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驾崩了?”

    骤闻噩耗,身为中宫皇后的乌拉那拉氏顿觉天旋地转。

    虽然她看过天幕历史直播,知道雍正的在位时间不会太长,也知道在历史不断发生变动的当下,雍正的驾崩时间很可能提前,更知道雍正提前驾崩对在原本历史中会死于雍正九年的自己而言其实是一件好事,但是——

    “为什么……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皇上为什么会……”

    “皇上本就为解决朝政改革的重重阻力而心力交瘁,又遇上太后离世,以及……以及……”

    “以及各种不省心的事情,对吗?”

    乌拉那拉氏苦笑着看着年氏。

    年氏低头,眼眸含泪:“皇上这一生都太辛苦了,幼年时被亲额涅疏远冷待,成年后虽得先帝器重却也因此树敌无数……登基为帝以后更是……更是……”

    “别说了!再说下去,我也要哭出来了……”

    乌拉那拉氏擦了擦眼角的泪水,强打精神道:“国不可一日无君,新君登基的事情……”

    “张廷玉、鄂尔泰已经当众宣读了遗诏,由皇五子弘宜继承大统,怡亲王允祥、隆科多、张廷玉、鄂尔泰和哥哥年羹尧共同辅政,直至新君成年,倘若辅政大臣们争执不决,姐姐与我可以太后身份过问政事。”

    “皇上的安排果然滴水不漏。”

    乌拉那拉氏眯眼,对雍正的这份安排感到既满意又强烈不适。

    [皇上!我与你相濡以沫整整三十年,你竟然至死都信任怡亲王远胜于我!不怕怡亲王重蹈多尔衮之祸,反而担心妹妹与我会后宫乱政!为你登基立下汗马功劳的隆科多、年羹尧都只能成为四个辅政大臣之一!我不甘心!不甘心啊!]

    “姐姐——”

    年氏的轻声呼唤将乌拉那拉氏自恨意纵横的心思中拉出。

    她擦了擦若有若无的眼泪,轻抚年氏手背:“妹妹,往后我们怕不是要相依为命。”

    “姐姐何出此言?”

    武曌装傻。

    乌拉那拉氏道:“年羹尧是妹妹的兄长、弘宜的娘家舅舅,他对新君的忠诚自不容怀疑,但是剩下四个人……尤其是怡亲王……怡亲王虽素来亲善温和,又是妹妹的长兄年希尧的挚友,可如今他手握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权力,怕不是也……”

    “姐姐过虑了,先帝英明神武,怎么可能识人不明?”

    “唐太宗那么聪明厉害,还不是没看出长孙无忌的祸心?”

    乌拉那拉氏急切提醒年氏:“知人知面不知心,何况怡亲王也姓爱新觉罗,是圣祖皇帝的亲儿子!”

    言下之意竟是要年氏小心怡亲王允祥成为第二个多尔衮。

    “姐姐太谨慎了。”

    武曌故作懵懂,擦着眼泪和乌拉那拉氏一同前往拜祭。

    ……

    ……

    皇帝殡天的葬礼仪式一向以繁复隆重闻名,但参与葬礼的朝臣们宁可把自己埋在繁复隆重的仪式中也不愿被两位太后连同摄政王、辅政大臣们招到后殿询问国策——前者出了纰漏至多不过掉脑袋,后者却是一言不慎葬送满门。

    可惜——

    怕什么来什么。

    仪式还未完全结束,朝臣们便被尽数带入后殿,在身为摄政王的怡亲王和四位辅政大臣的带领下向坐在纱帘后的两宫太后叩拜行礼。

    “臣等拜见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

    “诸位请起。”

    母后皇太后乌拉那拉氏率先发言,让众人起身,抹着眼泪道:“先帝去世,留下我们孤儿寡母,还请诸位看在大清江山和爱新觉罗家的份上,继续恪尽职守誓死效忠。”

    “臣等愿效死命。”

    朝臣们心不在焉地说着,眼角余光左右打量,关注的重点无非是身为摄政王的怡亲王和身兼辅政大臣和大将军双职的年羹尧。

    [年羹尧素来傲慢不逊,如今又成了辅政大臣、小皇帝的舅舅、圣母皇太后的亲哥哥,而怡亲王在先帝生前就有二皇帝的地位如今更贵为摄政王……这两人怕是早晚有一战!]

