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可爱的黎明晨曦里,纳塔利几乎拉开所有遮光的长布帘,打开窗户,为了让朦胧的阳光彻底洒满房间。她踏出步子,在铺满地毯的大理石地面上徘徊,墙上的壁画里装着另一个世界,里面生长着郁郁葱葱的紫丁香和玫瑰丛,盎然盛开在蓝色湖畔边。
她喜欢几盏温暖的壁灯,森林图案的针织壁毯,也喜欢站在阳台上从一扇深窗檐的铁窗子眺望远处。她不喜欢披盔戴甲的冰冷雕像,死气沉沉的手工玩具,绘涂着娃娃脸的不倒翁。
2010年5月14日,这是她被收养的第十三天。
她开始梳洗整理,换上学校的制服,再盯着小座钟看了一会儿,直到看得起困意,座钟敲了几下,一阵敲门声唤醒意识。
固定的时间,熟悉的面孔,重复的步骤。
她会在女人的带领下穿过长长的廊道,顺着走下楼梯,再向右转,穿过一条长长的廊道,向左转,后来的路线她也不记得,只知道一路来到一间处处摆满鲜花、金色勋章和酒的大房间。
纳塔利推开门前,女人给她丢下一句话:“小姐,先生让我转告:你应该对这里慢慢熟悉起来。”
至于这句话为什么会出现?
因为纳塔利前段时间迷路了,甚至错过了早餐,让所有人多等了半小时。
她走进去,看到养父叶甫根□□克托罗维奇·科斯坚科坐在餐桌的一边,养母坐在他旁边,桌上摆满了丰盛可口的早餐。
出于习惯,她拉开离养父最远的笨重松木椅,咧嘴满脸堆笑,生疏称呼:“父亲。”
“纳塔利。”他以相同的方式回应,不做赘述,翻阅报纸的动作很轻,一杯浓郁的加糖黑咖啡放在旁边,还未动过。
虽然养父叶甫根尼年近四十,但面旁清晰,身姿挺拔,经常出现在主流媒体的镜头里,几乎拥有人们一度常说的“美与崇高”。养母丽莎是个十分传统安分的白俄女人,美丽的妻子,丈夫的得力助手。
除此之外,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家庭关系和谐,物质生活富裕,一切都像一场金灿灿的美梦。
叶甫根尼表现得很轻慢,声音轻声调缓,开启家庭的餐桌谈话:“下周会有媒体的人来拍摄一档家庭类节目,让列昂去准备一下。”
“是《继承者的晚餐》吗?”听上去极具讽刺感的名字。
“嗯,有趣的是克留科夫家也被选中了。”
丽莎笑了笑,陈述起事实来:“他家里有四个孩子,何况都已经成年了,不太适合。”
“我记得这档节目明确要求着,只会选择未成年孩子的家庭。”
“不,他有一个和纳塔利一样大的私生子。”
“……第五个孩子吗?”还是私生子。
他没再说话,放下报纸,转而进入另一个话题:“花园该修剪了,莉莉娅呢?”
丽莎配合地递过热咖啡,语气平和温柔:“她请假回普林莫斯克了,说是家里人生病需要人照顾,我给她放了半个月的假。
大多数时间里,纳塔利总保持着沉默,她清楚自己养女的身份,同时也渴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切身体会可以触及的亲情。
“父亲,我需要为下周的节目准备些什么吗?”
很遗憾,叶甫根尼从不是一个对好奇心的纵容者,不会直接满足:“最近在学校和新同学相处得怎么样?”
“很好。”机械的标准答复。
“交到朋友了吗?”
“当然。”
他看见她在用勺子刮蓝莓酱,一点点涂抹到面包片上,纳塔利并不知道叶甫根尼很喜欢蓝莓酱,只是接受丽莎的好意,表现出一副开心的样子。
“你喜欢蓝莓酱吗?”
“喜欢。”不喜欢。
她拿起面包小咬了一口,因为对蓝莓酱的无感,她根本提不起劲。
叶甫根尼一贯无情,比起蓝莓酱的酸甜细腻,他更喜欢真实的答复。
毕竟喜欢一样食物和喜欢一个人不同,后者远没有前者纯粹。反之亦然,她的心思全写在表情里了。
“既然不喜欢,那就不要撒谎。我不会在感到肚子饿的时候说自己饱了。”
他蹙额眉评价,不存在丝毫的幽默感:“你表现得可一点都不像我的女儿。你希望这样的你呈现在镜头里吗?”
