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成漫不经心地抬眸,眉头轻蹙,目光中透着思索:“姓刘?刘家大公子?”
“没错,正是刘思,他与咱们算是同辈学艺之人。”
胡连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不屑。
胡连的嘴角扬起一抹讥诮:“哼,那刘思蠢笨至极,所造玉器无一成功。”
“而且,他因嫉妒我与师兄技艺高超,总是寻衅滋事。”
“那对于这位刘大公子,你究竟知晓多少?”林成目光如炬,紧紧盯着胡连。
胡连稍作迟疑,摇了摇头:“这么久了,实在记不太清,了解甚少。”
林成微微点头,似是问得已足够:“那你好生歇息。”
言罢,林成与胡赤转身便走。
胡连见二人要离开,情绪激动,声嘶力竭地呼喊着:“林大人,林大人!我究竟何时才能出去啊!”
然而,林成并未回应,脚步声渐行渐远,胡连的呼喊声被周遭的嘶喊与锁链的挣扎之声所淹没。
走出那阴暗潮湿的地下牢房,牢房外的世界阳光明媚。
两人深深呼吸,仿佛要将肺腑中的浊气全部吐尽。
胡赤猛地吸了一大口气,试图驱散方才吸入的那股霉味。
他瞧见林成大步向前,心中的好奇再也按捺不住。
“老大,您究竟是如何知晓隔壁家的徐师兄学艺精湛的?”胡赤急切地问道。
林成微微一笑,话语中带着几分神秘:“想知道?”
胡赤忙不迭地点头:“嗯……莫非是昨晚我们带回胡连后,您又去了徐费家中?”
“不错,昨夜你们走后,我又去了一趟徐家。”
“还向徐母了解了一番情况。”
微风轻拂,阳光温暖,林成身姿挺拔,仿若玉树临风。
*
刘家坐落于东市旁的繁华街市,门前两头大石狮子威风凛凛,三间首头大门宏伟壮观。
林成与胡赤刚迈进大门,一位面相和善、头发花白且身形微胖之人便迎了上来。
“哎呀,两位大人可算来了,我在此已等候多时,嘿嘿嘿。”
老人满脸堆笑。
胡赤一脸迷茫:“您是?”
老人双手布满老茧,亲切地说道:“大人,我乃刘家的管家,唤我老刘即可。”
“老刘?竟与刘家同姓,当真巧合。”胡赤不禁惊叹。
“是啊,这姓氏乃是年轻时老夫人所赐。”老刘提及此事,眼中满是骄傲,身子也挺直了几分。
林成微微侧头,下巴轻抬:“你说等候多时?你怎知我们会来?”
“啊?莫不是大人听错了?”老刘眉头紧皱,花白的眉毛拧成了一团。
随后,他打着哈哈敷衍道:“想必是大人您听错了。”
接着又热情地说道:“难得两位大人光临,不如一同观赏咱们名震燕国的玉器瓷器。”
胡赤和林成两位大人在老刘的引领下,踏入了那宛如迷宫般的廊道。
廊道蜿蜒曲折,仿佛没有尽头,他们的脚步声在寂静中回响。
终于,他们来到了一个广阔无垠的后院。
一眼望去,这后院恰似一片无垠的海洋,只是那海洋中涌动的不是波涛,而是一群忙碌的身影。
众多身着白色衣衫的男子,如同辛勤的蜜蜂,不知疲倦地劳作着。
老刘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他大声说道:“这里便是玉器制造之地。”
说着,他带着两人来到两个男子身旁不远处。
一位身着灰白色衣物的男子正坐在木桩上,于沙锅中专注地捣弄着,仿佛在探寻着什么神秘的宝藏。
另一位男子则站立着,手持木棍在石臼中用力搅动。
旁边随意摆放着几个木水桶、木盆和毛刷,地上的茶壶和两个半杯水的杯子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老刘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这是在研磨玉石的基本材料,解玉沙。”
两人好奇地伸头查看,只见那解玉沙在石臼中被捣得细碎无比。
而坐着的人则用筛子仔细地将解玉沙按照大小分类。
接着,他们又走向另一处。
旁边有一棵大树,树下两人相对而坐,在矮矮的木桩上,一块硕大的玉璞架在木架之上。
两人手中各自紧握着“大法条据”,不停地来回拉动。
老刘的声音再次响起:“这叫开玉,把玉璞外面多余的部分切掉。两位大人,刚刚看到的叫捣沙。”
胡赤满脸惊讶地看着那所谓的“大法条据”,疑惑道:“就这样子就能把玉切开了吗?”
