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文人风骨
季小溪的母亲说季小溪的傻是有传承的,这传承就来自于季小溪的父亲季礼,季礼这个书呆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让他去外面挑担水来,他打满水后还会在水缸旁边用毛笔饱蘸浓墨写上打油诗一首,害得季小溪妈妈只能在那面写坏的墙上贴上一张白纸来遮掩。让他晒个衣服,他会眼见得乌风斗暗要下雨了把衣服晾到外面去,让衣服淋得透湿;还会眼见得有太阳的时候把衣服晾在屋檐下滴水,而不晾到外面去。季小溪妈妈批评他的时候,他还会回嘴说:“谁知道你到底要怎么晾,一会儿要叉出去,一会儿又要叉进来。我怎么知道?”
不但如此,他还会旁征博引地说,他还算是比较灵活的,他有个玩得好的同年,在县局机关当一把手的,他老婆让他给煤炉子换煤,他经常把煤炉里最上面那个烧得正旺的煤夹出来放黑,然后直接放一个全黑的煤加进去,那得意洋洋,五十步笑百步的样子差点把季小溪妈妈气得吐血。
季小溪有一个这样的父亲,对季小溪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每一次季小溪母亲做好了饭的时候在厨房里喊:“小溪,拿饭吃嘞!”
季小溪就会非常不解地问:“妈妈,你为什么每次都不叫爸爸拿饭吃,只知道叫我呢?”妈妈在厨房里无言以对。作为贤妻的她总是极少让丈夫做这做那,但作为良母的她却不能不培养培养她女儿的动手能力。但在这个时代的这种时候,她又不能用男主外女主内的话去教训她的女儿,因为季小溪爸爸有工作,她也有工作,但她还是要承担家里的家务。所以一时竟不知如何应对。
季礼就会无比愤懑地说:“我是你爸,你怎么能挤兑我呢?”
“为什么你是我爸,我就不能挤兑你呀?”季小溪万分不解。
季礼这个时候总会一边大摇其头,感叹世风日下,教化不行,孩子们连尊卑上下都不分了,一边往厨房走去。季小溪这才乖乖地跟在季礼屁股后面一起去拿碗筷铺桌吃饭。
季礼有许多思想是季小溪不理解的,也是季小溪母亲不理解的。比如他在瓮口中学教书的时候,学区领导见他能说会写,想要调他到学区去当办事员。季礼却不去。
季小溪妈妈央求道:“你去为什么不好呢?我现在还在代课,还没有转正。说不定你去了,将来就有机会进教育局啊!进了教育局,肯定会对我转正有好处的。”
季礼却完全不买她的账,说的话能把人噎死:“那些去学区的都是些教不了书的人才去的。我去干什么?”
后来季小溪分析他爹之所以这样说话,只是因为他已经不愿意再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一种说辞罢了,他想去政府,去别的机关单位,在他的心里始终觉得只有行政单位才能实现他学而优则仕的少年梦想。千百年来刻在中国文人骨血里的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政治理想,在季礼这里同样如出一脉。这是一种极其僵化的思想,也是新时代中国文人们的悲剧。
尽管如此,季礼的行为季小溪理解不了,季小溪妈妈也阻止不了。季礼还是在九十年代初就调到了偏僻的渠乡乡政府,然后在接下来的五六年里,辗转在几个乡政府之间调来调去,季小溪妈妈说嫁给季礼最大的收获说得好听一点就是搬家搬得极有经验了,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像流民一般跟着他四处颠沛流离。
季小溪母亲这样说自己的父亲,季小溪心里多少是有些打抱不平的。她的父亲是个书生,确是有许多迂腐之处,但是更多的是文人的高风亮节,一片丹心,也仁义之至。
政府什么吃力不讨好的工作都给他做,什么钱收不拢来就让他去收,在村民眼里的季礼是个逼钱讨债的酷吏,在真正的同行眼里,季礼是个不知道明哲保身的蠢蛋。
但在季小溪的眼里,自己的父亲是个真正为民办事的好官。他管教育时写的好几份材料季小溪都看过,为了建一幢学校,他殚精竭虑地四处筹钱,一份材料写得字字肺腑,呕心沥血。
