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绪》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2024.09.20/尹祀
-
十六年初春,申南。
路口发黄的电线松松地挂在上头,两旁旧居民楼上阳台晾的衣服不停往下滴着水。
北伐军清早刚进城门,街坊们多有害怕。
连叫卖声都少见。
“号外”,衣着破烂的小姑娘面瘦,头上缠了条红毛巾,有气无力。
“伐军今晨抵申,现商租界事。”
“我呸”,路边摊主啐道,“还租界事,这群军官不就是嫖赌去了?”
“外国佬占了这么多年的地界,几时见他们拿回来过?”
申南原是申沪的县城区,可再繁华也比不得十里洋场烟花地的热闹。
他老婆攀扯着示意他住嘴,“侬可闭嘴吧,让军官们给抓走可咋办。”
“侬少管!”摊主挣脱她喊道,捞出馄饨,“给人家端上去!”
他老婆撇嘴不屑,到底举着碗没再说话。
“老板娘别这么害怕”,那客人接过馄饨道,“就算北伐军过分,也不会比孙城凤还吃人。”
孙城凤的大本营在苏浙地带,不仅自己生活奢靡极尽盘剥,还纵容手下军官兵匪奸淫掳掠。
不过十年光景,申沪有女儿的人家已逃了大半。
“等特别市立起来”,那客人语气兴奋,“咱们也有好日子过嘞。”
五六年前光景,申南还没像如今这般没落的时候,申沪人便主张要从苏省中独立出来,立特别市的呼声越来越大。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次估计能成。
摊主拿着抹布擦桌,冷哼道,“当年都说皇帝退位能过好日子,结果孙城凤带着姓郑的当了申沪的领头,仗打得一年比一年惨,饿死的人一年比一年多。”
“原先程却枚上位后杀了姓郑的倒解恨”,摊主越说越恨,抹布一砸,“豪言壮语骗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结果什么事都没干,待了两年抢搜刮够钱就走了。”
“这申沪除了当官的欺男霸女外,根本不管事!”
客人脸涨红起来,“你懂什么!”
“程却枚是追文先生才走的,那些钱也都是资助给文先生造铁路的,又没把申沪割给外国佬,也没把咱们当奴隶卖给别人”,他指着租界方向,信誓旦旦“你晓得不?”
“如今的第一军里头有位叫赵归汝的军官,他爹名叫赵邺。”
说起赵邺又是好一番口舌,摊主听了半天方明白这其中的弯绕。
原来这赵邺年轻时曾在日本认识程却枚,两人一拍即合,共同追随文先生,出钱出力闹革命。而赵归汝是赵邺的第五个儿子,这次入申是得了父命并世叔遗言,来救申沪百姓于水火。
“这赵归汝英勇非凡,作战上谋略无两,得了同僚们的敬称唤为参座。往军中喊上一句赵参座,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客人有些得意,“如今多半是要在申谋个一官半职。”
无论如何,肯定要比前头几个把人当人。
客人拍着胸脯打包票。
不等摊主发话,边上传来清婉的女声,“劳烦您,能再讲讲这赵归汝吗?”
三人不约而同转过头去,却见那少女温婉清丽,青狐大衣下拢着件磁青绸缎旗袍,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
几人面上诧异,自申沪开埠以来,多少富商贵胄都迁至租界的洋房公馆。
而眼下这样的时兴西洋打扮,不似能在申南地界出现的样子。
客人觉得有趣,调笑道,“小姐,你把我当得意楼里头说书的啊。”
正所谓“春风得意说书楼,弦索铮铮意悠悠”,得意楼地处豫园北侧,面临九曲桥,相望湖心亭。乃是申沪生意头等的茶楼,从早到晚茶客不断。
不过听起来,说书话本的曲折却仍比不上这位赵参座。
见少女眉眼间露出抱歉的神色,客人心软道,“他字淮生,据说幼时曾跟着父亲旅欧游历,很有些见识,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汝水入淮,也难怪取字淮生。
“那这么说”,杜令颐好奇道,“这赵归汝年少成名,是个英雄?”
