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城公主被赐婚,志有不愿。
北海王妃刘氏便劝,姑嫂两人商议的结果是去宫里闹。
却被元详拦下,“你俩现在闹有什么用,今天取消,明天又指给别人了。”
元详执一柄勺,往炉中添了些许香粉。才接着道:“依我看,不如先应着,再如何也得等冯夙除服。到底还有一段时日,到时候再想办法。总比你现在去闹,立刻赐婚完婚要强些。”
彭城公主思来有理,便决定如此,先拖延一段时日。
倒是元详瞧着她,笑问一句,“你从前同他不是挺好,怎的突然如此抵触?”
抵触自然不会突然产生,彭城公主难免忆起自己的少女时代。
冯夙因受冯太后喜爱,年纪很小便受封北平王爵,在太后身边长大。与皇宗学中诸亲贵王公一道读书。(注1)
等略长大些,冯夙就喜欢往太学跑。她一开始也跟着跑,跑了几回才发现冯夙是情窦初开来瞧女郎的,便不再跟着去。
冯夙发现后又回来哄她,问她:“好妹妹,这是怎么了。”她颇为恼怒的指责他重色轻友,又有些委屈的喏嗫,“你还送她织物,你还没送过织物给我呢。”
次日她便收到了冯夙放在她座位上的织物。那织物织的很不好,几乎一扯就断。冯夙说,这是他自己织的。
虽然这般手艺她也穿不上身,但是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大手一挥,请他吃饭。
冯夙如今倒是乖觉,见她必携一礼,那一日携的是一盒木制的鸭子。
见她一脸欣喜,冯夙竟颇有些羞赧,他说这是他自己做的。
冯夙最擅木艺,那木鸭做的极漂亮。中间还有一些玄机,拨弄机巧再放入水中,那小木鸭竟还能自己游水。
他们一直玩,直玩到周身都是水痕。被傅姆强拉走,但她还是很高兴的。
幸福的日子一直在持续,他给她做过很多木艺。
她苦暑时,喜欢躺在小舟中,穿过荷莲深处。冯夙偶尔会来为她掌船,他在她移开荷叶时,献了一只刚刻好的木莲花给她。
少男少女的情谊总归很纯真,她只记得她问,“你以后会一直给我做这个嘛?”
她本来想问的是:会不会只给我一个人做。刚出口时,却又想起来。他还有姊妹,把她们排除在外,那也不好,便换作这一句。
冯夙正为她刻一只花瓶,那只花瓶呈船状。船上还有两个人,只在右侧立一个刻孔,可以将那支木莲花斜插进去。莲花的花瓣正可以为那两小人遮阳。
闻言头也不抬,“自然。”待做好了捧给她时,又看着她的眼睛说,“我自会一直为你做这些。”
那船中的两小人半依偎在一起,同在一只莲花下。
她不禁嫣然一笑。
为她和刘承绪赐婚的旨意赏下时,她便急忙去找他。她只记得自己跑遍了大半个宫禁,才在太华殿前找到他。
彼时他方才从太后宫中出来,一见她便拉住她的手问她好不好。
只这一句,她便流下泪来。
他又拥住她,和她一起默然垂涕。
他们相约逃婚,所以她才对要嫁那残疾之事毫不在意。
宫人只以为她是认命了,只有她还满怀着希望等他出现。
然后他终于出现了,她满头珠翠的迎向他。
他却颇有些艰难地推开了她的手,欲言又止了半晌,才对她说:“我已经有别人了。”
她瞪大了眼睛,一时似失神,并未听清。
此时的彭城公主正坐于北海王府书室的窗口处,看满池荷莲将落。
想起那一日的自己,仿佛在看一场哑剧。
她先是笑,仿佛不信。待她终于回笼意识,才明白他说的是真的。
事无回旋余地,她只能木然接受命运。
那刘承绪因背上有疾,腿脚不便,几不能下床。所以宋王家以其庶兄戴面具迎她入门。
待她终于坐于青庐中,接受亲朋恭贺时,她才终于看到了冯夙。
隔了老远,隔着院中载歌载舞的女巫男觋们。
他形销骨立,坐于太后身侧。太后的另一边是至尊阿兄,还有一个女郎。
太后似赏了她些什么,许她与冯夙同席。
隔着欢快的鼓乐声,她看到他们拱手行礼向太后谢恩。
她人未动,只觉面上有些凉。她手才一抬,身侧的刘家阿兄便已递了帕子给她。对她说:“公主无事罢,鄙乃刘氏文远。”
她现在想起来,刘文远大抵颇为不服。他才是跟随其父从江南北投入魏的长子,何故只能代残卧床榻上的阿弟迎娶公主,所以彼时他其实颇有结交之意。
然她还沉浸在恍惚里,只是接来帕子将眼泪拭去,道了声,“多谢阿兄。”
也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婚后好一段时间里,她总是遇不到冯夙。听说他是病了,又说他是去他阿父封地上办事去了。
