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边新开了个窗口,要去试试吗?”
“我就不了,你去试试吧。”
“行。”早已预料到的回答,周新眉毫不意外,也不勉强。
食堂里的菜色一如既往,杨青随意指了几道菜,在老位置坐下,不一会儿,周新眉从新窗口那边回来。
“你怎么老吃这几样菜啊?”周新眉颇为无奈地说道,“偶尔也试试其他的嘛。”
“也没有啊,我每次点的都不太一样,你看,这次是豆腐、土豆丝和鸡腿肉,挺丰盛的啊。”杨青一愣,认真解释道,“我比较挑食。”
“你这叫什么挑食啊,你都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呢?”周新眉指了指自己的饭菜,“每次都在同一个窗口打饭,偶尔也试试新鲜嘛。”
“不过说真的,新开的这家还不错。”周新眉尝了一口后,给出评价。
“嗯,下次试试。”杨青向来从善如流。
难得午后没有作业,杨青整理好试卷以后,就看见班级众人倒下一片,杨青回到座位,轻轻拉开凳子坐下,随手翻了本笔记,过了一会儿,趴在桌上进入了梦乡。
“叮————”预备铃声响起,广播中又响起了熟悉的旋律。
刚睡醒的脸颊微红,还带着些趴在桌子上睡觉留下的红痕,杨青揉了揉脸,不自觉向窗外看去,神情恍然,过了一阵儿才缓缓坐正,双手轻揉眼角,突如其来的光线变化让她不自觉眯起了双眼,目光懵懂,适应一阵儿后,伸手摸过眼镜,遮住了那双灵动的杏眼。杨青甩了甩头,试图甩开混沌的睡意。
身旁的同学都走得七七八八,杨青起身走到周新眉的座位旁,敲了敲桌子,“醒了醒了。”
“难得午觉能睡这么久。”周新眉踢开凳子,心满意足地伸了个懒腰,慢吞吞地起身。
杨青拿过整理好的卷子和小说,慢悠悠地和周新眉在走廊上乱晃,直至广播中的声音重复响起三次,她俩才不紧不慢地往运动场上走去。
才四月初,就已有了蝉鸣,叫声婉转而悠扬,一声长一声短、一声近一声远,时而清脆、时而迷离。为了消磨时间,杨青特意拉着周新眉绕向小路,广播声和欢呼声从不远处的运动场传来,显得这条小道尤为安静。道路两旁分植有一排槐树,连同低矮的灌木丛一起将篮球场隔开,茂密的树冠随风摇曳,小路上宛如洒下一片片金色的波纹。
杨青扭头想和周新眉说些什么,却没想一转头就看见李青越靠倚在槐树下,一身运动套装显得身姿尤为挺拔,似乎是刚从篮球场换下,头发还微微有些湿意,一双手随意地撩动着上衣,侧着头和朋友聊天。
四月份的阳光也那么温柔,透过厚密的槐树叶洒在他的身上,微风拂过,惊起一圈涟漪,像梦中早已排练过的千万次重逢留下的痕迹。
这世界真不公平,杨青想,有的人只需要站在那里,她的心就溃不成军。
“杨青。”周新眉突然开口,“你为什么答应林长川下午去广播台啊?”
察觉到杨青的失神,周新眉重复了一遍,“你不是不喜欢人多吵闹的地方吗?”
“闲着也是闲着。”没想到周新眉会问出口这个问题,杨青一怔,“再说林长川人挺好的,一直帮了我不少。”
“这样啊。”周新眉顿了顿,顺着杨青的视线往一旁的篮球场看去,“喜欢打篮球?”
“不是。”杨青忆起自己尝试投篮却连篮筐高度都没达到的心酸往事,摇了摇头,“走吧。”
“怎么?中彩票了?”林长川看着满脸笑意的杨青,不由得打趣道,“笑得这么开心。”
杨青指了指装满了通讯稿的纸盒,“就干这个?”
