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嘉禾本想随晋阳公主过去,却被李宣拦下来。
李宣道:“一路爬上来,你也该歇歇。横竖她们有人陪,咱们躲清闲去吧。”
魏嘉禾笑道:“回去,太后娘娘要骂我躲懒了!”
“皇祖母才不会在意这些。”
李宣转头吩咐宫女几句,便带着魏嘉禾绕到后厨去。
倒把厨子吓了一跳,“殿下想吃什么吩咐便是,怎的亲自过来?”
李宣道:“这儿没你们的事了,且去逛逛。”
魏嘉禾道:“殿下说带我来开小灶,把人都请出去,谁来掌厨呢?”
“我不行么?”李宣指着自己说。
“怎敢劳累殿下?”
李宣笑道:“有何不可?宫中你为我斟酒,宫外我为你加餐。”
说话间,先前的宫女提了个竹篮过来,“殿下,那道士说去年留的只有一篓,品相齐整的,都在这儿了。”
魏嘉禾接来一看,却是三五个大芋头。她惊奇道:“已是四月,竟还有这玩意。”
李宣解释道:“他们观里的芋头与桃花其名,一个好吃,一个好看。且收得迟些,自有一套法子留存到来年。”
“咱们连泥带皮投入灶膛里,煨着吃。”说着,他屈尊蹲下来,用火棍拨开灶膛里的炉灰,将芋头埋进去。
李宣口中还念道:“香似龙涎,味如牛乳,保管你爱吃。”
魏嘉禾只觉有趣:“‘地炉枯叶日煨芋’,殿下也风雅起来了。”
“这算什么风雅?田间地头的老百姓都这么吃!”说着,李宣又要把最后一个埋进去。
“且慢!”魏嘉禾从他手里抢下来,恳求道,“这个咱们洗净削了皮再煨好不好?”
李宣怎么拒绝得了?依她所言处理好,笑道:“只是削了皮反而容易把里头烧坏。”
魏嘉禾道:“殿下都知道东坡的芋头诗,怎么不记得他《煨芋贴》里头说,‘芋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
李宣笑道:“我怎及你博学多才?我差人去取纸吧。”
“何必让人家再跑一趟?我这儿有。”魏嘉禾从袖中取出那一叠诗来,“诺,就用它们吧。”
“烧了旁人问起来,如何是好?”李宣道。
魏嘉禾莞尔一笑:“无妨,这点子记性还是有的。”
说着,她舀来一勺清水,挑出最好的几篇诗,一一浸湿,裹在李宣手中的芋头上。
李宣笑道,“这个得给我留着,或许吃了它,我的文采也就赶上你了。”一面说,一面放入灶膛中。
魏嘉禾也笑道:“兴许芋头也会染上墨香。”
插科打诨闹了两刻钟,二人估摸着芋头也熟了,忙挖出来。
李宣用火钳一一夹出来,放在魏嘉禾捧着的大盘子里。还不忘提醒她,“当心,别烫了手!”
芋头外头都烤得乌黑,恐脏了手,魏嘉禾另寻了一双筷子、两把勺子、两个碗。
她先用筷子扒开,露出里头热腾腾的芋头,再用勺子一一挖到碗里。
第一碗先给李宣,“殿下先请。”
李宣却道:“我亲手煨的,得抱着啃才更香甜。”
魏嘉禾但笑不语,自顾自先吃起来。
李宣边吃边问,“如何,可还能入口?”
魏嘉禾答道:“软糯有余,香甜不足。”
李宣哈哈大笑,“是你太爱吃甜的!”
他转头却往橱柜里翻出来个小罐子,“这是山上的蜂蜜,加一勺再试试。”
魏嘉禾好奇道,“殿下走到哪儿都熟门熟路。”
李宣解释道:“那年伴皇祖母来这儿打醮,观主进献了蜂蜜,吃着很是香甜,就叫他们年年往宫里送。”
魏嘉禾加上些许蜂蜜搅在芋泥里,尝一口,“果然香甜。”
二人吃得正香,忽然晋阳公主寻过来,“你们俩竟算计上人家的芋头了!”