很久很久之后,再见他时,他已有了一女。她远远的看着他,只能微笑。冯夙也看着她微笑,只是一时不察,又有泪落了下来,她忙将头低下去。
等再抬头时,他又叫太后召了去。
她知道他有苦衷,所以并未刻意疏远。
她婚姻不幸,也时常同小时候一样,请他驾车,游于平城或洛阳的大街上散心以为慰藉,她原以为这一生如此便好。
直到那一日,她在街角处遇上了王肃。
她在方泽的密林中同他讲了一个故事,她将真实的姓名隐去,只拣了重要的说。
彼时王肃一笑而已,他说:“人生在世,能自己选择的机会其实很少。但如若我是故事里的郎君,定会带那女子走的。”
“原因很简单。既为当权者受宠的侄儿,尽管受罚,其实也很有限。更何况那女子亦是公主。既然已相约,怎可中途违背誓言。只怪他没有勇气为她抗争一回罢。”
他还吟咏了一首曲: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这是离骚里的句子。
“我们两个定好在黄昏成亲,你为什么在半途就改变心意了呢。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只是伤心你的反复而无定见。”
她听后自是一笑。
侧耳,又听他唱:“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为心之所往,虽九死而不悔。
她这才抬起头来瞧他。
他比之冯夙,要有定见的多。既投入大魏,便一心为北地而想。
他从无一日忘却父兄的仇恨和家族的冤屈,誓要报仇。
他对她也很好,虽然不会做那些木艺。但他会为她写诗,在夕阳西下的幽篁里为她谱一首曲。
她瞧他年岁不小,便问及他曾在南地的妻妾。他只稍有怔忪,依然笑对她:“昨日之事不可留。”
他肯哄她,她已心满意足。
她仿佛听见心间有裂开的声音,她驻足回望。原来是安放于窗口的那只木船。
因底部开裂,将那船上依偎的两人震开来。那柄本该长盛不衰的木莲花,亦就此摔落泥里。
她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少时的冯夙和自己。而后画面迅速推进,从晕黄至黑白,终于定格在她大婚那一日。
她看着冯夙缓缓翕开的双唇,可她知道那不是他的声音。
而是她自己,正坐于北海王府的书室中的她自己。
冯夙从她的回忆里逐渐淡了下去,而后她的神志格外澄明起来。
她听到是自己的声音,她说:“我已经有别人了。”
还未等到池中的荷莲彻底败落,元宏便又要南伐。
事实上他自北巡返洛,便一刻也未停歇。企图以南齐沔北五郡划入北魏版图之内,以确保新都洛阳南大门的安全。
正逢此时,在迁都之际,出任护南蛮校尉、平南将军、荆州剌史的薛真度献策。元宏得以确认了战略构想。(注2)
此番南伐与上次全然不同,若上次的目的仅在于摸底,而此次却以攻占南齐的国土为目的。既目的有所不同,安排自然相应而变。
元宏因此对新都洛阳的留守事宜作了充分的考量。
皇弟北海王元详仍沿以上次的职责,任秘书监,留守洛阳。且行中领军,给鼓吹一部,甲仗三百人,兼督营构之务。(注3)
时任吏部尚书的任城王元澄,复兼右仆射,留守洛阳。元澄表请以国秩一岁租布帛助供军资,诏受其半。(注4)
除二王外,中书令李冲和兼任度支尚书的御史中尉李彪也是此次留守京师的重要大臣。
因已由殿中尚书更名为领军将军的禁中军队需要随驾南伐。
内廷便由皇后韶华统管,元详领职中领军自为副手相协。
而同样上表请以秩一岁租布帛助供军资,诏受三分之一的彭城王元勰,与皇兄咸阳王元禧元英、元遥、元嵩、元珍、元龙等诸宗室,以及宋弁、邢峦、刘芳、郑懿、郑道昭、韦珍、李思穆等文武大臣一道,皆随元宏征伐沔北诸郡。(注5)
元宏预感此仗大约需耗费不少时日,便于临行前日召见元恪并东宫家令。嘱其来年元日的傩礼,祭祀等事不可废, “如遇事不决,可请母后令书。”元恪自应。
北海王妃刘氏便劝,姑嫂两人商议的结果是去宫里闹。
却被元详拦下,“你俩现在闹有什么用,今天取消,明天又指给别人了。”
元详执一柄勺,往炉中添了些许香粉。才接着道:“依我看,不如先应着,再如何也得等冯夙除服。到底还有一段时日,到时候再想办法。总比你现在去闹,立刻赐婚完婚要强些。”
彭城公主思来有理,便决定如此,先拖延一段时日。
倒是元详瞧着她,笑问一句,“你从前同他不是挺好,怎的突然如此抵触?”
