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因至尊的过于冷静,倒惹得彭城心里越发不安。
她新浴后跑来找元勰,“阿弟,你说阿兄是什么意思?”
元勰看了她一眼,欲言又止。最后才说,“我也不知道。”
故意逗她似的又转过来问:“阿姊不知么?”
彭城看他奇奇怪怪,一时退却,“你什么意思。”
元勰笑道:“心里没底才会犹疑。我是说,阿姊既然信誓旦旦,那就应该没什么可怀疑的。”
彭城公主不说话了。
元勰告退:“阿姊好生休息。”
待韶华终于听到元宏的消息,不是因为来信,而是门下省的中官来向她传讯。
元宏要宫中遣使前往前线,她又重新燃起希望来。连忙让阿吉召集众人,分赏布帛和彩锦衣裳。又一一嘱托,让他们把“这里的情形告诉陛下。”
那布帛锦衣甚重,阿吉一人力不能持。
她看了一眼立在一侧的阿岳,示意他过来帮忙。
阿岳却在发愣。他近日出金墉城到集市里去,总听见有皇后谣言。
意外的是,那谣言似乎还关乎于他。
初时他还捏了一把汗,慌忙告于韶华。
韶华彼时正坐于池边,一观落于池中的静美秋叶。
闻言她倒先笑,反复琢磨着谣言中的几个字:“公然丑恣。”
随后仿佛是自问自答:“何为公然?难不成,我是到大街上跟你私乱去了?既然没有,又何谓之公然?”
她对谣言呈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他想也是,既无法驳斥,亦无法停止。谣言猛于虎也,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
不过,她到底是贵女出生。即便被幽于宫中,如此落于下风,亦不放任自己颓废下去。
无论何时,必得沉静下来,思量每一步有可能走的通的棋。
她终于等来了破局的一子,是前线的至尊送到她手里的,使宫人前往前线去。
她敏锐的察觉这是个好机会,嘱咐她的长秋卿和宫人们,无论至尊点了谁的卯,都务必事无巨细的将这里的情形告知陛下。
她猜元宏定是要掌握眼下的境况,才能分析出对策来。
所以宫人们必须得知道兵马在哪里,皇后的困境在哪里。
她一遍又一遍的叮嘱他们,虽然她的心腹长秋卿们曾为官做宰过,但还有一群小黄门。哪里搞得清楚这些事,她只能一点一点教。
入夜,她又回到池旁来。看着月色微凉,不知又在思虑些什么。
他将从集市上买来的木鸭子送入水中,这些木鸭自然没有冯夙做的好。他们没有机巧,也不会游水。
韶华看后一笑,才问他:“冯夙如何了?”
还能如何?
盛大的喜宴没有等来新娘子,对冯夙而言,这又似乎不仅是丢脸面的事。
他大抵真的伤心了,成日闭门不出。
韶华叹了口气,将那小木鸭捧在手上,久久没有说话。
月凉如水,如同薄纱盖在她的膝间。
阿岳陡然便想起初见时,他是跪于室外的小奴,她是端坐室内的贵女。
他因阿母是南人的缘故,空担了一个吴奴的名声。
冯熙原本将他留于书室,用他还算能用的一点学识,为他整理书墨。
这是一项无聊又枯燥的工作,好处在于无需跟人交谈。
冯府上下人多的数不过来,他又不会讨好,本来是没有机会近前的。
是冯熙感慨自己把女儿教的太像男孩,成日顽劣不知收敛,如今想掰已掰不回来。只能随一个能文能武的奴奴在身边,时刻保护她。
能文能武的奴奴实在少见,这才想起他来。
于是,长史便令他跪于室外等候。
那贵女果然不按常理出牌。她本端坐的好好的,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偷偷溜出来了。
还是倒着走的,至门畔才被绊了一跤。
他连忙展开双臂去扶住她。
少女被他扶住手臂,抬起头来朝他一笑。
又对他摇摇头,示意他噤声。
悄悄的,趁着冯熙还背着身,已经快速走开去。
而后举家随冯熙搬去洛州赴任。
她离开时便十分不舍,他不必问也知道她是舍不得宫里的某个人。
直至抵达,她时常坐在池畔上,头靠在柱上,闭着眼睛。
他想她大概是在思念。
虽然少女的思念总如涟漪,荡一会儿生出一点波纹来,如果不荡,就不会出现。
