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语一出,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

    即使已经过去了快五年,息王和巢剌王,依然是宫闱中的忌讳。提及他们,无异于提起那场血腥的政变。

    侍卫将头垂得低低的,李祐身边的内侍则轻轻摇了摇头,对这个素昧平生、不知来历的女孩儿起了一丝怜悯。

    在绝对的寂静中,念慈听到自己的心跳声被放得很大。然而李祐却向前迈了一步,接着竟半蹲了下来。一股苦涩的药气扑面而来。

    李祐刻意压低了声音问道:“息王的女儿?”

    “是,郑夫人所出,息王的小女儿。”

    他侧了一下头,唇边竟勾出薄薄一点笑意:“那么你是从掖庭中偷跑出来的了?”

    念慈哽咽道:“妾……妾实在是没有法子了。婉顺……二娘子她从小体弱多病,如今郑夫人已去,娘子失了庇护,已经病了一月有余,不曾得到救治……”

    他略一沉吟,道:“你方才还说,是为了德妃娘娘而来。”

    念慈强作镇定:“是为了娘娘,也是为了求一条生路。”她说得诚恳,竟触动了连日来的心酸,眼中蓦地涌出热泪。于是便适时抬起头。那对影沉沉的大眼噙满泪水,正对着他。

    李祐一怔,脸上有片刻的失神。他站起身,不再言语。

    她慌了神,担心他就此离去,忙向前膝行几步,跪在他的脚边。

    “殿下,娘娘与郑夫人乃是旧识,娘娘的病,是因故人逝去悲愁郁结于心所致啊!”

    李祐略一皱眉,撤回步子,冷笑道:“倘若真如你所说,娘娘是因为感念故人才病倒的,那她又为何置故人的骨血于不顾?”

    念慈没料到他会如此质问,一时语塞,不知作何应对。

    “是因为娘娘薄情寡义,”他顿了顿,“还是,根本就是你在撒谎?”

    念慈立刻指天为誓:“妾若是有半句虚言,天诛地灭!”

    见李祐不置可否,她抬手抹了一把脸畔,接着道:“听闻娘娘缠绵病榻已久,自是自顾不暇……”

    李祐打断她:“你身在掖庭,消息倒灵通。”

    “是,妾早就听说德妃娘娘为人仁善。想必推己及人,娘娘定然不会料到宫中人会如此苛待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才深夜冒死前来。只要婉顺能得到娘娘庇祐逃过此劫,妾愿意受任何责罚。”说完,她重重叩首,不再言语。

    风起得愈发大了,空中弥漫着湿冷的雾气,直侵到人骨子里,念慈强忍着才不至于发颤。

    像是过了很久,他才问道:“你究竟是何人?”

    念慈伏在地上恭敬回话:“妾是息王府中的旧人,从小伺候婉顺姑娘的。”

    “你胆子很大。”念慈听到他似乎轻笑了一声。

    念慈依然垂首,没有回答。在他看来,则等同于默认了。

    他扫视着眼前这个如一片枯叶一样单薄的少女,目光淡漠,冷若冰霜。身居高位者,往往如此。正如他的母亲德妃,一样的高不可攀。

    他说德妃寡情少义,并非只是给念慈所设的言语上的圈套。某种程度上,这是他对他的亲生母亲,发自真心的评断。

    他与母亲,关系并不亲近,这是合宫皆知的事情。

    从他记事起,母亲就鲜少展露笑颜。她似乎是一个很阴郁的女人,正如她的姓氏一样。

    母亲为什么不多笑笑呢?其实母亲生得很美丽,也许她多笑一笑,父亲就会多过来坐坐了。小时候的他这样想。

    但是母亲不爱笑。她对所有人都疏离而冷淡,哪怕是她的丈夫,大唐的天子。

    父亲难得过来的时候,母亲也只能做到刚刚好维持一个恭敬的笑容。那笑容是冻在脸上的,带着敷衍和伪装。

    所以父亲不常来,他也不受父亲的宠爱。

    父亲有那么多天资聪颖的儿子,他不过最普通的那个。并且他很早就敏锐地察觉到了,父亲更爱皇后,更爱他们的嫡子。这是无论他多么努力都追不上的。所以他索性不追了,他只要母亲爱他就够了。对母亲来说,他是她唯一的孩子,他是她在宫中唯一的依靠。她应该爱他,她应该很爱他才对。她可以拒人千里,但唯独对自己的孩子不可以。

