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百姓苦
“娘子,何必亲自出面?”苏辙眼看着孟钱跟刘尚儿要衣裳,要亲自下车去分说,吓得心惊肉跳。
“尚儿以前跟他们打过照面,此时出去方才容易露馅,既然我已经露了面,那不如我去,这样的寻常人家和我怕是一辈子都没有碰面的机会。”孟钱也想看看,这个时代真实的底层人物生活,到底是什么模样,“我装做商户人家前去,旁人问起来,他家在京郊不是有一些位置上好的水田吗?我便说是去买田宅的。”
比起在皇宫里勾心斗角上演宫斗大戏,从科研角度上来说,真正的百姓生活才是更有价值的资料。
苏辙说服不了孟钱,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走下车去。
因为孟钱也是女子,她说要看望古家娘子还算顺利。
屋子里闷热,细细闻起来,还有些奶腥味,像是刚生产完坐月子的妇人所住的房间的。
然后孟钱便在屋里见到一个还没足月的小婴儿。
“你还没出月子啊?这是第几个了?男孩女孩?”
“这是我家小九,是个男孩。”
好家伙!
现在孟钱相信苏辙夫妇生了是个孩子是时代常态了。
“孩子们都还好吧?”
“除了小七,都在家里,都好,都好。”
古家娘子神情木然,气质委顿,但细看五官秀丽,确实是个美貌女子,难怪孩子们都很好看,见孟钱虽然穿了刘尚儿的外套做大户人家的女使婆子打扮,却依旧是华贵不凡,神情有些畏缩。
孟钱神情疏阔,语调温柔地和她拉家常:“能照顾那么多孩儿,古家娘子果然厉害!呦,我都还不知道怎么称呼你呢?”
古家娘子神情茫然:“啊?古家,古家娘子?”
孟钱微微摇头:“我是问,你的名字叫什么?”
古家娘子还想了一会儿,才念出一个名字:“桂芳,我叫吕桂芳。”
“桂芳,你方才说的那个被带走卖掉的孩子就是小七吗,你为什么会觉得那个孩子死了呢?”
吕桂芳喃喃道:“太多了。”
“什么?”
孟钱没听懂。
“钱太多了。”吕桂芳通红的眼流出两滴无知无觉的泪,“婴儿价格贱,小七还是个女婴,寻常买卖婴儿哪里能有那么多银钱?他不是把我孩儿卖去做了生桩人殉,便是配了冥婚了!”
原来竟然是如此荒谬的理由察觉孩子没了。
但仔细想来,却也算是殊途同归。
孟钱道:“现在婴儿夭折也是常事,你就没想过有没有可能是那个孩子真的病死了呢?街坊四邻都说古三人品端正,重信守诺,不像是会做出这等丧心病狂之事的人啊!”
“我家孩儿身体健硕,养至今日无一人夭折!小七生下来的时候我看过,是个茁壮的好孩子啊!”
等得就是她这句话!
那福庆的死,问题一定是出在宫里。
孟钱得到了答案,但却不愿意就这样撒手不管。
“吕桂芳,我家中还有些薄产,若是古三欺辱你,你过得不顺心,不如跟我走吧,我定然帮你主持这个公道。”
吕桂芳发了会儿呆,还是摇了摇头:“他,他对我挺好的,我,我不走。”
“会偷偷把女儿卖了的男人也算得上是好吗?你可是放心不下孩子?且放心,你可以都带来,我还养得起。”
吕桂芳下了决心,便不再迟疑:“不走,他是个好人。”
孟钱用上了激将法:“你既然说他是好人,怎么会如此笃定,他会卖了你的女儿?”
“他不赌不嫖不打人,也知道精心谋算挣些银钱来养家,是个好人。”吕桂芳似哭似笑,“但是孩子,哪里有他自己重要啊!”
刘尚儿说古三也算得上是有口皆碑的良善人家孟钱还不信,可连吕桂芳都这样说,孟钱却不得不信了,听她口中,那古三竟然还是个顾家且有责任心的好男人。
“既然如此,你们为什么屡屡借贷?是赌债,还是有人生了重病?”
“都不是,就是,就是遭了灾了。”吕桂芳喃喃着,“我也不知道啊,这灾那灾的怎么就这么多。”
“难道就没有襄平的年头吗?”