抵触自然不会突然产生,彭城公主难免忆起自己的少女时代。
冯夙因受冯太后喜爱,年纪很小便受封北平王爵,在太后身边长大。与皇宗学中诸亲贵王公一道读书。(注1)
等略长大些,冯夙就喜欢往太学跑。她一开始也跟着跑,跑了几回才发现冯夙是情窦初开来瞧女郎的,便不再跟着去。
冯夙发现后又回来哄她,问她:“好妹妹,这是怎么了。”她颇为恼怒的指责他重色轻友,又有些委屈的喏嗫,“你还送她织物,你还没送过织物给我呢。”
次日她便收到了冯夙放在她座位上的织物。那织物织的很不好,几乎一扯就断。冯夙说,这是他自己织的。
虽然这般手艺她也穿不上身,但是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大手一挥,请他吃饭。
冯夙如今倒是乖觉,见她必携一礼,那一日携的是一盒木制的鸭子。
见她一脸欣喜,冯夙竟颇有些羞赧,他说这是他自己做的。
冯夙最擅木艺,那木鸭做的极漂亮。中间还有一些玄机,拨弄机巧再放入水中,那小木鸭竟还能自己游水。
他们一直玩,直玩到周身都是水痕。被傅姆强拉走,但她还是很高兴的。
幸福的日子一直在持续,他给她做过很多木艺。
她苦暑时,喜欢躺在小舟中,穿过荷莲深处。冯夙偶尔会来为她掌船,他在她移开荷叶时,献了一只刚刻好的木莲花给她。
少男少女的情谊总归很纯真,她只记得她问,“你以后会一直给我做这个嘛?”
她本来想问的是:会不会只给我一个人做。刚出口时,却又想起来。他还有姊妹,把她们排除在外,那也不好,便换作这一句。
冯夙正为她刻一只花瓶,那只花瓶呈船状。船上还有两个人,只在右侧立一个刻孔,可以将那支木莲花斜插进去。莲花的花瓣正可以为那两小人遮阳。
闻言头也不抬,“自然。”待做好了捧给她时,又看着她的眼睛说,“我自会一直为你做这些。”
那船中的两小人半依偎在一起,同在一只莲花下。
她不禁嫣然一笑。
为她和刘承绪赐婚的旨意赏下时,她便急忙去找他。她只记得自己跑遍了大半个宫禁,才在太华殿前找到他。
彼时他方才从太后宫中出来,一见她便拉住她的手问她好不好。
只这一句,她便流下泪来。
他又拥住她,和她一起默然垂涕。
他们相约逃婚,所以她才对要嫁那残疾之事毫不在意。
宫人只以为她是认命了,只有她还满怀着希望等他出现。
然后他终于出现了,她满头珠翠的迎向他。
他却颇有些艰难地推开了她的手,欲言又止了半晌,才对她说:“我已经有别人了。”
她瞪大了眼睛,一时似失神,并未听清。
此时的彭城公主正坐于北海王府书室的窗口处,看满池荷莲将落。
想起那一日的自己,仿佛在看一场哑剧。
她先是笑,仿佛不信。待她终于回笼意识,才明白他说的是真的。
事无回旋余地,她只能木然接受命运。
那刘承绪因背上有疾,腿脚不便,几不能下床。所以宋王家以其庶兄戴面具迎她入门。
待她终于坐于青庐中,接受亲朋恭贺时,她才终于看到了冯夙。
隔了老远,隔着院中载歌载舞的女巫男觋们。
他形销骨立,坐于太后身侧。太后的另一边是至尊阿兄,还有一个女郎。
太后似赏了她些什么,许她与冯夙同席。
隔着欢快的鼓乐声,她看到他们拱手行礼向太后谢恩。
她人未动,只觉面上有些凉。她手才一抬,身侧的刘家阿兄便已递了帕子给她。对她说:“公主无事罢,鄙乃刘氏文远。”
她现在想起来,刘文远大抵颇为不服。他才是跟随其父从江南北投入魏的长子,何故只能代残卧床榻上的阿弟迎娶公主,所以彼时他其实颇有结交之意。
然她还沉浸在恍惚里,只是接来帕子将眼泪拭去,道了声,“多谢阿兄。”
也不知有意还是无意。婚后好一段时间里,她总是遇不到冯夙。听说他是病了,又说他是去他阿父封地上办事去了。
很久很久之后,再见他时,他已有了一女。她远远的看着他,只能微笑。冯夙也看着她微笑,只是一时不察,又有泪落了下来,她忙将头低下去。
等再抬头时,他又叫太后召了去。
她知道他有苦衷,所以并未刻意疏远。
她婚姻不幸,也时常同小时候一样,请他驾车,游于平城或洛阳的大街上散心以为慰藉,她原以为这一生如此便好。
直到那一日,她在街角处遇上了王肃。
她在方泽的密林中同他讲了一个故事,她将真实的姓名隐去,只拣了重要的说。
彼时王肃一笑而已,他说:“人生在世,能自己选择的机会其实很少。但如若我是故事里的郎君,定会带那女子走的。”
“原因很简单。既为当权者受宠的侄儿,尽管受罚,其实也很有限。更何况那女子亦是公主。既然已相约,怎可中途违背誓言。只怪他没有勇气为她抗争一回罢。”
他还吟咏了一首曲:
“曰黄昏以为期兮,羌中道而改路!
