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来到日本已半年了,张卓文的日语还是说得磕磕巴巴。于是他像卢文秋建议,我们还是用日语对话吧。

    自此,卢文秋好久没听见中文了。

    起初他还不以为意,反正交流没什么障碍,那就这么着吧。但直到某天做了个梦,梦里别人的说话,也已经不是中文了。他懵懵懂懂地听着。

    他在纸上写下,要是学了一口流畅的日语,却失去了书写中文的能力,该怎么办呢?想到这不禁又是一阵叹息,早知道就别来了。

    一旦认识到两种语言的冲突,那种早已无视的,格格不入的感觉便难以遏制地加深,有如背上无时无刻不贴着“外人”二字。在长廊上闲逛的时候,听见旁人用日语交流,虽然基本上能听懂,但只感到莫名的怪异。怎么说呢,好像炒菜没放盐啦,吃放得不够久的西瓜啦。

    没味儿!

    他自己暗暗骂道,没味儿!总算找到了这个词,恰如其分的形容。

    他希望能和华人玩到一块去,但是,又不想加入那些“同乡会”一样的组织。那只是一种逃避而已。明明来到了日本,却回避和日本人的交流,总是待在旧有的小圈子里面,那还不如不来这里呢。

    张卓文写诗还是用中文,卢文秋借来他的草稿本,摘录一首。

    朝圣

    //

    朝圣的路上人迹寥寥

    只有天上盘旋一群鸱鸮

    要问那鸱鸮何以盘旋

    请听一声声凄厉鸣叫!

    叫起了齐腰深小溪的颤栗

    叫起了黄沙滚滚呼啸

    再看那远方的三重宝塔

    在曙光鸦鸣下何其峻峭

    只是铃铛声紧,铜锣声静,晚钟声遥

    再难去细细观摩攀赏

    惜乎哉那一圈圈白烟迷蒙,红烟缭绕

    真有意思。主要是押韵押得好,有画面感,除此以外一概读不出来。敢情几次例会白去了,还指望能有一点熏陶,结果还是那副土包子的品味。

    他真羡慕张卓文。他小学就有美术课了。美术课!毕加索、梵高……卢文秋一时记不起其他名字。

    张卓文和佐藤今天还吵了架,起因是佐藤读不懂他的抽象派诗歌,又跟他说诗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武士的时代不也过去了吗!”张卓文骂道。

    佐藤是武士迷,听说家里有很多摆设。卢文秋总希望去看一看。

    五月——也就是皐月——的天空,雨水少了,晴天多了起来。

    卢文秋如今为数不多的乐趣,就是上田径场跑步。他体力不是很好,每回只能跑个四五公里不到,速度也称不上多快,用他自己的话,就是“寻个乐子”,顺便清理一下精神和思路,强身健体那还是次要的。

    还有和张卓文打桌球。卢文秋原本不会的,但看张卓文和中田打,看了一会就谙通门路,便慢慢上手了。

    还有个叫齐藤靖夫的二年级学生,读医学的四眼仔,似乎也是悦文社的人,球也打得不错。比张卓文稍逊一筹。

    平时上课或者聊天听到不懂的词,卢文秋会记下,然后回到宿舍细细整理。因此日语学得愈发精湛了,有时能接住日本人的很多梗,当然,那时好像还没有“梗”的说法。

    他看了一眼齐藤的课表,几乎是满的。这也算医学部的特色,光是实验课就占了一小半。卢文秋自己已是研究生了,课程并不很多。他是研究东洋史学的,其实换言之就是专攻东亚这一块。这倒没什么可实验的地方。

    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是“说什么研究,不过专门混日子罢了”。

    他每天就这么按部就班地过着。合上《金阁寺》,有时撑着脑袋想想,他爹娘和俩哥哥,现在又怎么样了呢。他想寄信回去,可是他们应该看不懂太多字。

    他还是写了一封。也不知道寄回去没有。

    可惜这里没有副本。

    没味儿的空气,酝酿着某种不安的情绪。每个人好似如常过着,又有些不同。仿佛雨季之前的氤氲,他敏锐地察觉到了,但比起敏锐,也许更像一种多疑。所谓惊弓之鸟,或者说寄人篱下,不得不对什么事情都打起精神。

    来到日本这段时间,卢文秋也开始学着日本人的打扮,整饬自己的仪容。比起不修边幅的佐藤,中田无疑是这一块的专家。于是他总去请教他。

    “我带你去发廊捣鼓捣鼓得了。”中田笑道。

    “成。不会很贵吧?”

    “我有熟人,能打折。”

    在烫头的时候,中田问他:

    “听说北京要办奥运了?”

    “是啊。”

    “我挺想去看看的。那时候估计毕业了。到时卢同学会去吗?”

    “那当然。”

    “北京是什么样子呢……卢同学去过吗?应该去过吧?”

    “没去过。我家在陕西呢。”

    “陕西——远吗?有上东京那么远吗?”

