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一北人?这不合理。】朱标眯眼道,【自宋南迁以后,南方文脉较北方文脉发达是不争的事实,但全榜无一北人……真正的天才无论在何处都是会发光的!】
八卦系统淡淡道:【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统计,洪武四年至洪武二十七年,共开科五次,共录取820人。“北五省”,即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合计上榜209人,约占总录取数的四分之一。但洪武三十年这次,上榜者主要来自江西18人、浙江17人和福州府(福建)9人。其余各承宣布政使司(省),要么全军覆没,要么仅有一两人。就连当时人口最多、素以文风日盛著称的南直隶,也只有一人上榜。】
徐妙锦接嘴道:【此事引得北方学子震怒,纷纷联名上疏,告状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落榜学子闹的太大,老朱便成立了12人的调查小组,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陈??﹑尹昌隆﹑刘仕谔等,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这操作没问题啊,怎么就成大案?】朱元璋不解道。
徐妙锦幽幽道:【因为这12人忙了一个半月,除戴彝、尹昌隆二人外最后上呈的名单一个字没变。温馨提示,这12人均为南人。】
群里瞬间鸦雀无声,朱元璋一气之下踹倒了案桌,这帮人怎么敢,怎么敢的!真当老朱我的刀钝了吗?
徐妙锦迟疑了一下道:【洪武三十年,您都70了,眼瞅着就要给朱允炆让位了,那些人没将您放眼里也正常。外加朱允炆又是个绝对的文官支持者,他们自然不怕。】
听到着,朱元璋的头又开始痛了,他到底选了个怎么样的继任者啊?
徐妙锦轻声道:【因为陛下的骚操作使得朱允炆不得勋贵集团支持,为了坐稳皇位,朱允炆只能提高文官集团的地位,这导致了他的政治盟友几乎都是文官。明初文官大多为南方人,这就导致了朱允炆的身边大多都是南方文人,别的如武官或是北方文人实在难以获得他的信任。】
八卦系统补充道:【建文二年,明朝第八次科举,来自吉安府(江西)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一甲前三。】
【他是猪吗?】朱元璋暴躁道,【咱花了大力气才使得南北一统,这、这、这……将咱的努力、将士的以命相搏放在了何处!】
朱标咬牙切齿道:【老四靖难的好!】
朱棣:……
徐妙锦叹息道,【为此老朱将参与本次会试的官员全部下狱,唯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六月,老朱亲自策问,重新钦点了61人,全为北人,因此此榜被称为北榜,此案被成为南北榜案。但奇怪的是,老朱并没有否认刘三吾等人列出的南榜,或许刘三吾无错,但此举严重破坏了南北政治平衡……】
八卦系统讥讽道:【南方文人为了霸占朝廷做的可不止这些。朱棣靖难登基之初为了拉拢南方文人,特令来自吉安府的解缙担任主考官,然后这帮人就玩了一个大的。状元曾蓕(gui,第四声)、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全部来自吉安府。】
朱棣顿时火大,这拉拢归拉拢,但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他头上蹦迪!
【解缙什么下场?】朱标好奇的问道。
【被锦衣卫用酒灌醉,埋入雪中致死,】徐妙锦讥笑道,【解缙以为他成功忽悠朱棣封朱高炽为太子就可高枕无忧,结果没想到朱高炽刚当上皇帝就背刺了他们,玩起了南北分卷考试,规定录取人中南方占比六层,北方占比四层。之后朱瞻基发现状元基本被江西、浙江、南直隶的士子瓜分,于是他将又考卷分为南、北、中卷,将录取比例调整为南卷五成半、北卷三层半、中卷一层。】
【这个不错,爹,下次也这么搞吧。】朱标眯眼道,【不能再让南方文人一家独大了!】
【不过南北分卷也不是没有弊端,】八卦系统接嘴道,【南北榜案加剧了明朝官场上的“乡党”关系。同榜而出的考生间地域亲疏明显,甚至拉帮结派,渐成常态,为后来的党争埋下了伏笔。】
【凡事有利有弊,正常。】朱棣总结道,【南北分卷不仅提高了北方学子参与科考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江南世族,同时笼络了北方士人,就目前而言,利大于弊。】
徐妙锦叹息道:【华夏自唐灭亡到元朝一统,共分裂了四百年,以35年为一代的话,在近十二代人的言传身授下,于百姓而言,南人与北人本就不是一家的。】
朱元璋翻白眼道:【咱说是一家的,就是一家的,谁来都没用!】
朱棣默默道:【那朱允炆呢?】
朱元璋生气道:【不准在咱面前提那个混账,咱好不容易才勉强融合南北,那臭小子一上台就将北人排斥在朝廷之外,脑子没毛病吧?】
徐妙锦无语道:【所以我说他很谜啊,好好的天下共主他不当,非要蜗居南方的想法定是那群南方文人给灌输的!】
朱标:我怎么会有这种蠢儿子?
