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嬷嬷今日倒是好说话,只叫昭音熟记清楚上京城中的簪缨世族。

    “侯爷袭承祖宗的爵位,余老夫人是侯爷的姨母,孟氏与余氏也作姻亲交好。”

    李嬷嬷呷半口六安香茶,平视昭音道:“中宫无后,娘娘在宫中独得盛宠,前朝后宫相连,虽说不到牵一发而动全身那般言重,却也是荣辱与共。”

    “姑娘在乡野长大,难免缺教少养、戾气又重,京中礼数繁杂,一时难以适应也在情理之中。”

    云织春光,青叶流翠。

    青楸色衬得昭音雪肤玉容,李嬷嬷目光一顿,而后又续说道:“圣上赐婚远安候府与晋阳王府,虽说姑娘许的是小谢公子,然那小谢公子自小长在王爷身旁,吃穿用度也同亲养无异。”

    “长公主最看重女娘礼数,姑娘若在王府出了岔子,到时丢的是侯府的脸面,更是贵妃娘娘的脸面。”

    随侍一旁的翠珠快步上前,递给孟昭音一叠经折式的本册,上头记载了京中叫得出名姓的大家族。

    “一些细碎的倒也不必记了。”

    孟昭音翻开册子,密密麻麻的字挤进眼中,她粗粗一撇,问道:“王大人家养了两只土犬,这算细碎么?”

    “不算,王大人爱犬,这是上京都知道事情。”

    “那土犬爱食熟鸡脯,鸡脯须切条,不准切丁,这算细碎么?”

    李嬷嬷笑着摇摇头:“姑娘就安心记吧,凡在这本册上的,都不算细碎杂食。”

    “许姑娘两日,可要记得牢些,”李嬷嬷搬出远安候撑腰道,“侯爷交代我要好好交代姑娘。”

    李嬷嬷又哀叹一声:“女儿家生来便是无依无靠,未出阁时靠父亲,成亲后又要靠郎婿。”

    “凭何全然依靠旁人,女儿家在世,怎么不能靠自己?”

    像是听到了什么笑话,李嬷嬷怪异地看了一眼孟昭音:“这是什么话?女娘又不能建功立业,入朝为官的是男子,上阵杀敌的亦是男子呀。”

    看着岁月在李嬷嬷面上留下的纹迹,孟昭音忽想,就算是心思狠毒的妙仁庵主和伪善不仁的唯善尼姑——她们都不曾觉得这世上最不容或缺的存在会是男子。

    不对,便是整座妙仁庵上下,都不曾有谁把男子看得这般不惜贬低自身的重要。

    比起李嬷嬷方才这番赞叹男子的话,孟昭音往常更多听到的却是尼姑们对俗世男子不屑的言语。

    春光自枝叶间而漏,落到她那双青黛长眉上。

    孟昭音忽向李嬷嬷笑道:“嬷嬷是女子,可我便觉得你好生厉害呀。”

    她将那叠本册从左至右慢慢展开,目光又看向李嬷嬷:“嬷嬷什么都知道,我就不信父亲能知道这般多。”

    李嬷嬷一愣,回过神来才说她荒唐。

    孟昭音颔首,又眨了一下眼,好真挚地看着李嬷嬷,口上无半点歉意地道歉:“两日背完这些也好荒唐的呀嬷嬷。”

    日过晌午,在用午膳前,孟昭音终于讨得五日宽限。

    “姑娘,主仆向来不可同桌而食。”李嬷嬷肃着一张脸,拒绝道。

    孟昭音扬了扬手中那叠书册,佯装无奈:“嬷嬷陪我就好,您也知道我出身乡野,这叠书册里怕是有好些字不识呢。”

    她睁眼说瞎话,李嬷嬷却对她的无知深信不疑:“姑娘识得多少字?”

    孟昭音摊开手掌,将五根手指依次往下掰,还未开口,那边站着的李嬷嬷便让月枝搬来一把椅子,在孟昭音身后坐下。

    “多谢嬷嬷,”孟昭音眉眼弯弯,眼眸清亮,“我方才看了一下,有好些东西看不懂呢。”

    李嬷嬷只能道:“姑娘请说。”

    孟昭音意有所指,毫不知羞:“难道嬷嬷还不知道吗?”

    李嬷嬷的视线落到第一张书册上,上面赫然写着晋阳王府四个大字。

    她皱眉认真想了想孟昭音可能想知道的东西,斟酌道:“小谢公子名声上佳,也未曾听说过与哪家的女娘走得近些。姑娘会嫁过去,想来定是一切妥当的。”

    孟昭音垂眼笑笑,对此后的好日子不置一言,葱段似皙白的指尖在书册上随意一点,目光又求知似地歪向李嬷嬷。

    李嬷嬷凑近一瞧,从那堆密密麻麻的字眼里定睛道:“……纪氏?”