他举步穿过回廊,至池畔,欲寻她前往书室。
她似乎睡着了,又像是在假寐。
不知想起什么事,两颊粉粉的,似乎含着笑。
阳光下她脸上细密的绒毛竟也清晰可见。
他正半跪在廊上,不舍扰人清梦,亦难舍此时此刻。
他只一时走神,她柔软的唇便贴在他的唇上。
他怔在当场,任少女芬芳的小舌试探一般的舔舐他砰砰跃动的心。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仍跪在廊上。
如果不是她跑开的脚步声,还有回首的笑颜。
他几乎以为这是自己做的一场梦。
他迷迷糊糊的回到书室。
当大门启开,他看见了到来的贵人原来是那个俊雅雍容的少年天子。
他的眼神不由得又黯淡下来。
如果他不是奴随,如果不是如今这幅残破的身躯,他或许还能争一争。
那条枣褐色的长廊一直被他藏在梦里。
有时破败,有时焕然一新。
他有时站在廊间,有时站在廊外。
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迷宫,困住了他的人,也困住了他的心。
与旁人不一样。他不是被困住,他是自愿留在这里。
他重新将头抬起来,用他的手去触碰梦境,可那梦却不碎。
他这才终于释然。
他知道,他的一生就在这里了。
他欲行刺杀,为韶华斩草除根。
第一个拦住他的是阿吉,“那可是王公,莫说你必死无疑,牵连了皇后也很难收场。”
第二个拦住他的是常夫人。
彭城逃婚,京中流言,韶华却无召令。令常夫人闻到了危险的苗头。
她阻止了刺杀,但认为此时应该陈兵备战,人不够也不要紧。
冯熙曾留下宕昌旧人,她可令他们充作女巫男觋于元日进宫参加傩礼。
名曰祈福,实则帮助显阳殿禁卫控制宫内外禁军。
若不肯听的,当即刻换帅。
如此元详的半枚印信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城外的四路大军是保卫京师的,他敢用吗?旁的留台亲贵会应允他用吗?
常夫人握住女儿的手,对她说:“你只管放手去做,人是阿娘带进宫来的,一切后果由阿娘来承担。”
常夫人将阿岳和阿吉召到跟前来,对他们说:“如今太子亦不可信。”
她可不认为东宫禁军连一位公主也看不住。如果有,就只有一种可能,“是有人故意放她走的。”
阿吉蹙眉,“他为何这样做?我们娘子对他不好么?”
常夫人这方澹澹一笑,“因为两方角力,无论何方获胜,他都是太子。”
他和韶华不过半路母子,他自也不想将来登基之日,还有一位母后临朝。左不过自己无损失,为何不坐山观虎斗?
越是两败俱伤,就越对他有好处。
此时潇潇暮雨翩然而至,愈演愈烈。
升腾起的水汽叫纸也囔囔的,每每执笔便晕染一片,索性丢笔不写。
元详初听阿兄欲问使于前线,心里知道计已成了一半。但能不能真正达到目的,还要看另一半如何筹谋。
刘王妃将窗阖上,又将热好的酪酒拿出来,送于案上。
此时才问:“除了事先打点好天使,难不成还有什么办法?”
元详一笑,“虽然未必有用,但或许可以搅乱对方的心思。”
他回忆起彭城公主曾经告诉过他,王肃曾在东宫外的树上,看到过一个射箭的人。
于是在门下省如山的卷宗里,找到一桩有关御史台令史龙文观的旧事。他很快给出了“坐法当死”的批复。
那龙文观因要自救,于是告廷尉。称前废太子元恂前被摄左右之日,有手书自理不知状,而中尉李彪、侍御史贾尚寝不为闻。(注1)
陈年旧事被重新提起,众人又都惶惶不安起来。
彼时元宏已至邺城,跟洛阳离得不远。
他选使臣很有目的,并不全关乎于皇后。但绕个弯,又总能饶到皇后身上。
别人在揣摩他的心思,他自然也靠这些人传递出他的心思。
他兼听,几位长秋卿的回答要规矩的多,没有证据的事情绝不乱说。
在问到韶华同阿岳时,多是回答,“一如往常,随侍室内。”
唯独问及小黄门刘腾时,答案却很有趣。
那刘腾不常面见天颜,紧张不难理解。待他镇定下来,才具言皇后私隐,与彭城公主所告符协。倒同前时一小黄门苏兴寿之言不谋而合。
他不动声色,先进他冗从仆射职。
当他喜不自胜时才又问:“你平日里何处服侍?”