那客人正要应下,却被边上的摊主截住话头,“什么英雄!我看他是个兵痞还差不多。”
“入申的第一件事不是去杀孙城凤的人,反而着急忙慌地跑去十里洋场,谁又知道他养了几个小老婆,包了几个姨太太,别人说起来是风流,我看呐”
“多半和孙城凤是个差不多急色的主!”
“你净瞎说!”,那客人面红耳赤争辩道,赶忙添上句,“赵参座尚未婚配,更别说姨太太小老婆那些捕风捉影的事,据说赵邺的意思是这次让他在申成家置业。”
“估计届时的架势得比照皇帝选妃喽!”
摊主老婆语气里满是艳羡,“哪家的小姐能嫁给他,想必是吃喝不愁。”
普通百姓家,唯生死吃喝才是大事。
“十五号赵家在礼查饭店摆宴”,客人许是见杜令颐打扮不似寻常的女儿家,朝她笑道,“小姐若是有门道也可去拜会一番。”
杜令颐若有所思,“先生说笑了,我怕是连在礼查饭店门口站上一会儿都会被卫兵赶出来。”
摊主闻言冷笑,“仗着自己有几条枪,架势摆得比谁都足,有本事打外国佬去啊,枪口朝着老百姓算什么东西!”
眼见两人又要拍桌子吵起来,杜令颐简单地朝两人道谢后便往远处的居民区走去。
巷里两边的房屋矮,伸手可以摸到人家的屋檐,抬眼便能看见人家屋脊,冬日里天亮得晚,僻静地方又没有电灯。
黑魆魆的,没由来看得人心慌。
自她有记忆来,便是在法租界的洋房混着父亲的姨太太们关起门来过糊涂日子,闲话时常听得杜家从明州发迹后迁居申沪的第一处落脚的宅子便在申南,至于位置名字俱已忘得差不多了。
十几年过去,申沪的混乱比起平北城里的“城头变幻大王旗”也不差几分,各处房屋宅子多半因为满门皆亡而荒的荒,废得废。
惹人唏嘘。
杜令颐不是来故地重游的。
她从大衣口袋中极为小心地取出折了几番却仍旧平整的信纸。
这封信函是出自同她关系最为密切的同窗旧友,陈书君。
去岁伊始,汉文陆续用于电报,交流逐渐抛弃书信。乍收到时,令颐很是惊讶。
昨日她刚从美利坚完成学业后抵申,在家里收拾行李时四姨太将信递给她。
女人的纤纤玉指点在泛黄的信封页上的秀气小楷,回忆道,“这封信倒不是邮差送来的,清早的时候有个面黄肌瘦的小女孩,捧着信来敲的门。旁的什么都没说,只问了是不是杜令颐小姐的家,我答了是后她扔下就跑没影了。你快拆开看看是不是有急事寻你?”
杜令颐对好友的字眼熟得很,当下拆开。
信函如下——
令颐:
久疏问候,莫可言表。
自你远走美利坚,久不通信函,诚非所愿。我父亲抽大烟败光家产已两年有余,母亲病重,兄嫂闻伐军将来,欲将我献给赵归汝。他们只说赵年轻有为,仪表堂堂,却一字不提我将同物件般被献祭的痛苦。我现被囚于家,万望求你看在同窗青梅情谊救我。吾陈书君,誓不嫁,宁独身以终。
另:新址申南顺安巷07户。
渐入严寒,伏维自爱。
陈书君,亲笔。
信件末尾的血字誓言令杜令颐触目惊心,顾不上家里长辈三令五申的伐军入申不得出门,今早就拿着信从家里逃出来寻书君。
杜令颐从小不得父兄爱重,打出生以来便扔给父亲不受宠的姨太太们,另居他所。
到了念书的年纪,姨太太们才给她去父亲杜伯仁面前求了个南洋公学的入学名额,只是那里头的大部分少爷小姐们学的是自由平等,脑子里却依旧是踩低捧高的封建。
没人看得上她这个不得父兄重视的“孤女”。唯有陈书君并零星几个能够推心置腹的旧友。
说是亲兄弟姊妹们也不为过。
而陈书君出生在一个传统官绅家庭,爷爷本是末朝的巡抚,官做的不错,过世后攒下的偌大家业却被宠溺过头的独子沾上大烟和嫖赌后败了个干净。
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却偏偏很得老先生器重,与前头的两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姐姐不同,她是家里唯一被爷爷送去与哥哥陈为君一同接受新式教育的女孩。
书君是在自由解放新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位有主见,有魄力的少女。
杜令颐第一次见到陈书君是在十二年前。
少女是齐耳短发,做着标准民国女学生的打扮,彼时的她还按着爷爷取的名字被唤作“陈淑君”。
“要求女子贤良淑德乃是封建做派”,书君捧着书本坐在窗边,眼里满是坚定,“旧社会不让女子念书,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我要改名书君!”