别人以为他从中捞到好处,其实他不但没有半分油水捞,反而还经常倒贴,他常把负责办事的人都请到家里来吃饭住宿,为了让他们忠心办事,他买最好的烟给他们抽,买最好的酒给他们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他并不知道这样给自己的妻子添加了多大的麻烦,没有了菜园的季家,一饭一粟全都靠买,两夫妇工资微薄,房子窄小,季小溪每次看到厅里躺得横七竖八的人就开始头痛,她极是好静,而有父亲的家,没有何时是能安静的。
但是她又拿他这个爹没有任何办法。她的爹不是易钊的爹,不是一个真正的官,而是一个拜迎长官心欲碎的小吏,地位低下,身份卑微。年岁渐长,季小溪就开始渐渐心疼起他来。如果不是他这个谓所不切实际的梦想,他可以当一辈子老师。做一位老师,其实最适合季礼。参不透官场奥秘的他,参一参书本还是做得到的,单纯的人,就只适合做单纯的事。当一名老师,他可以躲进书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不需要在后半生颠沛流离,受尽折磨。
但是人生没有后悔药,世间事皆不可重来。季礼的人生终只是季礼的人生,季小溪没有办法穿越时空去干涉,那些不合时宜的过往,终究成了季小溪心中最深的隐痛,像扎进季小溪人生中的一根刺一般让她无法释怀,只是上初中的她还不是那么理解罢了。
她不知道父亲给自己只留了那么多时间,如果岁月可以重来,季小溪发誓自己一定要好好爱父亲。让他过一种不一样的人生。然而读初中的季小溪,对季礼的工作和人生,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深刻而仔细的分析,母亲在生活的催折下,会跟她们姐弟俩埋怨季礼的迂腐、懒惰和刚愎自用,父亲却从来不会吐露他的半分不虞,在少年季小溪心里的季礼,是幽默有趣的,是开心爽朗的,他会讲各种小段子给季小溪两姐弟听,有些时候纵横古今,颇有比较意义。
比如他讲岳飞被害别人去问秦桧他的罪名是什么,秦桧说罪名嘛,莫须有吧!他会联系到爷爷受批斗时莫须有的罪行。父亲家祖上是个富农,后来不知怎么的□□时被划为了地主,爷爷受批斗时生产队里的人不知道怎么编排他的罪名,也给他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是什么呢?”季小溪好奇地问。
“哦,他们说‘某某某人啊,残害国家公物,把生产队的牛养成了一面墙!’”父亲边说边比划。
季小溪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因为爷爷教了一辈子的书,让他去喂牛肯定不专业,牛会被养成一面墙也是没办法的事。但是只要一想到可怜的牛被养成一面墙,季小溪却无论如何也同情不起来,只是想笑,而被因为这个罪名而被批斗的爷爷不也和牛一样可怜吗?为什么这画面在季小溪的脑海里就如此可笑呢?
但她只要一想到那头瘦骨伶仃的牛和同样瘦骨伶仃的爷爷同时站在台子上,旁边还有一大群卓古证今、义愤填膺的人,她就乐不可支。
有时候父亲也会和他们讲一些俚俗无比的笑话,比如他就曾跟季小溪讲过一个关于放屁的故事:有两个人在路上一前一后地走着,前面的人一不小心放了一个奇臭无比的屁,熏得后面那个人皱着眉不停地往地上吐口水。
前面的人停住脚步好奇地看着那皱眉弯腰的人:“未必还有渣吗?”本来端着饭碗马上就要睡着了的季小溪听了之后笑得满口的饭都喷到了地上,再也睡不着了。
季礼朋友很多,下棋的朋友,写诗的朋友,喝酒的朋友,一来到家里就凑在一起沽酒论诗斗棋,酒酣肠热时争论不已,往往谁也不服谁,争得面红耳赤,那场面既轻松又热闹。季小溪在一旁看着就觉得莫名的开心。她的父亲就是一个能把一贫如洗的生活过得如此有滋有味的人。季小溪为此而骄傲。
在她的记忆里,季礼就哭过两次,一次是季小溪十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回来家里和母亲说了什么之后就躲在房间里一直没出来,季小溪在窗子里看到他坐在书桌后的背影一直一动不动,季小溪借故从房间里溜了进去躺在父亲背后的床上仔细观察了很久,听了很久,最后她确定她的父亲在哭,在小声地啜泣,这个发现让季小溪震惊,因为她见过父亲的各种笑,揶揄别人的笑,志得意满的笑,狡黠的笑,哈哈大笑,但是,她真没见他哭过。就是后来九七年爷爷去世,季小溪也没见他哭,只是觉得那些天的父亲异常沉默。
她一骨碌溜下来跑到厨房里去拉着母亲的衣服问她:“爸爸为什么哭?”
