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宏在水榭中找到韶华。
她随小舟飘于池上,正采摘莲蓬。莲蓬剥下来莲子可以熬制甜羹,降火舒心。元宏却问:“你瞧我像是哪里上火?”韶华笑而不答。
待元宏终于饮下去,韶华才说:“其实是我上火。”她抚心皱眉,“我心里上火,胃也上火,肝脾肺都上火。”
元宏这才了然,她是不舍他。
他揽着她仰躺于水榭中从午时直晡时。他们畅想未来,将建成的洛阳宫会如何巍峨。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
拓宽了国土的北魏舆图将要重制,届时可悬于书室粉壁之上,如同当年在觉山寺禅房内便赏洛阳城图一般。
韶华听的有些困了,她慢慢阖上眼睛,仿佛就能听到那一日的阵阵禅风。紧接着就看到了那一日的漫天星辰。她的手轻轻抬起,就在快要触及那星辰时梦却醒了。
她看到元宏的一双眼,正与她对视,他手里是一颗夜明珠。
韶华方恍然,难怪她迷蒙不清时,还看到闪亮如星辰之物,原来是它。
元宏道:“可不好小看它。”
献上它的人说它经历了千万年的变迁,是宇宙星辰的精华,所以才能在黑夜里发出华光来。
韶华了然,正如多年前他即将迁洛。那实际上已是他心中筹谋多年的梦,如今亦是。
大业若成,这样的攻绩就会若这颗随珠。纵有秦皇汉武灿烂如星辰闪烁,它亦有它永不坠尘的神采。
这是属于大魏皇帝独一无二的风采。
韶华这方抬眸,眼看宫禁内华灯初上。极目随之而去,那延绵似无穷尽。
直至抬首,仰于那天幕之上,才知这光亮早已登作星辰,终伴于皎洁月色周围。
元宏在正式发出南伐诏书的第五十日,终于自洛出发,开始亲征。
随行而去的汉人臣工有专司文书露布的起草,亦有随各路大军作为长史,直接参与战斗参谋。
负责元宏饮食起居的则是中官成轨。太和五年,由冯太后调为内小,素日元宏意有所为,成轨瞻候容色,时有奏发,辄合帝心。(注1)
于是从驾南征,专进御食。
韶华每每在元宏的来信中得知前线近况,皆由于禁中门下省内办公的李彪托付阿岳送进禁中后宫内来。
所以她知道元宏亲征,不单只是督战,还时常亲临前线指挥,有时还要微服。
便就在某一次微服中被暗箭犯之,亏得元志以身障之,才得免。元志却被矢中一目,随后丧明。韶华即派人前往元志宅邸作赏。(注2)
元宏至新野时,正是腊月。虽已错过了菖蒲花期,唯只见廖廖枯朵,但当地人家里却还有菖蒲花形的头簪。
随信而至洛阳的还有元宏亲赋的小诗一首:“两菖蒲,新野乐。”(注3)
韶华彼时正在亲理蚕室,看见这一首小诗心里还觉得奇怪:两支菖蒲,便觉得整个新野都乐了么?
随即她才看到那一对菖蒲花形的簪花,忍不住想到了那一年举宴。她为他更衣时,说他头发乱的像菖蒲。
他应也在新野的新年大宴中款待群臣,因此也想到了这件事吗?
这是一种在神话里被称为怀梦草的仙花,它代表了思念。
韶华将这一只簪花托于掌心,她轻轻的对着它说:“我也在思念你。”
阿吉正和剧鹏上殿来布膳,剧鹏将这一对菖蒲花簪于她的鬓边。
晚间诸妃来定省时,众娘子都说这花儿娇,衬的皇后甚美。
韶华微笑不语,转头嘱剧鹏仔细收好。
等来年,也许是来年,陛下回銮时,再戴给他看。
就在元宏此夜的梦里。
韶华执一面轻盈小扇,横陈于塌上。她穿一袭嫩鹅黄的薄透衫子,掩住内里涧石蓝色的两挡。长发绾作坠马髻,舍金玉饰,唯簪这一对菖蒲。
他挑的这一对菖蒲花白色中带些许嫩黄,于是她便也未施粉黛。粉白素净面上是一双犹如点漆的眸子,圆润的鼻,和一张红润的檀口。
一见到他,便启开了手中的小扇,露出这一张美人面来。
她灼灼的直盯入他心里去,檀口轻翕。仿佛正对他说着什么话,叫他忍不住走近了要去听。
他只觉的有帐蔓自面上抚过,像方山墓庐后方草地上的细草,叫他有些痒痒的。
他小心的喟叹一声,提步入内。
随即便被卷入一阵香风中去。
在坠入更深的梦之前,他终于听到了,美人葱指轻点,就点在他的心上。
她说:“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他只记得自己终于笑了起来。在心里想,这果然是新一年的吉兆。
这是太和二十二年的元日。
因同去的还有元恪十岁的长弟元愉,彼时同在前线,正为徐州刺史。(注4)
于是太子元恪身为乃兄,纵然未负监国之责,亦不敢懈怠,时常挑灯夜读。
宫人刘腾前来送夜食。环顾四周,停留不走。一会儿替他收拾书室,一会儿又要叫别的膳食进来,这才总算吸引了元恪的注意。
他颇觉好笑,只道:“刘寺人还有何事么?”
