婢女们虽然嘴上应着,实际上却迟疑不决,根本不敢上前拉扯。谁料,那女子闹得更欢了,作势要踢掉垫脚的石头,将树枝拽得愈发晃动。几片树叶也随之飘落,恰好落在了婢女们的头发上。
婢女们一边继续口头安慰,试图稳定她的情绪,一边却又不得不承受她不时踢来的几脚。
桑语无奈地摇了摇头,大声喊道:“啊呀,君上快看,树上怎么有个蜂窝呀!”
这话果真奏效,那寻死觅活的女子顿时不折腾了。
秦王政双臂环抱在胸前,好整以暇道:“这蜂窝可不小,估摸着里面是有蜂王。阿桑,你可知若是被蜂王蜇上一口,人会变成什么模样?”
“哎呀,我不知道呢!会是何模样呢?”桑语夸张得有些做作。
秦王政继续道:“若被蜂王蜇上一口,脸肿似猪头,还会变成乌眼青脖,甚者会丧命。”
婢女们皆是一脸担忧,急忙劝道:“姑娘,您还是快下来吧!当心被蜇!”
女子神色间似有些动摇,却依旧梗着脖子道:“休要骗我!我又不是三岁稚子!哪儿有什么蜜蜂,马蜂的?”
“哦哟!”桑语夸张地捂住嘴巴,伸手指向树叶丛,佯装惊恐地喊道:“蜜蜂!飞出来了!呀,飞脑袋上了!”
“啊!!”那女子顿时信以为真,惊慌失措地试图去赶掉头顶上的蜜蜂。由于她双手离开了麻绳,身体立刻失去了平衡,摇摇欲坠。好在那两个婢女反应迅速,及时地上前扶住了她,这才避免了她一头栽倒在地的尴尬结局。
“梅雪!琥珀!还不快将她扶回房!”
“诺!”婢女们齐声应道,迅速行动,一边一个,将那女子稳妥地架起。
那女子在被扶起的过程中,用那种楚楚可怜的目光望向吕不韦。然而,只见到了吕不韦满脸的怒气,她不敢再继续放肆胡闹了,任由着婢女们扶着她走远。
秦王政出言打趣道:“仲父这府上,真是好热闹啊!”
吕不韦无奈地叹气,“让君上见笑了。”
“仲父有如此妙人相伴,寡人也可少些担忧。”秦王政语气中带着几分戏谑,却也不无真诚。
“不瞒君上,此女天真烂漫,虽时而爱胡闹,却是个知冷热的佳人。若是君上不嫌,臣愿送此女入宫。”
桑语听到这话,几乎被呛到。她吃惊地望向吕不韦,想确认他是否当真。
虽然那女子看起来与秦王政年龄相仿,但是……这样,是不是不大好。
“仲父的爱妾,寡人怎好横刀夺爱?”秦王政笑说道,“仲父的好意,寡人心领了。”
玩笑话而已,吕不韦也只是爽朗地笑了下。
当天色渐晚时,天气陡变,屋外开始刮起风来了,接着竟是飘起雨。
冬雨落在屋檐上,凉意愈发袭人。
婢女们手捧着食盘进屋,忽见风吹倒了窗边的小花瓶。侍从忙去关窗,将风雨挡在了屋外。
这场雨下得大,婢女们的衣裳却并未被雨水淋湿。
桑语心下感慨,此处虽然是别院,但众人行事井然有序,内外配合一致。
桑语举箸夹起一块鱼肉,轻咬了一口,慢慢咀嚼着。肉味甚是鲜美,还有着青梅的酸甜之味。
在这个时代里能吃上如此味道丰富的菜,有一种很幸福的感觉。
“多谢仲父款待,这一爵,寡人敬您!”
秦王政将酒爵端至唇边饮了一口,那细长而深邃的凤眼注视着吕不韦。
吕不韦搁下酒爵,感慨道,“老夫与君上有许久未曾单独晤谈了,今日是家宴,老夫便想絮叨几句。”
秦王政正襟危坐,“仲父有何教诲?”
吕不韦摆摆手,“教诲谈不上,老夫只是想告诉君上,遣兵攻城这样的大事,以后还是需得廷议,万不可自作主张!”
