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院设东西文场,各有五十排号房,每一号房内间数不等,隔以木板,考生答题、吃饭、睡觉都在里面。
学子们陆陆续续进入考场,巡考捕役催促道:“别逗留,抓紧时间。”
突然,他发现一学子探头探脑,让人感到怀疑,他上前呵斥道:“你干什么呢?”
那学子不是别人,正是孙逸之,他朝巡考捕役拱了拱手,解释道:“学生在找酉字号房。”
巡考捕役打量了孙逸之一会儿,指路道:“酉字号在那边。”接着又说:“这样吧,我领你过去。”
孙逸之受宠若惊,他以为捕役都像考场外的那样,没想到对方这么好心。
巡考捕役领孙逸之到了房间,说道:“房间里有两块木板,将它们分开,可作桌凳,将它们并到一起,可作卧榻。”
孙逸之即使做好了心理准备,也还是小小的惊讶了一下,房间实在太狭小了,他问道:“出恭是在——“
巡考捕役接过孙逸之的话:“想解手的话,巷尾有茅厕,记住,先领‘出恭’和‘入敬’的牌子。”
孙逸之连声道谢:“学生记下了。”
巡考捕役冷笑一声,别以为态度恭敬点,就能打消他的怀疑。
他刚才亲自把人领到房间,就是为了之后重点“关注”,杨大人可同他们说了,抓住一个作弊的,就发一份赏钱。
说起杨言和,巡考捕役打心眼儿里尊敬,不光是赏钱的事,还因为杨言和颁布了一项新举措,让所有捕役都能吃上现做的饭菜。
别看这是件小事,因为错过饭点,捕役们以前吃的都是剩饭,有时候连剩饭都没有,现在好了,公厨现做。
巡考捕役一想到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干劲儿。
孙逸之还不知道自己成了重点怀疑对象,他按照巡逻捕役说的,分开木板,上层的木板当桌子,下层的木板当凳子。
他因为有轻微的洁癖,又将里里外外擦拭了一遍。
刚坐下,孙逸之听到隔壁发出“砰”的一声。
鲁梦将食盒放到地上,那食盒是沉香木的,本就重,再加上食物的重量,他累得不行。
这是鲁梦第五次参加乡试,他熟门熟路地上个了厕所,回来的时候,碰巧听到有人在谈论他。
“杨兄,你要当心,鲁梦就在你左手边。”
“他有什么好当心的?州学的那几个都不是杨兄的对手!”
“你没看到他的食盒吗?等你饿了,就不会这么觉得了。”
鲁梦听到这里得意一笑,他那食盒,有三层屉格,每层屉格又隔出十个格子,每个格子都有一道菜,一共三十道菜,是行乐酒楼最厉害的厨师做的。
他听了一会儿,差不多可以确定,说话的几人是厉山书院的学子,他们口中的“杨兄”,是此次乡试解元的热门候选人之一,杨六郎杨衡。
鲁梦听过杨衡的一些传言,和杨言和是亲戚,至于是什么亲戚,各种说法都有,但不管怎么样,杨衡出身厉山书院就已经赢了大半,因为杨言和也出身于厉山书院,只不过是长安的厉山书院。
那两人又继续讨论道:“也不知道寒士书院的食盒有什么?”
“肯定都是好东西,穆府那么有钱!”
“那倒是,又是马车接送,又是准备食盒,咱们四大书院都被比下去了。”
杨衡突然开口:“考试凭的是真才实学。”
“杨兄说的对!寒士书院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有什么用?能出解元吗?”
“我知道了!寒士书院想搞我们心态,让我们乱了方寸!这招实在太阴险了,我们绝不能中了他们的毒计!”
“……”
木板隔音效果太差,孙逸之听了个清清楚楚,如果有耳塞就好了。
他顿时后悔,当初为了省钱,订的免费档的食盒。
他忽然想起,穆清临今早发放食盒时说的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看来,真是这样。
不过穆清临为什么要说这句话,除非——他打开食盒,薄荷膏、玉耳塞……穆清临将他们所有人的食盒都换成了最高的一档!
震惊、欣喜、感动,孙逸之和场上所有寒士书院的学子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孙逸之没有立马带上耳塞,他四处寻找穆清临,这一幕恰巧被巡考捕役看到,他更加确信孙逸之意图作弊。
很快,孙逸之看到了穆清临,因为穆清临在第一排,正对面是监考官的位置,仅有一帘之隔。
这时,传来三声锣响,考试正式开始了。
第一场考帖经和墨义。
学子们都很放松,不光因为帖经和墨义的难度比较低,更因为杨言和不重视帖经和墨义。
因为帖经和墨义考的是死记硬背的功夫,无法真正选拔出有用的人才,所以杨言和多次上书,取消帖经和墨义,结果都被压下来了。
学子们拿到试卷后,脸上笑容开始一点一点凝固。
不是说杨言和反对帖经和墨义吗,现在是怎么回事?
