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掖庭,没有多少秋意,只有寒意。
灰蒙的迷云直压屋脊,连雨水也带着霉味。
屋内的少女侧首看向窗外,院子里的一棵枯秃的老树映着墨灰的墙,阴郁地站着。那些挂着白霜的蒿草,也都因败坏而倒了下来。
“什么时节了?白露,还是秋分?”她在心里想着。
粗略算算,来到这方窄小破败的庭院大概已经将近半年了。从前郑夫人还在的时候,她与婉顺尚且能在她的庇护下度日。寒食前后郑夫人一死,她们便扫进了这个堆放杂物的院子,时间久了,觉得自己也像是蒙了尘、结了网的杂物。
少女闭眼倚着墙,曲腿坐在榻上。冷风从破损的窗纸处吹进来,她忍不住打了一个寒噤,惊动了身旁瘦削的女孩。
“姐姐,你着凉了吗?”婉顺微微抬头,关切地问。
名叫念慈的少女替她拢了拢身上那床破旧的芦花被,柔声道:“我没事,肚子还疼吗?”
“嗯,好些了。”婉顺将头又缩回被子里,轻轻答道。
念慈当然知道她在说假话,她蜷缩的身子和微皱的眉头都表明她正经历着一场难以忍受的折磨。
“我替你揉揉。”念慈蹲到榻前,呵气搓手,把手轻轻伸进了被子里。婉顺的眉头渐渐舒展,不一会儿便响起了均匀的呼吸声。
她静静看着婉顺的睡颜,安静,却又惨淡。她瑟缩在被子里,瘦小到快要看不见。带着病容的脸上,眼窝深深地凹陷进去——或许是光影的缘故。
她轻轻地抽出手,悄声出了屋子,往院子里的那凼积水走去。站定,然后蹲下。
飘着枯黄草根的水面上倒映出一个面黄肌瘦的少女的面容,约莫十三四岁的年纪,稍陷的脸颊,纤淡的五官,微肿的眼皮下是一对嵌着漆黑瞳仁的眼睛。说不上是镇静,还是呆滞。
她安静地蹲在那里,盯着水面,忽然伸手摸了一下自己枯涩的头发。接着便扶着一旁的老树缓缓起身,像是很吃力似的。
她要婉顺一起活下去,而不是和这里的杂物一样,被虫蛀空也无人知晓。
风刮起来,像鞭子一样抽打在身上。屋外实在太冷了,她转身进去,再次坐回到冰冷的榻上。
“那块绢帕,送到德妃手上了吗?”
郑夫人病重时,曾叮嘱她,倘若来日在宫中遇险,一定要想办法将信物送到德妃手上,求她照应一二。念慈知道,不到万不得已,郑夫人是不会想要求助德妃的。她们本是幽于掖庭的罪臣亲眷,私下联系宫嫔,更是罪加一等。加之德妃身份尴尬,宠爱稀薄,实在很难帮上什么。因而自从没入掖廷后,即使过得艰难,郑夫人也从未联系过德妃。而德妃,除了遣宫女来送过几次被褥炭火,也并未过多慰问。
“我知道她恨我,她恨我没有把她从秦王府里救出来。”郑夫人说起与德妃的往事,脸上的神色总是很凄凉,“我又能做什么呢?我不过是个女人。”
“试一试吧,想办法把这个绢帕送到安仁宫。哪怕能接济你们几件冬衣也是好的。”她从一个褪色的锦袋中取出一方绢帕,材质极佳,针脚却粗。想来是二人初学女红时,德妃赠与她的。
不久,郑夫人便撒手人寰了,留下了一个才七岁的女儿李婉顺,和照顾她的婢女郑念慈。
念慈心里其实有些埋怨郑夫人,难道和德妃置气竟比托付女儿更重要吗?
