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前的几日,天气干凉爽快。晴美的蓝天下面,为了除夕忙前忙后的仆役们穿梭在安仁宫的各个角落。虽然忙碌,人们脸上却没有怨色,大约因为一年到了头,过往的种种辛苦可以既往不咎,生活好像又生出一些新的希望,一切平常的东西、平常的活计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含义。

    这种安适的气氛也弥漫到了西院:婉顺难得地放任自己睡到日上三竿,相儿更是饱食终日,无所事事。念慈则因为小小地报复了燕王而感到无比舒畅。

    或许整个安仁宫里,只有燕王一个人不痛快。

    李祐搁下笔,转动了一下有些僵硬的肩膀。

    王英见状,忙上前问候:“殿下可是写完了?”

    李祐不答话,只盯着案上的字纸。

    他突然觉得纸上的字很陌生,大概因为写了太多,已经快不认识“神荼”“郁垒”这四个字了。

    “赶快拿走。”李祐挥了挥手,王英便托起那叠纸,交与一个宫人。转过身来,王英又觑了一眼李祐,见他神色平静,倒生出几分讶异,心道写字果然静心。

    其实写几张桃符原没有什么的,不至于生气发火,只是被那个丫头片子摆了一道,便觉得一口气堵在嗓子眼。李祐现在只是后悔,当时在席间为什么不直接拆穿她的谎话,而要吃这个哑巴亏?

    他回想起那天午间的情形,越发觉得她就是故意提起婉顺被冻伤一事的。

    那天德妃、婉顺还有他一同用膳。席间本来很安静,侍奉在旁的念慈却很突兀地对婉顺道:“多吃一点羊肉,冻疮才能好得更快。”说罢,夹了一片羊肉放进婉顺的碗里。

    声音不大,却刚刚好可以传到德妃耳朵里。德妃闻言,看向婉顺,问道:“婉顺生冻疮了?”

    婉顺一时愣住,念慈便见机回答道:“娘子昨夜里写字冻伤了手指。”

    德妃怪道:“怎么,婉顺还在习字吗?”

    婉顺向来不会撒谎,现下德妃问起缘由,略略慌神,只怕牵扯出昨天的事来,支支吾吾说不出话。谁知念慈从容不迫,向着德妃答道:“昨日午后,燕王殿下去到西院,看见娘子书写的桃符,面露赞许之色。娘子觉得殿下谬赞,当之有愧,便想着勤加练习,所以点灯书写到深夜,大约就是那个时候冻伤了手。”

    因德妃的交待,为了应个年节的景,婉顺的确写了一些桃符。但什么燕王夸许赞赏、婉顺受之有愧的情节则纯属念慈杜撰了。

    真假掺半、有虚有实的谎话最不容易惹人怀疑。她也不怕李祐拆穿她,因为她的谎话里还留存了一些可供解释的余地——你说你没夸过婉顺?那也没关系,我觉得你那时的表情是夸奖就可以了。

    念慈回完话,与婉顺飞快地互换了一个眼神,彼此都默契地没再开口。

    婉顺只知道念慈姐姐扯了谎,却不知这是蓄谋一晚的结果而并非急中生智的说辞。

    因此在婉顺看来,念慈是在一瞬的时间里,想出了办法。并且在她的描述里,燕王不遗寸长,自己勤奋刻苦。短短一段话,既遮掩了昨天的风波,又顾全了自己和燕王的颜面,简直算得上是智勇双全了。

    婉顺在心里暗暗拜服,李祐则尚处迷茫之中。婉顺的手,怎么一夜之间就冻伤了?还有桃符,他并没见到什么桃符。

    他还没来得及出言否认,德妃便摇了摇头笑道:“婉顺也太过勤勉了。其实你不必妄自菲薄,燕王在你这个岁数时,字恐怕还不及你。”

    婉顺立刻正色道:“我听相儿说,燕王殿下的字写得很好。”说罢,她偷瞄一眼李祐,又将目光移到别处。

    “那是从前,他同汉王一起学过几天书。”德妃笑笑,替自己的儿子谦逊了一番,又转向李祐询问道,"只是不知现在写得如何了?”

    李祐投箸淡淡答道:“一般,能入眼罢了。”

    德妃见他如此,轻笑道:“你的课业自然有王傅来查,我不过是后宫妇人,原不该过问的。”

    此话一出,李祐先是沉默了片刻,接着便朝着德妃躬身恭谨道:“不敢。”

    席间沉默下来,气氛一时间竟有些尴尬。婉顺见状,便大着胆子调和:“听闻汉王师从史陵先生,阿兄如果和汉王一起学过书,想来笔法也一定精妙。”

    没想到婉顺主动把话题引至此处,倒帮念慈省下了铺垫之功。或许这就是姐妹同心。于是念慈图穷匕见,见缝插针道:“娘娘之前让婉顺书写安仁宫内的桃符,现下她的手冻伤了,不知……”

    “那便只好请做兄长的代劳了。”德妃幽幽说道,“也不多,几幅而已。”

    没想到这个活莫名其妙落在自己头上,李祐只能先应承下来。

    “左右这些天待在宫里也是无聊,不如写写字打发时间。”德妃像是又想起什么,“对了,写完后若无事,再把《北堂书钞》拿出来读一读。”

    念慈小声问:“《北堂书钞》,那是什么书?”