只见试卷上,二十道帖经,二十道墨义,题量翻了一倍!
厉山书院的学子脸色难看到了极点,他们一直以来都将复习的重心放在时务策上,没想到有一天会在帖经和墨义上摔了个大跟头。
厉山书院擅长分析朝政风向,不重视基础教学,全凭学子们的自觉性,可想而知他们现在的心情。
即便不是厉山书院的学子,也很难开心起来,虽然题目没有多么难或多么偏,但这么大的题量,根本做不完。
唯有寒士书院的学子一脸享受。
在经历了一日一考的训练后,他们觉得二十道帖经、二十道墨义根本不够做的,要知道他们之前一天要完成十道帖经、十道墨义、一篇杂文、一首诗赋以及三道经史策、两道时务策。
所以这个题量,对他们来说,太容易了,他们觉得还可以再加三十道。
巡考捕役来来回回走动着,经过孙逸之的时候,他停了下来。
看了半天,他迷惑了,别人都是停一会儿、写一会儿,孙逸之除了蘸墨外,一直在写,不见丝毫迟滞,似乎连思考都不用,他合理怀疑,孙逸之在胡乱写。
然而走近一看,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他虽然不知道正不正确,但感觉不像是胡乱写出的。
他又去看鲁梦,发现对方考卷上白花花一片,只有零星的几个黑点,也不知道是字还是墨点。
鲁梦大大方方地让巡考捕役查看,他又没作弊,只不过不会罢了。
他又耐着性子写了一会儿,然后打开食盒的第一层屉格,取出一盘金玉蛋黄酥。
层层叠叠的酥皮,包裹着香味浓郁的蛋黄,鲁梦轻轻掰开,酥皮簌簌落下,露出黄澄澄的蛋黄,泛着油润的光泽。
他轻轻咬了一口,酥皮的酥脆与蛋黄的细腻在口中交织,顿时一扫考试的疲惫。
学子们刚经历了一场体力和脑力的双重消耗,此时闻到这浓郁的香味,肚子疯狂地打起鼓来。
孙逸之揉了揉肚子,取下耳塞,也准备吃饭。
食盒底部有个炉子,本是穆府专门为野餐设计的,不料销路不好,都积压在仓库里,淮叶把任务交代下去后,李荣一寻思,放着也是放着,不如拿给学子们用。
巡考捕役看到孙逸之点上炉子,瞪大了眼睛,这是考试还是野炊呢?
正值天干物燥的时节,走水了怎么办!他觉得有必要禀报给监考官。
监考官叫张角,来头非常大,座主乃当今宰相陈权。
皇帝沉迷美色,现如今又身体抱恙,陈权独揽大权把持朝政,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宫内都称呼他为“二皇帝”。
张角是陈权的门生,他这次来,就是陈权的吩咐。
巡考捕役正要禀告,帘子里突然传来阵阵呼噜声,他动作一滞。
什么情况?监考官睡着了!
他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摆什么表情,头一次见这么……“淡然”的监考官,对考场上的情况丝毫不关心。
这么一看,他没有禀告的必要了。
张角不知道是不是闻到了香味,醒了过来,发现没人服侍,立马怒了,怎么回事?人都去哪了!
他噌地一下子站起来,这才意识到自己在监考。
重新坐回去后,他一脸郁闷地想,自己怎么这么早就醒了,现在还没到饭点,他这个监考官不能离席。
忽然间,一股醉人的香气丝丝缕缕地钻入他的鼻中。
抬眼一看,坐在他正对面的学子正在下面条!
在他的认识里,考生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狭小的空间,难吃的干粮,苦逼的做题……
对面的学子怎么这么悠闲?!
张角差点儿想掀开帘子一探究竟,奈何本朝对监考官有规定,不得随意出入,好在两人离得近,他稍微探了下身子,便看清楚了考卷上的名字。
——穆清临。
只见对方慢条斯理地将面条放入锅中,又从一个竹筒里舀出半碗红彤彤的酱,等面条煮好后,张角看着那双骨节分明的手,将热气腾腾的面跟油亮亮的酱拌在一起,行云流水,优雅至极。
张角第一反应是,他也想吃。
第二反应是,这位学子如果没有中,能不能来他府上当厨子。
学子们陆陆续续进入考场,巡考捕役催促道:“别逗留,抓紧时间。”
突然,他发现一学子探头探脑,让人感到怀疑,他上前呵斥道:“你干什么呢?”