东宫的寺人他也召过几个,于是他笑而不言,只让元勰将人送出去。
次日便接到有关废太子元恂和李彪旧事,元宏只轻轻抬手,便将这一场风波平息了。
他并不穷其本末,只是另一位当事人贾尚未及则爆猝,似隐有灭口之意。(注2)
元宏试图从这些碎片中理出脉络,他确信皇后还活着。只是行踪受阻,所以他不能独行。
于是他等了好一些时日,等到他的兵回向邺城。聚集在他身边,才向洛阳行进。(注3)
元详得到宫内密报,说常夫人近来常出入宫中,还随侍着一些人。
眼看元日将至,宫里将举大宴。
元详心道:“不能吧,即便是刺杀,哪儿有那么明目张胆的。”
他借机使府中人去瞧过,不过是几个预备傩礼之人。
刘王妃却说:“有没有可能借此说法,行左道之事。”
南朝刘宋宫廷中,从不乏这样的故事。她幼时便听阿父讲,眼下便关联通同起来。
元详大喜,决定将计就计。
他一脸兴奋,觉得皇后这是急病乱投医,正中下怀,“众目睽睽之下,她逃不掉了。”
于是,就在元日晚宴上,一曲傩礼毕。
阿岳便统领一队人马,往宫城之上欲行换帅之举。
只要将将帅灭口,剩下的人就闹不起来。
动作需极快又安静,必要把影响压到最小。
可惜他们未能成功。
宫城之上并不是往常的人马,是任城王元澄接到秘报。
有人欲在元日晚宴上生事,特亲自带人守于此处。
宴上的元详似意犹未尽,特起身问询皇后,“听说阿嫂寻了许多能人异士,何不叫他们上来展示一番?”
皇后见阿岳始终未归,唯恐已生变故。此时也只是笑答:“那便请她们上来吧。”
随之而来的是一舞。
元详自然不满,欲再起身时却看见任城王归来。
她新浴后跑来找元勰,“阿弟,你说阿兄是什么意思?”
元勰看了她一眼,欲言又止。最后才说,“我也不知道。”
故意逗她似的又转过来问:“阿姊不知么?”
彭城看他奇奇怪怪,一时退却,“你什么意思。”
元勰笑道:“心里没底才会犹疑。我是说,阿姊既然信誓旦旦,那就应该没什么可怀疑的。”
彭城公主不说话了。
元勰告退:“阿姊好生休息。”
待韶华终于听到元宏的消息,不是因为来信,而是门下省的中官来向她传讯。
元宏要宫中遣使前往前线,她又重新燃起希望来。连忙让阿吉召集众人,分赏布帛和彩锦衣裳。又一一嘱托,让他们把“这里的情形告诉陛下。”
那布帛锦衣甚重,阿吉一人力不能持。
她看了一眼立在一侧的阿岳,示意他过来帮忙。
阿岳却在发愣。他近日出金墉城到集市里去,总听见有皇后谣言。
意外的是,那谣言似乎还关乎于他。
初时他还捏了一把汗,慌忙告于韶华。
韶华彼时正坐于池边,一观落于池中的静美秋叶。
闻言她倒先笑,反复琢磨着谣言中的几个字:“公然丑恣。”
随后仿佛是自问自答:“何为公然?难不成,我是到大街上跟你私乱去了?既然没有,又何谓之公然?”
她对谣言呈现出一种无可奈何的态度。他想也是,既无法驳斥,亦无法停止。谣言猛于虎也,可是这有什么办法呢?
不过,她到底是贵女出生。即便被幽于宫中,如此落于下风,亦不放任自己颓废下去。
无论何时,必得沉静下来,思量每一步有可能走的通的棋。
她终于等来了破局的一子,是前线的至尊送到她手里的,使宫人前往前线去。
她敏锐的察觉这是个好机会,嘱咐她的长秋卿和宫人们,无论至尊点了谁的卯,都务必事无巨细的将这里的情形告知陛下。
她猜元宏定是要掌握眼下的境况,才能分析出对策来。
所以宫人们必须得知道兵马在哪里,皇后的困境在哪里。
她一遍又一遍的叮嘱他们,虽然她的心腹长秋卿们曾为官做宰过,但还有一群小黄门。哪里搞得清楚这些事,她只能一点一点教。
入夜,她又回到池旁来。看着月色微凉,不知又在思虑些什么。
他将从集市上买来的木鸭子送入水中,这些木鸭自然没有冯夙做的好。他们没有机巧,也不会游水。
韶华看后一笑,才问他:“冯夙如何了?”