    然而她没有,她对待他,甚至还不如乳母对他和颜悦色。

    年幼的孩童很自然地将母亲的反应解读成对自己的不满。是因为自己做得不够好,不能给母亲增光添彩,所以惹得母亲不快。只要他再努力一点,再用功一点,母亲一定愿意多抱抱他,就像淑妃娘娘抱着恪哥哥一样。

    他禀赋并不差,但要在一众皇子中脱颖而出也绝非易事。他刻苦了好一阵,总算有了一些成绩。但人也因此病倒了,大概是温书时着了凉。

    那时他高烧躺在床上,吃过药后发了一身的汗,困乏无力但还是强撑着。已经一天了,母亲总该来看看他吧。

    等到晚上,母亲终于来了。她在榻边坐下。他闻到她身上的气味,忍不住鼻头一酸,嗓子也哽了,眼泪就此流出来。他低声地唤:“阿娘……”

    她并未回应,只是用冰凉的手覆上他的额头。他有些担心会不会吃过药退了烧,额头不那么烫了。

    母亲轻笑了一下,道:“好好休息。”

    那一瞬间,他觉得母亲的笑粲然到可以点亮整间昏暗的卧房。

    原来只要生病就可以了,他甚至后悔没有早点生病。

    不如多病几天好了。他一边躺在床上痴痴地想,一边目送着母亲离去的身影。在母亲在迈出门口的那一刻,他分明看到母亲接过婢女递过来帕子,擦拭了一下手掌。

    他感到自己的呼吸滞了一下。

    那一晚他终于明白了,母亲对自己非但没有舐犊之情,甚至是嫌恶的。

    也是那次过后,他彻底放弃了种种徒劳的行为。年岁渐长后,更是以同样的疏远来回击母亲。他将此视作一种报复。为此,他也背负上了不孝的骂名。而此番入宫侍疾,实在是迫不得已。毕竟德妃病得太久,有些表面功夫,还是不得不做。

    德妃今晚头疼得厉害,他伺候在旁,不知不觉到了酉时。好不容易可以离开,没想到出宫前,竟冒出一个息王府上的旧人来。

    他觉得好笑,有些人生性凉薄,亲生骨血尚且不闻不问,何况是多年前的故人之女,只怕早已忘了。

    身边的内侍见李祐半晌不出声,一时无措,正欲发言,却听得他吩咐道:“王英,派个人送她回去。查一查,她所言是否属实。”

    王英点头诺诺,心里却大惑不解。燕王因为侍疾了快整整一日,烦躁到了极点,刚刚更是快要维持不住面上的假笑。怎地此刻竟有如此耐心,真把一个来路不明的丫头的话给听进去了?

    李祐盯着念慈看了半晌道:“回去吧,我会替你报与德妃娘娘知晓的。”

    王英扶起念慈。她手按膝盖,艰难起身,虽然痛楚难当,却还不忘向李祐一拜。

    或许她是真心感激的。但她不知道,他并不是为了帮她,他不过是想通过母亲的选择来证实自己的判断是对的。他的生母,就是一个生性冷酷之人,并不独独对他一个。

    他转身折返,又进了安仁宫。

    此刻已近戌时,风住云散,空中竟露出半爿冰月,将周围的薄云映得如同片片云母。念慈抬头,长舒了一口气。

    不论生死祸福,她尽力了。

    送她回来的小黄门行至门前,向屋内探了探头便走了。念慈一瘸一拐进了小院,望见屋内亮着一点孤灯。

    “婉顺?”念慈方推门唤她,婉顺便扑了上来。

    “姐姐!”