刘腾是他从前宫中的旧人,元恪素来对他于微时便服侍的宫人们慈眉善目,谁知刘腾这一听竟流下泪来,他忙去问何事。
原来自他迁入东宫以来,皇后韶华恐旧宫人不够,又逐渐送了许多新人来。
更大的宫宇,更高的地位,更多的宫人,意味着更多的规矩。
刘腾为补小黄门,曾因故而外转为中黄门过。好不容易重新转为小黄门服侍于二皇子宫中, 眼看二皇子如今飞黄腾达,自己的身份想必也应水涨船高。
却被皇后这一扬手,直接将希冀打落。
如今东宫皆由东宫家令掌诸琐事,家令大人位列四品,认为太子由更高品的宫人服侍更为咸宜。
他们这些低品级的旧宫人,甚或是无品级的白衣左右,只好被安排去做些杂务,从此难近太子身侧。(注5)
元恪这方有所顿悟。也回忆起来,自己似已有许久不曾见到自己的旧宫人了,便召来东宫家令,特令刘腾及从前二皇子宫中的旧人皆调入内室中近身服侍。
元恪次日便带着刘腾入宫给皇后请安。
元恪素来侍韶华至为纯孝,每每亲视栉沐,孝道备隆。 (注6)
此日常夫人恰进宫,元恪便相伴至晡时方才归。
刘腾跟在他身后,踉踉跄跄,抖抖索索。
就在他第三次差点撞到元恪时,元恪终于忍不住叹了口气。
“寺人究竟缘何如此害怕?或可说于孤听。”
刘腾喏嗫,“奴不敢。”
等回到东宫,他方才说,“奴怕常夫人。”
元恪皱眉,十分不解。
刘腾见四下无人,这才鼓起勇气来,“殿下难道不记得?故文昭高贵人薨时,常夫人亦在宫中。”
元恪这方猛然想起那一夜。寒风凛冽,雪虐风饕。他母亲被抬回宫时,只剩下最后一口气。
她身上无血迹,但应有伤。据说是行经一处山间时,牛儿忽的失控,带着车一齐奔向一处矮崖,造成意外。
他当时虽不曾细想,到底结下犹疑。牛儿如何会失控?随侍的宫人为何无人生还?这真的是意外吗?
他犹记得阿娘的脸,她坚持到回宫,已没有多少气力了。他只记得他阿娘转过头来看了他一眼,一句话也没说。连元怀和元瑛也没等来,便阖上了眼。
他阿娘少时便生他,虽然因害怕曾想堕掉他。虽然因生育的回忆太过痛苦,对他略有疏远。
可也会在春日看他练剑,夏日为他执伞。秋日为他结衫,冬日为他熏炉。
当久远的记忆扑面而来,他心中便只有阿娘对他的好。
他记得那一日皇父也在,随即皇后也赶来了。还有一个人,来的比皇父更早,便是一身素衣的常夫人。
她那时还未除服,于是只能素衣。
她的说法是:高娘子于芒山近郊落崖,有人就近报入冯门。她便使人相救,因此同来宫中。
他当初不曾细想,此时又不免开始疑虑。
刘腾见他许久不语,便知计已成了一半。
随即再拱一把火,只道:“彼时,废太子坐罪。至尊本就欲立新太子。怎不知,是否是皇后欲以殿下为养子,故而杀母呢?”