    “纪氏原不是上京人氏,祖上是靠攀附楚相才起家的。”

    “两家还定了娃娃亲,几年前楚相遭人诬陷,全家落了难,纪氏也险被波及,两家至此断了联络。”

    “听说当初楚家出事,纪氏立马撇清两家关系,”李嬷嬷冷哼一声,“墙倒众人推,人心当真凉薄。”

    孟昭音垂眼,不经意问道:“纪氏?我听说朝中有位大人也姓纪呢。”

    这回李嬷嬷声音温和了些,细听之下甚至还有几分赞许:“楚相无辜,但纪氏仍是受了牵连。直到家主的长子高中,纪氏才在京中站稳步子。”

    “纪氏的长子争气,入了户部,很有作为,在圣上面前又说得上话,还生得一身好相貌。”

    孟昭音睁着一双瞳仁,漾水般清透:“嬷嬷,既有长子,那纪氏应有好几个儿郎?”

    “纪氏只有一位二公子,是纪大人的胞弟。”

    孟昭音心下一跳,慢慢问道:“长子争气,次子呢?”

    李嬷嬷面上笑意不变,眼底那抹赞意却淡淡散去:“二公子嘛,毕竟是亲兄弟,容貌也很不错。”

    用过午膳,今日便先散学。

    在保证五日后定当把这叠书册背得滚瓜烂熟后,李嬷嬷才放心离去。

    午后闲闲,孟昭音懒懒靠在美人塌上,眼中是窗棂外春风扫过的一斜绿枝,耳边是随侍女孩们的小声笑谈。

    她心中盛了许多事,一时半会却难以清明。

    “姑娘!”

    珠帘声同一道娇唤声相携而来,翠珠步子轻快地走到孟昭音身前,笑意灼灼:“姑娘,二姑娘请您去行香园,听说今儿来了好多娇客呢!”

    “明珺堂停学,现今姑娘们日日清闲,”翠珠上前轻扶起自家主子,似是想到什么又添上一句,“听紫筠阁那边说,是二姑娘往各府下了帖子。”

    孟昭音眼眸忽地一亮。

    她正要往外走,却又折返回来:“翠珠,你今日随我去吧。”

    往日常伴在孟昭音身边的都是月枝,翠珠一时未反应过来:“奴婢吗?”

    孟昭音向翠珠弯了弯笑眼。

    翠珠这才转过弯来应下。

    她跟在孟昭音身后走出院子,经过月枝时趾高气昂地哼了两声。

    溪霜院离行香园要走一小段路。

    然今日春光好,漫步路上微风清徐,叫人心中怡然,步子也轻快。

    待到行香园,翠珠只见满园娇色。

    她眼怀艳羡,目光若渴地扫过各色胜比花娇的裙裳。

    偶尔见容色平凡的女娘,翠珠心中也大胆攀比不屑。

    她心中想着,自己若是也穿上那身同样好看的衣裳,定是要比那人来得更像高门闺秀!

    翠珠有些扭曲的目光忽落回孟昭音皙白的侧颊,在面上浮起势要得逞的笑意前立马垂首遮掩。

    她上前半步,凑近孟昭音低声说道:“姑娘,您快到二姑娘身边吧。”

    孟昭音目光流落一圈,见李从玉起身向她招手,回笑示好后便径直走到孟昭窈身侧落座。

    “这位便是昭音姐姐吧?”问话的是户部尚书家的小女儿,“姐姐好呀,我叫容珠。”

    容珠是位好生可爱的女娘,她肤似明珠粉白,声若珠玑清婉。

    孟昭音含笑问好。

    “阿珠妹妹,今日心情这般好,难不成是遇到什么——良人?”容珠身边坐着的女娘忽而出声。

    那女娘装束轻便,不似寻常女娘那般打扮娇嫩。

    此时她正捂唇揶揄打趣,又用肩膀碰了喷另一侧着粉衣裳的女娘:“阿芙,听说你家府上要请人择日算良辰啦?”

    她话音刚落,众人便凑在一块嬉笑。

    孟昭音看向那位被唤作阿芙的粉衣女娘,她神色内敛羞涩,此时却温温柔地跟着也笑。

    容珠“哎呀”一声,双颊晕上女娘家害羞的情愫。

    石子扑通落水,她脸也红了。

    “清姐姐别再说玩笑话啦,阿澄妹妹呢?”

    钟离清左眉单挑,半边身子靠在纪芙身上,目光若有似无地扫过和杜疏月耳语的陈婉身上,调笑道:“阿澄贪眠,这会儿许是还在睡呢。”

    钟离清年长众人些许,是钟离澄的二姐姐。

    姐妹之间一向交好,她自也知晓平日里与妹妹最不对付的是谁。

    昨夜钟离澄一听又有陈婉,便懒得来。又见钟离清恰好随仇将军自西北边关回京,就让她替自己携帖子到侯府拜访。

    孟昭窈昨日就已收到钟离澄的信笺,闻言也只轻笑。

    而后她微微蹙眉,似是忧心问道:“清姐姐,仇将军回京,那仇姑娘呢?我昨儿将帖子送往将军府,府上却说红妆姐姐不在呢。”

    钟离清道:“回京路上恰遇敌匪,红妆便带上一队人马上山剿匪,怕是五日后才回上京。”

    此话一出,席上的欢笑声渐渐僵硬,而后慢慢消散。

    一言不发的陈婉此时终于扯了扯嘴角,露出孟昭音相熟的不屑嘴脸:“清姐姐这话倒显得我们这些人无所事事了。”

    “昭音,你说是也不是?”

章节目录

逢春识音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朝朝合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朝朝合宜并收藏逢春识音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