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元王朝,在一个叫做泗水县的寻常地方,一个不起眼的小巷子里面,一位身着破布麻衣的少女蜷缩在阴暗的角落里。

    只觉浑身无力的少女,总仰望着天空悬挂的大日,乞求从中获取温暖。

    少女叫柳清如,名字出于当过秀才的父亲之手,父亲偶然在一本名诗上摘下二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少女至今仍然记得父亲每每谈到少女名字时那副神采奕奕的表情,不过眼下少女是再也见不到父母那份音容笑貌了。

    父亲因病早逝,母亲因父亲去世后独木难支,积劳成疾而死,可惜这世上便独留少女一人在世。

    她眼中带着盈盈泪花,呼之欲出,只是少女抹了一把脏兮兮的小脸,用尽全身力气站了起来,忍受着腹中的绞痛,向着巷子外走去。

    此时是正午时分,大街上早已没有多少过路行人,他们大都回家吃晌午饭去了。

    少女慢悠悠的来到了街上,走至集市口,便闻见炊饼的香气,此时集市上早已没有大声的吆喝声了,不过仅剩极少数的摊位还尚有人在,眼前的一家炊饼铺子便是如此。

    少女站着离铺子不远处,一直盯着冒着热气的蒸笼,低头正忙着吃饭的摊主,注意到少女的艳羡的眼神,起先只当是个要饭的便不与理会,可是少女捂着肚子站在一旁看了好一会儿。

    这位留着满脸胡茬的中年男子,便觉着眼前少女十分地碍眼,恐少女真就站在这站一下午,那他生意可做不成了。

    于是没好气地从蒸笼中拿了个最烫的炊饼,砸在少女的脸上,伸手驱赶少女。

    “滚滚滚,挡到大爷我做生意,真他娘的晦气。”

    金黄的炊饼砸在少女的脸上,后落入地上的泥坑,溅起多少泥水。

    柳清如顾不得什么泥水了,捡起地上的炊饼在摊主的喝骂声中跑开了,几口炊饼下肚,便觉得肚子总不算先前那般痛苦了。

    以往在这泗水县里还有一户姓杨的富家人,在街上施舍米粥,供县里吃不起饭的人吃,不过前些日子朝廷提拔杨家长子入朝为官后,杨家便举家搬迁至祁州上元城,自此县上便再没有见过发米粥的铺子了。

    少女低头看了看破烂不堪的鞋子,显露在外的脚尖和脚跟早已被冻得通红。当少女再抬眸回望时,所见皆茫然,路上已是没多少人了。

    曾几何时,柳清如尚能骑在父亲的肩头,父亲跑着跑着总有那阵微风吹过少女发丝,带来少女的欢心,不至于感到迷茫,只是这路跑着跑着,却少了一人,少了伟岸的肩膀。

    那时的少女也可以牵着母亲温热的手一同逛遍集市,只是牵着牵着,在集市入口时,回头望时终究少了那一人。

    当少女路过一处贩卖铜镜的小店时,少女放慢了步子,透过橱窗看见那一身乱糟糟的自己时,少有兴致地理了理略显宽大的破旧麻布衣,将打了结的头发简单的梳理了一番,若换做以前,想必此时站在橱窗前的少女应该是穿着新衣脸上常挂笑容的小女孩吧?

    少女轻叹一声,又恐这叹息磨灭了自己最后一丝坚持下去的勇气,便用力甩甩了头,努力将这消极的情绪统统抛之脑后。

    只是在少女不注意处,有那么一个宛若谪仙的青衣男子,面如冠玉,带着浅浅笑意。

    此刻正站在远处,遥遥注视着眼前一幕。男子轻轻点头,便觉得有趣,宛若一阵风,一瞬便不见了踪影。

    雪漫三尺,覆盖了车辙的痕迹。雪中的少女步履蹒跚,默默地向着远处浔山的方向走去。

    那里有两个不起眼的小土堆,土堆前矗立着两块石板做成的石碑。石碑上面依稀写着由炭迹写就的两个名字,柳相,陈仪。

    那原是少女父母名字。

    通往浔山的溪涧早已冻上了一层厚厚的冰,只是少女仍旧可以透过这厚厚的冰看见冰层下的游鱼,水下的鱼游得缓慢,就像冰上的她一样走得缓慢。

    她呼出一口热气,轻轻的用双手捂住,所幸一点点温热在手中散开,让她还能清晰感知到自己还活着。

    少女走了好一会儿,终于来到了浔山山腰处,一棵白梅树荫下矗立着两块石板。

    石板前的雪显然是不久前才被扫开过,只是又被这新雪覆盖了薄薄一层。

    少女走至树后,将一把由枯枝做成的扫帚拿起,来到石碑前,轻轻扫开碑前雪。

    扫开积雪后,少女端坐石碑前。

    少女轻声道:

    “爹,娘,清如过得很好,你们在那里莫要担心。"