老刘笑着解释:“这个当然没那么简单,它的硬度不太够。不过大人您看,树上挂着一壶茶,壶底有个洞。可以将混着黑石解玉沙的水滴,一滴一滴慢慢流下来,借此增加据的力度。”
胡赤的眼中顿时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不禁发出惊呼:“这,这也太神奇了吧!”
他兴奋地转头对林成喊道:“林大人,你快看!”
林成微微点头,眸色中也闪过一丝光亮,说道:“恩...这个确实很神奇。”
老刘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还有很多呢,两位大人接着往下看吧。”
随后,他们看到一名男子坐在旋车前,将“扎碢”放置妥当。
由于玉料又大又重,男子借助“天秤”将其吊起以保持平衡。
男子两脚轮流踩踏“登板”,靠麻绳牵动“木轴”持重,圆形的铜盘随之旋转起来。
男子右手托着玉料,抵住正在旋转的铜盘刀处,左手拿着红石解玉沙,浇在玉料上。
而另一边的男子同样坐在凳子上,在旋车上将“扎碢”换成“衝碢”,配上红石解玉沙,慢慢地冲去玉材上的方角与转角。
之后,男子又把玉浸泡在红色的水中。胡赤满脸疑惑地问道:“哎?这个红色的水是什么东西呀?”
老刘微笑着解释道:“凡碾玉描玉,上用石榴皮汁,则见水不脱。”
胡赤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啊?”
老刘接着说:“就是经石榴水汁冲洗,能保留图案,不会被水冲洗......”
老刘继续介绍:“接下来的是磨碢,是第一次粗磨工程。”
时光悄然流逝,老刘陪着两位大人参观完了整个造玉的过程,三人都不禁为这巧夺天工的技艺而惊叹。
老刘的脸上满是骄傲:“我们刘家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玉。”
“像佩玉、礼玉、弄玉之类的,我们都有涉猎。去年送给西域的玉,就有好几件出自我们刘家之手。”
胡赤毫不掩饰地称赞道:“哇!真不愧是刘家啊!”
老刘笑着摆摆手,谦虚地说:“哎呀,两位大人过奖了,只是最近造的玉总是有些杂质,美中不足啊。”
这时,林成打断了老刘的话,说道:“我们是来找刘大公子的。现在,可以带我们去刘大公子处?”
老刘打哈哈道“大人莫急!还有一处呢。”
林成和胡赤跟随着老刘,穿过曲折的小径,走过雕花的回廊。
一路上,看见无数珍品,胡赤忍不住开口:“刘管家,听闻贵府瓷器闻名遐迩,今日有幸得见,实乃我等之幸。”
老刘笑着回应:“大人过奖了,稍后定让您二位大开眼界。”
说话间,他们来到了一处工坊。
只见工匠们正忙碌地劳作着,老刘抬手指向那些原料,自豪地说道。
“这些原料皆采自山上,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采矿之时,工匠们先以薪柴堆于矿石之上,明火焚烧一阵,再以水浇灭,矿石便会出现裂缝,便于挖掘。”
林成不禁感叹:“真是巧夺天工之法!”