    “可比那远多了。”卢文秋笑道。

    “啧啧,你说嘛,中国真大……”中田叹道。

    日本人的习惯,若非十分相熟的对象或是上级对下级,一般不以“你”称呼,而是喊对方的昵称,尤其是异性。假使用“你”,就亲近得不能再亲近了。

    卢文秋回忆起他和张卓文第一次去食堂的中餐厅。

    “点什么?这儿中餐馆可不便宜。”张卓文问道。

    “我看看,麻婆豆腐吧。”

    “我刚刚去点的时候,”张卓文说,“看了一眼那个厨师的胸牌。”

    “怎么?”

    “是日本名字,做好预备。”

    “谁说日本人一定做不好中国菜呢。”卢文秋笑道。

    “我的意思是,估计味道会有点不同。”

    “我看大差不差吧,陕西和四川也有区别。”

    “可惜你不是汉中人,不然就没区别了。”

    汉中行政上属陕西,但受蜀文化影响很深,卢文秋一下就听懂了。

    菜做好了。

    “果然。甜口的,”卢文秋吧唧了一口,皱了皱眉,“你点那啥?”

    “天津饭。”

    “天津饭?天津还卖这玩意呢。”

    “谁知道。也可能是这里鬼子自创的。”

    “味道如何?”

    “还行。就是普通炒饭,没啥特色。”

    “你去过天津吗?”卢文秋问。

    “初中那会吧,和同学一起去旅游。”

    卢文秋自忖,他直到大学都没出过陕西。如果有什么可称“旅游”的话,当时和高中同学,也就是马立涛那几个人去过咸阳。但也就相当于近郊罢了。

    来到这边之后,虽然朋友依然不多,但活动出乎意料地丰富了不少。中田没有课的时候总会去喝酒,这天他拉上了卢文秋。

    “去哪儿?”

    “附近酒吧挺多的,我门儿清。”

    “很贵吧。”

    “还行,价格亲民,你别点贵的就成了。”

    中田还想叫上张卓文,但他得赶作业,就约定下回再去。

    在酒吧,卢文秋勉强喝了两杯,他酒量一向不怎么样。

    “听说中国GDP快超过日本了。”

    “哪里的事……大概吧……”卢文秋不知该说什么。

    “社论都这么说。卢同学看社论吧?”

    “看是看到了。我寻思这全是捕风捉影的,说是还要整整十五年呢。”

    “十五年?我看五年就可以了。日本现在这副样子,大伙都懂。”

    中田又斟满一杯威士忌。吧台的彩灯在他脸上直晃,看不清表情。

    “说哪里去了。你们是发达国家嘛……”

    “也不见得过得有多舒服,工作都找不上了。”

    “可不至于吧……”

    “哪里,我看了,这几年立大历史系和哲学系研究生的就业率,低得吓人,而且每年都在下降。唉,岗位上都是些昭和时代的老东西,效率又差,又不积极。早点退休滚蛋多好呢。”

    他续了一杯,一口饮尽,又继续说道:

    “你们中国不是有一句,叫什么,好死不如赖活着,我们都只是‘赖活着’而已。你也待小半年了,自己能感觉到这氛围吧。压抑死了,没点生气。所有人都在混日子。”

    中田开始称卢文秋为“你”,说明已经把他当熟人了。

    “我还以为这是日本的作风,你们都习惯了呢……”

    “我倒是想习惯!”他再次灌了一口,猛地晃晃脑袋,“只是没有别的选择而已,我也想当中国人呢,再不行,印度人也好,巴西人也罢。至少活得爽快,总比待在这烂掉要好。我小时候经济多好呀……现在……唉!”

    卢文秋对日本的气氛不习惯,虽说内心总膈应着,终究是异国他乡,也见怪不怪了。然而中田是日本人,除了强迫自己习以为常,还能怎么办呢?

    听佐藤说中田有一台摩托,叫什么哈雷,还是别的。

    骑摩托吗?城市里会不会太危险了?

    傍晚的食堂。卢文秋和佐藤待在一起闲聊。

    一个染黄头发的青年走过来。

    “你日语说得不标准啊,你是外国人吗?”他眯起眼睛。

    “我是中国人。”

    “我最讨厌中国人。”那人甚至没用敬语,鄙夷地啧了一声,走开了。

    “别理他。日本这样的疯子可不少,很可悲的。”中田拍了拍他的肩。

    卢文秋不生气,只是有些悲凉,又有点无奈。

    “不标准吗……”他喃喃道。

    “想要标准的话,多练练就行了。关西人上京也得磨口语。不过也没必要求全责备,我们对外国人很宽容的。”

    总之,明天开始从发音练起吧。卢文秋下定了决心。张卓文说的是对的,以后要多讲日语才行。不只是发音,还有遣词造句。

    “你来纠正我的口语吧。”他对中田说。

    他抬了抬眉毛:“可以是可以……可我也不是东京人啊。你得找佐藤……”

    “佐藤可是大忙人,来吧。”

