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彧对母亲最开始的记忆是模糊的,却记了很多年。
六岁那年,她第一次来到法国。一个优雅精致的女人坐在钢琴旁,回头的神情带着淡淡的审视,那样的目光让宿彧觉得胆怯,小小的她牵着外婆的手,缩在身后不敢上前一步。
女人的身姿亭亭袅袅,她声音很轻,语气格外冷淡,“……你长得真像他。”
宿彧很快就知道了“他”是谁。那是她生命里的缺口,她未曾谋面的父亲。
十二岁时,宿彧才开始学法语。她一直和外婆生活,在外婆病逝后,母亲不得不把宿彧接到法国。
那时的宿彧已经非常确定,她陌生的母亲并不乐意见她。刚开始学习语言总是非常枯燥的,宿彧害怕她的笨拙会让母亲厌弃她,竭尽全力想要讨好母亲。
哪怕同在屋檐下,宿彧和母亲的相处也很少。母亲早出晚归,宿彧只能和法国管家爷爷聊天,也因此,她的法语进步得很快。
有一次,宿彧等母亲回家,等到了第二天凌晨。她的执拗让她等到了母亲的归家,也让她见到了和母亲缠吻的另一个男人。
宿彧迷茫地起身,以为那个男人是她的父亲,但她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她身上并没有如他一般的、金发碧眼的法国血统。
那是宿彧第一次见到母亲的难堪和愠怒。
十六岁时,宿彧已经坐在街角咖啡馆里写文章。最开始,她只是想消磨时光。生活里太多的残缺和空洞,打磨出宿彧笔下奇崛的故事。她的文章被杂志刊登,天赋逐渐展露,她本人也被很多人青睐。
宿彧终于觉得,她的生活中有了她可以确定的东西——她的文章。她的笔比她的人更为鲜活、立体。
写作像分娩一样痛苦,幸好它的确可以譬喻为孕育新生命。在写作的时候,宿彧短暂地与他们的人生重叠,写作结束后,他们脱落出她的笔下和她的生命,成为独立迎接大众目光的个体。
二十岁时,宿彧已经小有名气,母亲站在落地窗边,看了她的新书。
母亲轻轻合上书,语气平淡,“你像你的父亲一样多才又多情。
“你让我想起了以前,他站在树下对我吟诗,只是,他没有在树下赴约。”
如果她再年轻些,或许都会因此欣喜,滔滔不绝地追问——小时候的她就是这样想象着,渴望通过母亲的只言片语拼凑出父亲的模样。
但这一切在她的生命里来得太迟,她像是失聪的人,突然听到了这个世界的声响,他人习以为常,她却难受得作呕。
她的诞生是不被期许和祝福的。存在于世界某个角落、却从未现身的父亲,优雅风情、待人温和却唯独对她冷漠的母亲。
宿彧做了个叛逆的决定,她要捂住她的耳朵。于是,时隔八年,她从法国回到了中国。
36
宿彧早期的写作生涯充满争议。
年轻又傲气的女性作家站在时代的风尖浪口,被媒体描述为“恃才傲物”,她的文章被读者用放大镜评判,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衡量之下。
作家访谈中,宿彧回应,“我喜欢写矛盾,因此我的文章总是争议很大,我明白的。”
宿彧有张非常出名的照片,网上有关她的词条至今还用着这张图。二十二岁的她穿着中式旗袍,她垂眸看手中晃着红酒的高脚杯,披散的黑长卷发遮住她的半边脸。
那张照片是宿彧参加酒会时被偷拍的,被恶意曝光后,媒体舆论几乎天翻地覆,议论对象从故事本身变成了写故事的人——在此之前,宿彧以为她的故事有了太多目光的束缚,已然够糟糕了。
那件事对宿彧的冲击很大,她的社交形象变得更加低调。只有捍卫隐私,她才能在写作的世界里保持自由。
那种生活差点颠倒失控的感受让宿彧后怕,她的故事已经被太多人扭曲,而她本人也被逼到了这样的悬崖。
从那开始,她开始追寻刺激和热闹,但不像在法国时那样暧昧,和别人讨论爱情、文学和世界,探索灵魂的契合。宿彧的目的变得直白赤裸,而她变得更加忧郁而沉默。她耗费了太多精力,无论是媒体之内还是媒体之外。
高期待。高压力。
宿彧一向是目标明确的野心家,也是孤注一掷的赌徒。
但她的故事好像脱离了掌控。
既然她笔下的故事、她生活的隐私,甚至连她本身的生命和存在都在脱轨,那还有什么是能够确定的?
宿彧尝试在情人的身上找到答案,她用链子拴住他们的脚踝,用皮鞭掌控他们的欲望,在黑夜中确认真实。但欲望是饕餮,无法给她答案,只能让她饥肠辘辘。
在她热衷谈及爱情的时候,她不愿意爱人。在她想要爱人的时候,她已经不再谈及爱情了。
等岁月沉淀,舆论更迭,两三年后,宿彧终于从那种无望的情绪里得到喘息的机会。
她喜欢醉与醒的平衡,那是她最自由的时刻。
二十六岁的宿彧遇到了孟杭。孟杭是个出色的制片人,宿彧受她的邀请写了一份剧本,她们的合作大放异彩。
媒体和社会对女性非常苛刻,而宿彧在这样的评判标准下持续不断地攀登更高峰,终于在提笔十年的那一年,以无懈可击的成功打破了舆论的沉浮。
作家专访里,有人问,“您会认为您是个天才吗?”