朱棣:感谢允炆侄儿送的皇位!
【南方文人一家独大的下场就是程朱理学成功取代了经学(经学原本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渐渐演变为一种特指研究及注解儒家经书的学问)。】徐妙锦厌恶道,【自宋以来,士大夫们极力抢占武将的生存空间,美名其曰‘武夫误国’,却从来没想过只会空谈的自己才是罪魁祸首。】
朱棣挑眉道:【你这是打心底厌恶程朱理学啊!】
徐妙锦嫌弃道:【谁会喜欢只会窝里横的人搞出来的东西啊,不想着如何打败辽金一统山河,只会跪求安稳的懦夫倒是有脸将怒火发泄到女人头上,。】
朱棣闭嘴了,他虽然觉得程朱理学好用(利于统治),但他并看不起哪些膝盖比谁都软的宋儒。
【行了,先不说这个了,】朱元璋强行扳回话题道,【科举的事情,标儿负责,郭恒贪污的事情朱棣负责,我就一个要求,干净,明白吗?】
【我尽量。】朱棣回道,【基准线是多少?】
朱元璋张口就道:【满六十两一律除斩。】
【这是不是过于苛刻了?】朱标犹豫道,【以六十两为界,监牢怕是关不下……】
【比起砍/头,我估计他们更怕一无所有吧。】徐妙锦吐槽道,【与其杀了,不如抄家,再让他去干苦役。这么好的免费劳动力,嘎了干什么?】
朱元璋摸了摸下巴道:【有道理,各地盐矿有点缺人,就让他们去制盐吧。】
徐妙锦看到这个惩罚,满意的点了点头,结果八卦系统冒泡道:【明朝的制盐法这么落后的吗?】
【哈?】徐妙锦一脸迷茫道,【很落后吗?】
【是啊,他们还在用煮盐法制盐,】八卦系统一脸嫌弃道,【成本高不说,效率还低。】
【额,和晒盐法比起来,煮盐法确实效率低,耗能大。】徐妙锦老实道。
朱元璋问道:【晒盐法是什么,我们能用吗?】
【呐,你们总说化学神秘,这不就是吗?】徐妙锦科普道,【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有上限的,常温下一斤水中最多能溶解三两盐。煮盐法获得盐的原理是通过高温使盐水中的水分大量蒸发,多余的盐就结晶析出……至于晒盐法是通过阳光照射的方法减少盐水中的水分。煮盐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晒盐法则不需要,在降低能耗的同时还加大了产出。】
【还不需要容器。】八卦系统接嘴道。
【不需要容器?】朱标一脸懵道,【那用什么装海水?】
【在海边就地挖个坑,再将海水引入就行,】徐妙锦耸肩道,【@八卦系统,上图。如图所示,在海边挖一定数量的池子,将海水引入池子,经历过一段日晒时间后,盐就出现了。当然实际操作没有我说的那么简单,不然也就不能称为一种工艺了。】
朱元璋心动道:【详细工艺商城里有的买吗?多少钱?】
【实际上明初已经有人在用晒盐法了,只是因为工艺不是很成熟,没有推广开来而已,】八卦系统道,【所以并不贵,详细工艺只卖五十万系统币,再攒攒,最迟十月份就买的起了。】
朱元璋心满意足的点头道:【待明后年,盐就能出口南洋甚至欧罗巴了。】
【话说回来,我研究了一下,发现你们用的还是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啊。】徐妙锦挠头道,【这样很容易导致私盐泛滥诶,民间具体制了多少盐,朝廷并不知道,毕竟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法从源头上遏制啊。】
八卦系统淡淡道:【根据《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统计,洪武四年至洪武二十七年,共开科五次,共录取820人。“北五省”,即北直隶、陕西、山西、山东、河南,合计上榜209人,约占总录取数的四分之一。但洪武三十年这次,上榜者主要来自江西18人、浙江17人和福州府(福建)9人。其余各承宣布政使司(省),要么全军覆没,要么仅有一两人。就连当时人口最多、素以文风日盛著称的南直隶,也只有一人上榜。】
徐妙锦接嘴道:【此事引得北方学子震怒,纷纷联名上疏,告状考官刘三吾﹑白信蹈偏私南方人。落榜学子闹的太大,老朱便成立了12人的调查小组,命侍读张信﹑侍讲戴彝﹑右赞善王俊华﹑司直郎张谦﹑司经局校书严叔载﹑正字董贯﹑王府长史黄章﹑纪善周衡和萧揖,以及已经廷试取录的陈??﹑尹昌隆﹑刘仕谔等,于落第试卷中每人再各阅十卷,增录北方人入仕。】
【这操作没问题啊,怎么就成大案?】朱元璋不解道。
徐妙锦幽幽道:【因为这12人忙了一个半月,除戴彝、尹昌隆二人外最后上呈的名单一个字没变。温馨提示,这12人均为南人。】
群里瞬间鸦雀无声,朱元璋一气之下踹倒了案桌,这帮人怎么敢,怎么敢的!真当老朱我的刀钝了吗?