孟钱翻看过记录,这几年还真的称不上灾年。
“有啊,怎么就没有呢。去年就是个好年景,地里粮食都能多收三五斗,可不知怎么滴,那钱就是都花出去了,半点攒不下来,今年地里遭了灾,便只能借贷了。还不上钱,就得卖房子卖地,卖儿卖女,就都给卖了。”吕桂芳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原本我就是想着,他古家富庶,家境殷实,有足足两百亩田产,用得起女使婆子的。我嫁过来就是享福的,可谁曾想,这年景一年不如一年了。”
孟钱发出了经典疑问:“既然年景不好,怎么还生这么多孩子?养孩子要不少钱吧?”
吕桂芳更加莫名其妙:“养孩子要什么银钱?我生的孩子都健壮,连病都不生,给口吃得就能长,四五岁就能帮忙干活了。”
“你们家怎么会去大相国寺借钱?”
“大相国寺的大和尚仁善,利息也算低的了,不找他们,找谁去借啊?日子更难呢。”
孟钱极其震惊:“季息三分还叫低啊?这是香积厨还是开赌场啊?!”
“算低了,贵人不常借印子钱吧?赌场里的利息都是一个月九出十三归,季息三四五分的,也只有我们这样有些家底田地口碑的好人家才借的到三分利。也就是前些年,王相公弄的那个青苗贷,能年息一分,哪会儿第一点,季息三分的还多些。”
合着宋朝的惠农贷人均高利贷啊!
孟钱记得,她那个朝代也有惠农贷,年息百分之三或者百分之四,上了百分之五的都比较少,百分之十的那叫网贷。
宋朝农民能比她本朝农民挣得多,就种地那一年都见不了几个现钱的营生,谁扛得住那么大的利息?!
“可是我怎么听说青苗贷得了颇多反感?”
青苗法不就是因为民怨沸腾才被终止的吗?难道又是那些大头巾搞事骗人?
“那是后来,后来就变了,不想借也得借,跟赋税一样,逼着我们借。那就跟明抢一样!”
“赋税?”孟钱知道宋朝税重,却不知道寻常平民百姓眼里,赋税居然是和抢劫无异。
“是啊,卖点果子要交税,卖点自家地里种的菜也要交税,买进卖出,挣钱花钱,都要在衙门里过一手,每年不知道要交多少税,便是正店里那些卖身的花魁娘子,那点皮肉卖身钱,都得被国库扒一层皮下来。”
“乡下总能少些税收,你们既然是京郊农户,为何又会住到城里来?”
难不成是农村生活太便宜了?
“官人来读书,考功名,官人定要考个功名,我们才能免税啊。”
宋朝利税奇高,苛捐杂税极多,“凡上市者皆有税收”,“果菜皆入税”的奇葩场景,除了宋朝也看不到。
这也就导致便是丰年百姓也只能糊口,根本攒不下钱来,而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只能卖田卖地,卖儿卖女。
家底薄的一次就倾家荡产了,便是有些家底也没关系,不过是多来几次罢了。
谁能一辈子不遇到天灾人祸啊?
政府的放纵,士大夫都不是腐败,他们当官的目的就是抱团从百姓身上榨油,而原本应该作为制衡的皇权,则是压榨的急先锋。
宋朝是除了元朝以外唯一一个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朝代,皇室的治国指导思想便是一个贿字。
贿赂辽夏不要打他,贿赂文人不要骂他,那真的要活不下去要造反的百姓怎么办?
收入厢军,给上官统领威武未必给一口暂时饿不死的饭,贿赂他们不要反他。
而贿赂的钱财哪里来?
便从还能活下去的百姓身上压榨出来。
“所以官人才搬到城里来,就是想读书,考功名,说死了也要考个功名,考出了功名来,便不用交税了。”吕桂芳摇头叹息,“可是书哪有那么好读啊,能读书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种子下凡来了,读了这么多钱,钱一笔一笔得花,田一亩一亩得卖,就是没有个头啊!”
苛捐杂税高,交税就活不下去,唯有考出功名才能免税,而士大夫阶层的人多了,交税的人就少了,剩下的人赋税更重,死循环。
难怪当年,燕香宜愿意嫁给孟在。
没有哪个官眷的身份,就算是她,也撑不住那么多的苛捐杂税啊?
如果一个农民勤劳肯干,踏实卖力,忠厚老实,或者有些精明谋算,无不良嗜好,那么他就能缓慢地失地丢宅,卖儿鬻女,为奴为婢。
孟钱离开古家的时候,精神都有些恍惚了,此时此刻,她才对“民脂民膏”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她说要买地,古三却不愿意放手自己家最后一点立身之本,但孟钱并未强求,留了一些银两说是当做孩子洗三的红包。
这才出门,就看到宗泽和苏辙差点打起来了。
只见宗泽脸拉得比驴脸还长:“哦,原来你就便是苏学士呀!”