人们希望成功女性维持保守的谦虚和谨慎,而将成功男性在舆论里捧上神坛。
二十六岁的宿彧身上仍有着十六岁的叛逆和反骨。她淡淡地笑了笑,“当然。”
六岁那年,她第一次来到法国。一个优雅精致的女人坐在钢琴旁,回头的神情带着淡淡的审视,那样的目光让宿彧觉得胆怯,小小的她牵着外婆的手,缩在身后不敢上前一步。
女人的身姿亭亭袅袅,她声音很轻,语气格外冷淡,“……你长得真像他。”
宿彧很快就知道了“他”是谁。那是她生命里的缺口,她未曾谋面的父亲。
十二岁时,宿彧才开始学法语。她一直和外婆生活,在外婆病逝后,母亲不得不把宿彧接到法国。
那时的宿彧已经非常确定,她陌生的母亲并不乐意见她。刚开始学习语言总是非常枯燥的,宿彧害怕她的笨拙会让母亲厌弃她,竭尽全力想要讨好母亲。
哪怕同在屋檐下,宿彧和母亲的相处也很少。母亲早出晚归,宿彧只能和法国管家爷爷聊天,也因此,她的法语进步得很快。
有一次,宿彧等母亲回家,等到了第二天凌晨。她的执拗让她等到了母亲的归家,也让她见到了和母亲缠吻的另一个男人。
宿彧迷茫地起身,以为那个男人是她的父亲,但她很快否定了这个想法,她身上并没有如他一般的、金发碧眼的法国血统。
那是宿彧第一次见到母亲的难堪和愠怒。
十六岁时,宿彧已经坐在街角咖啡馆里写文章。最开始,她只是想消磨时光。生活里太多的残缺和空洞,打磨出宿彧笔下奇崛的故事。她的文章被杂志刊登,天赋逐渐展露,她本人也被很多人青睐。
宿彧终于觉得,她的生活中有了她可以确定的东西——她的文章。她的笔比她的人更为鲜活、立体。
写作像分娩一样痛苦,幸好它的确可以譬喻为孕育新生命。在写作的时候,宿彧短暂地与他们的人生重叠,写作结束后,他们脱落出她的笔下和她的生命,成为独立迎接大众目光的个体。
二十岁时,宿彧已经小有名气,母亲站在落地窗边,看了她的新书。
母亲轻轻合上书,语气平淡,“你像你的父亲一样多才又多情。
“你让我想起了以前,他站在树下对我吟诗,只是,他没有在树下赴约。”
如果她再年轻些,或许都会因此欣喜,滔滔不绝地追问——小时候的她就是这样想象着,渴望通过母亲的只言片语拼凑出父亲的模样。
但这一切在她的生命里来得太迟,她像是失聪的人,突然听到了这个世界的声响,他人习以为常,她却难受得作呕。
她的诞生是不被期许和祝福的。存在于世界某个角落、却从未现身的父亲,优雅风情、待人温和却唯独对她冷漠的母亲。
宿彧做了个叛逆的决定,她要捂住她的耳朵。于是,时隔八年,她从法国回到了中国。
36
宿彧早期的写作生涯充满争议。
年轻又傲气的女性作家站在时代的风尖浪口,被媒体描述为“恃才傲物”,她的文章被读者用放大镜评判,人物的一言一行都在衡量之下。
作家访谈中,宿彧回应,“我喜欢写矛盾,因此我的文章总是争议很大,我明白的。”
宿彧有张非常出名的照片,网上有关她的词条至今还用着这张图。二十二岁的她穿着中式旗袍,她垂眸看手中晃着红酒的高脚杯,披散的黑长卷发遮住她的半边脸。
那张照片是宿彧参加酒会时被偷拍的,被恶意曝光后,媒体舆论几乎天翻地覆,议论对象从故事本身变成了写故事的人——在此之前,宿彧以为她的故事有了太多目光的束缚,已然够糟糕了。
那件事对宿彧的冲击很大,她的社交形象变得更加低调。只有捍卫隐私,她才能在写作的世界里保持自由。
那种生活差点颠倒失控的感受让宿彧后怕,她的故事已经被太多人扭曲,而她本人也被逼到了这样的悬崖。
从那开始,她开始追寻刺激和热闹,但不像在法国时那样暧昧,和别人讨论爱情、文学和世界,探索灵魂的契合。宿彧的目的变得直白赤裸,而她变得更加忧郁而沉默。她耗费了太多精力,无论是媒体之内还是媒体之外。
高期待。高压力。
宿彧一向是目标明确的野心家,也是孤注一掷的赌徒。
但她的故事好像脱离了掌控。
既然她笔下的故事、她生活的隐私,甚至连她本身的生命和存在都在脱轨,那还有什么是能够确定的?
宿彧尝试在情人的身上找到答案,她用链子拴住他们的脚踝,用皮鞭掌控他们的欲望,在黑夜中确认真实。但欲望是饕餮,无法给她答案,只能让她饥肠辘辘。
在她热衷谈及爱情的时候,她不愿意爱人。在她想要爱人的时候,她已经不再谈及爱情了。
等岁月沉淀,舆论更迭,两三年后,宿彧终于从那种无望的情绪里得到喘息的机会。
她喜欢醉与醒的平衡,那是她最自由的时刻。
二十六岁的宿彧遇到了孟杭。孟杭是个出色的制片人,宿彧受她的邀请写了一份剧本,她们的合作大放异彩。
媒体和社会对女性非常苛刻,而宿彧在这样的评判标准下持续不断地攀登更高峰,终于在提笔十年的那一年,以无懈可击的成功打破了舆论的沉浮。
作家专访里,有人问,“您会认为您是个天才吗?”
人们希望成功女性维持保守的谦虚和谨慎,而将成功男性在舆论里捧上神坛。
二十六岁的宿彧身上仍有着十六岁的叛逆和反骨。她淡淡地笑了笑,“当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