被一个得道仙人带到牛贺州修道,虽双亲缘薄,但在郑家有难之时,弃道归家,替父亲征,孝义两全,老二性格的确跋扈刚硬了一些,却是曾经的建国功臣,当下的中流砥柱。再次想到妻子临终嘱咐他的那些话,心中更加酸楚。
面具人继续说道:“可我们的郑家军。。还有沿江百姓。。。请父皇惩罚儿臣,以息民愤,安抚军眷。”
郑印对着郑赤珠,面色毫无怒意,说道:“赤珠,你快起来,回府休息吧,待朕再作商议。”
这个面具人便是郑印的二女儿,传闻中杀人放火、抽筋扒皮的女魔头,绰号罗刹女的郑赤珠,任职大将军,封号赤珠公主。
当年建国后,为了巩固玄国的地位,增强国势,首要战略就是扩充领地。郑印本就是武将出身,奈何因罹患奇异疾病,被迫安心养病,郑赤珠承担着替父御驾亲征的重任,但她容貌已在一场大火中被烧毁,只好戴上鬼面具,化身罗刹恶鬼,挥舞利剑,与敌人厮杀。
在她妖魔般的统御之下,郑家军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城池。郑赤珠从十六岁到十九岁之间,逐步攻下英水以西的城郡,她的勇猛和智谋成为了传奇,百战百胜,从无一次战败。
随之恶名也成了传奇,其所到之处,必是尸山血海、碎骨盈地。郑赤珠纵兵屠杀,洗城沉人,凭着手段毒辣,被人称为“嗜血罗刹女”。
然而,郑赤珠万万没想到,她晕船!在英水之战,输的一败涂地。
郑赤珠仍跪在殿中央,毅然决然,仿若下一刻就要被拖到午门斩首,也丝毫不反驳,说道: “不必,儿臣不累,趁今日尚书、门下、中书三省之首皆在,请父皇与各位大臣现下就商议,降罪于儿臣,平息众怒,立我国威。”
众臣俱知郑赤珠争强好胜,英水之战是她第一次败北,对她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打击。但谁又敢说怎么惩罚她呢,统御三军的大将军,皇帝的亲闺女,谁敢说就是给自己挖坟呢。
殿内再度静寂。
郑印的踱着步声打破这气氛,久病不愈的他,气色总是暗暗沉沉的,皱纹像一张蛛网罩在脸上,他带着几分自责的语气说:“若要降罪,朕先下一个罪己诏,我这一生,哎,不提也罢,我突发的奇病,便是惩罚。”他走到门口稍稍扭头,瞥了一眼殿中的跪着的大臣们,说道:“都起来吧,平身。”
郑赤珠不起,谁敢起身,这时候,那个年轻的大臣跪不住了,于是开口说道:“陛下,臣觉得,大将军既然请罪,就不得不罚,所谓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尽管如此,战败这种事,也不算犯法,不如戴罪立功。”
另一位胖乎乎的大臣,似乎也跪不住了,稍微摇了摇一身的肥肉,缓解僵硬,用试探的口吻问道:“臣觉得云侍郎此话有理,戴罪立功乃是良策,我朝刚建立不久,战火四起,灾患层出,正值用人之际,不如让大将军去北上或南下?”
“什么?!”一个年长的大臣,惊怒,眉头紧锁,嘴唇颤颤巍巍,声音却十分坚定得说道:“不得再去征战了,平垛郡颗粒无收,嘉禾城蝗灾严重,国库已开仓放粮,倘若出征哪还有军粮。况且英水之战,大量造船,以消耗掉大半个国库的财力。”
“父皇,儿臣自请招安绿林军。”郑赤珠打断大臣的话,继而说道。
“去招安?”郑印皱眉问道。
“是,正如陆大人所言,我国正值用人之际,目前我军需要修生养息,内忧外患重重,此番水战损失惨重,不如,收编绿林军。”郑赤珠抬头说道。
但皇帝对此存有疑虑,思忖片刻,并未说话,这时,刚才那位胖的大臣又说话:“大将军提议招安,未尝不可。只是大将军从未涉足江湖,此去乃是棋走险路。”
这句话说的和郑印想的一模一样。招安确实是良策,与其征战消耗大量兵力、粮草,不如将这些武艺高强的义军招安,和义军谈和,以增兵力、扩兵源,此举既能削弱敌人,又能为国增兵,是一举多得之策。可是,让自己的女儿和江湖中人打交道,总是担忧的。
四年前,在册封郑赤珠为贵妃的宫宴中政变,建立玄国后,为立国威,被迫杀了不少栋梁之才,之后有一部分大臣向东去投奔渤海王,重新建立武国,也叫东武,而玄国也叫西玄。当今朝廷的现存的官员中,一半是追随郑印的老部下或者老同僚,皆从龙有功;一半是这几年科举新提拔的年轻官员,皆出身寒门。两批官员新旧势力相互抗争,水火不容。郑印的那些老伙计们,皆是悍将武夫,有勇无谋,这事还是不要交给那群莽夫。寒门子弟恐怕会被义军的阵势吓到,容易被策反。
郑印和众大臣面面相觑,他们都想到了一个人,一个不敢提到的人,论口才、胆识、谋略,无人能及他,那便是杨国公嫡长子——杨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