李宣还问她,“你吃不吃?”
晋阳公主摇头道:“你们也快些,待会儿仪宁姑姑回来,就该下山了。”
“怎么你不陪着?”
晋阳道:“人家去祭奠先人,有多少体己话讲,我过去做什么?”
李宣别有意味地笑道:“也未尝不可。”
“你怎么不去?”晋阳公主反问道。
“我们上山时已祭拜过了。”李宣望向魏嘉禾,笑道。
晋阳道:“好哇,难怪你们误了午膳。”
李宣揶揄道:“权当替你尽尽孝心了。”
晋阳忍不住翻了个白眼,“你近来转了性,这般会开玩笑了。”
“彼此彼此。”李宣回敬。
魏嘉禾只觉二人机锋不断,不解其意,也懒得问,悄悄退出去漱了口。回来时公主已离开。
李宣也收拾齐整,“走吧,咱们讨两支桃花带回宫里。皇祖母见了定然高兴。”
***
“好俊的桃花!快过来让我瞧瞧!”
魏嘉禾抱着花才踏进寿康宫正殿,便听得庾太后赞不绝口。
“太后娘娘,您瞧这山里的桃花比宫里花匠养的,别有一番风韵。”魏嘉禾说话间已来至跟前,抱着花请了安。
庾太后细细赏玩一番后,便叫宫女摆到寝殿去。
引春却道:“只是里头才点了香,和花香混着,反而不好闻了。”
庾太后即命把香撤了,过会子再摆上桃花。又问起晋阳来,“怎么不见晋阳回来?”
魏嘉禾笑道:“公主和二殿下受仪宁郡主所托,替郡主向皇上递折子去了。”
庾太后点头,又问她:“今日席中子弟,你看哪个更好些?”
魏嘉禾沉思片刻,答道:“论才学么,王公子家学渊博,自是非同凡响;小曹大人则是天资聪颖,才华横溢。”
庾太后笑道:“你这话貌似两不得罪,实则更偏向曹述些。”
魏嘉禾也笑了笑:“还得看公主的心意。”
说曹操,曹操到。
门外有通报:“晋阳公主来请安了。”
晋阳欢欢喜喜抱着个细长盒子,到庾太后跟前请了安。
太后见是御藏的字样,便问:“又从皇上那儿得了什么好东西?”
晋阳公主笑道:“儿臣带着桃花过去,可巧父皇在张罗人晒书晒画,得了花满心欢喜,就让我任选一幅字画。”
“我得了米襄阳的《苕溪帖》,他得了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说着,晋阳公主还邀魏嘉禾帮忙打开来瞧瞧。
魏嘉禾笑道,“今日撞了大运,竟然能亲眼得见米芾真迹。”
庾太后摆手道,“我老眼昏花的,便不赏了。”又向魏嘉禾道:“他们的父皇赏了字画,我也赏你些小玩意。”
说着便命书夏找出一副翡翠耳环来赐给魏嘉禾。
瞧着不像内府进上的款式。
魏嘉禾忙谢了恩,立时换下自己先前的珍珠耳环。
庾太后又问晋阳:“你姑姑递的什么折子?”
“仪宁姑母府上已收拾齐整,预备五日后设宴闹上一番,要我们都去热闹热闹。父皇已准了我和晋陵同去。”
“年轻姑娘出门逛逛,交交朋友本也应当。”庾太后点点头,又向魏嘉禾道,“你替我去看顾一二。”
既是差事,也是赏赐。
魏嘉禾忙谢恩道:“奴婢一定照看好二位公主。”
***
仪宁郡主既为谢相独女,又是太后养女,地位尊崇,交际甚广,此番回京也存着和当年的手帕交叙旧的意思。此番设宴,除去故交,京中稍微有些名姓的人家都得了帖子,虽然只请女眷,可来得人更多,比诗文会还热闹几分。
幸而她的郡主府原就是丞相府换了个牌匾,地方够大,这才容得下她折腾。
魏嘉禾名义上是来看顾二位公主,实则是出宫放风。
晋阳公主与杨络秀万分投契,晋陵公主自有她母家表妹相伴。
正好让魏嘉禾得了清闲,她漫无目的地在郡主府的大花园子里闲逛,可巧碰见先时相识的刘家姑娘刘景兰。
如今不做二公主伴读,她整个人气色都好得多。
魏嘉禾主动打招呼,“刘姐姐,数日不见,近来可好?”