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
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
这是离骚里的句子。
“我们两个定好在黄昏成亲,你为什么在半途就改变心意了呢。
你以前既然和我有成约,现另有打算又追悔当初。
我并不难于与你别离啊,只是伤心你的反复而无定见。”
她听后自是一笑。
侧耳,又听他唱:“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为心之所往,虽九死而不悔。
她这才抬起头来瞧他。
他比之冯夙,要有定见的多。既投入大魏,便一心为北地而想。
他从无一日忘却父兄的仇恨和家族的冤屈,誓要报仇。
他对她也很好,虽然不会做那些木艺。但他会为她写诗,在夕阳西下的幽篁里为她谱一首曲。
她瞧他年岁不小,便问及他曾在南地的妻妾。他只稍有怔忪,依然笑对她:“昨日之事不可留。”
他肯哄她,她已心满意足。
她仿佛听见心间有裂开的声音,她驻足回望。原来是安放于窗口的那只木船。
因底部开裂,将那船上依偎的两人震开来。那柄本该长盛不衰的木莲花,亦就此摔落泥里。
她的脑海中,突然浮现出少时的冯夙和自己。而后画面迅速推进,从晕黄至黑白,终于定格在她大婚那一日。
她看着冯夙缓缓翕开的双唇,可她知道那不是他的声音。
而是她自己,正坐于北海王府的书室中的她自己。
冯夙从她的回忆里逐渐淡了下去,而后她的神志格外澄明起来。
她听到是自己的声音,她说:“我已经有别人了。”
还未等到池中的荷莲彻底败落,元宏便又要南伐。
事实上他自北巡返洛,便一刻也未停歇。企图以南齐沔北五郡划入北魏版图之内,以确保新都洛阳南大门的安全。
正逢此时,在迁都之际,出任护南蛮校尉、平南将军、荆州剌史的薛真度献策。元宏得以确认了战略构想。(注2)
此番南伐与上次全然不同,若上次的目的仅在于摸底,而此次却以攻占南齐的国土为目的。既目的有所不同,安排自然相应而变。
元宏因此对新都洛阳的留守事宜作了充分的考量。
皇弟北海王元详仍沿以上次的职责,任秘书监,留守洛阳。且行中领军,给鼓吹一部,甲仗三百人,兼督营构之务。(注3)
时任吏部尚书的任城王元澄,复兼右仆射,留守洛阳。元澄表请以国秩一岁租布帛助供军资,诏受其半。(注4)
除二王外,中书令李冲和兼任度支尚书的御史中尉李彪也是此次留守京师的重要大臣。
因已由殿中尚书更名为领军将军的禁中军队需要随驾南伐。
内廷便由皇后韶华统管,元详领职中领军自为副手相协。
而同样上表请以秩一岁租布帛助供军资,诏受三分之一的彭城王元勰,与皇兄咸阳王元禧元英、元遥、元嵩、元珍、元龙等诸宗室,以及宋弁、邢峦、刘芳、郑懿、郑道昭、韦珍、李思穆等文武大臣一道,皆随元宏征伐沔北诸郡。(注5)
元宏预感此仗大约需耗费不少时日,便于临行前日召见元恪并东宫家令。嘱其来年元日的傩礼,祭祀等事不可废, “如遇事不决,可请母后令书。”元恪自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