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得邀请的旧派如拓跋丕等人,也终于在一个月后知道了拓跋宏的心思。

    他在大朝会上从容宣布:不日即将集结百余万大军,向南讨伐萧逆。

    拓跋丕冷眼看着任城王拓跋澄与至尊就卦象为革之事一来一回,有唱有和。

    虽于朝上不欢而散,甫一下朝,拓跋澄倒又被请入内宫去了。

    拓跋澄亦为太武帝子孙,虽与陛下同岁,却是从叔。

    他有理由怀疑,两人早已串通一气,此番不过是做戏罢了。

    既为做戏,目的又是什么呢?

    拓跋丕苦思冥想,他试图从至尊长弟,咸阳王拓跋禧口中探些虚实。

    拓跋禧正把玩一只新烧制的蓝色玻璃瓶,闻言却道:“阿祖,想开点嘛。至尊能有什么盘算?无非是想尽早一统华夏,问鼎中原。让吾等鲜卑子弟在更大的地盘上做主人,岂不快哉?”(注1)

    拓跋丕欲言又止。心说:问了等于白问。

    还是三娘给他带来了一些灵感。

    她在至尊行前最后一次祭拜过太后陵寝后,派心腹侍女阿德夤夜而至,欲托他秘寻一药。

    “药?”他首先想到的是冯氏女的不育之症。

    阿德的下一句话却叫他一个激灵,打消了之前的所有念头。

    三娘欲寻一药,不至叫人直接身亡,最好落下病根。

    从此缠绵病榻,直至积毁销骨。

    拓跋丕的脑海里忽然浮现出一个熟悉的场景。

    他正在冯氏书室内与冯熙议政,冯诞忽的走进来,对其父耳语一番,肉眼可见冯熙倏尔紧张起来。

    他当时便觉好奇,其后虽未有意打探。可也听到了不久之后,三娘归省,与其母大闹一场的传言。

    是什么事情,跟常夫人有关,又能让素来和婉的三娘大怒呢?

    他想到冯诞屡屡的欲言又止,好似极其为难的样子。

    又看了看三娘欲寻的这味药。

    一个清晰的答案陡然跃然脑海。

    冯熙还有一女,曾入宫为贵人,不久后又因病出宫。

    他虽一时恍然,却在快速的为三娘其中厘清脉络。

    一面又暗叹冯诞糊涂,怎可叫事态到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才有所应对。

    寻药,倒不难。

    难的是改变至尊的心意。

    拓跋丕却还想试一试,上表请求至尊南伐途中带皇后同行。

    至尊想也不想便驳,曰:“临戎不语内事。”(注2)

    一句话掐死,竟是提也不让提了。

    大军出发那一日,是一个晴天。

    韶华立于方山之巅,遥遥眺望,仿佛能瞧见拓跋宏穿铠甲驾马而出的英姿。

    其实她也知道,这里根本什么也看不见。

    南伐迁都的计划虽一直都有,但时机确是因天时地利人和而来。

    太和十七年五月,襄阳蛮酋雷婆思等率一千三百余户内徙,居于太和川。

    在雷婆思等内徙的同时,萧赜征虏将军、直暗将军蛮酋田益宗率部曲四千余户内属。(注3)

    蛮族的归附不仅减轻了大魏边境的军事压力,而且改变了这一区域的力量对比态势,直接影响了其军事生态。

    北魏在对南齐的军事行动中即使并不能真正得到蛮族的实际帮助,也因其不再寇掠而使北魏不必动用军队防备和镇压蛮族的侵扰,故可集中精力应付与南齐的战争

    客观而言 是对大魏最有力的支持。(注4)

    同时,此时南朝局势变动。

    ——萧赜死,其孙昭业僭立。(注5)

    因此,秘议南迁详情,才有了熟悉南齐诸事的李彪的加入。

    拓跋宏既“御驾亲征” ,平城留台自须有人主持。

    冯熙既告病,于情于理,都应由拓跋丕担任。

    拓跋宏确实不计前嫌给了拓跋丕重任。

    同时却令广陵王,御弟拓跋羽留守京师,并加使持节。

    拓跋宏友爱诸弟,及将别时,亦不忍早分,诏拓跋羽从至雁门,乃令其归。

    望其称效,故赐如意以表心。(注6)

    拓跋宏虽将留台的决策大权交付二人,但明确指出最终决断权是在担任录尚书事的皇弟广陵王拓跋羽手中。

    以拥有兵权的阿弟拓跋羽来制衡拓跋丕这个徒有虚名的留台之首,这是拓跋宏的策略。(注7)

    韶华用笔在拓跋宏留下的图上做记号,她问阿岳:“行军大约要几天呢?”

    阿岳看了看波诡云谲的天色,一面答道:“快的话,大约四十天。”

    阿吉为她端上一碗兰雪露茶,这茶是新茶。特意从来往洛阳的商贾手中得来。

    韶华倒笑:“从南地北来,再从洛阳至平城。再如何快,也过季了。”

    更何况,拓跋宏征战,戒严中外。

    南齐亦接到国书亦有所准备,当务之急便是砍了两地通商渠道。

    “所以,这茶,指不定是商贾手里压着的旧货。”