“是!寡人记住了!”秦王政抿了口酒来掩盖眼中的情绪,他忽的问道:“仲父编纂此书,为何定名为《吕氏春秋》?这书名,倒是常让寡人想起鲁国孔丘编纂的《春秋》。”
吕不韦道:“《春秋》本是记事史书的通称,臣所编纂的《吕氏春秋》却并非是史书。《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包含天地、万物、古今。这‘十二纪’嘛,按照月令编写,顺应四时变化。此书约二十余万言,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名曰《吕氏春秋》。”
秦王政了然地点点头,“大秦幸获此鸿篇巨制。”
桑语专心听着二人说话,将筷箸都搁下了。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的目的究竟是何?后世只有猜测,永远无法得到肯定的答案。
秦王政满是回忆和感慨地说道:“齐桓公有管仲,寡人亦有吕相邦。寡人常忆起年少读书时,凡有所疑,辄咨访仲父。自寡人即位以来,幸得仲父佐治。至于外交之事,仲父娴于辞令,寡人甚任之。若非仲父佐吾,吾寸步难行啊。”
吕不韦笑容满面,酒意上涌,“老夫是看着君上长大的,深知君上胸怀天下,必为千古不世出之君。老夫,还有些话想对君上说。”
“仲父请说!”
“这世间之人,皆有非短。这天下的学派,亦是如此。唯有杂百家为自家,方可傲然于世。”
“仲父所言极是,寡人定会铭记于心。”
闻言,吕不韦却是笑着摇摇头,“君上可知,何为‘为商之道’?”
“为商之道?”嬴政略顿片刻,“商贾之术,寡人不知。”
吕不韦轻笑两声,“猗顿,鲁之穷士也。大畜牛羊,十年之间,赀拟王公,驰名天下。若不徙西河,则无‘猗顿’之富。西河之地,靠近盐池。猗顿以河运取代陆运,经营池盐,故成为巨商大富。唯有独辟蹊径,方能别开生面。想人之所未想,取人之所舍,方可从中获利。为商者,绝非孑然一身。何以用人?何以信人?此皆学问也。”
“齐俗贱奴虏,商人患黠奴。唯刀间收取,以厚利雇之,且予以充分的信任。故,言曰‘宁爵毋刀’。商贾行走于市,朝不保夕。如《书经》上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朝为富贵闲人,暮时破产流亡,此乃常事。唯有居安思危,盛时不忘落寞时,常思己过,才能传之子孙。”
吕不韦呷了口酒,问道:“君上俯听臣言,不知是否有见解?”
秦王政似是想了想,倾身说道,“政儿愚痴,还请仲父详言。”
“为商之术,与这治国之道,有互通之处。博通百家之言,杂取百家之精华,则使秦国异于关东六国。治国用人,需审慎大胆,唯才是用,用人不疑。为商贾者,盛时则思危,治国亦然。盛而不能思危,必有旦夕之灾。六国皆有内忧,早已无力抗衡秦国。秦兼并六国,只是早晚而已。然而有一事,君上需得好好考虑。”
秦王政起身拱手道:“谢仲父赐教!”
“不敢!君上若愿听,老夫则多言几句。”吕不韦脸上隐隐带着担忧,“东进之路,堆叠着秦人的骨骸。令六国纳土于秦,使四海归一,乃秦国君臣之责。只是,臣有一忧。自商君变法以来,秦国便以秦法为大。然,秦法之严,能否为六国所接受?若秦法严苛,则民有怨言,而思乱者遂众。六国者,分则羸弱不堪,合则不可估量。”
秦王政佯装糊涂,沉默片刻,“仲父所言或许有几分道理。只是,这‘商君之法’乃大秦之根本,如何轻言动摇?国无法,则不治。民无法,则不安。欲使六国安,唯有推行秦法。”
吕不韦握住酒爵的手突然收紧,似是有些无奈。他脸上的神色极其平静,问道:“君上可知伊尹?”
秦王政答道:“伊尹?殷之臣,佐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
吕不韦只略一点头,说道:“以鼎调羹,调和五味。此乃伊尹治国之理念也。”他说着,取勺舀汤到陶碗中,“治大国若烹小鲜,急不得!急不得!”
宴罢二人离去,秦王政问桑语,“相邦之言,阿桑如何看?”
