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拓跋宏,也不得不承认太后是不世出的政治天才。
从太和三年修改大魏律开始,再到太和九年颁布皇诰。这完成大魏思想一统的路,太后不紧不慢的走了九年。
班禄的核心除了收归财政,还是大改革的前兆。
钧田与三长,便是后手。
这是推动变革的实事,太后自然不会不管。
太后只是作壁上观,想看看他这个天子,到底怎样给自己初展翅后的鲁莽收拾烂摊子。
机灵也罢,诡道也罢。
三长的顺利推行,使百姓们有了地,税负也被降到了能负担的地步。小户们和被宗主强霸的人口得到了独立的自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如此 ,国家掌握的人口和土地越多,就意味着兵源和财源越来越稳定。
这是共赢的局面。
太后并未表现出什么异常,拓跋宏和韶华也照例恢复了定省,宫中的气氛逐渐松快了许多。
只是在太和十一年的年中,太后以恩旨的形式,将没入宫中的常氏女具都放出了宫去。(注1)
韶华想:太后到底开恩了一回,要保住诸常的性命,就得使她们远离宫廷。
太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后在祭天之后病了一回,韶华自要去侍疾。
鲜卑人的西郊祭天,是上百年沿袭至今的信仰。
除却有陛下的参与,亦有女巫,皇后和诸部大人们的参与。(注2)
眼下并无皇后,太后是宫中之主,便由太后加入。
祭典时需迎风而立。太后便因此受风。
太后有时也像小孩子,因怕苦不肯喝药。
韶华亲自去劝,太后只是微笑看着她,摸摸她的小脸。
若说之前她瞧不清侄女的立场,经这样一番波折,她总也能拨云见日一番。
只是,到底是血亲,太后还想再看看。
可是天公不作美,她这一病如山倒,能明显察觉到自己精力不比以往。
便是巾帼女杰,此时也有些黯然。
一个老字,太叫人无可奈何。
她没时间看的太久了。
在冯太后的一生中,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政变。
一次是灭乙浑,第二次是平息献文。
在这两场政变当中,她动用的是她绝对信任的军队,且速度极快,形势仅控制在平城禁宫内。
她的病有一半是因为老,另一半则是因为气血攻心。
太和七年,拓跋宏为诸弟封王。随后开始出任津要,逐步掌握实权。
拓跋宏自己几次大动干戈的夺权,又使平城宫内的禁军指挥权顺利的从太后阿姊的继子穆泰和其族兄长乐王穆亮手里转移到了楼毅的手中。
内宫兵权的转移是一个让人不安的信号,病中的太后一日未曾安眠,直到王遇替她想了一个办法。
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足以振奋太后的精神。
既可以引入自己所信重之人故技重施,以规模较小的宫变来夺回兵权,还可以…试探韶华。
这件事当然也很重要,自己的继任者是否能秉承自己的意志。和自己一条心,自然是重中之重。
太后看了看正在逗弄皇长子的韶华,缓缓开口:
想让女巫进宫,做几场法事,为她的病祝祷。
这是鲜卑贵族常见的做法,起初韶华不以为意。
回昭阳殿的路上,冷风一吹,她又清醒过来。
太后历经九年的六步走中,有一项看似平平无奇,却十分行之有效的决议。
太和九年的正月戊寅日,魏诏曰:“图谶之兴,出于三季,既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自今图谶、秘纬,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
严禁诸巫觋及委巷卜筮非经典所载者。
鲜卑立国,凡祭天或祭祀,必兴女巫。
而此革除民间左道之举,在于预防因思想而产生的骚乱。
而为了对应自己推行的历法,太后往往自为典范。比如为班禄而除贪腐,自己便易华服,出御府和内库中的绫罗绸缎和织女。
拓跋宏管这叫做日拱一卒,大音希声。
先贤曾有言:“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拓跋宏常以此褒太后行事之张弛有度,韶华听久了,自然有此印象。
同样,自此历法颁布以来,太后便不再行巫术来进行祝祷。
宫内虽设有关司政,多以观察天象为主要工作。
即便太后的前任情郎王叡出生占卜世家,精通此道。其弟亦在兄死后,承袭家学,为太卜令。(注3)