刘腾至午夜方归。不出意外的,在小室的一侧看到了几匹布帛。
他小心将这些移至柜中,复又拿手丈量一番:幅宽二尺二寸,长四十尺为一匹。(注7)
他清点一番,总共已攒下十数匹绢料之多。
虽然太和十九年时,至尊下诏,首铸造太和五铢钱。然却因所设购买置换力度过高,而致流通性不强,市面上的银讫迄今为止,仍以布帛最为常见。(注8)
他心里欣喜,但小心翼翼的咽下这份愉悦,将柜子牢牢的锁上。
他为北海王通风报信,是在数月之前。那时他正为青云梦碎而哭泣,北海王不知从何处前来华林苑来,正看见了他,记起来他。
他曾转出宫外做过一段时日的中黄门,便在北海王府邸帮闲,曾为北海王递过信。
许就是这样的原因,引得北海王驻足。
待听过他的苦恼,北海王倒笑了起来。
他本就美姿貌,此时一笑,犹如春风佛面。(注9)
他生怕因此冒犯了贵人,连忙将头低下去。
只听北海王问:“你可愿替我做事?”
“不叫你白做,赏你布帛。”
刘腾本为平原城民,徙属南兖州之谯郡。幼时便坐事受刑,补小黄门。(注)
没有显贵的家世,也没有显贵的亲戚。做事上也不大伶俐,他在宫中混过一日又一日。
有时还要宫内宫外的转工。
眼看主人得力,升殿为太子。他本以为他的地位也能跟着水涨船高。
青云梦碎后,竟还能有如此机遇。
他欣喜,也急迫。
欣喜于天无绝人之路。
急迫于要快快证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方能不辜负北海王这番知遇之恩。
一开始只是报告些东宫琐事,不肖北海王给予回复,他自己也晓得这些事不算什么大不了。
他开始努力回忆,带着二皇子宫里的那些和他一样的旧宫人回忆。
然后坐在角落里的一位白衣赵修喏喏的说,高娘子死时,他手忙脚乱中踩了一脚常夫人的衣裙。他还正奇怪着呢,常夫人如何在此处?(注11)
后来皇后至,他便剪断心思,连忙行礼拜见。
他由此而得灵感,报于北海王。
这一次,北海王府终于有了回音,还派人送来了比想象中更多的布帛。
她随小舟飘于池上,正采摘莲蓬。莲蓬剥下来莲子可以熬制甜羹,降火舒心。元宏却问:“你瞧我像是哪里上火?”韶华笑而不答。
待元宏终于饮下去,韶华才说:“其实是我上火。”她抚心皱眉,“我心里上火,胃也上火,肝脾肺都上火。”
元宏这才了然,她是不舍他。
他揽着她仰躺于水榭中从午时直晡时。他们畅想未来,将建成的洛阳宫会如何巍峨。遍城上下,从地望之,有如云也。
拓宽了国土的北魏舆图将要重制,届时可悬于书室粉壁之上,如同当年在觉山寺禅房内便赏洛阳城图一般。
韶华听的有些困了,她慢慢阖上眼睛,仿佛就能听到那一日的阵阵禅风。紧接着就看到了那一日的漫天星辰。她的手轻轻抬起,就在快要触及那星辰时梦却醒了。
她看到元宏的一双眼,正与她对视,他手里是一颗夜明珠。
韶华方恍然,难怪她迷蒙不清时,还看到闪亮如星辰之物,原来是它。
元宏道:“可不好小看它。”
献上它的人说它经历了千万年的变迁,是宇宙星辰的精华,所以才能在黑夜里发出华光来。
韶华了然,正如多年前他即将迁洛。那实际上已是他心中筹谋多年的梦,如今亦是。
大业若成,这样的攻绩就会若这颗随珠。纵有秦皇汉武灿烂如星辰闪烁,它亦有它永不坠尘的神采。
这是属于大魏皇帝独一无二的风采。
韶华这方抬眸,眼看宫禁内华灯初上。极目随之而去,那延绵似无穷尽。
直至抬首,仰于那天幕之上,才知这光亮早已登作星辰,终伴于皎洁月色周围。
元宏在正式发出南伐诏书的第五十日,终于自洛出发,开始亲征。
随行而去的汉人臣工有专司文书露布的起草,亦有随各路大军作为长史,直接参与战斗参谋。
负责元宏饮食起居的则是中官成轨。太和五年,由冯太后调为内小,素日元宏意有所为,成轨瞻候容色,时有奏发,辄合帝心。(注1)
于是从驾南征,专进御食。
韶华每每在元宏的来信中得知前线近况,皆由于禁中门下省内办公的李彪托付阿岳送进禁中后宫内来。
所以她知道元宏亲征,不单只是督战,还时常亲临前线指挥,有时还要微服。
便就在某一次微服中被暗箭犯之,亏得元志以身障之,才得免。元志却被矢中一目,随后丧明。韶华即派人前往元志宅邸作赏。(注2)
元宏至新野时,正是腊月。虽已错过了菖蒲花期,唯只见廖廖枯朵,但当地人家里却还有菖蒲花形的头簪。
随信而至洛阳的还有元宏亲赋的小诗一首:“两菖蒲,新野乐。”(注3)
韶华彼时正在亲理蚕室,看见这一首小诗心里还觉得奇怪:两支菖蒲,便觉得整个新野都乐了么?