他想起了养女经常迷路的老毛病,于是缓缓道:“你是这里的主人,身为主人要知道每个家庭成员卧室的位置,前厅、接待室、宴会厅、厨房、储物间……在哪里,如何带客人体面地进入花园和地下室,清楚地知道这座房子里每个房间的具体位置。”
“早餐的餐点不合胃口,身为主人的你应该告诉厨房,蓝莓酱就再也不会出现在你的盘子里了。”
“记者可能会问,你觉得你父亲是怎样一个人,不需要回答我们的关系亲密无间,说自己想说的就可以了。等到下次你的面孔出现在报纸或者媒体上的时候,写好感想交给我。”
叶甫根尼一针见血,还特意修改了最后的词句:“记住,是交到我的书房。”
“好的,父亲。”她暗自理解,庆幸得到了答案,虽然显得狼狈。
她吃着东西,慢吞吞地,全然不知时间已经到了。
“你要迟到了。”
面对提醒之词,纳塔利简直如芒刺背。
纳塔利一直认真学习,刻苦做功课,她不甘平凡,愈发想向出色的养父母证明自己。其中一堂课上讲了一首措辞优美、动人心弦的诗,诗里的冬季漫长严寒,夏季却充满希望。
走失的孩子在肃杀严冬笼罩的土地上撑不过一夜,毫无胜算。在夏夜走失的流浪者却不用忍受刺骨的寒意,幸运地找到庇护之所,哪怕最后落入土地母亲的拥抱,死亡前照入眼帘的也是银河。
“纳塔利,你怎么了?你课上的时候在走神吗?”
纳塔利转头看向同行的女孩,那双眼睛好像什么都懂似得吐露心声:“好希望夏天快点来临。”
瞧瞧吧,纳塔利又在胡说八道了。
她要在规定的时间坐上司机的车,在二十分钟内回家,这是必须遵守的准则。今天却出了差错。
她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窗外看,头上那顶装饰帽滑到一边。渐渐昏暗下来的天色和远离的高耸建筑物告诉她,这不是回家的路。
眼前一座古老的砖砌建筑隐没在深浓的橡树林里,忽然,轿车熄火的声音让内心的寂静绷得更紧了一些。
“我们不回去吗?”
“您父亲说,带您去见一位朋友。”
叶甫根尼带她来这里的意图,她知道,也不想知道。她安静地坐在旁边做家庭作业,目光随着一笔一划游走,蓝色笔迹自行成字、成篇、成章。
写完后,她又翻到下一页,偶尔分散出一点注意力集中在听觉方面,听得含糊。
“他多大了?”养父问道。
“和她同龄,十二岁。”陌生男人答。
纳塔利写下《继承者的晚餐》,用笔在这行奇怪的名字下面划线。
她猜测着,着重点集中在继承者和晚餐,可以确定拍摄时间是晚餐时分,那么所谓的继承者呢?被拍摄家庭里的孩子吗?
继承者,一个普通名词。
时间很紧,下周拍摄就会开始。她没办法准备就绪。
“你准备什么时候把他接回来?”
“我不打算把他接回来。”
库如盖特深深清楚着,即将领回来的第五个孩子没有远在国外读书的第四个孩子优秀,没有长女艺术创作方面不容小觑的天赋,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的性格,优异的成绩,过人的学识,连科斯坚科家同岁的养女都比不过。
他太普通了,普通得平庸,简直愚蠢得想要丢弃。只有一张和生母相像的面孔让库如盖特得到安慰,但他不从需要一无是处的美丽花瓶。
叶甫根尼不知为何地叹了口气,感慨起来:“年龄不大的小孩子往往具有亲和力,可爱乖巧的孩子更能让人感到舒适。”
“小孩子成长得也快,一眨眼间,你的四个孩子都已经成年了,十二岁的孩子能给人带来惊喜。”
做完功课的纳塔利耐不住无聊,没办法把头埋在书本里几个小时,慢慢揉搓起桌布边角,却意外发现这张桌子的玄机。
在明晃晃的灯光下,她肆意掀开这份神秘,那果真不是一张纯粹的桌子,而是装着整个微缩城市的巨大玻璃箱。
里面有北方首都的冬宫和夏园,彼得宫,叶卡捷琳娜宫,圣以撒大教堂,涅瓦河……它们被雕刻、被塑造得格外考究。而坐在这里的人,拥有形同上帝般造物主般的极致享乐。
这些给当时的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再次尝试把心思聚拢却也做不到。
“我的纳塔利,你在想什么?”