但太后禁断宫内巫术之举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一时间,三宫六院也都停止了相关祝祷。
于是,太后病中的要求便显得有些古怪。
既有古怪,则必含隐情。
这当然很难不让拓跋宏有心去想,而韶华的眼睛则盯在了太后周遭的宦臣身上。
韶华年少时进宫,几位宦臣便是太后的左膀右臂。
抱嶷王遇等人与冯熙的关系也甚好,尤以王遇为最。(注4)
盖因冯熙幼时曾被保姆魏夫人所携出逃入羌,王遇家族则是羌中豪族,虽因罪受腐,残存势力犹甚。
太后成为皇后那一年,冯熙才被寻回,因外戚的缘故出将入相。
实则在很早以前,王遇就开始帮助太后寻找失联多年的兄长。
冯熙于羌中多少小有名气,年才十二,便因好弓马,有勇干,氐羌皆归附之。(注5)
之所以之前密而不告,是因为尚未正位长秋,即便是贵人娘子的亲眷亦不算外戚,曾经所判定的腐刑依然有效。
正因为这番细思量,年岁相仿的王遇和太后之间,又拥有了一道紧密的关联。
有此前因,拓跋宏自不会忘记王遇的宕昌公一爵。
宕昌小国皆羌人,长安的羌人亦甚多。太后因冯熙的缘故从未放弃过对羌地的控制。
羌人最擅傩礼行巫以祝祷一事。
这之间似乎有一些隐秘的链接慢慢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若要求证,便只能顺势而为。
考虑到太后对宫变的经验,拓跋宏不得不常宣楼毅密谈。
地点却不能总在宫内,因此有时会在与韶华带着皇长子去白楼的途中,有时会是前往白登山时。
这事本是太后交给韶华的,她自然也要常往太后宫中去。
太后宫中的最高位者乃抱嶷,可以说想见太后的人,必得过抱嶷这一关。(注6)
但这件事抱嶷却不负责,负责的人意料之中是王遇。
王遇曾任职吏部尚书,安排人手自比韶华小姑娘得心应手的多。(注7)
他三言两语,哄的韶华耳软。只参与宫中的安排,剩余的,则由他来做。
拓跋宏的话言犹在耳,韶华便露出了小姑娘的认真神色。
偏又十分郑重的将此事嘱托给王遇,反客为主,倒弄的王遇哭笑不得。
此事安排时浩浩荡荡,等待却让人焦躁不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却迟迟未至。
拓跋宏心情不好,难免要躺在韶华膝上,让她给他揉揉头。
韶华用了些醒神的薄荷膏,按在他的太阳穴上,听他讲起来他的皇父献文帝爆猝的那一夜。
那夜的凄风苦雨好像瓢泼到了此夜,一阵风又是一阵雨。
他只记得他当时病了,被裹挟在热浪之中,其实并不舒适。
宫里很安静。只有几位寺人来来回回,同他禀报,太后带着人去了永安殿。
他们的声音很轻,好像很害怕。
因为在这之前,太后调动了兵马。
整个宫城像被铁甲所护,又像是悬于巨浪之上,悬而未决。
这样的紧迫,让他难免又生出躁动来,但也知道越如此时越是应该保持冷静和清醒。
次日便决定不等了。他要掌握主动权,主动去做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当然要做太后极为在意的事。
于是,有诏曰:“陛下将爵舅氏,诏访存者。”(注8)
陛下的舅氏李惠一家,早在太和二年被太后所灭,天下皆知。(注9)
旧事重提,自然意有所指,果然惹得太后大怒。
她不想等了,沉疴难愈的身体好像也不能再等了。
在铜香炉袅袅的药香中,她对王遇扬了扬手。
时间就在这一年的三月,宕昌国和高句丽接连来朝贡。
宫内的中散梁众保突然举事谋反,宫中竟有响应者众人。(注10)
此众人未有名录,皆为宫外所来。
倒也未必是太后示下的女巫和男觋,或许是来自宕昌国的羌人们。
因为人员混杂,所以明着是无法明确人员的身份,但殿中尚书楼毅早有准备,蓄势待发。
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瓮中捉鳖的戏。
太后此日精神不错,韶华正坐于旁侧陪她聊了半日,竟也未觉疲惫。
韶华果然很高兴:“天命所归,可见祈神之效。病魔虽险,亦是邪不压正。”
这话说的动听,最主要还是前头四个字。
冯太后果然笑了,目光灼灼的落在她脸上,过了半晌才应了她一句,“都是天神庇佑。”
这样的气氛和睦,不容许被破坏。
因此谁也没注意到王遇此刻的焦躁。
这一场宫变很快被定义为中散梁众保叛乱。(注11)
因扩散不广,未形成规模,于是细节也语焉不详。
太后宫中倒没什么太大的反应。
倒是国姓为梁的宕昌国使臣听说后吓了一跳,后见魏主无甚反应,这才惴惴不安的放下心来。
太后宫变不成,一时安静了许多。
拓跋宏也不复之前的焦躁,平静的日子如水一般流淌,拓跋宏和韶华又过了几天舒心快乐的日子。