“多谢魏妹妹挂念。”刘景兰颇为热情,忙为她介绍自己的小姐妹们。
魏嘉禾一一认过去,都是京城里清贵人家的小姐。
其中一位胡姑娘问道:“好姐姐,我瞧你是随二位公主来的,但不知……”
刘景兰替她解释道:“魏姑娘是苏州织造魏如栩魏大人的独女,先前同我一道做过公主伴读,如今在太后娘娘跟前任职。”
另一人接着道:“苏州织造不就是定国公府亲家么?”
“难怪如此眼生,”胡姑娘看了看魏嘉禾,又往边上瞧瞧,“只是陆姐姐,你也不认得吗?算一算,魏姐姐同你家也沾亲带故的。”
陆家姑娘尴尬极了,却说不出什么。
魏嘉禾忽然记起来,定国公府二太太娘家姓陆,猜测是她家亲戚。因此便解围道:“胡姑娘有所不知,我自记事起便住在苏州,直到去岁才北上。莫说陆姑娘不认得我,我也不认得陆姑娘。”
陆姑娘才说:“可不是,我又不爱出门走亲戚,自家亲戚还认不全,哪里记得住亲戚家的亲戚!人一多,我便觉得胸闷气短。说实话,若非推辞不过,今日我也不想出门呐。”
忽然听见有人哈哈大笑:“在聊什么?胸闷气短就赶紧请大夫下两剂猛药治一治。”
李宣道:“一路爬上来,你也该歇歇。横竖她们有人陪,咱们躲清闲去吧。”
魏嘉禾笑道:“回去,太后娘娘要骂我躲懒了!”
“皇祖母才不会在意这些。”
李宣转头吩咐宫女几句,便带着魏嘉禾绕到后厨去。
倒把厨子吓了一跳,“殿下想吃什么吩咐便是,怎的亲自过来?”
李宣道:“这儿没你们的事了,且去逛逛。”
魏嘉禾道:“殿下说带我来开小灶,把人都请出去,谁来掌厨呢?”
“我不行么?”李宣指着自己说。
“怎敢劳累殿下?”
李宣笑道:“有何不可?宫中你为我斟酒,宫外我为你加餐。”
说话间,先前的宫女提了个竹篮过来,“殿下,那道士说去年留的只有一篓,品相齐整的,都在这儿了。”
魏嘉禾接来一看,却是三五个大芋头。她惊奇道:“已是四月,竟还有这玩意。”
李宣解释道:“他们观里的芋头与桃花其名,一个好吃,一个好看。且收得迟些,自有一套法子留存到来年。”
“咱们连泥带皮投入灶膛里,煨着吃。”说着,他屈尊蹲下来,用火棍拨开灶膛里的炉灰,将芋头埋进去。
李宣口中还念道:“香似龙涎,味如牛乳,保管你爱吃。”
魏嘉禾只觉有趣:“‘地炉枯叶日煨芋’,殿下也风雅起来了。”
“这算什么风雅?田间地头的老百姓都这么吃!”说着,李宣又要把最后一个埋进去。
“且慢!”魏嘉禾从他手里抢下来,恳求道,“这个咱们洗净削了皮再煨好不好?”
