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闯过第一道关卡,迎亲队伍来到了新娘家门前。
一排排糯米酒摆在长凳上,妇女们拦着道,开始唱:“夫妻貌女配才郎,今日大婚喜洋洋。喝了这杯迎亲酒,赶紧进门接新娘。”
寨老唱答:“太阳出来喜洋洋,主家今天嫁姑娘。姑娘长得人才好,手巧心灵又在行(在行,酸汤话“乖巧懂事”的意思)。”
然后,第一批迎亲的小伙子们喝了酒,被放进新娘家的堂屋里。
妇女们接着唱:“饮了十杯再加双,莫却金杯尽量装。今晚洞房花烛夜,好乘酒兴叙衷肠。”
寨老又答:“红烛灯光照花堂,鞭炮贺歌喜洋洋。花好月圆新婚夜,夫妻恩爱百年长。”
接着,第二批迎亲的人喝了酒,被放进新娘家的堂屋中。
最后,妇女们唱:“一对枕头三尺长,上面秀的是鸳鸯。鸳鸯成双又成对,喜糖美酒满屋香。”
寨老唱答:“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恩爱到白头。新郎新娘样样好,多子多孙又多寿。”
然后,我们最后一批人喝了拦门酒,进到了新娘家的堂屋里。
这一次,东南没有给牧然机会,他抢过我的酒杯,说:“这杯酒,该我帮小姐姐喝!”
堂屋里堆满了嫁妆,琳琅满目,新娘的姐妹们正在闺房里陪新娘唱哭嫁歌。
新娘唱:“哭嫁呜咽声,泪洒红罗帐。新妇出嫁日,亲朋教赞扬。”
姊妹和:“哭门喧团团,送嫁泪满颜。新妇离家门,鼓乐齐喧天。”
新娘唱:“哭杠哭红拐,哭碧哭紫旗。嫁妆摆满杠,难舍故乡期。”
姊妹和:“哭嫁哭亲朋,哭入泪犹浓。嫁妆捆好带,婚爱久久长。”
新娘又唱:“即将离家门,新妇恋旧庐。亲朋送戚盖,别离泪汪汪。”
姊妹和:“哭嫁哭时辰,新妇乐天真。琴声韵未尽,嫁妆彩云新。”
……
在新娘和姊妹们唱哭嫁歌的同时,老余和迎亲的小伙子们在寨老的主持下,过了聘礼,便忙着把嫁妆抬出堂屋。
姑娘们拦着他们,不让他们搬嫁妆,并用锅烟灰把他们的脸抹得黑不溜秋,一个个活像关公,只有牙齿雪白,引得大家开怀大笑。欢愉的气氛潮水般汹涌而至,整个辞兵洲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牧然和东南也不例外,被姑娘们画成了大花猫。
庆幸的是,我没有被画。我们这里迎亲打花猫(用锅底碳灰把脸抹黑),非常人性化,只画男,不画女,呵呵呵。
东南附在我耳边,不服气地说:“干嘛不画你啊小姐姐,太不公平了!”
牧然安慰他,跟他普及苗族文化:“我们苗族女性,在文化传统中被赋予了重要地位,她们勤劳、善良、勇敢,非常受人尊重。在婚姻和家庭中,女性的付出并不比男人少,甚至起着主导地位,因此,女性被优待,被呵护,被尊敬,你要心理平衡。”
终于,在锣鼓喧天和唢呐声声中,新娘披着红盖头出了门,由娘家的姐妹们陪同,跟着迎亲队伍,来到了老余家。
婚礼仪式上,老余和新娘揪着一根红毛线,喝了合契酒,在老余的父母面前拜了堂,老余就背着新娘进了新房。
安顿好新娘和陪嫁的姑娘们后,老余就开始指挥牧然、东南我们仨和寨子上帮忙的父老乡亲们,准备晚上的喜宴。
老余的婚宴,除了新娘的家人,整个村寨的男女老少几乎都到场了。
酒桌上,老余安排牧然、东南我们仨坐在他的身旁,他吩咐牧然:“今天我要招呼客人,你照顾好梓航和小小。记得,不准喝酒。”老余强调。
“刚才接亲的时候,我们不是喝了吗?”老余敬酒去了以后,东南跟牧然嘀咕。
“刚才是特殊情况。”牧然说。
酒是苗家人的“魂”。
在乡下,男孩子只要上了初中,都属于大人,都可以喝酒。甚至于,小孩子满百天开荤时,大人都会用筷子沾一点点米酒,在小孩子的唇上点一点。
我和老余,牧然及东南都是蚩尤的后裔,骨子里都流淌着苗家人粗犷豪放的血液。
同桌的村民热情似火,不住地跟牧然和东南劝酒:“小伙子,到咱们苗家来,哪有不喝酒的道理?何况还是你们余老师的大喜日子!”