随即她才看到那一对菖蒲花形的簪花,忍不住想到了那一年举宴。她为他更衣时,说他头发乱的像菖蒲。
他应也在新野的新年大宴中款待群臣,因此也想到了这件事吗?
这是一种在神话里被称为怀梦草的仙花,它代表了思念。
韶华将这一只簪花托于掌心,她轻轻的对着它说:“我也在思念你。”
阿吉正和剧鹏上殿来布膳,剧鹏将这一对菖蒲花簪于她的鬓边。
晚间诸妃来定省时,众娘子都说这花儿娇,衬的皇后甚美。
韶华微笑不语,转头嘱剧鹏仔细收好。
等来年,也许是来年,陛下回銮时,再戴给他看。
就在元宏此夜的梦里。
韶华执一面轻盈小扇,横陈于塌上。她穿一袭嫩鹅黄的薄透衫子,掩住内里涧石蓝色的两挡。长发绾作坠马髻,舍金玉饰,唯簪这一对菖蒲。
他挑的这一对菖蒲花白色中带些许嫩黄,于是她便也未施粉黛。粉白素净面上是一双犹如点漆的眸子,圆润的鼻,和一张红润的檀口。
一见到他,便启开了手中的小扇,露出这一张美人面来。
她灼灼的直盯入他心里去,檀口轻翕。仿佛正对他说着什么话,叫他忍不住走近了要去听。
他只觉的有帐蔓自面上抚过,像方山墓庐后方草地上的细草,叫他有些痒痒的。
他小心的喟叹一声,提步入内。
随即便被卷入一阵香风中去。
在坠入更深的梦之前,他终于听到了,美人葱指轻点,就点在他的心上。
她说:“你在哪里,我就在哪里。”
他只记得自己终于笑了起来。在心里想,这果然是新一年的吉兆。
这是太和二十二年的元日。
因同去的还有元恪十岁的长弟元愉,彼时同在前线,正为徐州刺史。(注4)
于是太子元恪身为乃兄,纵然未负监国之责,亦不敢懈怠,时常挑灯夜读。
宫人刘腾前来送夜食。环顾四周,停留不走。一会儿替他收拾书室,一会儿又要叫别的膳食进来,这才总算吸引了元恪的注意。
他颇觉好笑,只道:“刘寺人还有何事么?”
刘腾是他从前宫中的旧人,元恪素来对他于微时便服侍的宫人们慈眉善目,谁知刘腾这一听竟流下泪来,他忙去问何事。
原来自他迁入东宫以来,皇后韶华恐旧宫人不够,又逐渐送了许多新人来。
更大的宫宇,更高的地位,更多的宫人,意味着更多的规矩。
刘腾为补小黄门,曾因故而外转为中黄门过。好不容易重新转为小黄门服侍于二皇子宫中, 眼看二皇子如今飞黄腾达,自己的身份想必也应水涨船高。
却被皇后这一扬手,直接将希冀打落。
如今东宫皆由东宫家令掌诸琐事,家令大人位列四品,认为太子由更高品的宫人服侍更为咸宜。
他们这些低品级的旧宫人,甚或是无品级的白衣左右,只好被安排去做些杂务,从此难近太子身侧。(注5)
元恪这方有所顿悟。也回忆起来,自己似已有许久不曾见到自己的旧宫人了,便召来东宫家令,特令刘腾及从前二皇子宫中的旧人皆调入内室中近身服侍。
元恪次日便带着刘腾入宫给皇后请安。
元恪素来侍韶华至为纯孝,每每亲视栉沐,孝道备隆。 (注6)
此日常夫人恰进宫,元恪便相伴至晡时方才归。
刘腾跟在他身后,踉踉跄跄,抖抖索索。
就在他第三次差点撞到元恪时,元恪终于忍不住叹了口气。
“寺人究竟缘何如此害怕?或可说于孤听。”
刘腾喏嗫,“奴不敢。”
等回到东宫,他方才说,“奴怕常夫人。”
元恪皱眉,十分不解。
刘腾见四下无人,这才鼓起勇气来,“殿下难道不记得?故文昭高贵人薨时,常夫人亦在宫中。”
元恪这方猛然想起那一夜。寒风凛冽,雪虐风饕。他母亲被抬回宫时,只剩下最后一口气。
她身上无血迹,但应有伤。据说是行经一处山间时,牛儿忽的失控,带着车一齐奔向一处矮崖,造成意外。
他当时虽不曾细想,到底结下犹疑。牛儿如何会失控?随侍的宫人为何无人生还?这真的是意外吗?