桑语生硬地避开这个问题,“人之落暮,最是伤悲。我方才偷偷瞧着,相邦的发鬓都白了。相邦编纂《吕氏春秋》,或许便如鸿爪留痕,愿有一物以示后世之人。这份心意,倒也是难得。”
秦王政闻言,冷哼了一声,“相邦如今岁数大了,竟如此瞻前顾后!六国颓势已显,乘胜追击才是,为何‘急不得’?推行秦法之事,寡人心意已决,绝不动摇。至于六国人是否接受秦法……”他说着又想了想道,“且行且看吧。”
桑语垂眸不语。作为后世之人,很难不做出孰对孰错的判断。
在这个“抑商”的时代,吕不韦能达到如今的政治高度,不仅仅是借势双赢,更是因为其自身的处事风格。
吕不韦行事谨慎多虑,当年入秦游说华阳夫人的计划可以被视为经典的营销案例。
他掌握了秦室中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推测出了华阳夫人急需子嗣的心理,从而锁定了游说的目标。吕不韦入咸阳城之后,从华阳夫人的身边人下手。他游说阳泉君时,谈及了楚系在秦宫中岌岌可危的地位,又单刀直入地拿出了合作共赢的方案。而他去游说华阳夫人的姐姐时,极言嬴异人的贤德,并且拿出了重金购置的珠宝奇物。
最终在亲人的建议之下,华阳夫人顺水推舟地应允了此事。
于是,历史的车轮滚动起来了。
如今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或许就是因为发现了秦法中的不足之处。商君之法,挽救了风雨中的大秦。但是,其中的缺陷也日渐显露。秦法太过严苛,它可以适用于秦国,但是一定不适用于统一的秦帝国。
只是可惜了,君王抱定对他的偏见。
桑语张嘴欲言,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却听得秦王政语气幽幽道:“伊尹放太甲于桐而自立,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吕不韦是想效仿伊尹?”
桑语轻微地“啊”了一声。
这就是说者和听者之间的不同理解吗?还是说,是她的理解有偏差?
“君上,我觉得吧,相邦所言并非全无道理。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自然是急不得。”
秦王政蹙眉扫了她一眼,“‘你与仲父的想法,倒是一致。今日如此,那日在筵席上亦是如此。”
桑语想了想,问道:“君上可曾在某一瞬时想过,不如做个‘枕石漱流’的隐士?”
“在邯郸时,寡人每日所想,是如何归秦。归秦之后,寡人所思所想,是如何踏平六国。秦之将士,定如疾风,摧扫六国之败叶。寡人,定要亲眼目睹之。”
他说着这话,神情肃杀,目光坚毅。
桑语往角落里缩了一点,“若是君上生在盛世,无战乱之纷扰,君上又会如何?”
嬴政真的认真思索了片刻,“若无战乱,枕石漱流,卧醒花影,倒是人生至乐。”
终于将话引到了这里,桑语暗暗松了口气,“盛世与乱世,就应是两套不同处世之道。任何事物,都需要辩证地看待嘛。”意识到自己说的话委实有些现代了,她笑着将话一转,“雨停了,我们去城门口看看吧。”
婢女们一边继续口头安慰,试图稳定她的情绪,一边却又不得不承受她不时踢来的几脚。
桑语无奈地摇了摇头,大声喊道:“啊呀,君上快看,树上怎么有个蜂窝呀!”
这话果真奏效,那寻死觅活的女子顿时不折腾了。
秦王政双臂环抱在胸前,好整以暇道:“这蜂窝可不小,估摸着里面是有蜂王。阿桑,你可知若是被蜂王蜇上一口,人会变成什么模样?”
“哎呀,我不知道呢!会是何模样呢?”桑语夸张得有些做作。
秦王政继续道:“若被蜂王蜇上一口,脸肿似猪头,还会变成乌眼青脖,甚者会丧命。”
婢女们皆是一脸担忧,急忙劝道:“姑娘,您还是快下来吧!当心被蜇!”
女子神色间似有些动摇,却依旧梗着脖子道:“休要骗我!我又不是三岁稚子!哪儿有什么蜜蜂,马蜂的?”
“哦哟!”桑语夸张地捂住嘴巴,伸手指向树叶丛,佯装惊恐地喊道:“蜜蜂!飞出来了!呀,飞脑袋上了!”
“啊!!”那女子顿时信以为真,惊慌失措地试图去赶掉头顶上的蜜蜂。由于她双手离开了麻绳,身体立刻失去了平衡,摇摇欲坠。好在那两个婢女反应迅速,及时地上前扶住了她,这才避免了她一头栽倒在地的尴尬结局。
“梅雪!琥珀!还不快将她扶回房!”
“诺!”婢女们齐声应道,迅速行动,一边一个,将那女子稳妥地架起。
那女子在被扶起的过程中,用那种楚楚可怜的目光望向吕不韦。然而,只见到了吕不韦满脸的怒气,她不敢再继续放肆胡闹了,任由着婢女们扶着她走远。
秦王政出言打趣道:“仲父这府上,真是好热闹啊!”