还能如何?
盛大的喜宴没有等来新娘子,对冯夙而言,这又似乎不仅是丢脸面的事。
他大抵真的伤心了,成日闭门不出。
韶华叹了口气,将那小木鸭捧在手上,久久没有说话。
月凉如水,如同薄纱盖在她的膝间。
阿岳陡然便想起初见时,他是跪于室外的小奴,她是端坐室内的贵女。
他因阿母是南人的缘故,空担了一个吴奴的名声。
冯熙原本将他留于书室,用他还算能用的一点学识,为他整理书墨。
这是一项无聊又枯燥的工作,好处在于无需跟人交谈。
冯府上下人多的数不过来,他又不会讨好,本来是没有机会近前的。
是冯熙感慨自己把女儿教的太像男孩,成日顽劣不知收敛,如今想掰已掰不回来。只能随一个能文能武的奴奴在身边,时刻保护她。
能文能武的奴奴实在少见,这才想起他来。
于是,长史便令他跪于室外等候。
那贵女果然不按常理出牌。她本端坐的好好的,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偷偷溜出来了。
还是倒着走的,至门畔才被绊了一跤。
他连忙展开双臂去扶住她。
少女被他扶住手臂,抬起头来朝他一笑。
又对他摇摇头,示意他噤声。
悄悄的,趁着冯熙还背着身,已经快速走开去。
而后举家随冯熙搬去洛州赴任。
她离开时便十分不舍,他不必问也知道她是舍不得宫里的某个人。
直至抵达,她时常坐在池畔上,头靠在柱上,闭着眼睛。
他想她大概是在思念。
虽然少女的思念总如涟漪,荡一会儿生出一点波纹来,如果不荡,就不会出现。
他举步穿过回廊,至池畔,欲寻她前往书室。
她似乎睡着了,又像是在假寐。
不知想起什么事,两颊粉粉的,似乎含着笑。
阳光下她脸上细密的绒毛竟也清晰可见。
他正半跪在廊上,不舍扰人清梦,亦难舍此时此刻。
他只一时走神,她柔软的唇便贴在他的唇上。
他怔在当场,任少女芬芳的小舌试探一般的舔舐他砰砰跃动的心。
也不知过了多久,他仍跪在廊上。
如果不是她跑开的脚步声,还有回首的笑颜。
他几乎以为这是自己做的一场梦。
他迷迷糊糊的回到书室。
当大门启开,他看见了到来的贵人原来是那个俊雅雍容的少年天子。
他的眼神不由得又黯淡下来。
如果他不是奴随,如果不是如今这幅残破的身躯,他或许还能争一争。
那条枣褐色的长廊一直被他藏在梦里。
有时破败,有时焕然一新。
他有时站在廊间,有时站在廊外。
仿佛是一个巨大的迷宫,困住了他的人,也困住了他的心。
与旁人不一样。他不是被困住,他是自愿留在这里。
他重新将头抬起来,用他的手去触碰梦境,可那梦却不碎。
他这才终于释然。
他知道,他的一生就在这里了。
他欲行刺杀,为韶华斩草除根。
第一个拦住他的是阿吉,“那可是王公,莫说你必死无疑,牵连了皇后也很难收场。”
第二个拦住他的是常夫人。
彭城逃婚,京中流言,韶华却无召令。令常夫人闻到了危险的苗头。
她阻止了刺杀,但认为此时应该陈兵备战,人不够也不要紧。
冯熙曾留下宕昌旧人,她可令他们充作女巫男觋于元日进宫参加傩礼。
名曰祈福,实则帮助显阳殿禁卫控制宫内外禁军。
若不肯听的,当即刻换帅。
如此元详的半枚印信又能起什么作用呢?
城外的四路大军是保卫京师的,他敢用吗?旁的留台亲贵会应允他用吗?