那学子不是别人,正是孙逸之,他朝巡考捕役拱了拱手,解释道:“学生在找酉字号房。”
巡考捕役打量了孙逸之一会儿,指路道:“酉字号在那边。”接着又说:“这样吧,我领你过去。”
孙逸之受宠若惊,他以为捕役都像考场外的那样,没想到对方这么好心。
巡考捕役领孙逸之到了房间,说道:“房间里有两块木板,将它们分开,可作桌凳,将它们并到一起,可作卧榻。”
孙逸之即使做好了心理准备,也还是小小的惊讶了一下,房间实在太狭小了,他问道:“出恭是在——“
巡考捕役接过孙逸之的话:“想解手的话,巷尾有茅厕,记住,先领‘出恭’和‘入敬’的牌子。”
孙逸之连声道谢:“学生记下了。”
巡考捕役冷笑一声,别以为态度恭敬点,就能打消他的怀疑。
他刚才亲自把人领到房间,就是为了之后重点“关注”,杨大人可同他们说了,抓住一个作弊的,就发一份赏钱。
说起杨言和,巡考捕役打心眼儿里尊敬,不光是赏钱的事,还因为杨言和颁布了一项新举措,让所有捕役都能吃上现做的饭菜。
别看这是件小事,因为错过饭点,捕役们以前吃的都是剩饭,有时候连剩饭都没有,现在好了,公厨现做。
巡考捕役一想到能吃上热乎乎的饭菜,浑身上下都充满了干劲儿。
孙逸之还不知道自己成了重点怀疑对象,他按照巡逻捕役说的,分开木板,上层的木板当桌子,下层的木板当凳子。
他因为有轻微的洁癖,又将里里外外擦拭了一遍。
刚坐下,孙逸之听到隔壁发出“砰”的一声。
鲁梦将食盒放到地上,那食盒是沉香木的,本就重,再加上食物的重量,他累得不行。
这是鲁梦第五次参加乡试,他熟门熟路地上个了厕所,回来的时候,碰巧听到有人在谈论他。
“杨兄,你要当心,鲁梦就在你左手边。”
“他有什么好当心的?州学的那几个都不是杨兄的对手!”
“你没看到他的食盒吗?等你饿了,就不会这么觉得了。”
鲁梦听到这里得意一笑,他那食盒,有三层屉格,每层屉格又隔出十个格子,每个格子都有一道菜,一共三十道菜,是行乐酒楼最厉害的厨师做的。
他听了一会儿,差不多可以确定,说话的几人是厉山书院的学子,他们口中的“杨兄”,是此次乡试解元的热门候选人之一,杨六郎杨衡。
鲁梦听过杨衡的一些传言,和杨言和是亲戚,至于是什么亲戚,各种说法都有,但不管怎么样,杨衡出身厉山书院就已经赢了大半,因为杨言和也出身于厉山书院,只不过是长安的厉山书院。
那两人又继续讨论道:“也不知道寒士书院的食盒有什么?”
“肯定都是好东西,穆府那么有钱!”
“那倒是,又是马车接送,又是准备食盒,咱们四大书院都被比下去了。”
杨衡突然开口:“考试凭的是真才实学。”
“杨兄说的对!寒士书院搞那些花里胡哨的有什么用?能出解元吗?”
“我知道了!寒士书院想搞我们心态,让我们乱了方寸!这招实在太阴险了,我们绝不能中了他们的毒计!”
“……”
木板隔音效果太差,孙逸之听了个清清楚楚,如果有耳塞就好了。
他顿时后悔,当初为了省钱,订的免费档的食盒。
他忽然想起,穆清临今早发放食盒时说的一句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现在看来,真是这样。
不过穆清临为什么要说这句话,除非——他打开食盒,薄荷膏、玉耳塞……穆清临将他们所有人的食盒都换成了最高的一档!
震惊、欣喜、感动,孙逸之和场上所有寒士书院的学子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孙逸之没有立马带上耳塞,他四处寻找穆清临,这一幕恰巧被巡考捕役看到,他更加确信孙逸之意图作弊。
很快,孙逸之看到了穆清临,因为穆清临在第一排,正对面是监考官的位置,仅有一帘之隔。
这时,传来三声锣响,考试正式开始了。
第一场考帖经和墨义。
学子们都很放松,不光因为帖经和墨义的难度比较低,更因为杨言和不重视帖经和墨义。
因为帖经和墨义考的是死记硬背的功夫,无法真正选拔出有用的人才,所以杨言和多次上书,取消帖经和墨义,结果都被压下来了。
学子们拿到试卷后,脸上笑容开始一点一点凝固。
不是说杨言和反对帖经和墨义吗,现在是怎么回事?