为了把绢帕送到德妃手上,她低声下气求遍了每一个来送饭的宫人,将为数不多的财物尽数拿了出来。宫人们不是冷漠拒绝,就是收了钱财后再无音讯。送饭的宫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婉顺也一日日消瘦下去。而郑夫人留给她们的物什已经所剩无几,那口小小的箱箧已经快空了,只剩一对金钏。
但不是郑夫人留给婉顺的,那是念慈自己的珍宝。
她掀开那口小箱,金钏就静静地躺在中间。昏暗的房间里,镯子上镶嵌的细小珍珠发出莹润的光泽。珍珠中间环绕着的颗颗绿松石,硕大而饱满,一望便知是珍品。她把镯子捧起来,贴在脸上,冰凉凉的,让她回想到那个梦一样的午后。
小溪,垂柳,黄昏时候的布谷鸟,黄昏时候的约定。夏天的溪水,溅到身上,冰凉凉的……
那连接她和过去的,唯一的东西。
罢了,眼下最要紧的是活下去。
送饭的宫人换成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儿。念慈观察了一阵子,那宫人长眉细鼻,性情柔顺,也是这些人中对她们最温和的。念慈不像以前那样见人就苦苦恳求,而是试着与其攀谈一二,并在言语间恰到好处地示弱,博取她的同情。宫人果然怜惜她们,偶尔还带来一些蜜枣之类的吃食。
念慈知道,机会到了。她戴上那对金钏。
几日后,宫人已经注意到了她的手。好几次,她看见她偷瞄。
是啊,这样好的镯子,谁见了不多看几眼呢,何况是个同样卑微的宫女。
这天宫人放下食盒正要离开,念慈却绕到前面,一下跪在了宫女面前。
“呀!这是做什么?”宫人吃了一惊。念慈泫然欲泣,摇着她的手哀求道:“姐姐是好人,帮帮我吧。再在这里待下去,婉顺她会死的。”
宫人拽她:“先起来呀。”
“只要帮我把这个帕子交到德妃娘娘手上就行了,不会叫姐姐难做的。”她捧出那方绢帕,流出一些眼泪。
宫人面露难色:“我这样的人哪有机会见到德妃娘娘呀。况且,听说德妃娘娘一直在病中,许久不出宫门了。”
念慈从手上抹下金钏,硬塞到宫人手里。宫人还推诿着,脸上的表情很是为难。然而沉甸甸的镯子是实实在在的,她不由动摇了。
念慈红着眼睛道:“这对镯子送给姐姐,一只你拿去换了钱打点上下,另一只权当是给姐姐的谢礼了。行吗?”
“那,那我且一试吧。”宫人捏住那对镯子,终于点了点头。
宫人离开后,念慈还瘫坐在地上。婉顺躲在门后,怯生生望向院子。念慈察觉到了,朝她笑笑。这样苦涩的笑,也不知道能不能安慰到她。
转眼又过去半个月,送饭的宫人换成了一个略胖的妇人。而那个拿着镯子离开的宫女,音讯全无。
念慈先是后悔,继而感到一股彻底的绝望。为什么如此天真,倾尽全部,把命运交托到一个陌生人手上。
有几个夜晚,她躲在屋外哭了,眼泪流过脸颊,经风一吹,半张脸都是麻木的。
于是就这样捱到了深秋,镇日如坐冰窖。寒意从墙壁直渗进脊骨里,往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难熬。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新来这个妇人倒也随和,而且竟是个话多的。念慈不死心,还想从她这里打听德妃的消息,于是强打精神,每日“姐姐长姐姐短”的。妇人见她嘴甜,也常与她聊上一两句。
一天,念慈与那妇人闲谈,问起宫中的各位妃嫔。绕了一大圈,最后装作不经意间问:“姐姐知道德妃娘娘的病是怎么回事吗?听之前那个姐姐说已经病了许久。”
那妇人正欲收拾食盒,念慈抢过来,利索地收拾好。妇人笑笑,说道:“德妃娘娘啊,好像是病了。也不知是什么病症,清明的时候突然就病倒了。听说从前是很康健的……”
念慈心里一惊。清明时病倒的,那不正是寒食之后。这未免太巧了。莫非德妃是因郑夫人的死才病倒的吗?