拓跋宏带她去白楼眺望平城美景,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注12)
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
俨然一派塞上江南,好风光。
韶华也会带上皇长子拓跋恂,由拓跋宏抱着,去眺望那很远的白登山。
小小的拓跋恂很有些份量,他小胖手一指,便说,“要同皇父一起上白登山。”
于是便去白登山,又去幸火山。(注13)
拓跋宏抓住拓跋恂的小手说:“下次带你去觉山寺。”
觉山寺靠近粮道,而那一条粮道便是大魏坐镇平城的至尊们每每出平城南去的必经之路。
文成帝亦曾于觉山之上立南巡碑。(注14)
韶华因怕山间凉,会带上一只虎头小帽,此时给拓跋恂戴上。
顺着拓跋宏的话问小拓跋恂,“去觉山寺做什么呀?”
拓跋宏又会拉起拓跋恂的小手,带着他说:“去中原。”
韶华又问:“去中原做什么呀?”
这下,父子俩终于一起说:“去中原做皇帝去。”
回宫后不久,拓跋宏前往武冈山石窟祭拜,此行大约一日。
临行前,韶华还在帐中睡的香甜。
她一向贪觉,拓跋宏亦不欲勉强她,只在她脸上亲了亲,又同她说好,夜食想要用些蜜滋黄牛肉。
韶华胡乱听了,只觉得冠冕上的琉璃珠落在脸上有些凉。
她下意识的将脸埋进被子里,只听得拓跋宏又轻笑了一声,她便心安理得的又沉入梦里。
梦醒春日去。
从太和三年修改大魏律开始,再到太和九年颁布皇诰。这完成大魏思想一统的路,太后不紧不慢的走了九年。
班禄的核心除了收归财政,还是大改革的前兆。
钧田与三长,便是后手。
这是推动变革的实事,太后自然不会不管。
太后只是作壁上观,想看看他这个天子,到底怎样给自己初展翅后的鲁莽收拾烂摊子。
机灵也罢,诡道也罢。
三长的顺利推行,使百姓们有了地,税负也被降到了能负担的地步。小户们和被宗主强霸的人口得到了独立的自由。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如此 ,国家掌握的人口和土地越多,就意味着兵源和财源越来越稳定。
这是共赢的局面。
太后并未表现出什么异常,拓跋宏和韶华也照例恢复了定省,宫中的气氛逐渐松快了许多。
只是在太和十一年的年中,太后以恩旨的形式,将没入宫中的常氏女具都放出了宫去。(注1)
韶华想:太后到底开恩了一回,要保住诸常的性命,就得使她们远离宫廷。
太和十一年的秋天,太后在祭天之后病了一回,韶华自要去侍疾。
鲜卑人的西郊祭天,是上百年沿袭至今的信仰。
除却有陛下的参与,亦有女巫,皇后和诸部大人们的参与。(注2)
眼下并无皇后,太后是宫中之主,便由太后加入。
祭典时需迎风而立。太后便因此受风。
太后有时也像小孩子,因怕苦不肯喝药。
韶华亲自去劝,太后只是微笑看着她,摸摸她的小脸。
若说之前她瞧不清侄女的立场,经这样一番波折,她总也能拨云见日一番。
只是,到底是血亲,太后还想再看看。
可是天公不作美,她这一病如山倒,能明显察觉到自己精力不比以往。
便是巾帼女杰,此时也有些黯然。
一个老字,太叫人无可奈何。
她没时间看的太久了。
在冯太后的一生中,经历过两次重大的政变。
一次是灭乙浑,第二次是平息献文。
在这两场政变当中,她动用的是她绝对信任的军队,且速度极快,形势仅控制在平城禁宫内。
她的病有一半是因为老,另一半则是因为气血攻心。
太和七年,拓跋宏为诸弟封王。随后开始出任津要,逐步掌握实权。
拓跋宏自己几次大动干戈的夺权,又使平城宫内的禁军指挥权顺利的从太后阿姊的继子穆泰和其族兄长乐王穆亮手里转移到了楼毅的手中。
内宫兵权的转移是一个让人不安的信号,病中的太后一日未曾安眠,直到王遇替她想了一个办法。
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足以振奋太后的精神。
既可以引入自己所信重之人故技重施,以规模较小的宫变来夺回兵权,还可以…试探韶华。
这件事当然也很重要,自己的继任者是否能秉承自己的意志。和自己一条心,自然是重中之重。
太后看了看正在逗弄皇长子的韶华,缓缓开口:
想让女巫进宫,做几场法事,为她的病祝祷。
这是鲜卑贵族常见的做法,起初韶华不以为意。
回昭阳殿的路上,冷风一吹,她又清醒过来。
太后历经九年的六步走中,有一项看似平平无奇,却十分行之有效的决议。
太和九年的正月戊寅日,魏诏曰:“图谶之兴,出于三季,既非经国之典,徒为妖邪所凭。自今图谶、秘纬,一皆焚之,留者以大辟论!”