东南看看忙得不亦乐乎的老余,对牧然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来,咱们喝,又不是没喝过。”
在东南的怂恿下,牧然的意志被成功瓦解。加之村民们的过分热情,牧然和东南便给自己喝酒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盛情难却。
牧然和东南与村民们推杯换盏,惬意万分。当然,他们俩意见出奇一致:小小是绝对不能喝酒的!
老余一桌桌地去敬酒,等他敬完一圈,回到我们身边时,他已经有了一丝酒意。
见牧然和东南与同桌的乡亲们喝得热火朝天,他也没有介意。趁着酒兴,他揽着牧然和东南的肩,开心不已地说:“我的婚礼,没想到你们仨会出现,我太高兴了,今天,特许牧然和梓航喝一杯,陪我一醉方休。”
那晚,除了我没有喝酒,大家都开怀畅饮,好不热闹。每个人都来祝福老余,每个人都敬老余的酒,直到月上柳梢。
月亮升起来后,寨子里的年轻人就组织起来,兴高采烈地拥簇着老余,去闹洞房。
老余醉得一塌糊涂。牧然和东南扶着他去闹洞房的时候,他大手一挥,说:“你们仨……是我……最喜欢的……学生,可以……不用叫我……老师,叫老余……就行!”
也就是从那晚开始,我和牧然、东南和老余的关系,变成了极其稳固的四边形,比其他同学要亲近了许多许多。
而且,那晚以后,我们私底下,不再称老余为“余老师”,而是昵称他为:“老余”。
感谢老余从来没有把我们当作外人,感谢他在我们生命中,如此美好地出现,给了我们一份珍贵的,与生俱来的温暖。
闯过第一道关卡,迎亲队伍来到了新娘家门前。
一排排糯米酒摆在长凳上,妇女们拦着道,开始唱:“夫妻貌女配才郎,今日大婚喜洋洋。喝了这杯迎亲酒,赶紧进门接新娘。”
寨老唱答:“太阳出来喜洋洋,主家今天嫁姑娘。姑娘长得人才好,手巧心灵又在行(在行,酸汤话“乖巧懂事”的意思)。”
然后,第一批迎亲的小伙子们喝了酒,被放进新娘家的堂屋里。
妇女们接着唱:“饮了十杯再加双,莫却金杯尽量装。今晚洞房花烛夜,好乘酒兴叙衷肠。”
寨老又答:“红烛灯光照花堂,鞭炮贺歌喜洋洋。花好月圆新婚夜,夫妻恩爱百年长。”
接着,第二批迎亲的人喝了酒,被放进新娘家的堂屋中。
最后,妇女们唱:“一对枕头三尺长,上面秀的是鸳鸯。鸳鸯成双又成对,喜糖美酒满屋香。”
寨老唱答:“天上下雨地下流,夫妻恩爱到白头。新郎新娘样样好,多子多孙又多寿。”
然后,我们最后一批人喝了拦门酒,进到了新娘家的堂屋里。
这一次,东南没有给牧然机会,他抢过我的酒杯,说:“这杯酒,该我帮小姐姐喝!”