徐妙锦迟疑了一下道:【洪武三十年,您都70了,眼瞅着就要给朱允炆让位了,那些人没将您放眼里也正常。外加朱允炆又是个绝对的文官支持者,他们自然不怕。】
听到着,朱元璋的头又开始痛了,他到底选了个怎么样的继任者啊?
徐妙锦轻声道:【因为陛下的骚操作使得朱允炆不得勋贵集团支持,为了坐稳皇位,朱允炆只能提高文官集团的地位,这导致了他的政治盟友几乎都是文官。明初文官大多为南方人,这就导致了朱允炆的身边大多都是南方文人,别的如武官或是北方文人实在难以获得他的信任。】
八卦系统补充道:【建文二年,明朝第八次科举,来自吉安府(江西)的胡广、王艮和李贯,包揽一甲前三。】
【他是猪吗?】朱元璋暴躁道,【咱花了大力气才使得南北一统,这、这、这……将咱的努力、将士的以命相搏放在了何处!】
朱标咬牙切齿道:【老四靖难的好!】
朱棣:……
徐妙锦叹息道,【为此老朱将参与本次会试的官员全部下狱,唯有戴彝、尹昌隆二人免罪。六月,老朱亲自策问,重新钦点了61人,全为北人,因此此榜被称为北榜,此案被成为南北榜案。但奇怪的是,老朱并没有否认刘三吾等人列出的南榜,或许刘三吾无错,但此举严重破坏了南北政治平衡……】
八卦系统讥讽道:【南方文人为了霸占朝廷做的可不止这些。朱棣靖难登基之初为了拉拢南方文人,特令来自吉安府的解缙担任主考官,然后这帮人就玩了一个大的。状元曾蓕(gui,第四声)、榜眼周述、探花周孟简、二甲第一名杨相、第二名宋子环、第三名王训、第四名王直,全部来自吉安府。】
朱棣顿时火大,这拉拢归拉拢,但不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他头上蹦迪!
【解缙什么下场?】朱标好奇的问道。
【被锦衣卫用酒灌醉,埋入雪中致死,】徐妙锦讥笑道,【解缙以为他成功忽悠朱棣封朱高炽为太子就可高枕无忧,结果没想到朱高炽刚当上皇帝就背刺了他们,玩起了南北分卷考试,规定录取人中南方占比六层,北方占比四层。之后朱瞻基发现状元基本被江西、浙江、南直隶的士子瓜分,于是他将又考卷分为南、北、中卷,将录取比例调整为南卷五成半、北卷三层半、中卷一层。】
【这个不错,爹,下次也这么搞吧。】朱标眯眼道,【不能再让南方文人一家独大了!】
【不过南北分卷也不是没有弊端,】八卦系统接嘴道,【南北榜案加剧了明朝官场上的“乡党”关系。同榜而出的考生间地域亲疏明显,甚至拉帮结派,渐成常态,为后来的党争埋下了伏笔。】
【凡事有利有弊,正常。】朱棣总结道,【南北分卷不仅提高了北方学子参与科考的积极性,还在一定程度上打压了江南世族,同时笼络了北方士人,就目前而言,利大于弊。】
徐妙锦叹息道:【华夏自唐灭亡到元朝一统,共分裂了四百年,以35年为一代的话,在近十二代人的言传身授下,于百姓而言,南人与北人本就不是一家的。】
朱元璋翻白眼道:【咱说是一家的,就是一家的,谁来都没用!】
朱棣默默道:【那朱允炆呢?】
朱元璋生气道:【不准在咱面前提那个混账,咱好不容易才勉强融合南北,那臭小子一上台就将北人排斥在朝廷之外,脑子没毛病吧?】
徐妙锦无语道:【所以我说他很谜啊,好好的天下共主他不当,非要蜗居南方的想法定是那群南方文人给灌输的!】
朱标:我怎么会有这种蠢儿子?