严禁诸巫觋及委巷卜筮非经典所载者。
鲜卑立国,凡祭天或祭祀,必兴女巫。
而此革除民间左道之举,在于预防因思想而产生的骚乱。
而为了对应自己推行的历法,太后往往自为典范。比如为班禄而除贪腐,自己便易华服,出御府和内库中的绫罗绸缎和织女。
拓跋宏管这叫做日拱一卒,大音希声。
先贤曾有言:“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拓跋宏常以此褒太后行事之张弛有度,韶华听久了,自然有此印象。
同样,自此历法颁布以来,太后便不再行巫术来进行祝祷。
宫内虽设有关司政,多以观察天象为主要工作。
即便太后的前任情郎王叡出生占卜世家,精通此道。其弟亦在兄死后,承袭家学,为太卜令。(注3)
但太后禁断宫内巫术之举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一时间,三宫六院也都停止了相关祝祷。
于是,太后病中的要求便显得有些古怪。
既有古怪,则必含隐情。
这当然很难不让拓跋宏有心去想,而韶华的眼睛则盯在了太后周遭的宦臣身上。
韶华年少时进宫,几位宦臣便是太后的左膀右臂。
抱嶷王遇等人与冯熙的关系也甚好,尤以王遇为最。(注4)
盖因冯熙幼时曾被保姆魏夫人所携出逃入羌,王遇家族则是羌中豪族,虽因罪受腐,残存势力犹甚。
太后成为皇后那一年,冯熙才被寻回,因外戚的缘故出将入相。
实则在很早以前,王遇就开始帮助太后寻找失联多年的兄长。
冯熙于羌中多少小有名气,年才十二,便因好弓马,有勇干,氐羌皆归附之。(注5)
之所以之前密而不告,是因为尚未正位长秋,即便是贵人娘子的亲眷亦不算外戚,曾经所判定的腐刑依然有效。
正因为这番细思量,年岁相仿的王遇和太后之间,又拥有了一道紧密的关联。
有此前因,拓跋宏自不会忘记王遇的宕昌公一爵。
宕昌小国皆羌人,长安的羌人亦甚多。太后因冯熙的缘故从未放弃过对羌地的控制。
羌人最擅傩礼行巫以祝祷一事。
这之间似乎有一些隐秘的链接慢慢浮现在他的脑海中。
若要求证,便只能顺势而为。
考虑到太后对宫变的经验,拓跋宏不得不常宣楼毅密谈。
地点却不能总在宫内,因此有时会在与韶华带着皇长子去白楼的途中,有时会是前往白登山时。
这事本是太后交给韶华的,她自然也要常往太后宫中去。
太后宫中的最高位者乃抱嶷,可以说想见太后的人,必得过抱嶷这一关。(注6)
但这件事抱嶷却不负责,负责的人意料之中是王遇。
王遇曾任职吏部尚书,安排人手自比韶华小姑娘得心应手的多。(注7)
他三言两语,哄的韶华耳软。只参与宫中的安排,剩余的,则由他来做。
拓跋宏的话言犹在耳,韶华便露出了小姑娘的认真神色。
偏又十分郑重的将此事嘱托给王遇,反客为主,倒弄的王遇哭笑不得。
此事安排时浩浩荡荡,等待却让人焦躁不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东风却迟迟未至。
拓跋宏心情不好,难免要躺在韶华膝上,让她给他揉揉头。
韶华用了些醒神的薄荷膏,按在他的太阳穴上,听他讲起来他的皇父献文帝爆猝的那一夜。
那夜的凄风苦雨好像瓢泼到了此夜,一阵风又是一阵雨。
他只记得他当时病了,被裹挟在热浪之中,其实并不舒适。