    于是他们就约定好了,每天花二十分钟来纠正口音。报酬是卢文秋付饭钱。

    所幸学校的饭堂本来就不贵,再者中田饭量很小,通常打一个菜就够了,所以并不是多大的开销。省下来的钱,他全用来喝酒了。

    有几次中田喝晕过去了,错过了时间,便介绍他朋友中井一郎来接替,中井虽然也不是东京人,但主修语言学,算是半个专家,指导卢文秋的口语自然不在话下。

    中井和卢文秋交流了几次,说他口语其实已练得很不错,问题主要出在音调和词汇发音,例如清浊音和连读。

    “对了,中井让我把书还你。”

    中田从背包中取出《白鹿原》。

    “他怎么不自己来呢。”

    “他……说没空。”

    后来才知道,中井那语言学系的朋友都瞧不起他,说他只能和中国人玩到一起。他内心还是想和卢文秋交朋友的。

    “没想到他看得懂中文。”中田说。

    “谁知道。语言学不就是什么语言都得学点,况且他家也是干这个的吧?”

    “哪个?”

    “外贸。”

    “真了不得。他说想去中国留学,我以为是玩笑话。”

    “谁知道呢……”

    卢文秋和佐藤相熟,连带着张卓文也和他认识了。对佐藤这人,张卓文最初并没有什么好感,:他总是不洗头,不爱干净。

    后来他对佐藤改观,还是因为发现他弹吉他。张卓文对吉他本身没什么感觉,只是认为“搞文学”和“搞音乐”是相通的。

    佐藤不爱说话。除了乐队的同伴,平时没人愿意和他待一起。难得交上几个朋友,便颇为珍重,处处体谅;加之他性格本来不错,便和大家很能相处得来。

    佐藤是东京人。父母想让他在东京上大学,可他是战国迷,满脑子将军大名,就来京都上学了。一没课就往外窜,行踪飘忽,大半夜才回来。有时就索性住在外面,和女朋友一起。

    “说实在的,挑个时间吧,我还是想去东京。”中田对佐藤说。

    “你没去过?”

    “说来惭愧……”

    “东京有什么好的。”

    “你就当我是乡下人吧,我就想看看。”

    中田是鹿儿岛人,比起东京,确实是某种意义的“乡下”。但那俩土包子不是更乡下么,听着很不是滋味。

    佐藤叹道:“说起来,我也很久没回家了……”

    “带我一个吧,我也想去看看。”卢文秋说。

    “也带我一个!”张卓文笑道。

    他们决定一起去,等到雨季过去之后。

    细雨只是扑嗒扑嗒打着窗户。

    但是学业还是不能落下。山上教授的课业越来越重了,人也越来越严厉了。动辄摆出一副严肃的表情,就像皱皱巴巴的蜥蜴。

    “你们是留学生,对日本人我宽松多了,但你们是回去建设你们国家的,你们国家的史学,大概还有很多可发掘吧,你们还可以做很多贡献……所以,我不希望你们像日本学生一样吊儿郎当……”

    但是日本学生既已这样,留学生风气只会更下一等,在哪个国家都差不多。立大又是出了名的宽进严出,文科和商科的考核尤为简单。这边上课也不考勤,期末作业和论文雇人写好便是。一纸文凭即使回国自己找工作也差不多了,更何况可以走关系进机关体制内。

    卢文秋心里酸酸的,有些什么,却说不出口。只好将这份感激加愧疚,一股脑倾泻在文献研究上。看不懂的古文和手写体,就借来教程,精卫填海地学。

    期中考试。日本人管这叫中间试验。所以在卢文秋的日记中,是混着写的。为了准备几科的考试,他强迫自己泡图书馆,这个月图书馆四层的志愿者是野原宏树,文学部的大三学生。因为频繁借书的缘故,他们很快就熟悉了。这才想起之前已见过面。

    野原整天说他老家在北海道。卢文秋印象中,北海道是像西伯利亚一样的冰天雪地。

    野原听他说完,笑了。

    “其实气候还是很温和的。只要不是冬天最冷那会——大概要比延安暖和一些。”

    “野原同学知道延安这个地方?”卢文秋有点惊讶。

    “当然。我喜欢陕西。”

    “喜欢陕西?”

    “就像你们喜欢京都一样,对吧。古城、古建筑……”

    考试后放了几天假,到上课的时候,不同课程陆陆续续公布了及格的名单。卢文秋通通榜上有名,即使是最差的一科古文字学,也有八十分。

    他长舒一口气,这下上京的心情也愉快许多。走路的步子快了许多。

    “倒不用这么着急吧。”张卓文笑道。

    “我最怕的就是不及格了。”卢文秋笑了笑。

    “其实每天都可能下雨的,”买车票的途中,张卓文说,“去到那边也可能下雨。”

    “你这话说了等于没说。也没什么意义。”

    “人不就是这样的吗,下雨了,那就多待两天呗。反正闲着,也没作业。”

    卢文秋只好点点头,“你坐过高铁吗?”

    “没。你坐过?”

    “咋可能。”

    “火车倒是坐过。”

    “啥感觉?

    “哐当哐当,磨屁股。而且闷热。臭烘烘的。”

    “这我也知道。我当年去武汉就是坐火车。”

    “那你问啥。”

章节目录

晚钟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吃一整天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吃一整天并收藏晚钟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