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会和他成为好朋友的。
她用手拖着脸,安静思考。
他是谁?不知道。
不重要,她只想讨养父开心。
……
圣彼得堡的白昼越来越长了,与某种说法上的极昼接近。六月的夜晚清澈明朗,短暂的夏季总会吸引着无数前来观光的游客,同时也疲惫的人们无法入睡。
2010年夏季的那一个夜晚给纳塔利留下的印象是如比深刻,记忆里的小雨飘洒在这个白夜里圣彼得堡的上空,远处的建筑和树丛被洇染成梦境里的紫灰色。她凝目再望时,已变为深灰,夜已降临,黑夜在一扇小小的窗框中落下帷幕。
她只能转身,从阳台走向屋内。
弯下腰,捡起散落满地的纸张。
在每晚睡前,她都会翻看这些写满名字的资料,养父希望她记住每一个名字,包括附在下面的词句,全为了下周的节目做准备,为了在镜头前表现得毫无缺陷。
尼古拉,16岁,祖父是白俄富商,声名显赫的商业巨子。
因诺肯季,13岁,祖辈三代都是军人。
季米特里,14岁,家喻户晓的艺术世家。
叶卡捷琳娜,15岁,唯二的女孩,她的母亲在教育和公益事业享有极高的话语权和知名度。
伊戈尔,与她同龄。伊戈尔的父亲和她的养父是很好的朋友。
2010年夏季的那一个夜晚给伊戈尔留下的印象是如此深刻,干燥的夏日被阴雨洗刷,稠李雪白的花瓣会随风在莫斯科的街道上飘舞,但此刻诗意的“夏雪”是游客的所见,全然与他无关。
他只配静静守候在残缺的暮色里,站在一闪而过的命运走马灯前,难言的寂寥总会让人们回忆起起过去的旧伤疤,催生新的疼痛,结局再也无法扭转了。
狗舍里的恶犬疯狂嚎叫,似乎在撕咬着鲜活的□□。他并未因恐惧而哭泣,心里亦没有厌烦,而是觉得无穷无尽的美好涌遍全身,血液在翻滚涌动,病态迷恋着这种体验。
残阳如血,现实荒诞。
从瓦连京让图森住进家里开始就是个错误,毁了他的尤利娅阿姨,毁了原本美好的整个家。
他太过渴望了,渴望那个中亚人被活活咬死,渴望中亚人成为僵冷的尸|体,毕竟自己费尽心思才把图森骗到狗舍里。
对于一个畜生来说,死亡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伊戈尔喜欢站在外面很久,远离夜晚尤利娅和瓦连京的争吵。但这一次不一样,他选择循着痛苦的喘息声走进屋内,绕开碎在地上的玻璃,看到了醉成一滩难泥的瓦连京,曾经的他往往躺在地上酣畅淋漓地睡起来,打起呼噜,现在的他却平静得可怕,跟睡死了一样。
在短暂的几秒内,伊戈尔做出了选择,蓄力将地上的空酒瓶举过头顶,瓦连京和图森明明就是一类人。
多难得的一天啊——
苦难就要结束了,亲爱的尤利娅阿姨。
虽然库茹盖特不喜欢任何一样廉价的东西,但不代表他是个冷血无情的人。决定接回第五个孩子时,他想自己一定是疯了!疯在从前弄出一个私生子,视之为无物十几年,疯在如今又接回来,成为自己的第五个孩子。
不仅如此,他还要为媒体在家里拍摄的事情头疼,这档节目为的就是让他们出糗的结果。如果媒体收获到意外的惊喜,那远比处理私生子的问题更棘手,舆论难以控制,歪曲事实,浮夸可笑。
库茹盖特很少在公共场合微笑或者大笑,操着一贯沉稳冷淡的语调。公众说他情绪稳定,冰冷僵硬得像旧时代的产物,只在乎事情,不在乎事情里面的人,却不知道私下的他难以克制情绪。
比如,此刻的库茹盖特感到烦躁,寻求介质发泄情绪。他举起一只精致的银质茶杯,盯着审视起来,它的样式古典,被繁复的古花纹勾勒杯体,以此凹显得别具一格,本质看起来还是很廉价。
不知道又是谁送来的礼物?
