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路线还是能走一下的
好家伙,这看小说的劲头,约莫快和后世那些网瘾少年有一拼了。
唔,这书她计划着至少要写一百万字以上呢,大纲倒是列好了,这会儿才开了三万字的头,在第一波小高潮断的章……
希望明天叶俊梅同志不要仗着她们关系近就直接提刀上门来催更。
看着好姐妹捧着本子看得专注,凌潇潇感叹之余,隐约有点心虚。
其实,说起她写小说这个事,缘由还挺复杂,得从她穿越最开始的时候说起。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一朝穿越,拥有了几十年的先知先觉,能不能遏制住自己搞事情的欲望?多半不可能!
这道理到她这儿,当然也不例外,可惜她却是空有心而无力。
不管她想干什么,年龄就是个绕不过的坎儿。一个未成年的小屁孩儿,身体不好病恹恹的,还生活在相对封闭的部队大院里,她能干点啥?
退一万步说,就算她是个成年人,外头的运动搞得如火如荼,哪怕神仙下凡也得老老实实安安分分,还有她搞事的空子?她再有能力有想法,也不能到外头搞什么黑市买卖吧?
思来想去,她对自己的规划就很简单了。按部就班的上学,八十年代初参加高考上大学。等大学毕业之后,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差不多也成熟稳定了,遍地都是机会却没太大风险,正是搞钱的大好时机。
早早实现财富自由,享受美好人生之余,捎带手为国家做点事,这日子不得美滋滋?
把财富自由享受人生放在首位,这目标定得确实没志气没出息,但,有上辈子卷死卷活的经历,她真是提不起什么艰苦奋斗的心气。谁规定穿越者就必须有大志向来着!
所以呢,这些年她被迫耐着性子,除了吃吃喝喝混日子,也就为未来一共铺垫了三件事。
养病这个不用多说,伟人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一点儿不带掺假的,保不住小命,对将来有再多的谋划也是白搭。
然后就是,学习这个事肯定不能放下。大学一定是要考的,这一纸文凭的含金量可比后世高得多,平常可以不用,绝对不能需要的时候没有。
脑子不常用是会废掉的,要是仗着自己上辈子TOP2毕业就犯懒,她敢保证,到了上考场的那一天,一定会傻眼。
最后一件事,买邮票。
没错,就是邮票。
后世出名的高价邮票里,她印象最深的,除了生肖猴票,就是68年的“全国山河一片红”。
猴票得到80年才会发行,到现在了还得接着再等三年呢,她的重点目标自然是后者。
“全国山河一片红”又有“大一片红”和“小一片红”之分。单枚“大一片红”拍卖价最高上到一千三百多万。一张“小一片红”四联方,最高也拍到了五百多万。
这可是一本万利稳赚不赔的投资,除了回笼周期长得太离谱以外,一点毛病都没有。但,反正也没其他事能做,又不缺这点钱,为什么不呢?
“小一片红”率先在北京发行,一共发行了不到半天,就因为上面地图的图案画的不准确被紧急召回。要不是她早知道这事,掐着时间,还真买不到。
“大一片红”,她也想来着,可惜这玩意压根儿就没有正式发行过,在送审的环节被领导否了,留世的只有样稿,买都没处买,只能看以后有没有渠道搞到手了。
至于为了多买一版邮票,在邮局门口抱着小叔的大腿撒泼打滚儿这事……五岁小孩儿要东西,这个样子很正常嘛。
除却这三件,写作这个事,她倒是真想过。
运动期间没有稿费不算什么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她能写点啥?
武侠、言情小说?文学名著都成毒草了,写这些是等着挨批斗呢?
诗歌散文?对不起,这个真的不怎么擅长……
伤痕文学?她又不是知青,又没去插队,上哪儿有伤痕去?
人生议题?她这个年纪思考人生,简直让人笑掉大牙了!
总之,想往文艺方向发展,就绕回了最初的根本问题,年龄阅历和政策环境。
等到政策改了环境变了,年龄阅历也合适的时候,又到八十年代中期了。到时候,放着大把搞钱的路子不走,去搞文艺?文艺相关的那才多大点的盘子,这不是本末倒置?
所以,她想了一回,最后还是把这一茬给否了。
直到收到小叔寄来的包裹,她猛然间才记起还有“手抄本小说”这么一回事。
一瞬间思路打开,她忽然觉得,这文艺路线还是能走一走的。
别的题材文体她不能写,反特侦破题材的小说在运动结束后是可以的——
手抄本小说这么盛行,很多人都在看,她也跟着看,这没什么值得稀奇的对吧?