她心里忽然生出一股勇气来:与其枯坐在这儿等死,不如舍命一搏。而她赌的,是德妃对郑夫人的情义。
“有劳姐姐了。”她笑着将食盒递过去。宫人接过,直夸念慈是个懂事的。念慈笑盈盈送她出去,袖子里却藏着妇人顺手放在桌上的符牌。
半晌后,妇人折返寻觅符牌,而后又无功而返。她自然是找不到的,因为念慈已经偷偷藏起来了。
当天刚入夜,待婉顺睡着后,念慈出了屋子,蹲在那凼水前,借着银月的微弱光线,仔细地篦了篦头发,接着便蹑手蹑脚进了东面的厢房。
小小的厢房里堆满了杂物,在黑暗中组成一个可怖的形状。念慈摸索半晌,在被灰尘呛到连连咳嗽后,总算找到了垫脚的架子。出了厢房一看,天已黑透了。
双手抬举着架子放至墙角,拎起裙子,踩着架子小心攀上了墙头。这时她才发现,原来那墙,并没有想象中高。骑坐在墙上,望着不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她认出来那便是后妃们寝宫的所在。
安仁宫,她记得在东北方向。穿过嘉猷门,再向东通过千步廊应该就能到达。
“置之死地而后生,没什么好怕的。”念慈长吸一口气,纵身跃下。连日的冻馁,使她落地时几近晕眩。她缓神片刻,抬头正要往前迈步时,却像被什么东西缚住了脚,动弹不得。
高耸的宫墙像是蹲伏在黑夜中的巨兽,秋风在狭长的甬道里呜咽着。黑暗排山倒海而来,仿佛向前一步就会被吞噬。她突然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这是一个不祥的念头,虽然它在心中短只暂停留了几秒。
壮着胆子向前挪动了一步,接着便越走越快。她一路贴着墙根,向着安仁殿的方向跑去,丝毫不给自己喘息的机会。
行至嘉猷门,她强作镇定向值守的宫女递上符牌。出了门,又不知跑了多久,终于见到了几点亮光。安仁宫前的两盏赤铜攒花宫灯,被秋风吹得滴溜溜旋转起来,连带着那光也摇摇晃晃。她扶着墙停下,重重地喘气。
宫墙投下的巨大阴影淹没了她瘦小的身躯,念慈深吸了一口气,鼓起勇气冲到殿前的踏跺下,跪伏在了冰冷的砖地上。
殿前的侍卫吃了一惊,压低嗓子喊道:“何人!”
“妾……妾求见德妃娘娘!”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发抖。
急切的脚步声传来,几个侍卫“噌噌”下了台阶。念慈慌了神,想要起身,却被侍卫一把按住肩膀,狠狠摁在地上。
她几乎要痛出眼泪来。那一瞬,她后悔自己不该如此莽撞。如果自己出了事,谁来照顾婉顺呢?
她用力地仰起脖子,望着厚重坚实的那扇宫门。
宫门开启的沉重声音终于响起,侍卫们架起了念慈,向着宫门的方向垂首静立,她却张望着,只盼来人是德妃。
然而来人是个少年。
他的身子一半隐没在门内,一半落在昏黄的光下。他立在那里,居高临下地看着她。四下里静悄悄地没了声音,只剩下宫灯的璎珞互相撞击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他就在离她不远的高处,左不过也才十三四岁的年纪。
少年身边的内侍高声道:“何人深夜喧哗?”
一旁的侍卫紧紧扭住念慈的胳膊,恭敬答道:“此人夜闯宫禁,惊扰到了殿下和娘娘,属下正欲将其治罪。”
内侍冷哼一声:“还不赶快拖下去!殿下劳累了一天,正要回府,惊了殿下,你们担得起……”
少年神情漠然,挥了挥手,内侍连忙噤声。一旁的宫人躬身打起了灯笼,少年垂下眼皮,缓步下了台阶。
这少年从德妃宫中出来,又被人称殿下,定是德妃的独子燕王李祐。如今他早到了出宫建府的年纪,此刻却出现在此处,必定是为母亲德妃侍疾的缘故。
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她不能放过。念慈大喊道:“我是为了德妃娘娘而来,我有办法可以治好娘娘的病!”念慈的双臂依然被反剪着,脸颊因情绪激动而涨得微微发红。
李祐略一挥手,侍卫们便松开了她。只是那动作太过蛮横,念慈往前一扑,摔倒在地上。她咬着牙,艰难地直起半个身子。抬起头,正面对他衣袍的下摆。
“娘娘病了半年有余,连太医署的院判都束手无策,你是何处的宫人,竟敢口出妄语。”他的声音从上方传来,像是有些疲惫。
她强压着喘息道:“娘娘的病,乃是心病。妾可引荐一位良医,不敢保证药到病除,至少,至少也可缓解一二……”说到末了,她的声音越来越小。
李祐沉默着,念慈听见自己的心跳犹如擂鼓。
他终于开口:“谁?”