“不然你来念稿?”林长川瞥了杨青一眼。
“专业的事还是得专业的人干。”杨青也不生气,玩笑道,“就我这三脚猫功夫,哪敢班门弄斧啊。”
“干活吧。”
杨青在一堆纸条里挑挑拣拣,不时与旁边的周新眉嘀咕两句。过了一会儿,杨青将眼镜向头顶一拢,闭上双眼,靠在椅背上,俨然一副沙滩上度假的悠闲模样。
“杨青,”孟泠抽出播音的间隙,扭头对杨青说道,“你去催下连帆呗,咱们班的通讯稿有阵子没送过来了。”
“等会儿吧,这时候,咱们班坐的那地方正好在大太阳底下,晒得不得了。”杨青庆幸道,“我还是在这待着吧。”
“也行。”林长川嘴角一勾,又递给杨青一沓。
项目进行了一段时间,又送过来广播台的通讯稿也多了不少,杨青翻着通讯稿,手指一顿。
“新眉,咱俩现在回班去问下吧。”杨青拉了拉周新眉的衣角。
杨青顺便找余姚借了本小说,才回到正题,刚打算和周新眉一起回广播台去。只是刚一落座,就看见周新眉向她使眼色,嘴巴微张,小声地说着些什么,杨青了然,顺着周新眉的视线向旁边一瞥,便看见连帆和关越并坐在旁边,看双方的表情,聊得似乎不是很愉快,气氛有些许尴尬。
“他们又闹别扭了啊,”周新眉小声嘀咕,“咱们还是等会儿再去吧。”
“天天这样,也不嫌烦。”杨青翻了个白眼,吐槽道。
连帆一向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初中时常年霸榜年级第一,哪怕在人才济济的实验班,也稳居前三宝座,再加上皮肤白皙,眉眼精致,性格开朗,不少同学都听过连帆的名字。
“班级里有人好像不是很喜欢连帆。”周新眉若有所指。
“那可能是因为连帆每次总是把一些小事搞得满城风雨。”杨青似笑非笑,毫不客气地说,“她会把她的心事在宿舍跟大家分享,好像是在跟你剖开心迹,实际在炫耀自己是个拥有皇冠和礼裙的小公主,表面上将真心捧到到你跟前,其实只是为了让你看她胸前宝贵的珍珠和手上璀璨的钻石。”
“不过这点有时候也挺好的。”杨青默默补充道,没有解释太多。
“连帆,咱们班的通讯稿在你这吧?”杨青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忍不住走过去,“我正好带去广播台。”
“在的。”连帆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我跟你一起去吧。”
“也行。”杨青稍稍犹豫了会儿,回答道。
连帆一路上说个不停,杨青时不时敷衍地回答两句,对她口中的关越的过分行为无甚兴趣。
“我记得你跟关越初中一班过,他当时也这样吗?”连帆突然问道。
“奥,我们初三的时候一班,还算熟吧。”杨青试图搜寻记忆中关越的画面,努力组织语言,“我印象里他挺好说话的,本来也是进实验班的水平,不过中考没发挥好,在少年班耽误了一年。”
“这我知道,还有李青越,他当时也跟你们一班。”连帆急切地插话进来,“他说你俩初三时成绩在班上都数一数二,其他的倒也没提,他当时有跟哪个女生走得近些吗?”
连帆的话似乎戳中了杨青心里的隐秘角落,倒是没想到自己得了这么个评价,她沉默半晌,自嘲一笑,刚想开口说些什么。
“哔——”,跑道上的哨声突然响起,杨青从回忆里挣脱,朝着连帆勉强笑笑,“那李青越应该跟你提过,关越性格好、成绩也不错,有时候数学压轴题全班只有他能解出来,当时班上不少同学都叫他‘大神’。”
“你也是吗?”连帆听到这话,突然紧张了起来。
“我倒确实也跟着大家叫他‘大神’。”杨青扯了扯嘴角,不愿多提,“都是之前的事了。”
连帆还想说些什么,好像察觉到杨青的抗拒,不再多言。
连帆顺理成章地接过杨青审阅通讯稿的任务,“放心啦。”
杨青仿佛没领会到连帆话下的深层含义,她坐在那里,神色沉静,仿佛心中的担子终于卸下,她拿过之前放在广播台上的小说,随手翻了起来。
阳光正盛,空气也不由得燥热起来。连帆似是累了,递给杨青的一沓通讯稿,示意她接着看,杨青接过,随手抽出几张字迹清秀的纸条,忽然就听到了李青越的名字在广播里响起,扭头向连帆的方向看过去。