吕不韦无奈地叹气,“让君上见笑了。”
“仲父有如此妙人相伴,寡人也可少些担忧。”秦王政语气中带着几分戏谑,却也不无真诚。
“不瞒君上,此女天真烂漫,虽时而爱胡闹,却是个知冷热的佳人。若是君上不嫌,臣愿送此女入宫。”
桑语听到这话,几乎被呛到。她吃惊地望向吕不韦,想确认他是否当真。
虽然那女子看起来与秦王政年龄相仿,但是……这样,是不是不大好。
“仲父的爱妾,寡人怎好横刀夺爱?”秦王政笑说道,“仲父的好意,寡人心领了。”
玩笑话而已,吕不韦也只是爽朗地笑了下。
当天色渐晚时,天气陡变,屋外开始刮起风来了,接着竟是飘起雨。
冬雨落在屋檐上,凉意愈发袭人。
婢女们手捧着食盘进屋,忽见风吹倒了窗边的小花瓶。侍从忙去关窗,将风雨挡在了屋外。
这场雨下得大,婢女们的衣裳却并未被雨水淋湿。
桑语心下感慨,此处虽然是别院,但众人行事井然有序,内外配合一致。
桑语举箸夹起一块鱼肉,轻咬了一口,慢慢咀嚼着。肉味甚是鲜美,还有着青梅的酸甜之味。
在这个时代里能吃上如此味道丰富的菜,有一种很幸福的感觉。
“多谢仲父款待,这一爵,寡人敬您!”
秦王政将酒爵端至唇边饮了一口,那细长而深邃的凤眼注视着吕不韦。
吕不韦搁下酒爵,感慨道,“老夫与君上有许久未曾单独晤谈了,今日是家宴,老夫便想絮叨几句。”
秦王政正襟危坐,“仲父有何教诲?”
吕不韦摆摆手,“教诲谈不上,老夫只是想告诉君上,遣兵攻城这样的大事,以后还是需得廷议,万不可自作主张!”
“是!寡人记住了!”秦王政抿了口酒来掩盖眼中的情绪,他忽的问道:“仲父编纂此书,为何定名为《吕氏春秋》?这书名,倒是常让寡人想起鲁国孔丘编纂的《春秋》。”
吕不韦道:“《春秋》本是记事史书的通称,臣所编纂的《吕氏春秋》却并非是史书。《吕氏春秋》有‘八览、六论、十二纪’,包含天地、万物、古今。这‘十二纪’嘛,按照月令编写,顺应四时变化。此书约二十余万言,包罗天地万物古今之事,故名曰《吕氏春秋》。”
秦王政了然地点点头,“大秦幸获此鸿篇巨制。”
桑语专心听着二人说话,将筷箸都搁下了。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的目的究竟是何?后世只有猜测,永远无法得到肯定的答案。
秦王政满是回忆和感慨地说道:“齐桓公有管仲,寡人亦有吕相邦。寡人常忆起年少读书时,凡有所疑,辄咨访仲父。自寡人即位以来,幸得仲父佐治。至于外交之事,仲父娴于辞令,寡人甚任之。若非仲父佐吾,吾寸步难行啊。”
吕不韦笑容满面,酒意上涌,“老夫是看着君上长大的,深知君上胸怀天下,必为千古不世出之君。老夫,还有些话想对君上说。”
“仲父请说!”
“这世间之人,皆有非短。这天下的学派,亦是如此。唯有杂百家为自家,方可傲然于世。”
“仲父所言极是,寡人定会铭记于心。”
闻言,吕不韦却是笑着摇摇头,“君上可知,何为‘为商之道’?”
“为商之道?”嬴政略顿片刻,“商贾之术,寡人不知。”
吕不韦轻笑两声,“猗顿,鲁之穷士也。大畜牛羊,十年之间,赀拟王公,驰名天下。若不徙西河,则无‘猗顿’之富。西河之地,靠近盐池。猗顿以河运取代陆运,经营池盐,故成为巨商大富。唯有独辟蹊径,方能别开生面。想人之所未想,取人之所舍,方可从中获利。为商者,绝非孑然一身。何以用人?何以信人?此皆学问也。”
“齐俗贱奴虏,商人患黠奴。唯刀间收取,以厚利雇之,且予以充分的信任。故,言曰‘宁爵毋刀’。商贾行走于市,朝不保夕。如《书经》上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朝为富贵闲人,暮时破产流亡,此乃常事。唯有居安思危,盛时不忘落寞时,常思己过,才能传之子孙。”
吕不韦呷了口酒,问道:“君上俯听臣言,不知是否有见解?”
秦王政似是想了想,倾身说道,“政儿愚痴,还请仲父详言。”
“为商之术,与这治国之道,有互通之处。博通百家之言,杂取百家之精华,则使秦国异于关东六国。治国用人,需审慎大胆,唯才是用,用人不疑。为商贾者,盛时则思危,治国亦然。盛而不能思危,必有旦夕之灾。六国皆有内忧,早已无力抗衡秦国。秦兼并六国,只是早晚而已。然而有一事,君上需得好好考虑。”
秦王政起身拱手道:“谢仲父赐教!”