母亲看她一眼:“别去吵他!他心里难受呢?他最好的一个朋友,就是平时来过我们家里的陈伯伯,你还记得吗?他过世了!”“过世是什么意思?”季小溪不依不饶。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就是不在了!”
季小溪心疼无比。她知道父亲的那些朋友对他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伙伴,现在他该有多伤心啊!季小溪默默地转过身再一次偷偷猫进季礼坐着的房间,坐在他身后的床上就那样看着他的背影,一言不发地陪着他一起伤心。看着看着后来自己就倒在床上睡着了。
再后来一次看到季礼哭,是季小溪成年之后的某一个晚上,季礼和朋友一起出门喝酒,醉酒回来了之后嚎啕大哭,那个时候的季小溪已经渐渐能明白季礼了,也懂得了他大恸里的失望和悲伤。那时候的季小溪心里没有十岁时父亲哭时的恐慌,却有了比当时更深的无望和悲伤。
在季小溪的心里,父亲是天一般的存在,是她们这个家的后盾和防火墙。他的乐观和坚毅一直影响着季小溪,让她面对后来生活里的各种困境和艰难时,也同样多了一个角度来看待: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而季小路打小就不像季礼的儿子,他对读书没有半点爱好。一开始读书就跟着他妈混了三个一年级,结果还没能把那几十个拼音字母给混熟,小学三年级就跟着一群实习老师打篮球打得没有半点心思上学,成绩一直都是班上倒着算的。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各种新生事物的追求,小小年级对各种品牌服饰就颇有研究,买衣服要买最新式的,买鞋子要买品牌的,这小子,打小就没少让季小溪母亲头痛。
而让季礼最为揪心的事莫过于他的儿子居然不会读书,他小时候学过的诗歌现在都能倒背如流,诸子百家无一不通,而这小子不但没有半点成绩也就算了,还没半点谦虚之心。关于季小路,季礼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这不像我的儿子,这么不学无术。而于季小路而言,季礼就是他天生的敌人,逮住了他就给他一顿臭骂,对他向来没有半点肯定和鼓励之语,无论季小路做什么,季礼都是看不上眼的,天生的父子对头,不是冤家不聚首。季小溪的母亲夹在他们父子中间也没少受气,一边季礼说她管教无方,以至于儿子顽劣不堪,不可求药;另一边季小路说他没有这样的爹,不但不爱他,生活上不给一点支持,一穷二白,而且还天天骂他。
成年后的季小路一心想的就是怎么赚钱,让自己活得扬眉吐气,不再像季礼一样窝窝囊囊,捉襟见肘,做人酸腐不堪。在他们这一代,做人的底气,是钱给的。季礼的书生意气,他,是不懂的。
但季小溪懂。
成年后的季小溪最后悔的事情莫过于少年时没能发奋读书,立志图强,考得一个能让季礼扬眉吐气点说话的学校,让他那飘泊半生无处依止的灵魂可有一个安息之所。
但是少年的她在季礼和母亲的呵护下,只知道后山的野桂花很香,母亲种的黄瓜很甜,琼英家禾田里的蚂蟥很是吓人。
季小溪的母亲说季小溪的傻是有传承的,这传承就来自于季小溪的父亲季礼,季礼这个书呆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让他去外面挑担水来,他打满水后还会在水缸旁边用毛笔饱蘸浓墨写上打油诗一首,害得季小溪妈妈只能在那面写坏的墙上贴上一张白纸来遮掩。让他晒个衣服,他会眼见得乌风斗暗要下雨了把衣服晾到外面去,让衣服淋得透湿;还会眼见得有太阳的时候把衣服晾在屋檐下滴水,而不晾到外面去。季小溪妈妈批评他的时候,他还会回嘴说:“谁知道你到底要怎么晾,一会儿要叉出去,一会儿又要叉进来。我怎么知道?”