朱棣:感谢允炆侄儿送的皇位!
【南方文人一家独大的下场就是程朱理学成功取代了经学(经学原本指各家学说要义的学问,但在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渐渐演变为一种特指研究及注解儒家经书的学问)。】徐妙锦厌恶道,【自宋以来,士大夫们极力抢占武将的生存空间,美名其曰‘武夫误国’,却从来没想过只会空谈的自己才是罪魁祸首。】
朱棣挑眉道:【你这是打心底厌恶程朱理学啊!】
徐妙锦嫌弃道:【谁会喜欢只会窝里横的人搞出来的东西啊,不想着如何打败辽金一统山河,只会跪求安稳的懦夫倒是有脸将怒火发泄到女人头上,。】
朱棣闭嘴了,他虽然觉得程朱理学好用(利于统治),但他并看不起哪些膝盖比谁都软的宋儒。
【行了,先不说这个了,】朱元璋强行扳回话题道,【科举的事情,标儿负责,郭恒贪污的事情朱棣负责,我就一个要求,干净,明白吗?】
【我尽量。】朱棣回道,【基准线是多少?】
朱元璋张口就道:【满六十两一律除斩。】
【这是不是过于苛刻了?】朱标犹豫道,【以六十两为界,监牢怕是关不下……】
【比起砍/头,我估计他们更怕一无所有吧。】徐妙锦吐槽道,【与其杀了,不如抄家,再让他去干苦役。这么好的免费劳动力,嘎了干什么?】
朱元璋摸了摸下巴道:【有道理,各地盐矿有点缺人,就让他们去制盐吧。】
徐妙锦看到这个惩罚,满意的点了点头,结果八卦系统冒泡道:【明朝的制盐法这么落后的吗?】
【哈?】徐妙锦一脸迷茫道,【很落后吗?】
【是啊,他们还在用煮盐法制盐,】八卦系统一脸嫌弃道,【成本高不说,效率还低。】
【额,和晒盐法比起来,煮盐法确实效率低,耗能大。】徐妙锦老实道。
朱元璋问道:【晒盐法是什么,我们能用吗?】
【呐,你们总说化学神秘,这不就是吗?】徐妙锦科普道,【盐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有上限的,常温下一斤水中最多能溶解三两盐。煮盐法获得盐的原理是通过高温使盐水中的水分大量蒸发,多余的盐就结晶析出……至于晒盐法是通过阳光照射的方法减少盐水中的水分。煮盐法需要消耗大量的木材,晒盐法则不需要,在降低能耗的同时还加大了产出。】
【还不需要容器。】八卦系统接嘴道。
【不需要容器?】朱标一脸懵道,【那用什么装海水?】
【在海边就地挖个坑,再将海水引入就行,】徐妙锦耸肩道,【@八卦系统,上图。如图所示,在海边挖一定数量的池子,将海水引入池子,经历过一段日晒时间后,盐就出现了。当然实际操作没有我说的那么简单,不然也就不能称为一种工艺了。】
朱元璋心动道:【详细工艺商城里有的买吗?多少钱?】
【实际上明初已经有人在用晒盐法了,只是因为工艺不是很成熟,没有推广开来而已,】八卦系统道,【所以并不贵,详细工艺只卖五十万系统币,再攒攒,最迟十月份就买的起了。】
朱元璋心满意足的点头道:【待明后年,盐就能出口南洋甚至欧罗巴了。】
【话说回来,我研究了一下,发现你们用的还是民制、官收、官卖、商运、商销的就场专卖制啊。】徐妙锦挠头道,【这样很容易导致私盐泛滥诶,民间具体制了多少盐,朝廷并不知道,毕竟海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法从源头上遏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