    念慈见她两只眼睛又红又肿,想必是哭了很久,便将她搂在怀中。

    “姐姐去哪儿了?婉顺一醒过来,就发现姐姐不在了。”

    她哭得满脸是泪,念慈只好轻声安抚:“是我不好,没有同你交代。白日里替我们送吃食的那位娘子把符牌丢在了院里,我担心耽误她明日当值,便给她送去了。”

    婉顺不语,将她搂得紧紧的。念慈轻轻捏捏她的脸,故作轻松道:“好了,我烧些热水替你擦脸,哭了这会儿,脸该皴了。”婉顺这才乖顺点头,从念慈身上下来。

    又折腾了一刻有余,二人方躺下就寝。婉顺洗了脸,烫了脚,安稳入眠。念慈卧于一旁,想起今晚的种种,还是后怕。盗取符牌、翻越宫墙、夜闯寝殿……任何一环出了差错,后果都是她无法承受的。

    她感到自己弱小得犹如蝼蚁,这里的任何一个人都能轻而易举地碾死她。也正因如此,她很感激那个被人称燕王殿下的少年,至少他给了自己一个言说的机会。假如德妃答应收养婉顺,他或许还能成为她的半个兄长。

    这种想法是过于乐观了,甚至显得有些天真。

    她感到自己在一点一点变化,并非是外表,而是内里。她回想起从前在宫外的日子。秋日里,看见从芦苇荡里振翅起飞的白鹭,她觉得自己和它们没有什么不同,有一天自己会和它们一样自由。所以那时的她,天真而莽撞,就像山野间的小兽,横冲直撞,有着可以伤人的利爪。

    而如今,她被困于深宫掖庭之中,犹如困在浅滩泥淖中的一尾小鱼,为了求得片刻喘息,只能虚与委蛇,卑躬屈膝。

    其实她本有机会出宫的。贞观二年的时候,皇帝曾罢散了掖庭的三千宫女,准许她们出宫自行婚配。作为息王的遗孀和孤女,郑夫人和婉顺自然是不在其列的,但她可以,是她自己选择了放弃。

    “你真不走?”

    “不走。我想陪着夫人和婉顺。”

    郑夫人只当她忠心,其实只有念慈知道,她也有自己的私心。

    所以她甘愿留在这里,也必须留在这里。

    后来郑夫人病逝,她更庆幸自己选择了留下。否则,这深宫中的年岁,婉顺一个人要怎么捱下去呢?两个人一起相互扶持,总好过一个人苦苦煎熬。

    只是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要多久。五年?十年?或许不会等那么久,婉顺总要嫁人的。等婉顺择了良配,也就到了她离开的时候了。

    不知那时候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离宫以后,又将去往何处呢?

    又或许,她一辈子都不能再离开这里了。

    想到这里,她忍不住打了一个寒噤。

    罢了,还是不要胡思乱想。这一天实在是过得惊心动魄,念慈也乏到了极点,不知不觉间也沉沉睡去。

    翌日晨起,一切如常,那晚的一切,似乎没了下文。

    念慈心里着急,常常失神,又不好叫人看出来,还是对每天来送饭的宫人笑脸相迎。

    苦等了四五日,旨意终于到了。

    德妃收养了建成孤女李婉顺,而郑念慈作为她的贴身婢女,也将一同进入安仁宫侍奉。

    于是,贞观五年的深秋,念慈终于离开了掖庭。她跨过朽败的门槛,头顶终于不再是四方的灰色的天。这日的天空,是极深极浓的蓝色,是所有宝石都比不上的纯净清澈。

    她牵着婉顺,穿过嘉猷门,步伐轻快地走在那天夜里行走过的千步廊上。眼前走马一般掠过无数画栋雕梁,明窗彩户。原来那夜里如兽脊一般的宫殿,白日里是如此富丽堂皇。

    行至廊腰,抬眼便望见远处有一群白色的飞鸟,在天幕上斜着飞行。蓝色的天映着雪白的鸟,煞是好看。她停下来指着天边道:“婉顺快看,是白鹭呢。”

    婉顺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望过去,那群白鹭正飞往远处的群山,大约是去寻找水域了。

    念慈笑道:“振鹭于飞,于彼西雝。是好兆头呀。”

章节目录

长安春暮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平江豆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平江豆皮并收藏长安春暮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