悄无声息中,一个熟悉的嗓音在耳畔想起,两个男人的目光投过来。
她迅速将桌布铺好至原状,惊慌地看着他们,怦,怦,怦……调整呼吸和神态,被她带动的气流散开,脸颊浅浅的酒窝绽放,眼神渐渐失焦,眼底的白日失焦。
说出缓解气氛,令人满意的话语。
“我会和他成为好朋友的。”
她喜欢几盏温暖的壁灯,森林图案的针织壁毯,也喜欢站在阳台上从一扇深窗檐的铁窗子眺望远处。她不喜欢披盔戴甲的冰冷雕像,死气沉沉的手工玩具,绘涂着娃娃脸的不倒翁。
2010年5月14日,这是她被收养的第十三天。
她开始梳洗整理,换上学校的制服,再盯着小座钟看了一会儿,直到看得起困意,座钟敲了几下,一阵敲门声唤醒意识。
固定的时间,熟悉的面孔,重复的步骤。
她会在女人的带领下穿过长长的廊道,顺着走下楼梯,再向右转,穿过一条长长的廊道,向左转,后来的路线她也不记得,只知道一路来到一间处处摆满鲜花、金色勋章和酒的大房间。
纳塔利推开门前,女人给她丢下一句话:“小姐,先生让我转告:你应该对这里慢慢熟悉起来。”
至于这句话为什么会出现?
因为纳塔利前段时间迷路了,甚至错过了早餐,让所有人多等了半小时。
她走进去,看到养父叶甫根□□克托罗维奇·科斯坚科坐在餐桌的一边,养母坐在他旁边,桌上摆满了丰盛可口的早餐。
出于习惯,她拉开离养父最远的笨重松木椅,咧嘴满脸堆笑,生疏称呼:“父亲。”
“纳塔利。”他以相同的方式回应,不做赘述,翻阅报纸的动作很轻,一杯浓郁的加糖黑咖啡放在旁边,还未动过。
虽然养父叶甫根尼年近四十,但面旁清晰,身姿挺拔,经常出现在主流媒体的镜头里,几乎拥有人们一度常说的“美与崇高”。养母丽莎是个十分传统安分的白俄女人,美丽的妻子,丈夫的得力助手。
除此之外,他们还没有自己的孩子,家庭关系和谐,物质生活富裕,一切都像一场金灿灿的美梦。
叶甫根尼表现得很轻慢,声音轻声调缓,开启家庭的餐桌谈话:“下周会有媒体的人来拍摄一档家庭类节目,让列昂去准备一下。”
“是《继承者的晚餐》吗?”听上去极具讽刺感的名字。
“嗯,有趣的是克留科夫家也被选中了。”
丽莎笑了笑,陈述起事实来:“他家里有四个孩子,何况都已经成年了,不太适合。”
“我记得这档节目明确要求着,只会选择未成年孩子的家庭。”
“不,他有一个和纳塔利一样大的私生子。”
“……第五个孩子吗?”还是私生子。
他没再说话,放下报纸,转而进入另一个话题:“花园该修剪了,莉莉娅呢?”
丽莎配合地递过热咖啡,语气平和温柔:“她请假回普林莫斯克了,说是家里人生病需要人照顾,我给她放了半个月的假。
大多数时间里,纳塔利总保持着沉默,她清楚自己养女的身份,同时也渴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切身体会可以触及的亲情。
“父亲,我需要为下周的节目准备些什么吗?”
很遗憾,叶甫根尼从不是一个对好奇心的纵容者,不会直接满足:“最近在学校和新同学相处得怎么样?”
“很好。”机械的标准答复。
“交到朋友了吗?”
“当然。”
他看见她在用勺子刮蓝莓酱,一点点涂抹到面包片上,纳塔利并不知道叶甫根尼很喜欢蓝莓酱,只是接受丽莎的好意,表现出一副开心的样子。
“你喜欢蓝莓酱吗?”
“喜欢。”不喜欢。
她拿起面包小咬了一口,因为对蓝莓酱的无感,她根本提不起劲。
叶甫根尼一贯无情,比起蓝莓酱的酸甜细腻,他更喜欢真实的答复。
毕竟喜欢一样食物和喜欢一个人不同,后者远没有前者纯粹。反之亦然,她的心思全写在表情里了。
“既然不喜欢,那就不要撒谎。我不会在感到肚子饿的时候说自己饱了。”
他蹙额眉评价,不存在丝毫的幽默感:“你表现得可一点都不像我的女儿。你希望这样的你呈现在镜头里吗?”