他犹记得阿娘的脸,她坚持到回宫,已没有多少气力了。他只记得他阿娘转过头来看了他一眼,一句话也没说。连元怀和元瑛也没等来,便阖上了眼。
他阿娘少时便生他,虽然因害怕曾想堕掉他。虽然因生育的回忆太过痛苦,对他略有疏远。
可也会在春日看他练剑,夏日为他执伞。秋日为他结衫,冬日为他熏炉。
当久远的记忆扑面而来,他心中便只有阿娘对他的好。
他记得那一日皇父也在,随即皇后也赶来了。还有一个人,来的比皇父更早,便是一身素衣的常夫人。
她那时还未除服,于是只能素衣。
她的说法是:高娘子于芒山近郊落崖,有人就近报入冯门。她便使人相救,因此同来宫中。
他当初不曾细想,此时又不免开始疑虑。
刘腾见他许久不语,便知计已成了一半。
随即再拱一把火,只道:“彼时,废太子坐罪。至尊本就欲立新太子。怎不知,是否是皇后欲以殿下为养子,故而杀母呢?”
刘腾至午夜方归。不出意外的,在小室的一侧看到了几匹布帛。
他小心将这些移至柜中,复又拿手丈量一番:幅宽二尺二寸,长四十尺为一匹。(注7)
他清点一番,总共已攒下十数匹绢料之多。
虽然太和十九年时,至尊下诏,首铸造太和五铢钱。然却因所设购买置换力度过高,而致流通性不强,市面上的银讫迄今为止,仍以布帛最为常见。(注8)
他心里欣喜,但小心翼翼的咽下这份愉悦,将柜子牢牢的锁上。
他为北海王通风报信,是在数月之前。那时他正为青云梦碎而哭泣,北海王不知从何处前来华林苑来,正看见了他,记起来他。
他曾转出宫外做过一段时日的中黄门,便在北海王府邸帮闲,曾为北海王递过信。
许就是这样的原因,引得北海王驻足。
待听过他的苦恼,北海王倒笑了起来。
他本就美姿貌,此时一笑,犹如春风佛面。(注9)
他生怕因此冒犯了贵人,连忙将头低下去。
只听北海王问:“你可愿替我做事?”
“不叫你白做,赏你布帛。”
刘腾本为平原城民,徙属南兖州之谯郡。幼时便坐事受刑,补小黄门。(注)
没有显贵的家世,也没有显贵的亲戚。做事上也不大伶俐,他在宫中混过一日又一日。
有时还要宫内宫外的转工。
眼看主人得力,升殿为太子。他本以为他的地位也能跟着水涨船高。
青云梦碎后,竟还能有如此机遇。
他欣喜,也急迫。
欣喜于天无绝人之路。
急迫于要快快证明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方能不辜负北海王这番知遇之恩。
一开始只是报告些东宫琐事,不肖北海王给予回复,他自己也晓得这些事不算什么大不了。
他开始努力回忆,带着二皇子宫里的那些和他一样的旧宫人回忆。
然后坐在角落里的一位白衣赵修喏喏的说,高娘子死时,他手忙脚乱中踩了一脚常夫人的衣裙。他还正奇怪着呢,常夫人如何在此处?(注11)
后来皇后至,他便剪断心思,连忙行礼拜见。
他由此而得灵感,报于北海王。
这一次,北海王府终于有了回音,还派人送来了比想象中更多的布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