“尚儿以前跟他们打过照面,此时出去方才容易露馅,既然我已经露了面,那不如我去,这样的寻常人家和我怕是一辈子都没有碰面的机会。”孟钱也想看看,这个时代真实的底层人物生活,到底是什么模样,“我装做商户人家前去,旁人问起来,他家在京郊不是有一些位置上好的水田吗?我便说是去买田宅的。”
比起在皇宫里勾心斗角上演宫斗大戏,从科研角度上来说,真正的百姓生活才是更有价值的资料。
苏辙说服不了孟钱,只能眼睁睁看着她走下车去。
因为孟钱也是女子,她说要看望古家娘子还算顺利。
屋子里闷热,细细闻起来,还有些奶腥味,像是刚生产完坐月子的妇人所住的房间的。
然后孟钱便在屋里见到一个还没足月的小婴儿。
“你还没出月子啊?这是第几个了?男孩女孩?”
“这是我家小九,是个男孩。”
好家伙!
现在孟钱相信苏辙夫妇生了是个孩子是时代常态了。
“孩子们都还好吧?”
“除了小七,都在家里,都好,都好。”
古家娘子神情木然,气质委顿,但细看五官秀丽,确实是个美貌女子,难怪孩子们都很好看,见孟钱虽然穿了刘尚儿的外套做大户人家的女使婆子打扮,却依旧是华贵不凡,神情有些畏缩。
孟钱神情疏阔,语调温柔地和她拉家常:“能照顾那么多孩儿,古家娘子果然厉害!呦,我都还不知道怎么称呼你呢?”
古家娘子神情茫然:“啊?古家,古家娘子?”
孟钱微微摇头:“我是问,你的名字叫什么?”
古家娘子还想了一会儿,才念出一个名字:“桂芳,我叫吕桂芳。”
“桂芳,你方才说的那个被带走卖掉的孩子就是小七吗,你为什么会觉得那个孩子死了呢?”
吕桂芳喃喃道:“太多了。”
“什么?”
孟钱没听懂。
“钱太多了。”吕桂芳通红的眼流出两滴无知无觉的泪,“婴儿价格贱,小七还是个女婴,寻常买卖婴儿哪里能有那么多银钱?他不是把我孩儿卖去做了生桩人殉,便是配了冥婚了!”
原来竟然是如此荒谬的理由察觉孩子没了。
但仔细想来,却也算是殊途同归。
孟钱道:“现在婴儿夭折也是常事,你就没想过有没有可能是那个孩子真的病死了呢?街坊四邻都说古三人品端正,重信守诺,不像是会做出这等丧心病狂之事的人啊!”
“我家孩儿身体健硕,养至今日无一人夭折!小七生下来的时候我看过,是个茁壮的好孩子啊!”
等得就是她这句话!
那福庆的死,问题一定是出在宫里。
孟钱得到了答案,但却不愿意就这样撒手不管。
“吕桂芳,我家中还有些薄产,若是古三欺辱你,你过得不顺心,不如跟我走吧,我定然帮你主持这个公道。”
吕桂芳发了会儿呆,还是摇了摇头:“他,他对我挺好的,我,我不走。”
“会偷偷把女儿卖了的男人也算得上是好吗?你可是放心不下孩子?且放心,你可以都带来,我还养得起。”
吕桂芳下了决心,便不再迟疑:“不走,他是个好人。”
孟钱用上了激将法:“你既然说他是好人,怎么会如此笃定,他会卖了你的女儿?”
“他不赌不嫖不打人,也知道精心谋算挣些银钱来养家,是个好人。”吕桂芳似哭似笑,“但是孩子,哪里有他自己重要啊!”
刘尚儿说古三也算得上是有口皆碑的良善人家孟钱还不信,可连吕桂芳都这样说,孟钱却不得不信了,听她口中,那古三竟然还是个顾家且有责任心的好男人。
“既然如此,你们为什么屡屡借贷?是赌债,还是有人生了重病?”
“都不是,就是,就是遭了灾了。”吕桂芳喃喃着,“我也不知道啊,这灾那灾的怎么就这么多。”
“难道就没有襄平的年头吗?”
孟钱翻看过记录,这几年还真的称不上灾年。
“有啊,怎么就没有呢。去年就是个好年景,地里粮食都能多收三五斗,可不知怎么滴,那钱就是都花出去了,半点攒不下来,今年地里遭了灾,便只能借贷了。还不上钱,就得卖房子卖地,卖儿卖女,就都给卖了。”吕桂芳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原本我就是想着,他古家富庶,家境殷实,有足足两百亩田产,用得起女使婆子的。我嫁过来就是享福的,可谁曾想,这年景一年不如一年了。”
孟钱发出了经典疑问:“既然年景不好,怎么还生这么多孩子?养孩子要不少钱吧?”