常夫人握住女儿的手,对她说:“你只管放手去做,人是阿娘带进宫来的,一切后果由阿娘来承担。”
常夫人将阿岳和阿吉召到跟前来,对他们说:“如今太子亦不可信。”
她可不认为东宫禁军连一位公主也看不住。如果有,就只有一种可能,“是有人故意放她走的。”
阿吉蹙眉,“他为何这样做?我们娘子对他不好么?”
常夫人这方澹澹一笑,“因为两方角力,无论何方获胜,他都是太子。”
他和韶华不过半路母子,他自也不想将来登基之日,还有一位母后临朝。左不过自己无损失,为何不坐山观虎斗?
越是两败俱伤,就越对他有好处。
此时潇潇暮雨翩然而至,愈演愈烈。
升腾起的水汽叫纸也囔囔的,每每执笔便晕染一片,索性丢笔不写。
元详初听阿兄欲问使于前线,心里知道计已成了一半。但能不能真正达到目的,还要看另一半如何筹谋。
刘王妃将窗阖上,又将热好的酪酒拿出来,送于案上。
此时才问:“除了事先打点好天使,难不成还有什么办法?”
元详一笑,“虽然未必有用,但或许可以搅乱对方的心思。”
他回忆起彭城公主曾经告诉过他,王肃曾在东宫外的树上,看到过一个射箭的人。
于是在门下省如山的卷宗里,找到一桩有关御史台令史龙文观的旧事。他很快给出了“坐法当死”的批复。
那龙文观因要自救,于是告廷尉。称前废太子元恂前被摄左右之日,有手书自理不知状,而中尉李彪、侍御史贾尚寝不为闻。(注1)
陈年旧事被重新提起,众人又都惶惶不安起来。
彼时元宏已至邺城,跟洛阳离得不远。
他选使臣很有目的,并不全关乎于皇后。但绕个弯,又总能饶到皇后身上。
别人在揣摩他的心思,他自然也靠这些人传递出他的心思。
他兼听,几位长秋卿的回答要规矩的多,没有证据的事情绝不乱说。
在问到韶华同阿岳时,多是回答,“一如往常,随侍室内。”
唯独问及小黄门刘腾时,答案却很有趣。
那刘腾不常面见天颜,紧张不难理解。待他镇定下来,才具言皇后私隐,与彭城公主所告符协。倒同前时一小黄门苏兴寿之言不谋而合。
他不动声色,先进他冗从仆射职。
当他喜不自胜时才又问:“你平日里何处服侍?”
东宫的寺人他也召过几个,于是他笑而不言,只让元勰将人送出去。
次日便接到有关废太子元恂和李彪旧事,元宏只轻轻抬手,便将这一场风波平息了。
他并不穷其本末,只是另一位当事人贾尚未及则爆猝,似隐有灭口之意。(注2)
元宏试图从这些碎片中理出脉络,他确信皇后还活着。只是行踪受阻,所以他不能独行。
于是他等了好一些时日,等到他的兵回向邺城。聚集在他身边,才向洛阳行进。(注3)
元详得到宫内密报,说常夫人近来常出入宫中,还随侍着一些人。
眼看元日将至,宫里将举大宴。
元详心道:“不能吧,即便是刺杀,哪儿有那么明目张胆的。”
他借机使府中人去瞧过,不过是几个预备傩礼之人。
刘王妃却说:“有没有可能借此说法,行左道之事。”
南朝刘宋宫廷中,从不乏这样的故事。她幼时便听阿父讲,眼下便关联通同起来。
元详大喜,决定将计就计。
他一脸兴奋,觉得皇后这是急病乱投医,正中下怀,“众目睽睽之下,她逃不掉了。”
于是,就在元日晚宴上,一曲傩礼毕。
阿岳便统领一队人马,往宫城之上欲行换帅之举。
只要将将帅灭口,剩下的人就闹不起来。
动作需极快又安静,必要把影响压到最小。
可惜他们未能成功。
宫城之上并不是往常的人马,是任城王元澄接到秘报。
有人欲在元日晚宴上生事,特亲自带人守于此处。
宴上的元详似意犹未尽,特起身问询皇后,“听说阿嫂寻了许多能人异士,何不叫他们上来展示一番?”
皇后见阿岳始终未归,唯恐已生变故。此时也只是笑答:“那便请她们上来吧。”
随之而来的是一舞。
元详自然不满,欲再起身时却看见任城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