挖掘出的大块瓷石被砸成小块,经过反复的淘洗、制浆,工匠们精心筛选,方才得到纯净的瓷泥。
瓷泥沉淀后,放掉余水,化为稠化浓缩的瓷泥浆。
老刘领着他们继续前行,经过短暂的走廊,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
工匠们将胎泥置于工作台中心,旋转工作台,双手巧妙地修整器型,初步的瓷器形状渐渐显现。
而另一边,工匠们则对拉坯成型的胎坯精心修整,使其表面平整光滑,如镜面般无瑕。
他们又穿过一道圆门,走过白花花石头铺成的小道,进入一间屋子。
屋内摆满了瓷器,工人们正专心致志地为瓷施釉。
老刘介绍道:“这制作釉料需釉灰,再加入适量的瓷泥砖和水,配制成不同比例的釉汁,而后均匀涂抹在瓷器表面。”
紧接着,老刘带着两人走过一条长长的走廊,进入一间热气腾腾的屋子。
“哎呀,好热!”胡赤一边用手扇着风,一边好奇地打量着四周。
“大人莫怪,此乃烧窑之所,温度自是颇高。”老刘的额头也布满了汗珠。
林成和胡赤的目光聚焦在工人身上,只见他们将施釉的瓷器装入匣钵中,小心翼翼地放入窑内。
在高温的炙烤下,瓷器逐渐成形,釉色也得以固定。
在那幽深的宅院里,阳光似乎也变得稀薄起来。
老刘引着林成和胡赤两位大人,穿过曲折的小径,来到了后方的一间屋子。
老刘满脸堆笑,语气透着讨好:“两位大人,莫急莫急,这是咱们最后的一处了。”
“此乃重中之重的釉彩与色彩之步,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经过釉上彩的瓷器,还需历经一次低温窑烧,方能让色彩与纹饰更加稳固持久。
胡赤的目光瞬间被一桌子的瓷器吸引,其中有一个洁白如雪的瓷器,宛如仙子下凡,美得不可方物。
他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忍不住赞叹:“这个真是美极了!”
(此玉器制作过程参考于辽宁省博物馆制造玉器模型过程,瓷器参考景德镇陶瓷,若有不准确,轻喷,可指出,谢谢大家。)
“没错,正是刘思,他与咱们算是同辈学艺之人。”
胡连的话语中带着几分不屑。
胡连的嘴角扬起一抹讥诮:“哼,那刘思蠢笨至极,所造玉器无一成功。”
“而且,他因嫉妒我与师兄技艺高超,总是寻衅滋事。”
“那对于这位刘大公子,你究竟知晓多少?”林成目光如炬,紧紧盯着胡连。
胡连稍作迟疑,摇了摇头:“这么久了,实在记不太清,了解甚少。”
林成微微点头,似是问得已足够:“那你好生歇息。”
言罢,林成与胡赤转身便走。
胡连见二人要离开,情绪激动,声嘶力竭地呼喊着:“林大人,林大人!我究竟何时才能出去啊!”
然而,林成并未回应,脚步声渐行渐远,胡连的呼喊声被周遭的嘶喊与锁链的挣扎之声所淹没。
走出那阴暗潮湿的地下牢房,牢房外的世界阳光明媚。
两人深深呼吸,仿佛要将肺腑中的浊气全部吐尽。
胡赤猛地吸了一大口气,试图驱散方才吸入的那股霉味。
他瞧见林成大步向前,心中的好奇再也按捺不住。
“老大,您究竟是如何知晓隔壁家的徐师兄学艺精湛的?”胡赤急切地问道。
林成微微一笑,话语中带着几分神秘:“想知道?”
胡赤忙不迭地点头:“嗯……莫非是昨晚我们带回胡连后,您又去了徐费家中?”
“不错,昨夜你们走后,我又去了一趟徐家。”
“还向徐母了解了一番情况。”
微风轻拂,阳光温暖,林成身姿挺拔,仿若玉树临风。
*
刘家坐落于东市旁的繁华街市,门前两头大石狮子威风凛凛,三间首头大门宏伟壮观。
林成与胡赤刚迈进大门,一位面相和善、头发花白且身形微胖之人便迎了上来。
“哎呀,两位大人可算来了,我在此已等候多时,嘿嘿嘿。”
老人满脸堆笑。
胡赤一脸迷茫:“您是?”