一群趋炎附势的蠢猪。
帕宁是在一个很平静的晚上得知消息的,远在莫斯科处理事务的他接到了老板库茹盖特的电话,去莫斯科的郊外找一个男孩,把他安全地带回圣彼得堡。
他还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有着双重身份的玛丽娜·米哈伊尔诺芙娜·捷列什科娃,既是曾经研究地质学的天才少女,尤甚在冻土学方面,又是老板库茹盖特的旧情人。
第二天的下午,他驾车驶出莫斯科的中心区,将这座繁华城市街巷里的喧嚣人声抛之耳后,过了很久,无垠的平原和昏暗的松树林开始进入视野。
他知道已经抵达郊外,感慨于它太过偏远了,远离外面熙攘的世界,像一池文明世界尚未笼罩的古老沼泽。
记忆里,那个男孩永远是最不起眼的灰色,模模糊糊挪动的一团。最开始帕宁只是粗略扫了一眼,见一个身影从黑暗中缓缓走出,他怀里抱着一副圣像画,眼底发红,眼球布满血丝,面容和他母亲很像,神情却没有玛丽娜的明媚,反倒颓废得有点像库茹盖特。
帕宁做着最简单的自我介绍,以示礼貌和友好:“我叫帕宁,我想你的阿姨尤利娅·米哈伊尔诺芙娜·阿塔莫诺娃应该和你说过了。很抱歉,她现在的状况不太好,至于瓦连京·伊万诺维奇·阿塔莫诺夫。”一个不折不扣、无药可救的酒鬼。
“他现在没有能力照顾你。”
帕宁坦明来意:“所以,你父亲让我接你回家。”
他的脸上出现一抹笑意,未让伊戈尔感到温暖和轻松。
“不用担心,你父亲会为尤利娅支付后半生所有的治疗费用。”
“你的父亲希望能早点见到你,他很思念你,我们很快就出发。需要和你的叔叔道别吗?”
在破碎的玻璃倒映出伊戈尔微微抬起的头颅,他跟帕宁说起话,两人离得很近,那是他们之间的第一句话。
“他睡着了。”
“不会再醒了。”
漫长一夜的等待后,伊戈尔知道——瓦连京真得醉死了,那个中亚人逃跑了。
……
又是一次拜访养父好友库如盖特的结束时刻,灰色轿车会照例驶出一片深邃浓密的橡树林,行驶在照常前往冰球课的路上。当然了,除了周末的冰球课之外,还有日常的礼仪课、钢琴课、射击课、西语课。
纳塔利垂着眼睛,靠在车窗边,不免有些疲惫。
她不太喜欢养父的好友库茹盖特,看她的眼神总是冷冰冰的,即使是在她投以真诚微笑的前提下,无奈又没办法避免接触。父亲和他……两个人明明是好朋友,性格却天差地异。
突然听到的几声犬吠倒是勾起了纳塔利的好奇心,把她从窒息的沉思中拉回现实。
那是幼犬壮着胆子在驱赶闯入者。
“等等,停车。”
“会迟到的。”司机无法改变纳塔利的想法,只能在一边提醒。
“我知道。”她并不在乎会不会迟到。
“嘘——”帮她保守秘密。
林中昏黄的车灯一直在闪烁,她仍一点点,一步步地靠近心中、眼前的目标,去拨开迷雾抓住背后的声音——藏在深绿色的橡树林中,直到一个玩具球意外滚落到脚边。
她就此停顿,悄声捡起。
褐色瞳孔沾染了情绪,却短暂地剥夺了言语的能力,因为她发现了意外的惊喜,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幕。
那是一切故事的开端,颇为的巧合情节,光线忽隐忽现、影影绰绰,温暖了彼此的面庞,高高的铁艺围墙栏栅却隔绝了世界,让彼此都成为片刻的囚徒。
她站在这边,而另一边的他怀里正抱着一只黑白相间的边牧犬,恰恰是吸引了纳塔利的边牧幼犬。
她盯着对方的面庞看,无论是熟悉的、陌生的,还是重复的、过去的那种感觉,此刻都在交织、重叠,无知无觉、潜移默化,好像一层月光般的纱幔在包裹她。
她记得养父说的话,好友克留科夫家有一个和自己同岁的私生子,沉默少言,性格孤僻。
想起了亲手翻阅的纸页,小心翼翼在上面标记的符号,他是写在其中的人之一。
纳塔利定定注视着,心里竟有些兴奋,挤出表情和做出动作的幅度微小,细微到难以察觉,谈吐从容地报上名字。
“我叫纳塔利。”再不厌其烦地说出全名,以此证明科斯坚科的养女身份。
最后附上一句:“我父亲是叶甫根尼,他和你父亲是好朋友,我想……你的名字是伊戈尔。”
“这是你的东西,还给你。”
纳塔利举起握在手里的玩具球,希望他能接受。
她等了好久,却没有想要的结果。
这是为什么呢,她在心里悄悄地想。
没办法,她轻轻地在球面上吹了一口气,选择再次半蹲,放在靠近他那一边的地面上。
随着她蹲下的动作,另一边的伊戈尔眼里无疑闪过了一丝惊讶的情绪,作出了无声的回复,跟从着蹲下去捡球。
而只言片语间,跟在伊戈尔身后男人表现出公众人物般的无可奉告:“纳塔利,很感谢你。不过这里不是给孩子玩耍的地方,你不该出现在这里。还有我记得科斯坚科家并没有孩子。”
他用另一种形式驱赶她:“伊戈尔,我们该走了。”
对于男人的这副架势,纳塔利毫不示弱,声音异常决绝并且无畏地笑起来,“对,科斯坚科家从前并没有孩子!但是现在有了,现在的你也知道了!”