“不敢!君上若愿听,老夫则多言几句。”吕不韦脸上隐隐带着担忧,“东进之路,堆叠着秦人的骨骸。令六国纳土于秦,使四海归一,乃秦国君臣之责。只是,臣有一忧。自商君变法以来,秦国便以秦法为大。然,秦法之严,能否为六国所接受?若秦法严苛,则民有怨言,而思乱者遂众。六国者,分则羸弱不堪,合则不可估量。”
秦王政佯装糊涂,沉默片刻,“仲父所言或许有几分道理。只是,这‘商君之法’乃大秦之根本,如何轻言动摇?国无法,则不治。民无法,则不安。欲使六国安,唯有推行秦法。”
吕不韦握住酒爵的手突然收紧,似是有些无奈。他脸上的神色极其平静,问道:“君上可知伊尹?”
秦王政答道:“伊尹?殷之臣,佐汤伐夏桀,被尊为阿衡。”
吕不韦只略一点头,说道:“以鼎调羹,调和五味。此乃伊尹治国之理念也。”他说着,取勺舀汤到陶碗中,“治大国若烹小鲜,急不得!急不得!”
宴罢二人离去,秦王政问桑语,“相邦之言,阿桑如何看?”
桑语生硬地避开这个问题,“人之落暮,最是伤悲。我方才偷偷瞧着,相邦的发鬓都白了。相邦编纂《吕氏春秋》,或许便如鸿爪留痕,愿有一物以示后世之人。这份心意,倒也是难得。”
秦王政闻言,冷哼了一声,“相邦如今岁数大了,竟如此瞻前顾后!六国颓势已显,乘胜追击才是,为何‘急不得’?推行秦法之事,寡人心意已决,绝不动摇。至于六国人是否接受秦法……”他说着又想了想道,“且行且看吧。”
桑语垂眸不语。作为后世之人,很难不做出孰对孰错的判断。
在这个“抑商”的时代,吕不韦能达到如今的政治高度,不仅仅是借势双赢,更是因为其自身的处事风格。
吕不韦行事谨慎多虑,当年入秦游说华阳夫人的计划可以被视为经典的营销案例。
他掌握了秦室中各方面的基本情况,推测出了华阳夫人急需子嗣的心理,从而锁定了游说的目标。吕不韦入咸阳城之后,从华阳夫人的身边人下手。他游说阳泉君时,谈及了楚系在秦宫中岌岌可危的地位,又单刀直入地拿出了合作共赢的方案。而他去游说华阳夫人的姐姐时,极言嬴异人的贤德,并且拿出了重金购置的珠宝奇物。
最终在亲人的建议之下,华阳夫人顺水推舟地应允了此事。
于是,历史的车轮滚动起来了。
如今吕不韦编纂《吕氏春秋》,或许就是因为发现了秦法中的不足之处。商君之法,挽救了风雨中的大秦。但是,其中的缺陷也日渐显露。秦法太过严苛,它可以适用于秦国,但是一定不适用于统一的秦帝国。
只是可惜了,君王抱定对他的偏见。
桑语张嘴欲言,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却听得秦王政语气幽幽道:“伊尹放太甲于桐而自立,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吕不韦是想效仿伊尹?”
桑语轻微地“啊”了一声。
这就是说者和听者之间的不同理解吗?还是说,是她的理解有偏差?
“君上,我觉得吧,相邦所言并非全无道理。战乱甫定,宜与民休息,自然是急不得。”
秦王政蹙眉扫了她一眼,“‘你与仲父的想法,倒是一致。今日如此,那日在筵席上亦是如此。”
桑语想了想,问道:“君上可曾在某一瞬时想过,不如做个‘枕石漱流’的隐士?”
“在邯郸时,寡人每日所想,是如何归秦。归秦之后,寡人所思所想,是如何踏平六国。秦之将士,定如疾风,摧扫六国之败叶。寡人,定要亲眼目睹之。”
他说着这话,神情肃杀,目光坚毅。
桑语往角落里缩了一点,“若是君上生在盛世,无战乱之纷扰,君上又会如何?”
嬴政真的认真思索了片刻,“若无战乱,枕石漱流,卧醒花影,倒是人生至乐。”
终于将话引到了这里,桑语暗暗松了口气,“盛世与乱世,就应是两套不同处世之道。任何事物,都需要辩证地看待嘛。”意识到自己说的话委实有些现代了,她笑着将话一转,“雨停了,我们去城门口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