连帆似是察觉到了杨青的视线,眨了眨眼睛。
耳边传来杨青重复看了多次的文字,加油稿说起来千篇一律,“运动健儿”、“加油”、“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这些词反复出现,林长川的表情中透着些许的麻木和烦躁,语调也显得平淡无味。
可杨青听着广播声,重新整理手中的通讯稿,不由得嘴角一翘。
杨青整个下午都坐在广播台这边,大部分时间都在看小说,偶尔对着各班的通讯稿挑挑拣拣,有的递给孟泠,有的递给林长川,杨青像是从这件乏味小事里找到了乐趣,十分认真。
直到广播里又响起了熟悉的音乐,杨青恍然抬头,才注意到看台上的人走了大半,只剩下三三两两的人影坐在一块儿,她将手上的通讯稿塞进盒子里,支起下巴,等着林长川收尾,“今天的项目已经结束,请各位同学整理好个人物品,有序离开运动场。”
“我就不了,你去试试吧。”
“行。”早已预料到的回答,周新眉毫不意外,也不勉强。
食堂里的菜色一如既往,杨青随意指了几道菜,在老位置坐下,不一会儿,周新眉从新窗口那边回来。
“你怎么老吃这几样菜啊?”周新眉颇为无奈地说道,“偶尔也试试其他的嘛。”
“也没有啊,我每次点的都不太一样,你看,这次是豆腐、土豆丝和鸡腿肉,挺丰盛的啊。”杨青一愣,认真解释道,“我比较挑食。”
“你这叫什么挑食啊,你都不试试怎么知道自己不喜欢呢?”周新眉指了指自己的饭菜,“每次都在同一个窗口打饭,偶尔也试试新鲜嘛。”
“不过说真的,新开的这家还不错。”周新眉尝了一口后,给出评价。
“嗯,下次试试。”杨青向来从善如流。
难得午后没有作业,杨青整理好试卷以后,就看见班级众人倒下一片,杨青回到座位,轻轻拉开凳子坐下,随手翻了本笔记,过了一会儿,趴在桌上进入了梦乡。
“叮————”预备铃声响起,广播中又响起了熟悉的旋律。
刚睡醒的脸颊微红,还带着些趴在桌子上睡觉留下的红痕,杨青揉了揉脸,不自觉向窗外看去,神情恍然,过了一阵儿才缓缓坐正,双手轻揉眼角,突如其来的光线变化让她不自觉眯起了双眼,目光懵懂,适应一阵儿后,伸手摸过眼镜,遮住了那双灵动的杏眼。杨青甩了甩头,试图甩开混沌的睡意。
身旁的同学都走得七七八八,杨青起身走到周新眉的座位旁,敲了敲桌子,“醒了醒了。”
“难得午觉能睡这么久。”周新眉踢开凳子,心满意足地伸了个懒腰,慢吞吞地起身。
杨青拿过整理好的卷子和小说,慢悠悠地和周新眉在走廊上乱晃,直至广播中的声音重复响起三次,她俩才不紧不慢地往运动场上走去。
才四月初,就已有了蝉鸣,叫声婉转而悠扬,一声长一声短、一声近一声远,时而清脆、时而迷离。为了消磨时间,杨青特意拉着周新眉绕向小路,广播声和欢呼声从不远处的运动场传来,显得这条小道尤为安静。道路两旁分植有一排槐树,连同低矮的灌木丛一起将篮球场隔开,茂密的树冠随风摇曳,小路上宛如洒下一片片金色的波纹。
杨青扭头想和周新眉说些什么,却没想一转头就看见李青越靠倚在槐树下,一身运动套装显得身姿尤为挺拔,似乎是刚从篮球场换下,头发还微微有些湿意,一双手随意地撩动着上衣,侧着头和朋友聊天。
四月份的阳光也那么温柔,透过厚密的槐树叶洒在他的身上,微风拂过,惊起一圈涟漪,像梦中早已排练过的千万次重逢留下的痕迹。
这世界真不公平,杨青想,有的人只需要站在那里,她的心就溃不成军。
“杨青。”周新眉突然开口,“你为什么答应林长川下午去广播台啊?”
察觉到杨青的失神,周新眉重复了一遍,“你不是不喜欢人多吵闹的地方吗?”
“闲着也是闲着。”没想到周新眉会问出口这个问题,杨青一怔,“再说林长川人挺好的,一直帮了我不少。”
“这样啊。”周新眉顿了顿,顺着杨青的视线往一旁的篮球场看去,“喜欢打篮球?”
“不是。”杨青忆起自己尝试投篮却连篮筐高度都没达到的心酸往事,摇了摇头,“走吧。”
“怎么?中彩票了?”林长川看着满脸笑意的杨青,不由得打趣道,“笑得这么开心。”
杨青指了指装满了通讯稿的纸盒,“就干这个?”