看了许多之后,她对这类题材的小说很非常感兴趣,自己开始尝试写作,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事?
她这个家世背景,搜集一些外面没有的内参文件作为素材来源,能说得通吧?
本来是自娱自乐,写着写着正赶上稿费制度恢复,许多文学性的报纸杂志复刊,就想试着投一下稿,一点问题没有吧?
小小年纪就写得很精彩,那说明她很有这方面的天赋对不对?
这么一想,毫无破绽,她的心就活动起来了。
本来就是因碍于各种原因不方便做别的事,不得已只能等着改革政策落定。这一等少说还得七八年,多则得有十来年,想想都觉得无趣。
闲着也是闲着,既然有了更好的机会,干嘛非继续空耗青春心里长草?
这段空闲,以反特小说为切入点,当个文坛小天才,顺带搞搞电影,在文艺界捞点名气资本,对原本的人生规划只有好处没坏处啊!
她这么想着,主意一定,然后就单纯只剩下动笔的事了。
这当然也不是问题。要没点底气,没有成功的经验,她从开始就不会考虑“写作”这两个字。
上辈子财富自由之后,她还没养成混吃等死的习惯,一天天闲着,总得找点爱好打发时间。
小时候曾无比向往却没有条件,成年后又没有时间精力的那些,什么琴棋书画焚香煮茶之类的,就依次添进了日程。
网文,也是她闲暇之余的一个尝试。说一书成神多少有点夸张,也差不了太多,让她自己都有些意外。
设想归设想,真正要达成她所想的目标,一切得着落在实际所写的内容上。
她给自己要写的这本书取名《逐光者》,顾名思义,就是追求光明的人。她觉得,这名字与反特谍战的题材,还是有一定契合度的。
故事开始于山城重庆。
山城解放后,有大批的果党特务潜伏在这座故都,大肆实施破坏。
我党在山城的侦查保卫力量左支右绌应接不暇,不得已向上级求助,上级调来了一位名叫燕双鹰的侦查员。
是的,她的这本书,第一卷的主角之一,名叫燕双鹰。
这算是一点小小的恶趣味,还是对于上辈子的某种留恋,凌潇潇懒得细想。反正,她打算在这本书里致敬上辈子所有曾经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谍战剧人物,燕双鹰只是第一个。
当然,致敬不是抄袭,所以她只保留了三条最基础人物设定——
出身于关东山,人送外号“半人半鬼神枪第一”,经典台词“我赌你的枪里没有子弹”。
剧情是完全原创的,大概就是燕双鹰胆大心细,抽丝剥茧,挖出了一条线的特务,引出了敌方一个大人物——原军统少将处长,戴某人时期军统八大金刚的老六郑耀先……
与燕双鹰一样,这位《风筝》的主角,许多谍战剧爱好者心目中的白月光,军统六哥郑耀先,依旧是只保留一少部分基础人物设定,相关剧情一概原创。
凌潇潇本质是个有野心的人,一件事既然打定主意要认真去做,就一定要竭力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最佳。
所以,她构思的是群像文。
她设定将郑耀先的潜伏经历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线,按时间地点进行分卷,引入各方势力形形色色的人物,展开剧情。
第一卷是解放后的山城,然后时间线倒回,依次是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杭州,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伪满、华北平津、山东青岛。
再之后是抗战前的南京,抗战爆发后的上海、武汉、长沙,接着抗战后的山城,解放战争期间的平津,渡江战役前的江阴,最后重新回到解放后的山城,一直到运动结束。
时间前后跨度半个世纪,历经多次重大的历史转折,涵盖了那么多的重要事件,涉及我党、果党和小日子三方的各个部门……
要注意不能歪曲历史事实,不能宣扬错误价值观,不能丑化诋毁真实的英雄人物的形象,不能将虚构的剧情与真实历史混淆……
人物剧情相互关联前后照应,阵营的变换,立场的转变,还要逻辑严密,形象突出,故事精彩……
光是弄大纲,凌潇潇就花了大几个月的工夫,差点累到吐血。
也就是她,融合了两个时代的观念与眼光,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把握住这其中的微妙分寸。
即便如此,若不是知道运动不会反复,她也不敢轻易动笔。
但凡换个人,就算不怕这前期准备工作的繁杂,单是想想这里面的政治风险,都会干脆利落地直接放弃。
好在,最困难的框架立稳了,剩下填充细节血肉的过程,就轻松许多。
费这么大劲,怎么也能混个谍战开山鼻祖的江湖地位吧?