“伊戈尔,我父亲说你也参加了节目拍摄。那么我们下周见,祝你好运。”
……
这不算是一个惬意的午后,至少对于纳塔利来说。午后的阳光太过明媚,它们正一棱棱打在身上,温度真是高得反常。
她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呆坐在前厅的休息室,侍弄起娇嫩的花朵,盯着一副珍美的雕塑看很久,翻看一本厚厚的书籍,或者研究挂在墙上的油画构图。
很快,推门走进来的女人站在了纳塔利眼前,女人随手开启了录像机,让两人的面孔照入镜头,紧接着又有几个成年人走进来。
“我可以坐在这里吗?”
这一天的宁静注定不是独属于她一个人的。
纳塔利将视线从窗外挪移到眼前,微笑应允。
“可以回答我的几个问题吗?”
“请便。”
她们进入了一轮漫长的谈论中,从第一个问题到最后一个问题。
“那么你的愿望呢?”
“愿望是成为像我父亲一样的人。”
“所以这算是一个很简单的采访节目,对吗?”
她随口问道,最后亲手为女人记录的回答写下日期,那是一串漂亮的蓝色字迹:14июня2010года(2010年6月14日)...
所期待的夏季终于来临。
她用手拖着脸,安静思考。
他是谁?不知道。
不重要,她只想讨养父开心。
……
圣彼得堡的白昼越来越长了,与某种说法上的极昼接近。六月的夜晚清澈明朗,短暂的夏季总会吸引着无数前来观光的游客,同时也疲惫的人们无法入睡。
2010年夏季的那一个夜晚给纳塔利留下的印象是如比深刻,记忆里的小雨飘洒在这个白夜里圣彼得堡的上空,远处的建筑和树丛被洇染成梦境里的紫灰色。她凝目再望时,已变为深灰,夜已降临,黑夜在一扇小小的窗框中落下帷幕。
她只能转身,从阳台走向屋内。
弯下腰,捡起散落满地的纸张。
在每晚睡前,她都会翻看这些写满名字的资料,养父希望她记住每一个名字,包括附在下面的词句,全为了下周的节目做准备,为了在镜头前表现得毫无缺陷。
尼古拉,16岁,祖父是白俄富商,声名显赫的商业巨子。
因诺肯季,13岁,祖辈三代都是军人。
季米特里,14岁,家喻户晓的艺术世家。
叶卡捷琳娜,15岁,唯二的女孩,她的母亲在教育和公益事业享有极高的话语权和知名度。
伊戈尔,与她同龄。伊戈尔的父亲和她的养父是很好的朋友。
2010年夏季的那一个夜晚给伊戈尔留下的印象是如此深刻,干燥的夏日被阴雨洗刷,稠李雪白的花瓣会随风在莫斯科的街道上飘舞,但此刻诗意的“夏雪”是游客的所见,全然与他无关。
他只配静静守候在残缺的暮色里,站在一闪而过的命运走马灯前,难言的寂寥总会让人们回忆起起过去的旧伤疤,催生新的疼痛,结局再也无法扭转了。
狗舍里的恶犬疯狂嚎叫,似乎在撕咬着鲜活的□□。他并未因恐惧而哭泣,心里亦没有厌烦,而是觉得无穷无尽的美好涌遍全身,血液在翻滚涌动,病态迷恋着这种体验。
残阳如血,现实荒诞。
从瓦连京让图森住进家里开始就是个错误,毁了他的尤利娅阿姨,毁了原本美好的整个家。