念慈深吸一口气,抬头望着他道:“息王的次女,李婉顺。”
灰蒙的迷云直压屋脊,连雨水也带着霉味。
屋内的少女侧首看向窗外,院子里的一棵枯秃的老树映着墨灰的墙,阴郁地站着。那些挂着白霜的蒿草,也都因败坏而倒了下来。
“什么时节了?白露,还是秋分?”她在心里想着。
粗略算算,来到这方窄小破败的庭院大概已经将近半年了。从前郑夫人还在的时候,她与婉顺尚且能在她的庇护下度日。寒食前后郑夫人一死,她们便扫进了这个堆放杂物的院子,时间久了,觉得自己也像是蒙了尘、结了网的杂物。
少女闭眼倚着墙,曲腿坐在榻上。冷风从破损的窗纸处吹进来,她忍不住打了一个寒噤,惊动了身旁瘦削的女孩。
“姐姐,你着凉了吗?”婉顺微微抬头,关切地问。
名叫念慈的少女替她拢了拢身上那床破旧的芦花被,柔声道:“我没事,肚子还疼吗?”
“嗯,好些了。”婉顺将头又缩回被子里,轻轻答道。
念慈当然知道她在说假话,她蜷缩的身子和微皱的眉头都表明她正经历着一场难以忍受的折磨。
“我替你揉揉。”念慈蹲到榻前,呵气搓手,把手轻轻伸进了被子里。婉顺的眉头渐渐舒展,不一会儿便响起了均匀的呼吸声。
她静静看着婉顺的睡颜,安静,却又惨淡。她瑟缩在被子里,瘦小到快要看不见。带着病容的脸上,眼窝深深地凹陷进去——或许是光影的缘故。
她轻轻地抽出手,悄声出了屋子,往院子里的那凼积水走去。站定,然后蹲下。
飘着枯黄草根的水面上倒映出一个面黄肌瘦的少女的面容,约莫十三四岁的年纪,稍陷的脸颊,纤淡的五官,微肿的眼皮下是一对嵌着漆黑瞳仁的眼睛。说不上是镇静,还是呆滞。
她安静地蹲在那里,盯着水面,忽然伸手摸了一下自己枯涩的头发。接着便扶着一旁的老树缓缓起身,像是很吃力似的。
她要婉顺一起活下去,而不是和这里的杂物一样,被虫蛀空也无人知晓。
风刮起来,像鞭子一样抽打在身上。屋外实在太冷了,她转身进去,再次坐回到冰冷的榻上。
“那块绢帕,送到德妃手上了吗?”
郑夫人病重时,曾叮嘱她,倘若来日在宫中遇险,一定要想办法将信物送到德妃手上,求她照应一二。念慈知道,不到万不得已,郑夫人是不会想要求助德妃的。她们本是幽于掖庭的罪臣亲眷,私下联系宫嫔,更是罪加一等。加之德妃身份尴尬,宠爱稀薄,实在很难帮上什么。因而自从没入掖廷后,即使过得艰难,郑夫人也从未联系过德妃。而德妃,除了遣宫女来送过几次被褥炭火,也并未过多慰问。
“我知道她恨我,她恨我没有把她从秦王府里救出来。”郑夫人说起与德妃的往事,脸上的神色总是很凄凉,“我又能做什么呢?我不过是个女人。”
“试一试吧,想办法把这个绢帕送到安仁宫。哪怕能接济你们几件冬衣也是好的。”她从一个褪色的锦袋中取出一方绢帕,材质极佳,针脚却粗。想来是二人初学女红时,德妃赠与她的。
不久,郑夫人便撒手人寰了,留下了一个才七岁的女儿李婉顺,和照顾她的婢女郑念慈。
念慈心里其实有些埋怨郑夫人,难道和德妃置气竟比托付女儿更重要吗?