吕桂芳更加莫名其妙:“养孩子要什么银钱?我生的孩子都健壮,连病都不生,给口吃得就能长,四五岁就能帮忙干活了。”
“你们家怎么会去大相国寺借钱?”
“大相国寺的大和尚仁善,利息也算低的了,不找他们,找谁去借啊?日子更难呢。”
孟钱极其震惊:“季息三分还叫低啊?这是香积厨还是开赌场啊?!”
“算低了,贵人不常借印子钱吧?赌场里的利息都是一个月九出十三归,季息三四五分的,也只有我们这样有些家底田地口碑的好人家才借的到三分利。也就是前些年,王相公弄的那个青苗贷,能年息一分,哪会儿第一点,季息三分的还多些。”
合着宋朝的惠农贷人均高利贷啊!
孟钱记得,她那个朝代也有惠农贷,年息百分之三或者百分之四,上了百分之五的都比较少,百分之十的那叫网贷。
宋朝农民能比她本朝农民挣得多,就种地那一年都见不了几个现钱的营生,谁扛得住那么大的利息?!
“可是我怎么听说青苗贷得了颇多反感?”
青苗法不就是因为民怨沸腾才被终止的吗?难道又是那些大头巾搞事骗人?
“那是后来,后来就变了,不想借也得借,跟赋税一样,逼着我们借。那就跟明抢一样!”
“赋税?”孟钱知道宋朝税重,却不知道寻常平民百姓眼里,赋税居然是和抢劫无异。
“是啊,卖点果子要交税,卖点自家地里种的菜也要交税,买进卖出,挣钱花钱,都要在衙门里过一手,每年不知道要交多少税,便是正店里那些卖身的花魁娘子,那点皮肉卖身钱,都得被国库扒一层皮下来。”
“乡下总能少些税收,你们既然是京郊农户,为何又会住到城里来?”
难不成是农村生活太便宜了?
“官人来读书,考功名,官人定要考个功名,我们才能免税啊。”
宋朝利税奇高,苛捐杂税极多,“凡上市者皆有税收”,“果菜皆入税”的奇葩场景,除了宋朝也看不到。
这也就导致便是丰年百姓也只能糊口,根本攒不下钱来,而一旦遇到天灾人祸,只能卖田卖地,卖儿卖女。
家底薄的一次就倾家荡产了,便是有些家底也没关系,不过是多来几次罢了。
谁能一辈子不遇到天灾人祸啊?
政府的放纵,士大夫都不是腐败,他们当官的目的就是抱团从百姓身上榨油,而原本应该作为制衡的皇权,则是压榨的急先锋。
宋朝是除了元朝以外唯一一个不抑制土地兼并的朝代,皇室的治国指导思想便是一个贿字。
贿赂辽夏不要打他,贿赂文人不要骂他,那真的要活不下去要造反的百姓怎么办?
收入厢军,给上官统领威武未必给一口暂时饿不死的饭,贿赂他们不要反他。
而贿赂的钱财哪里来?
便从还能活下去的百姓身上压榨出来。
“所以官人才搬到城里来,就是想读书,考功名,说死了也要考个功名,考出了功名来,便不用交税了。”吕桂芳摇头叹息,“可是书哪有那么好读啊,能读书的都是天上的文曲星种子下凡来了,读了这么多钱,钱一笔一笔得花,田一亩一亩得卖,就是没有个头啊!”
苛捐杂税高,交税就活不下去,唯有考出功名才能免税,而士大夫阶层的人多了,交税的人就少了,剩下的人赋税更重,死循环。
难怪当年,燕香宜愿意嫁给孟在。
没有哪个官眷的身份,就算是她,也撑不住那么多的苛捐杂税啊?
如果一个农民勤劳肯干,踏实卖力,忠厚老实,或者有些精明谋算,无不良嗜好,那么他就能缓慢地失地丢宅,卖儿鬻女,为奴为婢。
孟钱离开古家的时候,精神都有些恍惚了,此时此刻,她才对“民脂民膏”四个字,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她说要买地,古三却不愿意放手自己家最后一点立身之本,但孟钱并未强求,留了一些银两说是当做孩子洗三的红包。
这才出门,就看到宗泽和苏辙差点打起来了。
只见宗泽脸拉得比驴脸还长:“哦,原来你就便是苏学士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