李宣怎么拒绝得了?依她所言处理好,笑道:“只是削了皮反而容易把里头烧坏。”
魏嘉禾道:“殿下都知道东坡的芋头诗,怎么不记得他《煨芋贴》里头说,‘芋当去皮,湿纸包,煨之火,熟乃热啖之,则松而腻’。”
李宣笑道:“我怎及你博学多才?我差人去取纸吧。”
“何必让人家再跑一趟?我这儿有。”魏嘉禾从袖中取出那一叠诗来,“诺,就用它们吧。”
“烧了旁人问起来,如何是好?”李宣道。
魏嘉禾莞尔一笑:“无妨,这点子记性还是有的。”
说着,她舀来一勺清水,挑出最好的几篇诗,一一浸湿,裹在李宣手中的芋头上。
李宣笑道,“这个得给我留着,或许吃了它,我的文采也就赶上你了。”一面说,一面放入灶膛中。
魏嘉禾也笑道:“兴许芋头也会染上墨香。”
插科打诨闹了两刻钟,二人估摸着芋头也熟了,忙挖出来。
李宣用火钳一一夹出来,放在魏嘉禾捧着的大盘子里。还不忘提醒她,“当心,别烫了手!”
芋头外头都烤得乌黑,恐脏了手,魏嘉禾另寻了一双筷子、两把勺子、两个碗。
她先用筷子扒开,露出里头热腾腾的芋头,再用勺子一一挖到碗里。
第一碗先给李宣,“殿下先请。”
李宣却道:“我亲手煨的,得抱着啃才更香甜。”
魏嘉禾但笑不语,自顾自先吃起来。
李宣边吃边问,“如何,可还能入口?”
魏嘉禾答道:“软糯有余,香甜不足。”
李宣哈哈大笑,“是你太爱吃甜的!”
他转头却往橱柜里翻出来个小罐子,“这是山上的蜂蜜,加一勺再试试。”
魏嘉禾好奇道,“殿下走到哪儿都熟门熟路。”
李宣解释道:“那年伴皇祖母来这儿打醮,观主进献了蜂蜜,吃着很是香甜,就叫他们年年往宫里送。”
魏嘉禾加上些许蜂蜜搅在芋泥里,尝一口,“果然香甜。”
二人吃得正香,忽然晋阳公主寻过来,“你们俩竟算计上人家的芋头了!”
李宣还问她,“你吃不吃?”
晋阳公主摇头道:“你们也快些,待会儿仪宁姑姑回来,就该下山了。”
“怎么你不陪着?”
晋阳道:“人家去祭奠先人,有多少体己话讲,我过去做什么?”
李宣别有意味地笑道:“也未尝不可。”
“你怎么不去?”晋阳公主反问道。
“我们上山时已祭拜过了。”李宣望向魏嘉禾,笑道。
晋阳道:“好哇,难怪你们误了午膳。”
李宣揶揄道:“权当替你尽尽孝心了。”
晋阳忍不住翻了个白眼,“你近来转了性,这般会开玩笑了。”
“彼此彼此。”李宣回敬。
魏嘉禾只觉二人机锋不断,不解其意,也懒得问,悄悄退出去漱了口。回来时公主已离开。
李宣也收拾齐整,“走吧,咱们讨两支桃花带回宫里。皇祖母见了定然高兴。”
***
“好俊的桃花!快过来让我瞧瞧!”
魏嘉禾抱着花才踏进寿康宫正殿,便听得庾太后赞不绝口。
“太后娘娘,您瞧这山里的桃花比宫里花匠养的,别有一番风韵。”魏嘉禾说话间已来至跟前,抱着花请了安。
庾太后细细赏玩一番后,便叫宫女摆到寝殿去。
引春却道:“只是里头才点了香,和花香混着,反而不好闻了。”
庾太后即命把香撤了,过会子再摆上桃花。又问起晋阳来,“怎么不见晋阳回来?”
魏嘉禾笑道:“公主和二殿下受仪宁郡主所托,替郡主向皇上递折子去了。”
庾太后点头,又问她:“今日席中子弟,你看哪个更好些?”