宫里很安静。只有几位寺人来来回回,同他禀报,太后带着人去了永安殿。
他们的声音很轻,好像很害怕。
因为在这之前,太后调动了兵马。
整个宫城像被铁甲所护,又像是悬于巨浪之上,悬而未决。
这样的紧迫,让他难免又生出躁动来,但也知道越如此时越是应该保持冷静和清醒。
次日便决定不等了。他要掌握主动权,主动去做些什么。
做些什么呢?当然要做太后极为在意的事。
于是,有诏曰:“陛下将爵舅氏,诏访存者。”(注8)
陛下的舅氏李惠一家,早在太和二年被太后所灭,天下皆知。(注9)
旧事重提,自然意有所指,果然惹得太后大怒。
她不想等了,沉疴难愈的身体好像也不能再等了。
在铜香炉袅袅的药香中,她对王遇扬了扬手。
时间就在这一年的三月,宕昌国和高句丽接连来朝贡。
宫内的中散梁众保突然举事谋反,宫中竟有响应者众人。(注10)
此众人未有名录,皆为宫外所来。
倒也未必是太后示下的女巫和男觋,或许是来自宕昌国的羌人们。
因为人员混杂,所以明着是无法明确人员的身份,但殿中尚书楼毅早有准备,蓄势待发。
从一开始,就是一场瓮中捉鳖的戏。
太后此日精神不错,韶华正坐于旁侧陪她聊了半日,竟也未觉疲惫。
韶华果然很高兴:“天命所归,可见祈神之效。病魔虽险,亦是邪不压正。”
这话说的动听,最主要还是前头四个字。
冯太后果然笑了,目光灼灼的落在她脸上,过了半晌才应了她一句,“都是天神庇佑。”
这样的气氛和睦,不容许被破坏。
因此谁也没注意到王遇此刻的焦躁。
这一场宫变很快被定义为中散梁众保叛乱。(注11)
因扩散不广,未形成规模,于是细节也语焉不详。
太后宫中倒没什么太大的反应。
倒是国姓为梁的宕昌国使臣听说后吓了一跳,后见魏主无甚反应,这才惴惴不安的放下心来。
太后宫变不成,一时安静了许多。
拓跋宏也不复之前的焦躁,平静的日子如水一般流淌,拓跋宏和韶华又过了几天舒心快乐的日子。
拓跋宏带她去白楼眺望平城美景,东湖西浦,渊潭相接,水至清深。(注12)
晨凫夕雁,泛滥其上,黛甲素鳞,潜跃其下。
俨然一派塞上江南,好风光。
韶华也会带上皇长子拓跋恂,由拓跋宏抱着,去眺望那很远的白登山。
小小的拓跋恂很有些份量,他小胖手一指,便说,“要同皇父一起上白登山。”
于是便去白登山,又去幸火山。(注13)
拓跋宏抓住拓跋恂的小手说:“下次带你去觉山寺。”
觉山寺靠近粮道,而那一条粮道便是大魏坐镇平城的至尊们每每出平城南去的必经之路。
文成帝亦曾于觉山之上立南巡碑。(注14)
韶华因怕山间凉,会带上一只虎头小帽,此时给拓跋恂戴上。
顺着拓跋宏的话问小拓跋恂,“去觉山寺做什么呀?”
拓跋宏又会拉起拓跋恂的小手,带着他说:“去中原。”
韶华又问:“去中原做什么呀?”
这下,父子俩终于一起说:“去中原做皇帝去。”
回宫后不久,拓跋宏前往武冈山石窟祭拜,此行大约一日。
临行前,韶华还在帐中睡的香甜。
她一向贪觉,拓跋宏亦不欲勉强她,只在她脸上亲了亲,又同她说好,夜食想要用些蜜滋黄牛肉。
韶华胡乱听了,只觉得冠冕上的琉璃珠落在脸上有些凉。
她下意识的将脸埋进被子里,只听得拓跋宏又轻笑了一声,她便心安理得的又沉入梦里。
梦醒春日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