他太过渴望了,渴望那个中亚人被活活咬死,渴望中亚人成为僵冷的尸|体,毕竟自己费尽心思才把图森骗到狗舍里。
对于一个畜生来说,死亡才是他最好的归宿。
伊戈尔喜欢站在外面很久,远离夜晚尤利娅和瓦连京的争吵。但这一次不一样,他选择循着痛苦的喘息声走进屋内,绕开碎在地上的玻璃,看到了醉成一滩难泥的瓦连京,曾经的他往往躺在地上酣畅淋漓地睡起来,打起呼噜,现在的他却平静得可怕,跟睡死了一样。
在短暂的几秒内,伊戈尔做出了选择,蓄力将地上的空酒瓶举过头顶,瓦连京和图森明明就是一类人。
多难得的一天啊——
苦难就要结束了,亲爱的尤利娅阿姨。
虽然库茹盖特不喜欢任何一样廉价的东西,但不代表他是个冷血无情的人。决定接回第五个孩子时,他想自己一定是疯了!疯在从前弄出一个私生子,视之为无物十几年,疯在如今又接回来,成为自己的第五个孩子。
不仅如此,他还要为媒体在家里拍摄的事情头疼,这档节目为的就是让他们出糗的结果。如果媒体收获到意外的惊喜,那远比处理私生子的问题更棘手,舆论难以控制,歪曲事实,浮夸可笑。
库茹盖特很少在公共场合微笑或者大笑,操着一贯沉稳冷淡的语调。公众说他情绪稳定,冰冷僵硬得像旧时代的产物,只在乎事情,不在乎事情里面的人,却不知道私下的他难以克制情绪。
比如,此刻的库茹盖特感到烦躁,寻求介质发泄情绪。他举起一只精致的银质茶杯,盯着审视起来,它的样式古典,被繁复的古花纹勾勒杯体,以此凹显得别具一格,本质看起来还是很廉价。
不知道又是谁送来的礼物?
一群趋炎附势的蠢猪。
帕宁是在一个很平静的晚上得知消息的,远在莫斯科处理事务的他接到了老板库茹盖特的电话,去莫斯科的郊外找一个男孩,把他安全地带回圣彼得堡。
他还听到了一个熟悉的名字,有着双重身份的玛丽娜·米哈伊尔诺芙娜·捷列什科娃,既是曾经研究地质学的天才少女,尤甚在冻土学方面,又是老板库茹盖特的旧情人。
第二天的下午,他驾车驶出莫斯科的中心区,将这座繁华城市街巷里的喧嚣人声抛之耳后,过了很久,无垠的平原和昏暗的松树林开始进入视野。
他知道已经抵达郊外,感慨于它太过偏远了,远离外面熙攘的世界,像一池文明世界尚未笼罩的古老沼泽。
记忆里,那个男孩永远是最不起眼的灰色,模模糊糊挪动的一团。最开始帕宁只是粗略扫了一眼,见一个身影从黑暗中缓缓走出,他怀里抱着一副圣像画,眼底发红,眼球布满血丝,面容和他母亲很像,神情却没有玛丽娜的明媚,反倒颓废得有点像库茹盖特。
帕宁做着最简单的自我介绍,以示礼貌和友好:“我叫帕宁,我想你的阿姨尤利娅·米哈伊尔诺芙娜·阿塔莫诺娃应该和你说过了。很抱歉,她现在的状况不太好,至于瓦连京·伊万诺维奇·阿塔莫诺夫。”一个不折不扣、无药可救的酒鬼。
“他现在没有能力照顾你。”
帕宁坦明来意:“所以,你父亲让我接你回家。”
他的脸上出现一抹笑意,未让伊戈尔感到温暖和轻松。
“不用担心,你父亲会为尤利娅支付后半生所有的治疗费用。”
“你的父亲希望能早点见到你,他很思念你,我们很快就出发。需要和你的叔叔道别吗?”