魏嘉禾沉思片刻,答道:“论才学么,王公子家学渊博,自是非同凡响;小曹大人则是天资聪颖,才华横溢。”
庾太后笑道:“你这话貌似两不得罪,实则更偏向曹述些。”
魏嘉禾也笑了笑:“还得看公主的心意。”
说曹操,曹操到。
门外有通报:“晋阳公主来请安了。”
晋阳欢欢喜喜抱着个细长盒子,到庾太后跟前请了安。
太后见是御藏的字样,便问:“又从皇上那儿得了什么好东西?”
晋阳公主笑道:“儿臣带着桃花过去,可巧父皇在张罗人晒书晒画,得了花满心欢喜,就让我任选一幅字画。”
“我得了米襄阳的《苕溪帖》,他得了苏东坡的《潇湘竹石图》。”说着,晋阳公主还邀魏嘉禾帮忙打开来瞧瞧。
魏嘉禾笑道,“今日撞了大运,竟然能亲眼得见米芾真迹。”
庾太后摆手道,“我老眼昏花的,便不赏了。”又向魏嘉禾道:“他们的父皇赏了字画,我也赏你些小玩意。”
说着便命书夏找出一副翡翠耳环来赐给魏嘉禾。
瞧着不像内府进上的款式。
魏嘉禾忙谢了恩,立时换下自己先前的珍珠耳环。
庾太后又问晋阳:“你姑姑递的什么折子?”
“仪宁姑母府上已收拾齐整,预备五日后设宴闹上一番,要我们都去热闹热闹。父皇已准了我和晋陵同去。”
“年轻姑娘出门逛逛,交交朋友本也应当。”庾太后点点头,又向魏嘉禾道,“你替我去看顾一二。”
既是差事,也是赏赐。
魏嘉禾忙谢恩道:“奴婢一定照看好二位公主。”
***
仪宁郡主既为谢相独女,又是太后养女,地位尊崇,交际甚广,此番回京也存着和当年的手帕交叙旧的意思。此番设宴,除去故交,京中稍微有些名姓的人家都得了帖子,虽然只请女眷,可来得人更多,比诗文会还热闹几分。
幸而她的郡主府原就是丞相府换了个牌匾,地方够大,这才容得下她折腾。
魏嘉禾名义上是来看顾二位公主,实则是出宫放风。
晋阳公主与杨络秀万分投契,晋陵公主自有她母家表妹相伴。
正好让魏嘉禾得了清闲,她漫无目的地在郡主府的大花园子里闲逛,可巧碰见先时相识的刘家姑娘刘景兰。
如今不做二公主伴读,她整个人气色都好得多。
魏嘉禾主动打招呼,“刘姐姐,数日不见,近来可好?”
“多谢魏妹妹挂念。”刘景兰颇为热情,忙为她介绍自己的小姐妹们。
魏嘉禾一一认过去,都是京城里清贵人家的小姐。
其中一位胡姑娘问道:“好姐姐,我瞧你是随二位公主来的,但不知……”
刘景兰替她解释道:“魏姑娘是苏州织造魏如栩魏大人的独女,先前同我一道做过公主伴读,如今在太后娘娘跟前任职。”
另一人接着道:“苏州织造不就是定国公府亲家么?”
“难怪如此眼生,”胡姑娘看了看魏嘉禾,又往边上瞧瞧,“只是陆姐姐,你也不认得吗?算一算,魏姐姐同你家也沾亲带故的。”
陆家姑娘尴尬极了,却说不出什么。
魏嘉禾忽然记起来,定国公府二太太娘家姓陆,猜测是她家亲戚。因此便解围道:“胡姑娘有所不知,我自记事起便住在苏州,直到去岁才北上。莫说陆姑娘不认得我,我也不认得陆姑娘。”
陆姑娘才说:“可不是,我又不爱出门走亲戚,自家亲戚还认不全,哪里记得住亲戚家的亲戚!人一多,我便觉得胸闷气短。说实话,若非推辞不过,今日我也不想出门呐。”
忽然听见有人哈哈大笑:“在聊什么?胸闷气短就赶紧请大夫下两剂猛药治一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