老人双手布满老茧,亲切地说道:“大人,我乃刘家的管家,唤我老刘即可。”
“老刘?竟与刘家同姓,当真巧合。”胡赤不禁惊叹。
“是啊,这姓氏乃是年轻时老夫人所赐。”老刘提及此事,眼中满是骄傲,身子也挺直了几分。
林成微微侧头,下巴轻抬:“你说等候多时?你怎知我们会来?”
“啊?莫不是大人听错了?”老刘眉头紧皱,花白的眉毛拧成了一团。
随后,他打着哈哈敷衍道:“想必是大人您听错了。”
接着又热情地说道:“难得两位大人光临,不如一同观赏咱们名震燕国的玉器瓷器。”
胡赤和林成两位大人在老刘的引领下,踏入了那宛如迷宫般的廊道。
廊道蜿蜒曲折,仿佛没有尽头,他们的脚步声在寂静中回响。
终于,他们来到了一个广阔无垠的后院。
一眼望去,这后院恰似一片无垠的海洋,只是那海洋中涌动的不是波涛,而是一群忙碌的身影。
众多身着白色衣衫的男子,如同辛勤的蜜蜂,不知疲倦地劳作着。
老刘那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自豪,他大声说道:“这里便是玉器制造之地。”
说着,他带着两人来到两个男子身旁不远处。
一位身着灰白色衣物的男子正坐在木桩上,于沙锅中专注地捣弄着,仿佛在探寻着什么神秘的宝藏。
另一位男子则站立着,手持木棍在石臼中用力搅动。
旁边随意摆放着几个木水桶、木盆和毛刷,地上的茶壶和两个半杯水的杯子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老刘兴致勃勃地介绍起来:“这是在研磨玉石的基本材料,解玉沙。”
两人好奇地伸头查看,只见那解玉沙在石臼中被捣得细碎无比。
而坐着的人则用筛子仔细地将解玉沙按照大小分类。
接着,他们又走向另一处。
旁边有一棵大树,树下两人相对而坐,在矮矮的木桩上,一块硕大的玉璞架在木架之上。
两人手中各自紧握着“大法条据”,不停地来回拉动。
老刘的声音再次响起:“这叫开玉,把玉璞外面多余的部分切掉。两位大人,刚刚看到的叫捣沙。”
胡赤满脸惊讶地看着那所谓的“大法条据”,疑惑道:“就这样子就能把玉切开了吗?”
老刘笑着解释:“这个当然没那么简单,它的硬度不太够。不过大人您看,树上挂着一壶茶,壶底有个洞。可以将混着黑石解玉沙的水滴,一滴一滴慢慢流下来,借此增加据的力度。”
胡赤的眼中顿时闪烁着惊喜的光芒,不禁发出惊呼:“这,这也太神奇了吧!”
他兴奋地转头对林成喊道:“林大人,你快看!”
林成微微点头,眸色中也闪过一丝光亮,说道:“恩...这个确实很神奇。”
老刘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还有很多呢,两位大人接着往下看吧。”
随后,他们看到一名男子坐在旋车前,将“扎碢”放置妥当。
由于玉料又大又重,男子借助“天秤”将其吊起以保持平衡。
男子两脚轮流踩踏“登板”,靠麻绳牵动“木轴”持重,圆形的铜盘随之旋转起来。
男子右手托着玉料,抵住正在旋转的铜盘刀处,左手拿着红石解玉沙,浇在玉料上。
而另一边的男子同样坐在凳子上,在旋车上将“扎碢”换成“衝碢”,配上红石解玉沙,慢慢地冲去玉材上的方角与转角。
之后,男子又把玉浸泡在红色的水中。胡赤满脸疑惑地问道:“哎?这个红色的水是什么东西呀?”
老刘微笑着解释道:“凡碾玉描玉,上用石榴皮汁,则见水不脱。”
胡赤惊讶地张大了嘴巴:“啊?”
老刘接着说:“就是经石榴水汁冲洗,能保留图案,不会被水冲洗......”