他想起了养女经常迷路的老毛病,于是缓缓道:“你是这里的主人,身为主人要知道每个家庭成员卧室的位置,前厅、接待室、宴会厅、厨房、储物间……在哪里,如何带客人体面地进入花园和地下室,清楚地知道这座房子里每个房间的具体位置。”
“早餐的餐点不合胃口,身为主人的你应该告诉厨房,蓝莓酱就再也不会出现在你的盘子里了。”
“记者可能会问,你觉得你父亲是怎样一个人,不需要回答我们的关系亲密无间,说自己想说的就可以了。等到下次你的面孔出现在报纸或者媒体上的时候,写好感想交给我。”
叶甫根尼一针见血,还特意修改了最后的词句:“记住,是交到我的书房。”
“好的,父亲。”她暗自理解,庆幸得到了答案,虽然显得狼狈。
她吃着东西,慢吞吞地,全然不知时间已经到了。
“你要迟到了。”
面对提醒之词,纳塔利简直如芒刺背。
纳塔利一直认真学习,刻苦做功课,她不甘平凡,愈发想向出色的养父母证明自己。其中一堂课上讲了一首措辞优美、动人心弦的诗,诗里的冬季漫长严寒,夏季却充满希望。
走失的孩子在肃杀严冬笼罩的土地上撑不过一夜,毫无胜算。在夏夜走失的流浪者却不用忍受刺骨的寒意,幸运地找到庇护之所,哪怕最后落入土地母亲的拥抱,死亡前照入眼帘的也是银河。
“纳塔利,你怎么了?你课上的时候在走神吗?”
纳塔利转头看向同行的女孩,那双眼睛好像什么都懂似得吐露心声:“好希望夏天快点来临。”
瞧瞧吧,纳塔利又在胡说八道了。
她要在规定的时间坐上司机的车,在二十分钟内回家,这是必须遵守的准则。今天却出了差错。
她的眼睛一眨不眨地盯着窗外看,头上那顶装饰帽滑到一边。渐渐昏暗下来的天色和远离的高耸建筑物告诉她,这不是回家的路。
眼前一座古老的砖砌建筑隐没在深浓的橡树林里,忽然,轿车熄火的声音让内心的寂静绷得更紧了一些。
“我们不回去吗?”
“您父亲说,带您去见一位朋友。”
叶甫根尼带她来这里的意图,她知道,也不想知道。她安静地坐在旁边做家庭作业,目光随着一笔一划游走,蓝色笔迹自行成字、成篇、成章。
写完后,她又翻到下一页,偶尔分散出一点注意力集中在听觉方面,听得含糊。
“他多大了?”养父问道。
“和她同龄,十二岁。”陌生男人答。
纳塔利写下《继承者的晚餐》,用笔在这行奇怪的名字下面划线。
她猜测着,着重点集中在继承者和晚餐,可以确定拍摄时间是晚餐时分,那么所谓的继承者呢?被拍摄家庭里的孩子吗?
继承者,一个普通名词。
时间很紧,下周拍摄就会开始。她没办法准备就绪。
“你准备什么时候把他接回来?”
“我不打算把他接回来。”
库如盖特深深清楚着,即将领回来的第五个孩子没有远在国外读书的第四个孩子优秀,没有长女艺术创作方面不容小觑的天赋,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的性格,优异的成绩,过人的学识,连科斯坚科家同岁的养女都比不过。
他太普通了,普通得平庸,简直愚蠢得想要丢弃。只有一张和生母相像的面孔让库如盖特得到安慰,但他不从需要一无是处的美丽花瓶。
叶甫根尼不知为何地叹了口气,感慨起来:“年龄不大的小孩子往往具有亲和力,可爱乖巧的孩子更能让人感到舒适。”
“小孩子成长得也快,一眨眼间,你的四个孩子都已经成年了,十二岁的孩子能给人带来惊喜。”
做完功课的纳塔利耐不住无聊,没办法把头埋在书本里几个小时,慢慢揉搓起桌布边角,却意外发现这张桌子的玄机。
在明晃晃的灯光下,她肆意掀开这份神秘,那果真不是一张纯粹的桌子,而是装着整个微缩城市的巨大玻璃箱。
里面有北方首都的冬宫和夏园,彼得宫,叶卡捷琳娜宫,圣以撒大教堂,涅瓦河……它们被雕刻、被塑造得格外考究。而坐在这里的人,拥有形同上帝般造物主般的极致享乐。
这些给当时的她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她再次尝试把心思聚拢却也做不到。
“我的纳塔利,你在想什么?”
悄无声息中,一个熟悉的嗓音在耳畔想起,两个男人的目光投过来。
她迅速将桌布铺好至原状,惊慌地看着他们,怦,怦,怦……调整呼吸和神态,被她带动的气流散开,脸颊浅浅的酒窝绽放,眼神渐渐失焦,眼底的白日失焦。
说出缓解气氛,令人满意的话语。
“我会和他成为好朋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