    韶华作如此想,抿了一口,皱了皱眉,又吐出泰半来。

    大抵真是旧货,滋味并不美。

    晚间一场大雨,阿岳又皱起眉来。

    秋天本是雨季,洛阳定然霖雨不断,而洛阳以南的雨水自然更加丰沛。

    连平城都如此,洛阳情形只会更甚。

    如此,通行都有诸多麻烦,行军只怕更多辛苦

    阿岳因拓跋宏曾有许诺,倒变的格外上进起来,闲来无事便读书。

    韶华看在眼里,只觉得:果然,为官做宰才是阿岳毕生所愿,而今整个人瞧着都精神不少。

    阿吉也笑,“可不?将来封侯拜相,可不要忘了我这微时的阿姊。”

    阿岳被两人逗的总算笑了一下,这才道:“阿姊在宫里做掌令的时候,也万万不要嫌弃我这阿弟才是。”

    韶华看他两有来有回,觉得颇为有趣,端起一盏蜜水来饮。

    方饮过,喉头突然一阵腥甜,她下意识的张口,竟呕出一口血来…

    自大军发都至于洛阳,果然霖雨不霁,拓跋宏却仍诏六军发轸。

    当日,拓跋宏戎服执鞭,御马而出,整装待发。却被百官抱住了马头。(注8)

    在雨中苦劝:“请陛下停止南伐。”

    拓跋宏却说:“庙算已定,大军将进,诸公更欲何去?”

    尚书李冲先开口道:“今者之举,天下所不愿,唯陛下欲之;臣不知陛下独行,竟何之也!臣等有其意而无其辞,敢以死请!”

    拓跋宏脸上忽生怒容:“吾方经营天下,期于混壹,而卿等儒生,屡疑大计;斧钺有常,卿勿复言!”

    拓跋宏不听其言,执意要走。

    安定王拓跋休,左仆射任城王拓跋澄等又上前来。并不多言,只啼哭不止。

    安定王拓跋休是景穆帝之子,与文成帝拓跋濬一辈。

    论家礼,拓跋宏可称其一句阿祖。眼看其老泪纵横,他亦不忍,语气难免平和三分。

    “今者兴发不小,然动而无成,未有寸进之功。朕以何面目上祭宗庙,下告黎民,传言后世?”

    直到此时,拓跋宏才长长的舒了一口气。

    以十分温和的语气,终于图穷匕见:

    “朕世居幽朔,欲南迁中土;苟不南伐,当迁都于此,王公以为何如?欲迁者左,不欲者右。”

    前南安王拓跋桢,自拓跋宏以孝道饶其一命后,便投桃报李,对至尊颇多支持。

    后因在宗族大会上当众支持至尊兴丧制改革,此番特被解除终身禁锢的原旨,允他随驾出征。

    拓跋桢见此机不可失,连忙一步跨出,跪于泥泞中,“成大功者不谋于众。今陛下苟辍南伐之谋,迁都洛邑,此臣等之愿,苍生之幸也。”(注9)

    此话一出,众臣皆惊。

    只因大雨滂沱,掩盖众人波诡云谲的复杂心思。

    直至此刻,众人才感慨,南伐只是一个用于外示的局,至尊意在谋迁。

    两两相持之时,人的心就会趋向于二选其一,而非选与不选。

    拓跋宏再次施展自太后处所学,将决定交给他们自己。

    这一路南来的艰辛溢于言表,如今,被置于烤火之上的成了他们自己。

    愿迁都否?不愿。

    却又同时因焦虑南伐,不敢多言。

    如此,迁都大计遂定。

    韶华和阿吉交换下眼神,两人都笑了起来。

    那被特派前来传达当日情形的侯官见娘子满意,心下也舒了口气,转而去找中官双三念回禀。(注10)

    韶华如今好多了,亏得阿岳救治及时:以蛋清并牛乳催吐,所幸食入不多,此法才有效。

    此后几日,阿吉不敢擅专。便偷偷请常夫人上山坐镇,吃食一并由冯夙亲自料理。

    冯修见冯夙每日忙甚,过来问候,方知事情始末。

    他沉吟片刻,这才道:“你将那茶叶余出来一些给我,我去查查看是什么毒。”

    两人虽职位相似,爵位等同,可冯修毕竟是公主子。门路更广,且同陛下关系较己更近。

    冯夙想了想,觉得妥当,便告常夫人,匀了一份茶叶给他。

    拓跋宏甫一至洛阳,便遣双三念携玺书上方山劳问。

    韶华人尚未至,拓跋宏的宝印和过所已到。诏书上称:册为左昭仪也。(注11)

    倒与当年老姑母在同一个位置上了。(注12)

    阿吉觉得可惜,“才左昭仪,其上还有皇后呢。”

    左昭仪位虽仅次于皇后,至尊亦固然情深义重。

    阿吉也并非有所不满,只是可惜时间不对。

    这个皇后的位置本应是韶华的才对,如今虽贵为左昭仪,到底矮人一等。

    韶华面上浮现出澹澹笑意,似不以为意。

    心中却说:终于到了这一天。

    江湖固然逍遥,庙堂的恢宏炫丽却格外有魅力。

    自古权势动人心。

    她因地位混沌,经历也算辛苦,却从未想过差点死于至亲之手。

    就算当年,太后姑母也没要她的命。

    如今有了诏书印信,也算过了明路,好歹再不能被暗害了。

    若是现在就死去,那才真是冤。

    壮志未酬身先死,哪儿还能有比这更遗憾的事。

    绕开姑母的束缚,创造一番伟大的基业,本也是她的心愿。

    是她和拓跋宏在冯王寺的三世佛前许下的共同心愿。

    此去由平城至洛阳,韶华飞奔寻夫去矣。

章节目录

北魏-太和轶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京墨13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京墨13并收藏北魏-太和轶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