不但如此,他还会旁征博引地说,他还算是比较灵活的,他有个玩得好的同年,在县局机关当一把手的,他老婆让他给煤炉子换煤,他经常把煤炉里最上面那个烧得正旺的煤夹出来放黑,然后直接放一个全黑的煤加进去,那得意洋洋,五十步笑百步的样子差点把季小溪妈妈气得吐血。
季小溪有一个这样的父亲,对季小溪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每一次季小溪母亲做好了饭的时候在厨房里喊:“小溪,拿饭吃嘞!”
季小溪就会非常不解地问:“妈妈,你为什么每次都不叫爸爸拿饭吃,只知道叫我呢?”妈妈在厨房里无言以对。作为贤妻的她总是极少让丈夫做这做那,但作为良母的她却不能不培养培养她女儿的动手能力。但在这个时代的这种时候,她又不能用男主外女主内的话去教训她的女儿,因为季小溪爸爸有工作,她也有工作,但她还是要承担家里的家务。所以一时竟不知如何应对。
季礼就会无比愤懑地说:“我是你爸,你怎么能挤兑我呢?”
“为什么你是我爸,我就不能挤兑你呀?”季小溪万分不解。
季礼这个时候总会一边大摇其头,感叹世风日下,教化不行,孩子们连尊卑上下都不分了,一边往厨房走去。季小溪这才乖乖地跟在季礼屁股后面一起去拿碗筷铺桌吃饭。
季礼有许多思想是季小溪不理解的,也是季小溪母亲不理解的。比如他在瓮口中学教书的时候,学区领导见他能说会写,想要调他到学区去当办事员。季礼却不去。
季小溪妈妈央求道:“你去为什么不好呢?我现在还在代课,还没有转正。说不定你去了,将来就有机会进教育局啊!进了教育局,肯定会对我转正有好处的。”
季礼却完全不买她的账,说的话能把人噎死:“那些去学区的都是些教不了书的人才去的。我去干什么?”
后来季小溪分析他爹之所以这样说话,只是因为他已经不愿意再在教育战线上工作的一种说辞罢了,他想去政府,去别的机关单位,在他的心里始终觉得只有行政单位才能实现他学而优则仕的少年梦想。千百年来刻在中国文人骨血里的那些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政治理想,在季礼这里同样如出一脉。这是一种极其僵化的思想,也是新时代中国文人们的悲剧。
尽管如此,季礼的行为季小溪理解不了,季小溪妈妈也阻止不了。季礼还是在九十年代初就调到了偏僻的渠乡乡政府,然后在接下来的五六年里,辗转在几个乡政府之间调来调去,季小溪妈妈说嫁给季礼最大的收获说得好听一点就是搬家搬得极有经验了,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像流民一般跟着他四处颠沛流离。
季小溪母亲这样说自己的父亲,季小溪心里多少是有些打抱不平的。她的父亲是个书生,确是有许多迂腐之处,但是更多的是文人的高风亮节,一片丹心,也仁义之至。
政府什么吃力不讨好的工作都给他做,什么钱收不拢来就让他去收,在村民眼里的季礼是个逼钱讨债的酷吏,在真正的同行眼里,季礼是个不知道明哲保身的蠢蛋。
但在季小溪的眼里,自己的父亲是个真正为民办事的好官。他管教育时写的好几份材料季小溪都看过,为了建一幢学校,他殚精竭虑地四处筹钱,一份材料写得字字肺腑,呕心沥血。
别人以为他从中捞到好处,其实他不但没有半分油水捞,反而还经常倒贴,他常把负责办事的人都请到家里来吃饭住宿,为了让他们忠心办事,他买最好的烟给他们抽,买最好的酒给他们喝,不当家不知柴米贵的他并不知道这样给自己的妻子添加了多大的麻烦,没有了菜园的季家,一饭一粟全都靠买,两夫妇工资微薄,房子窄小,季小溪每次看到厅里躺得横七竖八的人就开始头痛,她极是好静,而有父亲的家,没有何时是能安静的。