凌潇潇深切悼念了一下这段时间死掉的脑细胞,再次看向懵懵懂懂一无所知的叶俊梅,默默地长叹一口气。
……
大院里的生活是完全由各种号声指挥支配的。
中午的开饭号响起,叶俊梅依依不舍地把目光从本子上拔起来。
“棉衣穿好,头发干了吗?还有帽子,戴好了再走。”
她半叮咛半催促,终于挽着武装严密的凌潇潇出了门。
步行到食堂,也就不到五分钟。
转个弯远远看到食堂大门,就见有人冲这边招手,不是苗风还能是谁。
大院里的孩子,最常穿的、最流行穿的,就是父母的军装。
后世有“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的说法,这话用在这会儿也一样。苗风就属于那种,站在一起会让别人特别尴尬的。
凌潇潇时常暗叹,这家伙长得堪称人如其名,配得上“清逸俊秀”四个字。
瘦瘦高高,细腰长腿,身形挺拔。顶着最难驾驭的圆寸发型,反把优越的骨相展现得淋漓尽致。眉眼如画,鼻梁高挺,唇红齿白。
就这模样,搁在后世娱乐圈,绝对是顶流的潜质。再过几年,正合用那句“积石如玉,列松如翠”来形容,现在么……
啧,一棵水灵灵的最适合的拌豆腐的小嫩葱呀!
苗风招呼两人赶紧过来:“知道今天有红烧肉,人家都赶着早早过来等着,就你俩慢悠悠,也不怕扑个空?”
“有你风哥在,还能让我俩白跑一趟饿肚子?”凌潇潇笑吟吟回道。
她这话一出,叶俊梅忽地“噗嗤”笑出了声,眼神在苗风脸上扫来扫去。
“你笑什么,还这么看我,想出什么坏呢??”苗风被她看得浑身不自在,皱眉问。
叶俊梅一撇嘴:“我只是突然想起一只挖地洞的耗子,又不是想想你,你急什么!”
唔,这书她计划着至少要写一百万字以上呢,大纲倒是列好了,这会儿才开了三万字的头,在第一波小高潮断的章……
希望明天叶俊梅同志不要仗着她们关系近就直接提刀上门来催更。
看着好姐妹捧着本子看得专注,凌潇潇感叹之余,隐约有点心虚。
其实,说起她写小说这个事,缘由还挺复杂,得从她穿越最开始的时候说起。
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一朝穿越,拥有了几十年的先知先觉,能不能遏制住自己搞事情的欲望?多半不可能!
这道理到她这儿,当然也不例外,可惜她却是空有心而无力。
不管她想干什么,年龄就是个绕不过的坎儿。一个未成年的小屁孩儿,身体不好病恹恹的,还生活在相对封闭的部队大院里,她能干点啥?
退一万步说,就算她是个成年人,外头的运动搞得如火如荼,哪怕神仙下凡也得老老实实安安分分,还有她搞事的空子?她再有能力有想法,也不能到外头搞什么黑市买卖吧?
思来想去,她对自己的规划就很简单了。按部就班的上学,八十年代初参加高考上大学。等大学毕业之后,改革开放的各项政策差不多也成熟稳定了,遍地都是机会却没太大风险,正是搞钱的大好时机。
早早实现财富自由,享受美好人生之余,捎带手为国家做点事,这日子不得美滋滋?
把财富自由享受人生放在首位,这目标定得确实没志气没出息,但,有上辈子卷死卷活的经历,她真是提不起什么艰苦奋斗的心气。谁规定穿越者就必须有大志向来着!
所以呢,这些年她被迫耐着性子,除了吃吃喝喝混日子,也就为未来一共铺垫了三件事。
养病这个不用多说,伟人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一点儿不带掺假的,保不住小命,对将来有再多的谋划也是白搭。
然后就是,学习这个事肯定不能放下。大学一定是要考的,这一纸文凭的含金量可比后世高得多,平常可以不用,绝对不能需要的时候没有。
脑子不常用是会废掉的,要是仗着自己上辈子TOP2毕业就犯懒,她敢保证,到了上考场的那一天,一定会傻眼。
最后一件事,买邮票。
没错,就是邮票。
后世出名的高价邮票里,她印象最深的,除了生肖猴票,就是68年的“全国山河一片红”。
猴票得到80年才会发行,到现在了还得接着再等三年呢,她的重点目标自然是后者。
“全国山河一片红”又有“大一片红”和“小一片红”之分。单枚“大一片红”拍卖价最高上到一千三百多万。一张“小一片红”四联方,最高也拍到了五百多万。
这可是一本万利稳赚不赔的投资,除了回笼周期长得太离谱以外,一点毛病都没有。但,反正也没其他事能做,又不缺这点钱,为什么不呢?