为了把绢帕送到德妃手上,她低声下气求遍了每一个来送饭的宫人,将为数不多的财物尽数拿了出来。宫人们不是冷漠拒绝,就是收了钱财后再无音讯。送饭的宫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婉顺也一日日消瘦下去。而郑夫人留给她们的物什已经所剩无几,那口小小的箱箧已经快空了,只剩一对金钏。
但不是郑夫人留给婉顺的,那是念慈自己的珍宝。
她掀开那口小箱,金钏就静静地躺在中间。昏暗的房间里,镯子上镶嵌的细小珍珠发出莹润的光泽。珍珠中间环绕着的颗颗绿松石,硕大而饱满,一望便知是珍品。她把镯子捧起来,贴在脸上,冰凉凉的,让她回想到那个梦一样的午后。
小溪,垂柳,黄昏时候的布谷鸟,黄昏时候的约定。夏天的溪水,溅到身上,冰凉凉的……
那连接她和过去的,唯一的东西。
罢了,眼下最要紧的是活下去。
送饭的宫人换成了一个年轻的女孩儿。念慈观察了一阵子,那宫人长眉细鼻,性情柔顺,也是这些人中对她们最温和的。念慈不像以前那样见人就苦苦恳求,而是试着与其攀谈一二,并在言语间恰到好处地示弱,博取她的同情。宫人果然怜惜她们,偶尔还带来一些蜜枣之类的吃食。
念慈知道,机会到了。她戴上那对金钏。
几日后,宫人已经注意到了她的手。好几次,她看见她偷瞄。
是啊,这样好的镯子,谁见了不多看几眼呢,何况是个同样卑微的宫女。
这天宫人放下食盒正要离开,念慈却绕到前面,一下跪在了宫女面前。
“呀!这是做什么?”宫人吃了一惊。念慈泫然欲泣,摇着她的手哀求道:“姐姐是好人,帮帮我吧。再在这里待下去,婉顺她会死的。”
宫人拽她:“先起来呀。”
“只要帮我把这个帕子交到德妃娘娘手上就行了,不会叫姐姐难做的。”她捧出那方绢帕,流出一些眼泪。
宫人面露难色:“我这样的人哪有机会见到德妃娘娘呀。况且,听说德妃娘娘一直在病中,许久不出宫门了。”
念慈从手上抹下金钏,硬塞到宫人手里。宫人还推诿着,脸上的表情很是为难。然而沉甸甸的镯子是实实在在的,她不由动摇了。
念慈红着眼睛道:“这对镯子送给姐姐,一只你拿去换了钱打点上下,另一只权当是给姐姐的谢礼了。行吗?”
“那,那我且一试吧。”宫人捏住那对镯子,终于点了点头。
宫人离开后,念慈还瘫坐在地上。婉顺躲在门后,怯生生望向院子。念慈察觉到了,朝她笑笑。这样苦涩的笑,也不知道能不能安慰到她。
转眼又过去半个月,送饭的宫人换成了一个略胖的妇人。而那个拿着镯子离开的宫女,音讯全无。
念慈先是后悔,继而感到一股彻底的绝望。为什么如此天真,倾尽全部,把命运交托到一个陌生人手上。
有几个夜晚,她躲在屋外哭了,眼泪流过脸颊,经风一吹,半张脸都是麻木的。
于是就这样捱到了深秋,镇日如坐冰窖。寒意从墙壁直渗进脊骨里,往后的日子,只会越来越难熬。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新来这个妇人倒也随和,而且竟是个话多的。念慈不死心,还想从她这里打听德妃的消息,于是强打精神,每日“姐姐长姐姐短”的。妇人见她嘴甜,也常与她聊上一两句。
一天,念慈与那妇人闲谈,问起宫中的各位妃嫔。绕了一大圈,最后装作不经意间问:“姐姐知道德妃娘娘的病是怎么回事吗?听之前那个姐姐说已经病了许久。”
那妇人正欲收拾食盒,念慈抢过来,利索地收拾好。妇人笑笑,说道:“德妃娘娘啊,好像是病了。也不知是什么病症,清明的时候突然就病倒了。听说从前是很康健的……”
念慈心里一惊。清明时病倒的,那不正是寒食之后。这未免太巧了。莫非德妃是因郑夫人的死才病倒的吗?