堂屋里堆满了嫁妆,琳琅满目,新娘的姐妹们正在闺房里陪新娘唱哭嫁歌。
新娘唱:“哭嫁呜咽声,泪洒红罗帐。新妇出嫁日,亲朋教赞扬。”
姊妹和:“哭门喧团团,送嫁泪满颜。新妇离家门,鼓乐齐喧天。”
新娘唱:“哭杠哭红拐,哭碧哭紫旗。嫁妆摆满杠,难舍故乡期。”
姊妹和:“哭嫁哭亲朋,哭入泪犹浓。嫁妆捆好带,婚爱久久长。”
新娘又唱:“即将离家门,新妇恋旧庐。亲朋送戚盖,别离泪汪汪。”
姊妹和:“哭嫁哭时辰,新妇乐天真。琴声韵未尽,嫁妆彩云新。”
……
在新娘和姊妹们唱哭嫁歌的同时,老余和迎亲的小伙子们在寨老的主持下,过了聘礼,便忙着把嫁妆抬出堂屋。
姑娘们拦着他们,不让他们搬嫁妆,并用锅烟灰把他们的脸抹得黑不溜秋,一个个活像关公,只有牙齿雪白,引得大家开怀大笑。欢愉的气氛潮水般汹涌而至,整个辞兵洲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牧然和东南也不例外,被姑娘们画成了大花猫。
庆幸的是,我没有被画。我们这里迎亲打花猫(用锅底碳灰把脸抹黑),非常人性化,只画男,不画女,呵呵呵。
东南附在我耳边,不服气地说:“干嘛不画你啊小姐姐,太不公平了!”
牧然安慰他,跟他普及苗族文化:“我们苗族女性,在文化传统中被赋予了重要地位,她们勤劳、善良、勇敢,非常受人尊重。在婚姻和家庭中,女性的付出并不比男人少,甚至起着主导地位,因此,女性被优待,被呵护,被尊敬,你要心理平衡。”
终于,在锣鼓喧天和唢呐声声中,新娘披着红盖头出了门,由娘家的姐妹们陪同,跟着迎亲队伍,来到了老余家。
婚礼仪式上,老余和新娘揪着一根红毛线,喝了合契酒,在老余的父母面前拜了堂,老余就背着新娘进了新房。
安顿好新娘和陪嫁的姑娘们后,老余就开始指挥牧然、东南我们仨和寨子上帮忙的父老乡亲们,准备晚上的喜宴。
老余的婚宴,除了新娘的家人,整个村寨的男女老少几乎都到场了。
酒桌上,老余安排牧然、东南我们仨坐在他的身旁,他吩咐牧然:“今天我要招呼客人,你照顾好梓航和小小。记得,不准喝酒。”老余强调。
“刚才接亲的时候,我们不是喝了吗?”老余敬酒去了以后,东南跟牧然嘀咕。
“刚才是特殊情况。”牧然说。
酒是苗家人的“魂”。
在乡下,男孩子只要上了初中,都属于大人,都可以喝酒。甚至于,小孩子满百天开荤时,大人都会用筷子沾一点点米酒,在小孩子的唇上点一点。
我和老余,牧然及东南都是蚩尤的后裔,骨子里都流淌着苗家人粗犷豪放的血液。
同桌的村民热情似火,不住地跟牧然和东南劝酒:“小伙子,到咱们苗家来,哪有不喝酒的道理?何况还是你们余老师的大喜日子!”
东南看看忙得不亦乐乎的老余,对牧然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来,咱们喝,又不是没喝过。”
在东南的怂恿下,牧然的意志被成功瓦解。加之村民们的过分热情,牧然和东南便给自己喝酒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盛情难却。
牧然和东南与村民们推杯换盏,惬意万分。当然,他们俩意见出奇一致:小小是绝对不能喝酒的!
老余一桌桌地去敬酒,等他敬完一圈,回到我们身边时,他已经有了一丝酒意。
见牧然和东南与同桌的乡亲们喝得热火朝天,他也没有介意。趁着酒兴,他揽着牧然和东南的肩,开心不已地说:“我的婚礼,没想到你们仨会出现,我太高兴了,今天,特许牧然和梓航喝一杯,陪我一醉方休。”
那晚,除了我没有喝酒,大家都开怀畅饮,好不热闹。每个人都来祝福老余,每个人都敬老余的酒,直到月上柳梢。
月亮升起来后,寨子里的年轻人就组织起来,兴高采烈地拥簇着老余,去闹洞房。
老余醉得一塌糊涂。牧然和东南扶着他去闹洞房的时候,他大手一挥,说:“你们仨……是我……最喜欢的……学生,可以……不用叫我……老师,叫老余……就行!”
也就是从那晚开始,我和牧然、东南和老余的关系,变成了极其稳固的四边形,比其他同学要亲近了许多许多。
而且,那晚以后,我们私底下,不再称老余为“余老师”,而是昵称他为:“老余”。
感谢老余从来没有把我们当作外人,感谢他在我们生命中,如此美好地出现,给了我们一份珍贵的,与生俱来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