“小一片红”率先在北京发行,一共发行了不到半天,就因为上面地图的图案画的不准确被紧急召回。要不是她早知道这事,掐着时间,还真买不到。
“大一片红”,她也想来着,可惜这玩意压根儿就没有正式发行过,在送审的环节被领导否了,留世的只有样稿,买都没处买,只能看以后有没有渠道搞到手了。
至于为了多买一版邮票,在邮局门口抱着小叔的大腿撒泼打滚儿这事……五岁小孩儿要东西,这个样子很正常嘛。
除却这三件,写作这个事,她倒是真想过。
运动期间没有稿费不算什么问题,关键的问题在于,她能写点啥?
武侠、言情小说?文学名著都成毒草了,写这些是等着挨批斗呢?
诗歌散文?对不起,这个真的不怎么擅长……
伤痕文学?她又不是知青,又没去插队,上哪儿有伤痕去?
人生议题?她这个年纪思考人生,简直让人笑掉大牙了!
总之,想往文艺方向发展,就绕回了最初的根本问题,年龄阅历和政策环境。
等到政策改了环境变了,年龄阅历也合适的时候,又到八十年代中期了。到时候,放着大把搞钱的路子不走,去搞文艺?文艺相关的那才多大点的盘子,这不是本末倒置?
所以,她想了一回,最后还是把这一茬给否了。
直到收到小叔寄来的包裹,她猛然间才记起还有“手抄本小说”这么一回事。
一瞬间思路打开,她忽然觉得,这文艺路线还是能走一走的。
别的题材文体她不能写,反特侦破题材的小说在运动结束后是可以的——
手抄本小说这么盛行,很多人都在看,她也跟着看,这没什么值得稀奇的对吧?
看了许多之后,她对这类题材的小说很非常感兴趣,自己开始尝试写作,这不是顺理成章的事?
她这个家世背景,搜集一些外面没有的内参文件作为素材来源,能说得通吧?
本来是自娱自乐,写着写着正赶上稿费制度恢复,许多文学性的报纸杂志复刊,就想试着投一下稿,一点问题没有吧?
小小年纪就写得很精彩,那说明她很有这方面的天赋对不对?
这么一想,毫无破绽,她的心就活动起来了。
本来就是因碍于各种原因不方便做别的事,不得已只能等着改革政策落定。这一等少说还得七八年,多则得有十来年,想想都觉得无趣。
闲着也是闲着,既然有了更好的机会,干嘛非继续空耗青春心里长草?
这段空闲,以反特小说为切入点,当个文坛小天才,顺带搞搞电影,在文艺界捞点名气资本,对原本的人生规划只有好处没坏处啊!