    婉顺略一思量,也悄声道:“好像是供人采摭词藻一类的书吧。”

    李祐本不是一个爱看书的人,对于此种类书更觉无趣。他方面露难色,德妃像是知晓他心中所想,便道:“你已经连着两年称病不赴除夕宴会了,想来今年守岁时,免不了要写诗应诏的,看看总没坏处。”

    原来德妃是想让他临时抱佛脚好在除夕夜宴时能作出诗来吗?这样看来,这位燕王殿下的课业应该相当一般。这也难怪德妃这么偏爱婉顺了。

    “是。”李祐沉着面孔,只好应了一声。

    本来能劳动他写上几个字,念慈便觉是胜利了,现下他还得被拘着看书,怎么不算一种意外之喜呢?

    念慈心里暗想:“这可不能算我头上,怪只怪你自己学业不精。”但是李祐是不是这样想,就不知道了。

    于是从那天起,李祐在众人都兴奋以待年节的时候过上了修身养性的生活。每日所做,唯有读书写字而已。只是他心有怨气,写出来的字也未见佳。几副桃符,反反复复写了多次也不甚满意。每次王英进来伺候时,总能见到满地的纸团。好在今天总算是交了差。

    “可算是写完了。”王英笑眯眯走上前,躬身问道,“殿下要不要出去走走?”

    “不要。”李祐没有过多犹豫,便直接了当拒绝了王英的提议。王英还想相劝,见他已经从案上拖过一本书来,便也只好闭口不言了。

    李祐翻开一卷《北堂诗钞》,在岁时一部停下。读了几页,只觉那些前人在元日朝会上所做雅正诗篇索然无味。铺叙的文字井然排列于纸上,却并不能在烦扰的心上留下一丝痕迹。李祐又信手翻了几页,一首晋人的四言古诗猝不及防闯入眼帘:

    蜡节之会,廓焉独处。晨风朝兴,思我慈父。我心怀恋,运首延伫。

    本是前人因缺席集会而回应家人赠诗的平实篇章,却实实在在刺目锥心。只因境遇相似而心境大异,两相比较,更显得自己尴尬而可怜。

    前年和去年的除夕夜宴,他都因病未能与会。第一次确乎是生病了,可第二次……连他自己后来都疑心他的病也许是因心底里就不肯入宫,于是有心拖延着。最终风寒拖成了咳疾,于是顺势又缺席一年。

    他还记得,去岁除夕,他独自躺在府里。坊内连绵的爆竹声由远及近传过来的时候,他正从昏睡中苏醒。方睁开眼,满室的黑暗欺压过来,浓重得仿佛粘稠的墨汁,那一盏如豆灯火,根本无力荡开。他在枕头上偏过头,隔着帷幔盯着那点微光,想象着宫城乃至整个长安,那灯火通明、语笑喧阗的样子。母亲大约会和淑妃一起守岁,父亲呢,自然是同皇后、太子还有长乐公主共度良宵了。

    他咳嗽了几声,留值的宫人闻声,掀起帷帐送来温水。或许是不愿意被人见到现在的样子,他没有喝水,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下了。

    寂寞和不被需要,应该是天底下最凄凉的事。

    所以当母亲表达了希望他留在宫中守岁时的心愿时,他沉默了片刻还是答应了下来。

    诗文里的兄友弟恭、父慈子孝,他这辈子是无缘得享了。但是合起宫门来,他,母亲,还有息王的女儿婉顺,还是可以短暂地扮演一家人,在侥幸偶得的片刻安宁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想到此处,他反倒于心灰中生出一股释然来。反正父亲也不在意自己,那应诏的诗写得出或者写不出又有什么关系呢?倒是母亲,明明连自己的宠爱都不甚在意了,竟然还担心他做不出诗来。难道自己在母亲眼里已经是不学无术的做派了吗?

    他长叹一口气,重新铺纸洇笔,把书页翻得哗哗直响。王英看在眼里,还以为自己这位主子转了性,感动得几乎要抹泪。

    一番东拼西凑后,一首粗看倒也像样的诗已经作出来了。李祐心安理得地合上书,支着下巴靠在案上打起了盹儿。直到黄昏时分,窗外飘起星星小雪,连带着身上也起了一层微薄的寒意后,他才在王英的轻声呼唤中迷迷糊糊醒来。

    “殿下,下雪了,当心着凉。”王英替李祐拢上斗篷,抱怨道,“这天好好地怎么又下起雪来了。”

    “雪积年丰,是祥瑞之兆啊。”李祐伸伸懒腰,望着窗外霏霏细雪喃喃自语,又像是想起了什么,蓦地起身就向外走,连肩上的斗篷也滑了下来。

    “哎哟,下着雪呢,殿下这是要去哪儿?”王英忙拾起斗篷,跟在李祐身后。门旁的宫人打起门帘,寒气猛地涌进来。王英没来得及跟上,只听到李祐低沉沉道:“找人讨债。”

章节目录

长安春暮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平江豆皮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平江豆皮并收藏长安春暮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