但是她又拿他这个爹没有任何办法。她的爹不是易钊的爹,不是一个真正的官,而是一个拜迎长官心欲碎的小吏,地位低下,身份卑微。年岁渐长,季小溪就开始渐渐心疼起他来。如果不是他这个谓所不切实际的梦想,他可以当一辈子老师。做一位老师,其实最适合季礼。参不透官场奥秘的他,参一参书本还是做得到的,单纯的人,就只适合做单纯的事。当一名老师,他可以躲进书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不需要在后半生颠沛流离,受尽折磨。
但是人生没有后悔药,世间事皆不可重来。季礼的人生终只是季礼的人生,季小溪没有办法穿越时空去干涉,那些不合时宜的过往,终究成了季小溪心中最深的隐痛,像扎进季小溪人生中的一根刺一般让她无法释怀,只是上初中的她还不是那么理解罢了。
她不知道父亲给自己只留了那么多时间,如果岁月可以重来,季小溪发誓自己一定要好好爱父亲。让他过一种不一样的人生。然而读初中的季小溪,对季礼的工作和人生,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深刻而仔细的分析,母亲在生活的催折下,会跟她们姐弟俩埋怨季礼的迂腐、懒惰和刚愎自用,父亲却从来不会吐露他的半分不虞,在少年季小溪心里的季礼,是幽默有趣的,是开心爽朗的,他会讲各种小段子给季小溪两姐弟听,有些时候纵横古今,颇有比较意义。
比如他讲岳飞被害别人去问秦桧他的罪名是什么,秦桧说罪名嘛,莫须有吧!他会联系到爷爷受批斗时莫须有的罪行。父亲家祖上是个富农,后来不知怎么的□□时被划为了地主,爷爷受批斗时生产队里的人不知道怎么编排他的罪名,也给他安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是什么呢?”季小溪好奇地问。
“哦,他们说‘某某某人啊,残害国家公物,把生产队的牛养成了一面墙!’”父亲边说边比划。
季小溪笑得眼泪都快出来了,因为爷爷教了一辈子的书,让他去喂牛肯定不专业,牛会被养成一面墙也是没办法的事。但是只要一想到可怜的牛被养成一面墙,季小溪却无论如何也同情不起来,只是想笑,而被因为这个罪名而被批斗的爷爷不也和牛一样可怜吗?为什么这画面在季小溪的脑海里就如此可笑呢?
但她只要一想到那头瘦骨伶仃的牛和同样瘦骨伶仃的爷爷同时站在台子上,旁边还有一大群卓古证今、义愤填膺的人,她就乐不可支。
有时候父亲也会和他们讲一些俚俗无比的笑话,比如他就曾跟季小溪讲过一个关于放屁的故事:有两个人在路上一前一后地走着,前面的人一不小心放了一个奇臭无比的屁,熏得后面那个人皱着眉不停地往地上吐口水。
前面的人停住脚步好奇地看着那皱眉弯腰的人:“未必还有渣吗?”本来端着饭碗马上就要睡着了的季小溪听了之后笑得满口的饭都喷到了地上,再也睡不着了。
季礼朋友很多,下棋的朋友,写诗的朋友,喝酒的朋友,一来到家里就凑在一起沽酒论诗斗棋,酒酣肠热时争论不已,往往谁也不服谁,争得面红耳赤,那场面既轻松又热闹。季小溪在一旁看着就觉得莫名的开心。她的父亲就是一个能把一贫如洗的生活过得如此有滋有味的人。季小溪为此而骄傲。
在她的记忆里,季礼就哭过两次,一次是季小溪十岁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回来家里和母亲说了什么之后就躲在房间里一直没出来,季小溪在窗子里看到他坐在书桌后的背影一直一动不动,季小溪借故从房间里溜了进去躺在父亲背后的床上仔细观察了很久,听了很久,最后她确定她的父亲在哭,在小声地啜泣,这个发现让季小溪震惊,因为她见过父亲的各种笑,揶揄别人的笑,志得意满的笑,狡黠的笑,哈哈大笑,但是,她真没见他哭过。就是后来九七年爷爷去世,季小溪也没见他哭,只是觉得那些天的父亲异常沉默。
她一骨碌溜下来跑到厨房里去拉着母亲的衣服问她:“爸爸为什么哭?”