她心里忽然生出一股勇气来:与其枯坐在这儿等死,不如舍命一搏。而她赌的,是德妃对郑夫人的情义。
“有劳姐姐了。”她笑着将食盒递过去。宫人接过,直夸念慈是个懂事的。念慈笑盈盈送她出去,袖子里却藏着妇人顺手放在桌上的符牌。
半晌后,妇人折返寻觅符牌,而后又无功而返。她自然是找不到的,因为念慈已经偷偷藏起来了。
当天刚入夜,待婉顺睡着后,念慈出了屋子,蹲在那凼水前,借着银月的微弱光线,仔细地篦了篦头发,接着便蹑手蹑脚进了东面的厢房。
小小的厢房里堆满了杂物,在黑暗中组成一个可怖的形状。念慈摸索半晌,在被灰尘呛到连连咳嗽后,总算找到了垫脚的架子。出了厢房一看,天已黑透了。
双手抬举着架子放至墙角,拎起裙子,踩着架子小心攀上了墙头。这时她才发现,原来那墙,并没有想象中高。骑坐在墙上,望着不远处星星点点的灯火,她认出来那便是后妃们寝宫的所在。
安仁宫,她记得在东北方向。穿过嘉猷门,再向东通过千步廊应该就能到达。
“置之死地而后生,没什么好怕的。”念慈长吸一口气,纵身跃下。连日的冻馁,使她落地时几近晕眩。她缓神片刻,抬头正要往前迈步时,却像被什么东西缚住了脚,动弹不得。
高耸的宫墙像是蹲伏在黑夜中的巨兽,秋风在狭长的甬道里呜咽着。黑暗排山倒海而来,仿佛向前一步就会被吞噬。她突然感觉到了自己的渺小。这是一个不祥的念头,虽然它在心中短只暂停留了几秒。
壮着胆子向前挪动了一步,接着便越走越快。她一路贴着墙根,向着安仁殿的方向跑去,丝毫不给自己喘息的机会。
行至嘉猷门,她强作镇定向值守的宫女递上符牌。出了门,又不知跑了多久,终于见到了几点亮光。安仁宫前的两盏赤铜攒花宫灯,被秋风吹得滴溜溜旋转起来,连带着那光也摇摇晃晃。她扶着墙停下,重重地喘气。
宫墙投下的巨大阴影淹没了她瘦小的身躯,念慈深吸了一口气,鼓起勇气冲到殿前的踏跺下,跪伏在了冰冷的砖地上。
殿前的侍卫吃了一惊,压低嗓子喊道:“何人!”
“妾……妾求见德妃娘娘!”她听见自己的声音在发抖。
急切的脚步声传来,几个侍卫“噌噌”下了台阶。念慈慌了神,想要起身,却被侍卫一把按住肩膀,狠狠摁在地上。
她几乎要痛出眼泪来。那一瞬,她后悔自己不该如此莽撞。如果自己出了事,谁来照顾婉顺呢?
她用力地仰起脖子,望着厚重坚实的那扇宫门。
宫门开启的沉重声音终于响起,侍卫们架起了念慈,向着宫门的方向垂首静立,她却张望着,只盼来人是德妃。
然而来人是个少年。
他的身子一半隐没在门内,一半落在昏黄的光下。他立在那里,居高临下地看着她。四下里静悄悄地没了声音,只剩下宫灯的璎珞互相撞击发出叮叮当当的声响。
他就在离她不远的高处,左不过也才十三四岁的年纪。
少年身边的内侍高声道:“何人深夜喧哗?”
一旁的侍卫紧紧扭住念慈的胳膊,恭敬答道:“此人夜闯宫禁,惊扰到了殿下和娘娘,属下正欲将其治罪。”
内侍冷哼一声:“还不赶快拖下去!殿下劳累了一天,正要回府,惊了殿下,你们担得起……”
少年神情漠然,挥了挥手,内侍连忙噤声。一旁的宫人躬身打起了灯笼,少年垂下眼皮,缓步下了台阶。
这少年从德妃宫中出来,又被人称殿下,定是德妃的独子燕王李祐。如今他早到了出宫建府的年纪,此刻却出现在此处,必定是为母亲德妃侍疾的缘故。
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她不能放过。念慈大喊道:“我是为了德妃娘娘而来,我有办法可以治好娘娘的病!”念慈的双臂依然被反剪着,脸颊因情绪激动而涨得微微发红。
李祐略一挥手,侍卫们便松开了她。只是那动作太过蛮横,念慈往前一扑,摔倒在地上。她咬着牙,艰难地直起半个身子。抬起头,正面对他衣袍的下摆。
“娘娘病了半年有余,连太医署的院判都束手无策,你是何处的宫人,竟敢口出妄语。”他的声音从上方传来,像是有些疲惫。
她强压着喘息道:“娘娘的病,乃是心病。妾可引荐一位良医,不敢保证药到病除,至少,至少也可缓解一二……”说到末了,她的声音越来越小。
李祐沉默着,念慈听见自己的心跳犹如擂鼓。
他终于开口:“谁?”
念慈深吸一口气,抬头望着他道:“息王的次女,李婉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