    [周公恐惧流言日,王莽谦恭未篡时。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怡亲王是先帝的周公,可未必不是小皇帝的王莽……年羹尧亦是如此……就不知道两宫皇太后心里向着哪一边……]

    [我们这些做朝臣的怎么就卷进了这种复杂局面,站错边是死,站对边也可能死,不站……妥妥死得更快……或许只有两位太后是唯二的正确依靠……可后宫不得干政,女人做事真的能……]

    [……]

    各人的心事如潮水般涌入武曌耳中,几乎每个人都只为自己的前途忧心,没人在乎太后、摄政王、辅政大臣共存情况下大清的命运会走向何方。

    [人心果然……]

    【先让他们斗个皮开肉绽,我们才能坐收渔翁之利。】

    凤龙在武曌耳边暗搓搓。

    【反正工业革命前期需要漫长的技术更新、推广时间以及人才培养、积累时间,正好拿来挑拨他们争斗、消磨朝中的保守反对力量……】

    [你真的是最近几年才开始接触人类世界吗?为什么我觉得你的手段比你的头发更黑?]

    武曌戏谑凤龙。

    凤龙微笑着顺了下头发。

    【并非我手段发黑,而是我的思考完全不受人类的思考视角影响,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

    [——也对。]

    当即,武曌与凤龙秘密商议完毕,平静地坐在乌拉那拉氏身旁,旁观她为从摄政怡亲王和诸位老臣手中获得更多的权力,与他们展开自以为老辣其实愚蠢的辩论,偶尔帮腔几句,证明自己的后宫立场。

    年羹尧这边——

    他虽然不知妹妹为何突然态度沉默,但他知道妹妹向来有主见,是个厉害角色,她此时不发言不表态必定有她的道理,于是跟随年氏保持沉默,冷眼旁看乌拉那拉氏冲怡亲王等人发动攻击。

    ……

    ……

    丧礼还未结束,朝臣们已经分成至少三派:

    一派人围绕在摄政怡亲王身边,一派人拥护母后皇太后乌拉那拉氏,还有一派人围在至今没有明确表态的圣母皇太后和大将军年羹尧左右。

    廉亲王允禩没有公开表明立场,但往日与年羹尧等人的密切交往足以证明他的立场偏圣母皇太后,以允禩有关联的大臣们亦是如此——经历过九龙夺嫡以及夺嫡战争余波的各种打压的他们如今早没了雄心壮志,只想得过且过、安享晚年。

    于是,母后皇太后不断向怡亲王等人发动挑衅攻击,圣母皇太后这边却始终风平浪静,偶尔接见进宫求问政事的朝臣。

    此外,由于新君年幼,尚未大婚亲政,两宫皇太后都没有依前朝旧例搬进慈宁宫。

    ……

    这一日,怡亲王领着多位朝臣从母后皇太后宫中出来,神色不可谓不难看。

    尤其是怡亲王身边的几个人。

    “王爷,依先帝遗诏,在皇上亲政以前,朝廷大小事务都是王爷和顾命大臣们商议决断,无需询问两宫皇太后的意思……为何您……”

    “先帝遗诏确实没让我们向两宫皇太后询问政事,但是……”

    怡亲王允祥苦笑道:“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咱们是先帝的臣子未必被新君当做臣子,唯有和两宫皇太后始终保持良好关系,朝堂大小事情都礼让两位太后和新君三分,我们才可能在新君亲政后全身而退——”

    “王爷果然高瞻远瞩,但是……”

    心腹回头,看了眼森严宫门,小声道:“如今母后皇太后摆明和我们对着干,凡是咱们得奏请必定横挑鼻子竖挑眼……反观圣母皇太后性情温柔宽和识大体,轻易不过问政事,看完我们的奏报也总是言之有理见解独到……有醍醐灌顶之妙……”

    “我们不反对政事求教两宫皇太后,但是能不能政事只求教圣母皇太后、请母后皇太后去圆明园休养?”

    “母后皇太后年近五旬,本也该颐养天年了。”

    “依着祖宗规矩,母后皇太后地位高于圣母皇太后,但是个人都知道圣母皇太后作为皇上生母,在皇上心中的分量远高于母后皇太后……”

    “……别再说了!”

    怡亲王打断众人的絮絮叨叨,面色平静:“大清有大清的规矩,两宫皇太后必须得到同等的尊重!”

    “王爷——”

    “再胡说八道,小心你们的脑袋!”

    “嗻。”

    ……

    ……

    “——他们当真是这么说?”

    转眼功夫就从小太监处得知怡亲王等人对母后皇太后的怨念的武曌挥手示意告密的太监退到一旁,理着护甲对雍正殡天后依祖制晋为太嫔的尹无归道:“我们接下来是继续作壁上观还是主动出击,清理污垢?”

    “经年大人改良的珍妮机经过两年的推广,如今在江南一带已颇得认同,官员多为年将军推荐的西北、四川等地也开始大量使用造办处改良的蒸汽机,年将军去年成立了一支常规五千人的火木仓队,以火木仓、火炮为武器,战功卓著。”

    尹无归似乎有些答非所问。

    武曌却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道:“看样子,我们还要再韬光养晦至少一年。”

章节目录

女皇误入清穿世界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钟无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钟无晴并收藏女皇误入清穿世界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