在破碎的玻璃倒映出伊戈尔微微抬起的头颅,他跟帕宁说起话,两人离得很近,那是他们之间的第一句话。
“他睡着了。”
“不会再醒了。”
漫长一夜的等待后,伊戈尔知道——瓦连京真得醉死了,那个中亚人逃跑了。
……
又是一次拜访养父好友库如盖特的结束时刻,灰色轿车会照例驶出一片深邃浓密的橡树林,行驶在照常前往冰球课的路上。当然了,除了周末的冰球课之外,还有日常的礼仪课、钢琴课、射击课、西语课。
纳塔利垂着眼睛,靠在车窗边,不免有些疲惫。
她不太喜欢养父的好友库茹盖特,看她的眼神总是冷冰冰的,即使是在她投以真诚微笑的前提下,无奈又没办法避免接触。父亲和他……两个人明明是好朋友,性格却天差地异。
突然听到的几声犬吠倒是勾起了纳塔利的好奇心,把她从窒息的沉思中拉回现实。
那是幼犬壮着胆子在驱赶闯入者。
“等等,停车。”
“会迟到的。”司机无法改变纳塔利的想法,只能在一边提醒。
“我知道。”她并不在乎会不会迟到。
“嘘——”帮她保守秘密。
林中昏黄的车灯一直在闪烁,她仍一点点,一步步地靠近心中、眼前的目标,去拨开迷雾抓住背后的声音——藏在深绿色的橡树林中,直到一个玩具球意外滚落到脚边。
她就此停顿,悄声捡起。
褐色瞳孔沾染了情绪,却短暂地剥夺了言语的能力,因为她发现了意外的惊喜,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幕。
那是一切故事的开端,颇为的巧合情节,光线忽隐忽现、影影绰绰,温暖了彼此的面庞,高高的铁艺围墙栏栅却隔绝了世界,让彼此都成为片刻的囚徒。
她站在这边,而另一边的他怀里正抱着一只黑白相间的边牧犬,恰恰是吸引了纳塔利的边牧幼犬。
她盯着对方的面庞看,无论是熟悉的、陌生的,还是重复的、过去的那种感觉,此刻都在交织、重叠,无知无觉、潜移默化,好像一层月光般的纱幔在包裹她。
她记得养父说的话,好友克留科夫家有一个和自己同岁的私生子,沉默少言,性格孤僻。
想起了亲手翻阅的纸页,小心翼翼在上面标记的符号,他是写在其中的人之一。
纳塔利定定注视着,心里竟有些兴奋,挤出表情和做出动作的幅度微小,细微到难以察觉,谈吐从容地报上名字。
“我叫纳塔利。”再不厌其烦地说出全名,以此证明科斯坚科的养女身份。
最后附上一句:“我父亲是叶甫根尼,他和你父亲是好朋友,我想……你的名字是伊戈尔。”
“这是你的东西,还给你。”
纳塔利举起握在手里的玩具球,希望他能接受。
她等了好久,却没有想要的结果。
这是为什么呢,她在心里悄悄地想。
没办法,她轻轻地在球面上吹了一口气,选择再次半蹲,放在靠近他那一边的地面上。
随着她蹲下的动作,另一边的伊戈尔眼里无疑闪过了一丝惊讶的情绪,作出了无声的回复,跟从着蹲下去捡球。
而只言片语间,跟在伊戈尔身后男人表现出公众人物般的无可奉告:“纳塔利,很感谢你。不过这里不是给孩子玩耍的地方,你不该出现在这里。还有我记得科斯坚科家并没有孩子。”
他用另一种形式驱赶她:“伊戈尔,我们该走了。”
对于男人的这副架势,纳塔利毫不示弱,声音异常决绝并且无畏地笑起来,“对,科斯坚科家从前并没有孩子!但是现在有了,现在的你也知道了!”
“伊戈尔,我父亲说你也参加了节目拍摄。那么我们下周见,祝你好运。”
……
这不算是一个惬意的午后,至少对于纳塔利来说。午后的阳光太过明媚,它们正一棱棱打在身上,温度真是高得反常。
她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地呆坐在前厅的休息室,侍弄起娇嫩的花朵,盯着一副珍美的雕塑看很久,翻看一本厚厚的书籍,或者研究挂在墙上的油画构图。
很快,推门走进来的女人站在了纳塔利眼前,女人随手开启了录像机,让两人的面孔照入镜头,紧接着又有几个成年人走进来。
“我可以坐在这里吗?”
这一天的宁静注定不是独属于她一个人的。
纳塔利将视线从窗外挪移到眼前,微笑应允。
“可以回答我的几个问题吗?”
“请便。”
她们进入了一轮漫长的谈论中,从第一个问题到最后一个问题。
“那么你的愿望呢?”
“愿望是成为像我父亲一样的人。”
“所以这算是一个很简单的采访节目,对吗?”
她随口问道,最后亲手为女人记录的回答写下日期,那是一串漂亮的蓝色字迹:14июня2010года(2010年6月14日)...
所期待的夏季终于来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