她这么想着,主意一定,然后就单纯只剩下动笔的事了。
这当然也不是问题。要没点底气,没有成功的经验,她从开始就不会考虑“写作”这两个字。
上辈子财富自由之后,她还没养成混吃等死的习惯,一天天闲着,总得找点爱好打发时间。
小时候曾无比向往却没有条件,成年后又没有时间精力的那些,什么琴棋书画焚香煮茶之类的,就依次添进了日程。
网文,也是她闲暇之余的一个尝试。说一书成神多少有点夸张,也差不了太多,让她自己都有些意外。
设想归设想,真正要达成她所想的目标,一切得着落在实际所写的内容上。
她给自己要写的这本书取名《逐光者》,顾名思义,就是追求光明的人。她觉得,这名字与反特谍战的题材,还是有一定契合度的。
故事开始于山城重庆。
山城解放后,有大批的果党特务潜伏在这座故都,大肆实施破坏。
我党在山城的侦查保卫力量左支右绌应接不暇,不得已向上级求助,上级调来了一位名叫燕双鹰的侦查员。
是的,她的这本书,第一卷的主角之一,名叫燕双鹰。
这算是一点小小的恶趣味,还是对于上辈子的某种留恋,凌潇潇懒得细想。反正,她打算在这本书里致敬上辈子所有曾经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谍战剧人物,燕双鹰只是第一个。
当然,致敬不是抄袭,所以她只保留了三条最基础人物设定——
出身于关东山,人送外号“半人半鬼神枪第一”,经典台词“我赌你的枪里没有子弹”。
剧情是完全原创的,大概就是燕双鹰胆大心细,抽丝剥茧,挖出了一条线的特务,引出了敌方一个大人物——原军统少将处长,戴某人时期军统八大金刚的老六郑耀先……
与燕双鹰一样,这位《风筝》的主角,许多谍战剧爱好者心目中的白月光,军统六哥郑耀先,依旧是只保留一少部分基础人物设定,相关剧情一概原创。
凌潇潇本质是个有野心的人,一件事既然打定主意要认真去做,就一定要竭力做到能力范围内的最佳。
所以,她构思的是群像文。
她设定将郑耀先的潜伏经历作为贯穿始终的一条线,按时间地点进行分卷,引入各方势力形形色色的人物,展开剧情。
第一卷是解放后的山城,然后时间线倒回,依次是四一二政变之后的杭州,九一八事变之后的伪满、华北平津、山东青岛。
再之后是抗战前的南京,抗战爆发后的上海、武汉、长沙,接着抗战后的山城,解放战争期间的平津,渡江战役前的江阴,最后重新回到解放后的山城,一直到运动结束。
时间前后跨度半个世纪,历经多次重大的历史转折,涵盖了那么多的重要事件,涉及我党、果党和小日子三方的各个部门……
要注意不能歪曲历史事实,不能宣扬错误价值观,不能丑化诋毁真实的英雄人物的形象,不能将虚构的剧情与真实历史混淆……
人物剧情相互关联前后照应,阵营的变换,立场的转变,还要逻辑严密,形象突出,故事精彩……
光是弄大纲,凌潇潇就花了大几个月的工夫,差点累到吐血。
也就是她,融合了两个时代的观念与眼光,又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才能把握住这其中的微妙分寸。
即便如此,若不是知道运动不会反复,她也不敢轻易动笔。
但凡换个人,就算不怕这前期准备工作的繁杂,单是想想这里面的政治风险,都会干脆利落地直接放弃。
好在,最困难的框架立稳了,剩下填充细节血肉的过程,就轻松许多。
费这么大劲,怎么也能混个谍战开山鼻祖的江湖地位吧?
凌潇潇深切悼念了一下这段时间死掉的脑细胞,再次看向懵懵懂懂一无所知的叶俊梅,默默地长叹一口气。
……
大院里的生活是完全由各种号声指挥支配的。
中午的开饭号响起,叶俊梅依依不舍地把目光从本子上拔起来。
“棉衣穿好,头发干了吗?还有帽子,戴好了再走。”
她半叮咛半催促,终于挽着武装严密的凌潇潇出了门。
步行到食堂,也就不到五分钟。
转个弯远远看到食堂大门,就见有人冲这边招手,不是苗风还能是谁。
大院里的孩子,最常穿的、最流行穿的,就是父母的军装。
后世有“撞衫不可怕谁丑谁尴尬”的说法,这话用在这会儿也一样。苗风就属于那种,站在一起会让别人特别尴尬的。
凌潇潇时常暗叹,这家伙长得堪称人如其名,配得上“清逸俊秀”四个字。
瘦瘦高高,细腰长腿,身形挺拔。顶着最难驾驭的圆寸发型,反把优越的骨相展现得淋漓尽致。眉眼如画,鼻梁高挺,唇红齿白。
就这模样,搁在后世娱乐圈,绝对是顶流的潜质。再过几年,正合用那句“积石如玉,列松如翠”来形容,现在么……
啧,一棵水灵灵的最适合的拌豆腐的小嫩葱呀!
苗风招呼两人赶紧过来:“知道今天有红烧肉,人家都赶着早早过来等着,就你俩慢悠悠,也不怕扑个空?”
“有你风哥在,还能让我俩白跑一趟饿肚子?”凌潇潇笑吟吟回道。
她这话一出,叶俊梅忽地“噗嗤”笑出了声,眼神在苗风脸上扫来扫去。
“你笑什么,还这么看我,想出什么坏呢??”苗风被她看得浑身不自在,皱眉问。
叶俊梅一撇嘴:“我只是突然想起一只挖地洞的耗子,又不是想想你,你急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