    说完便在石碑前磕了三个头,少女的眼中藏有泪花,只是少女赶忙拭去,唯恐让泉下父母担了心。

    少女起身,走之前将靠在石碑一旁的碎木炭捡起,重新为碑上字描摹一番。越描摹,自己的心却越糊作一团。

    离开时,少女没走多远,便只觉眼前一花,栽倒在离石碑不远处,倒在了柔软的白雪怀中。只是在那一刻,少女心中只觉委屈却也觉得释然。

    在一处没有积雪的地方,少女醒来时,只见身旁有一位身着青衣的男子正在一旁烤火,那时锅里正煮着东西。

    男子见少女醒来后,打量自己的目光,便微微侧过头来,淡淡一笑。

    “醒了便起来吃点东西吧。”

    少女艰难的撑起身子,赶忙行磕头之礼,

    “谢过公子救命之恩。”

    男人鲜少听见公子一称,便觉着新奇,开心地摇了摇手。

    “不过举手之劳而已,小姑娘就莫要行此大礼了,书某,怎敢受此大礼。”

    说完,男人递过来一个木碗,刻意问道:

    “对了,小姑娘叫什么名字,家住哪里,怎的会晕在这浔山雪地里?”

    少女接过男人递过来的木碗,喝了一口粥,喝完总觉肚子暖暖的,闻言便将碗轻放在地上。

    望着眼前男子,回道:

    “我叫柳清如。”

    当家字说到嘴边时,便刻意停了停,继续道:

    “今日前来扫墓,至于后来事便不记得了。”

    少女口中的不记得,只是不记得是饿晕了,还是冻晕了。

    书华自然是知道原因的,不过还是认真的点了点头,自我介绍道:

    “在下,姓书,单名一个华字,是位云游四方的道士,今日碰巧路过此地,便遇到了你倒在雪地上了,故出手相助。”

    书华后又补充道:

    “你叫我书道长就行了”

    说完见少女的碗中的粥已见底,又为少女盛了一碗。

    他眼中满是温柔,示意她还有粥。

    柳清如喝得缓慢,时不时打量着眼前人。

    书华见此有些好笑,摸了摸自己的脸,问道:

    “我的脸可是有什么脏东西,招得姑娘一直看?”

    柳清如闻言使劲摇了摇头,回道:

    “道长是个很好的人,我只是想记住道长的脸。”

    不过却是还有一句话没有说出口,‘道长是我在这泗水县上见过最帅的男子,没有之一。’

    只那一刻道长的笑,有些揉碎心头。

    书华脸上仍是带着笑,不过却少了先前那片刻让人失神的感觉。

    书华像是想起什么望向柳清如,问了一个问题。

    “若是世上人人皆如我这般待你,施舍你一粥一饭,不论出于何种目的,你是否还会认为他是一个好人呢?”

    柳清如没有犹豫与思考,坦然回道:

    “在我最需要时,肯施舍于我,对我而言不论出自何目的,皆是好人。”

    故一张饼砸在少女头上时,少女心中并无恼怒,反而还有些感激,唯有那一刻感到筋疲力竭的少女,感到迷茫的少女,即将倒下的她才能有力气走出集市,来到浔山山腰处,为无人的石碑扫开碑前雪。

    书华听了少女的回答,有些满意便点了点头,后又问道:

    “可曾上过学塾?”

    “父母健在时,念过两年书。”柳清如如实回答道。

    “那你今后可有什么打算?要不随我一同周游四方,正好我缺个书童,怎么样?”

    书华站起身,拍了拍青色大袖,说罢便想拉着少女走。

    柳清如却是摇了摇头,书华便停下伸手的动作,有些懵。

    看着少女的脸,问道:

    “你可知若非我相救,你可能就冻死在这雪地上了。”

    柳清如见书华不解的眼神,忙解释道:

    “我想问问父母。”只是少女的话越到后面越小声.......

    书华点了点头“理当如此,不知姑娘怎么问?”话到一半书华看向石碑时,便噤了声。

    柳清如记得娘曾说过‘人死后,后人若想见时,可借轻风,寄托相思语’不过少女的思念可否如此传达,轻风不得而知。

    柳清如闻言神色落寞,抬头望向渐渐西沉的暖阳,‘是啊,轻风可知我意,可否寄以相思语?’

    书华见少女落寞的样子,脸上的笑淡去。一刹那好像换了一副面孔,让人觉得疏离。

    不过片刻后,神色又回作原先模样。

    书华退到里白梅树远处,从怀中掏出一柄纹有落花的桃木扇,清了清嗓子,故作高深道:

    “其实道长我啊,也是略懂些许术法的。赠你一场梦又如何?”

    轻轻甩开扇面,寂静的山中却响起一声轻响,于山中回荡。

    扇子只带起阵阵微风,只是这风越来越大,动摇了青衣男子腰间的白玉,动摇了远处开得灿艳的白梅,更动摇了一颗早已死寂的心。

    白梅被风惊,迎上下落的霜雪。纯白交相间,难分彼此。

    才知“白梅绘作故人颜,只觉别样上心头。”

章节目录

轻欢序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云溪甚好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云溪甚好并收藏轻欢序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