“不然你来念稿?”林长川瞥了杨青一眼。
“专业的事还是得专业的人干。”杨青也不生气,玩笑道,“就我这三脚猫功夫,哪敢班门弄斧啊。”
“干活吧。”
杨青在一堆纸条里挑挑拣拣,不时与旁边的周新眉嘀咕两句。过了一会儿,杨青将眼镜向头顶一拢,闭上双眼,靠在椅背上,俨然一副沙滩上度假的悠闲模样。
“杨青,”孟泠抽出播音的间隙,扭头对杨青说道,“你去催下连帆呗,咱们班的通讯稿有阵子没送过来了。”
“等会儿吧,这时候,咱们班坐的那地方正好在大太阳底下,晒得不得了。”杨青庆幸道,“我还是在这待着吧。”
“也行。”林长川嘴角一勾,又递给杨青一沓。
项目进行了一段时间,又送过来广播台的通讯稿也多了不少,杨青翻着通讯稿,手指一顿。
“新眉,咱俩现在回班去问下吧。”杨青拉了拉周新眉的衣角。
杨青顺便找余姚借了本小说,才回到正题,刚打算和周新眉一起回广播台去。只是刚一落座,就看见周新眉向她使眼色,嘴巴微张,小声地说着些什么,杨青了然,顺着周新眉的视线向旁边一瞥,便看见连帆和关越并坐在旁边,看双方的表情,聊得似乎不是很愉快,气氛有些许尴尬。
“他们又闹别扭了啊,”周新眉小声嘀咕,“咱们还是等会儿再去吧。”
“天天这样,也不嫌烦。”杨青翻了个白眼,吐槽道。
连帆一向是学校的风云人物,初中时常年霸榜年级第一,哪怕在人才济济的实验班,也稳居前三宝座,再加上皮肤白皙,眉眼精致,性格开朗,不少同学都听过连帆的名字。
“班级里有人好像不是很喜欢连帆。”周新眉若有所指。
“那可能是因为连帆每次总是把一些小事搞得满城风雨。”杨青似笑非笑,毫不客气地说,“她会把她的心事在宿舍跟大家分享,好像是在跟你剖开心迹,实际在炫耀自己是个拥有皇冠和礼裙的小公主,表面上将真心捧到到你跟前,其实只是为了让你看她胸前宝贵的珍珠和手上璀璨的钻石。”
“不过这点有时候也挺好的。”杨青默默补充道,没有解释太多。
“连帆,咱们班的通讯稿在你这吧?”杨青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水,忍不住走过去,“我正好带去广播台。”
“在的。”连帆像抓到了救命稻草一样,“我跟你一起去吧。”
“也行。”杨青稍稍犹豫了会儿,回答道。
连帆一路上说个不停,杨青时不时敷衍地回答两句,对她口中的关越的过分行为无甚兴趣。
“我记得你跟关越初中一班过,他当时也这样吗?”连帆突然问道。
“奥,我们初三的时候一班,还算熟吧。”杨青试图搜寻记忆中关越的画面,努力组织语言,“我印象里他挺好说话的,本来也是进实验班的水平,不过中考没发挥好,在少年班耽误了一年。”
“这我知道,还有李青越,他当时也跟你们一班。”连帆急切地插话进来,“他说你俩初三时成绩在班上都数一数二,其他的倒也没提,他当时有跟哪个女生走得近些吗?”
连帆的话似乎戳中了杨青心里的隐秘角落,倒是没想到自己得了这么个评价,她沉默半晌,自嘲一笑,刚想开口说些什么。
“哔——”,跑道上的哨声突然响起,杨青从回忆里挣脱,朝着连帆勉强笑笑,“那李青越应该跟你提过,关越性格好、成绩也不错,有时候数学压轴题全班只有他能解出来,当时班上不少同学都叫他‘大神’。”
“你也是吗?”连帆听到这话,突然紧张了起来。
“我倒确实也跟着大家叫他‘大神’。”杨青扯了扯嘴角,不愿多提,“都是之前的事了。”
连帆还想说些什么,好像察觉到杨青的抗拒,不再多言。
连帆顺理成章地接过杨青审阅通讯稿的任务,“放心啦。”
杨青仿佛没领会到连帆话下的深层含义,她坐在那里,神色沉静,仿佛心中的担子终于卸下,她拿过之前放在广播台上的小说,随手翻了起来。
阳光正盛,空气也不由得燥热起来。连帆似是累了,递给杨青的一沓通讯稿,示意她接着看,杨青接过,随手抽出几张字迹清秀的纸条,忽然就听到了李青越的名字在广播里响起,扭头向连帆的方向看过去。
连帆似是察觉到了杨青的视线,眨了眨眼睛。
耳边传来杨青重复看了多次的文字,加油稿说起来千篇一律,“运动健儿”、“加油”、“你永远是我们的骄傲”这些词反复出现,林长川的表情中透着些许的麻木和烦躁,语调也显得平淡无味。
可杨青听着广播声,重新整理手中的通讯稿,不由得嘴角一翘。
杨青整个下午都坐在广播台这边,大部分时间都在看小说,偶尔对着各班的通讯稿挑挑拣拣,有的递给孟泠,有的递给林长川,杨青像是从这件乏味小事里找到了乐趣,十分认真。
直到广播里又响起了熟悉的音乐,杨青恍然抬头,才注意到看台上的人走了大半,只剩下三三两两的人影坐在一块儿,她将手上的通讯稿塞进盒子里,支起下巴,等着林长川收尾,“今天的项目已经结束,请各位同学整理好个人物品,有序离开运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