老刘继续介绍:“接下来的是磨碢,是第一次粗磨工程。”
时光悄然流逝,老刘陪着两位大人参观完了整个造玉的过程,三人都不禁为这巧夺天工的技艺而惊叹。
老刘的脸上满是骄傲:“我们刘家制作了各式各样的玉。”
“像佩玉、礼玉、弄玉之类的,我们都有涉猎。去年送给西域的玉,就有好几件出自我们刘家之手。”
胡赤毫不掩饰地称赞道:“哇!真不愧是刘家啊!”
老刘笑着摆摆手,谦虚地说:“哎呀,两位大人过奖了,只是最近造的玉总是有些杂质,美中不足啊。”
这时,林成打断了老刘的话,说道:“我们是来找刘大公子的。现在,可以带我们去刘大公子处?”
老刘打哈哈道“大人莫急!还有一处呢。”
林成和胡赤跟随着老刘,穿过曲折的小径,走过雕花的回廊。
一路上,看见无数珍品,胡赤忍不住开口:“刘管家,听闻贵府瓷器闻名遐迩,今日有幸得见,实乃我等之幸。”
老刘笑着回应:“大人过奖了,稍后定让您二位大开眼界。”
说话间,他们来到了一处工坊。
只见工匠们正忙碌地劳作着,老刘抬手指向那些原料,自豪地说道。
“这些原料皆采自山上,富含石英和绢云母等矿物质的瓷石、瓷土。采矿之时,工匠们先以薪柴堆于矿石之上,明火焚烧一阵,再以水浇灭,矿石便会出现裂缝,便于挖掘。”
林成不禁感叹:“真是巧夺天工之法!”
挖掘出的大块瓷石被砸成小块,经过反复的淘洗、制浆,工匠们精心筛选,方才得到纯净的瓷泥。
瓷泥沉淀后,放掉余水,化为稠化浓缩的瓷泥浆。
老刘领着他们继续前行,经过短暂的走廊,眼前又是另一番景象。
工匠们将胎泥置于工作台中心,旋转工作台,双手巧妙地修整器型,初步的瓷器形状渐渐显现。
而另一边,工匠们则对拉坯成型的胎坯精心修整,使其表面平整光滑,如镜面般无瑕。
他们又穿过一道圆门,走过白花花石头铺成的小道,进入一间屋子。
屋内摆满了瓷器,工人们正专心致志地为瓷施釉。
老刘介绍道:“这制作釉料需釉灰,再加入适量的瓷泥砖和水,配制成不同比例的釉汁,而后均匀涂抹在瓷器表面。”
紧接着,老刘带着两人走过一条长长的走廊,进入一间热气腾腾的屋子。
“哎呀,好热!”胡赤一边用手扇着风,一边好奇地打量着四周。
“大人莫怪,此乃烧窑之所,温度自是颇高。”老刘的额头也布满了汗珠。
林成和胡赤的目光聚焦在工人身上,只见他们将施釉的瓷器装入匣钵中,小心翼翼地放入窑内。
在高温的炙烤下,瓷器逐渐成形,釉色也得以固定。
在那幽深的宅院里,阳光似乎也变得稀薄起来。
老刘引着林成和胡赤两位大人,穿过曲折的小径,来到了后方的一间屋子。
老刘满脸堆笑,语气透着讨好:“两位大人,莫急莫急,这是咱们最后的一处了。”
“此乃重中之重的釉彩与色彩之步,堪称画龙点睛之笔。”
经过釉上彩的瓷器,还需历经一次低温窑烧,方能让色彩与纹饰更加稳固持久。
胡赤的目光瞬间被一桌子的瓷器吸引,其中有一个洁白如雪的瓷器,宛如仙子下凡,美得不可方物。
他的眼睛直勾勾地盯着,忍不住赞叹:“这个真是美极了!”
(此玉器制作过程参考于辽宁省博物馆制造玉器模型过程,瓷器参考景德镇陶瓷,若有不准确,轻喷,可指出,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