只见试卷上,二十道帖经,二十道墨义,题量翻了一倍!
厉山书院的学子脸色难看到了极点,他们一直以来都将复习的重心放在时务策上,没想到有一天会在帖经和墨义上摔了个大跟头。
厉山书院擅长分析朝政风向,不重视基础教学,全凭学子们的自觉性,可想而知他们现在的心情。
即便不是厉山书院的学子,也很难开心起来,虽然题目没有多么难或多么偏,但这么大的题量,根本做不完。
唯有寒士书院的学子一脸享受。
在经历了一日一考的训练后,他们觉得二十道帖经、二十道墨义根本不够做的,要知道他们之前一天要完成十道帖经、十道墨义、一篇杂文、一首诗赋以及三道经史策、两道时务策。
所以这个题量,对他们来说,太容易了,他们觉得还可以再加三十道。
巡考捕役来来回回走动着,经过孙逸之的时候,他停了下来。
看了半天,他迷惑了,别人都是停一会儿、写一会儿,孙逸之除了蘸墨外,一直在写,不见丝毫迟滞,似乎连思考都不用,他合理怀疑,孙逸之在胡乱写。
然而走近一看,字迹工整,卷面整洁,他虽然不知道正不正确,但感觉不像是胡乱写出的。
他又去看鲁梦,发现对方考卷上白花花一片,只有零星的几个黑点,也不知道是字还是墨点。
鲁梦大大方方地让巡考捕役查看,他又没作弊,只不过不会罢了。
他又耐着性子写了一会儿,然后打开食盒的第一层屉格,取出一盘金玉蛋黄酥。
层层叠叠的酥皮,包裹着香味浓郁的蛋黄,鲁梦轻轻掰开,酥皮簌簌落下,露出黄澄澄的蛋黄,泛着油润的光泽。
他轻轻咬了一口,酥皮的酥脆与蛋黄的细腻在口中交织,顿时一扫考试的疲惫。
学子们刚经历了一场体力和脑力的双重消耗,此时闻到这浓郁的香味,肚子疯狂地打起鼓来。
孙逸之揉了揉肚子,取下耳塞,也准备吃饭。
食盒底部有个炉子,本是穆府专门为野餐设计的,不料销路不好,都积压在仓库里,淮叶把任务交代下去后,李荣一寻思,放着也是放着,不如拿给学子们用。
巡考捕役看到孙逸之点上炉子,瞪大了眼睛,这是考试还是野炊呢?
正值天干物燥的时节,走水了怎么办!他觉得有必要禀报给监考官。
监考官叫张角,来头非常大,座主乃当今宰相陈权。
皇帝沉迷美色,现如今又身体抱恙,陈权独揽大权把持朝政,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宫内都称呼他为“二皇帝”。
张角是陈权的门生,他这次来,就是陈权的吩咐。
巡考捕役正要禀告,帘子里突然传来阵阵呼噜声,他动作一滞。
什么情况?监考官睡着了!
他一时之间不知道该摆什么表情,头一次见这么……“淡然”的监考官,对考场上的情况丝毫不关心。
这么一看,他没有禀告的必要了。
张角不知道是不是闻到了香味,醒了过来,发现没人服侍,立马怒了,怎么回事?人都去哪了!
他噌地一下子站起来,这才意识到自己在监考。
重新坐回去后,他一脸郁闷地想,自己怎么这么早就醒了,现在还没到饭点,他这个监考官不能离席。
忽然间,一股醉人的香气丝丝缕缕地钻入他的鼻中。
抬眼一看,坐在他正对面的学子正在下面条!
在他的认识里,考生都是一副苦大仇深的样子,狭小的空间,难吃的干粮,苦逼的做题……
对面的学子怎么这么悠闲?!
张角差点儿想掀开帘子一探究竟,奈何本朝对监考官有规定,不得随意出入,好在两人离得近,他稍微探了下身子,便看清楚了考卷上的名字。
——穆清临。
只见对方慢条斯理地将面条放入锅中,又从一个竹筒里舀出半碗红彤彤的酱,等面条煮好后,张角看着那双骨节分明的手,将热气腾腾的面跟油亮亮的酱拌在一起,行云流水,优雅至极。
张角第一反应是,他也想吃。
第二反应是,这位学子如果没有中,能不能来他府上当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