母亲看她一眼:“别去吵他!他心里难受呢?他最好的一个朋友,就是平时来过我们家里的陈伯伯,你还记得吗?他过世了!”“过世是什么意思?”季小溪不依不饶。母亲无奈地叹了口气:“就是不在了!”
季小溪心疼无比。她知道父亲的那些朋友对他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伙伴,现在他该有多伤心啊!季小溪默默地转过身再一次偷偷猫进季礼坐着的房间,坐在他身后的床上就那样看着他的背影,一言不发地陪着他一起伤心。看着看着后来自己就倒在床上睡着了。
再后来一次看到季礼哭,是季小溪成年之后的某一个晚上,季礼和朋友一起出门喝酒,醉酒回来了之后嚎啕大哭,那个时候的季小溪已经渐渐能明白季礼了,也懂得了他大恸里的失望和悲伤。那时候的季小溪心里没有十岁时父亲哭时的恐慌,却有了比当时更深的无望和悲伤。
在季小溪的心里,父亲是天一般的存在,是她们这个家的后盾和防火墙。他的乐观和坚毅一直影响着季小溪,让她面对后来生活里的各种困境和艰难时,也同样多了一个角度来看待: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而季小路打小就不像季礼的儿子,他对读书没有半点爱好。一开始读书就跟着他妈混了三个一年级,结果还没能把那几十个拼音字母给混熟,小学三年级就跟着一群实习老师打篮球打得没有半点心思上学,成绩一直都是班上倒着算的。但这并不影响他对各种新生事物的追求,小小年级对各种品牌服饰就颇有研究,买衣服要买最新式的,买鞋子要买品牌的,这小子,打小就没少让季小溪母亲头痛。
而让季礼最为揪心的事莫过于他的儿子居然不会读书,他小时候学过的诗歌现在都能倒背如流,诸子百家无一不通,而这小子不但没有半点成绩也就算了,还没半点谦虚之心。关于季小路,季礼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这不像我的儿子,这么不学无术。而于季小路而言,季礼就是他天生的敌人,逮住了他就给他一顿臭骂,对他向来没有半点肯定和鼓励之语,无论季小路做什么,季礼都是看不上眼的,天生的父子对头,不是冤家不聚首。季小溪的母亲夹在他们父子中间也没少受气,一边季礼说她管教无方,以至于儿子顽劣不堪,不可求药;另一边季小路说他没有这样的爹,不但不爱他,生活上不给一点支持,一穷二白,而且还天天骂他。
成年后的季小路一心想的就是怎么赚钱,让自己活得扬眉吐气,不再像季礼一样窝窝囊囊,捉襟见肘,做人酸腐不堪。在他们这一代,做人的底气,是钱给的。季礼的书生意气,他,是不懂的。
但季小溪懂。
成年后的季小溪最后悔的事情莫过于少年时没能发奋读书,立志图强,考得一个能让季礼扬眉吐气点说话的学校,让他那飘泊半生无处依止的灵魂可有一个安息之所。
但是少年的她在季礼和母亲的呵护下,只知道后山的野桂花很香,母亲种的黄瓜很甜,琼英家禾田里的蚂蟥很是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