女子身念书明理,行君子之道。
这是陈书君的夙愿。
那时的她,十岁。
书君书君,只盼我还来得及。
杜令颐在敲开那扇门时,心中默念。
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
2024.09.20/尹祀
-
十六年初春,申南。
路口发黄的电线松松地挂在上头,两旁旧居民楼上阳台晾的衣服不停往下滴着水。
北伐军清早刚进城门,街坊们多有害怕。
连叫卖声都少见。
“号外”,衣着破烂的小姑娘面瘦,头上缠了条红毛巾,有气无力。
“伐军今晨抵申,现商租界事。”
“我呸”,路边摊主啐道,“还租界事,这群军官不就是嫖赌去了?”
“外国佬占了这么多年的地界,几时见他们拿回来过?”
申南原是申沪的县城区,可再繁华也比不得十里洋场烟花地的热闹。
他老婆攀扯着示意他住嘴,“侬可闭嘴吧,让军官们给抓走可咋办。”
“侬少管!”摊主挣脱她喊道,捞出馄饨,“给人家端上去!”
他老婆撇嘴不屑,到底举着碗没再说话。
“老板娘别这么害怕”,那客人接过馄饨道,“就算北伐军过分,也不会比孙城凤还吃人。”
孙城凤的大本营在苏浙地带,不仅自己生活奢靡极尽盘剥,还纵容手下军官兵匪奸淫掳掠。
不过十年光景,申沪有女儿的人家已逃了大半。
“等特别市立起来”,那客人语气兴奋,“咱们也有好日子过嘞。”
五六年前光景,申南还没像如今这般没落的时候,申沪人便主张要从苏省中独立出来,立特别市的呼声越来越大。
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次估计能成。
摊主拿着抹布擦桌,冷哼道,“当年都说皇帝退位能过好日子,结果孙城凤带着姓郑的当了申沪的领头,仗打得一年比一年惨,饿死的人一年比一年多。”
“原先程却枚上位后杀了姓郑的倒解恨”,摊主越说越恨,抹布一砸,“豪言壮语骗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结果什么事都没干,待了两年抢搜刮够钱就走了。”
“这申沪除了当官的欺男霸女外,根本不管事!”
客人脸涨红起来,“你懂什么!”
“程却枚是追文先生才走的,那些钱也都是资助给文先生造铁路的,又没把申沪割给外国佬,也没把咱们当奴隶卖给别人”,他指着租界方向,信誓旦旦“你晓得不?”
“如今的第一军里头有位叫赵归汝的军官,他爹名叫赵邺。”
说起赵邺又是好一番口舌,摊主听了半天方明白这其中的弯绕。
原来这赵邺年轻时曾在日本认识程却枚,两人一拍即合,共同追随文先生,出钱出力闹革命。而赵归汝是赵邺的第五个儿子,这次入申是得了父命并世叔遗言,来救申沪百姓于水火。
“这赵归汝英勇非凡,作战上谋略无两,得了同僚们的敬称唤为参座。往军中喊上一句赵参座,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客人有些得意,“如今多半是要在申谋个一官半职。”
无论如何,肯定要比前头几个把人当人。
客人拍着胸脯打包票。
不等摊主发话,边上传来清婉的女声,“劳烦您,能再讲讲这赵归汝吗?”
三人不约而同转过头去,却见那少女温婉清丽,青狐大衣下拢着件磁青绸缎旗袍,腰以下是半西式的百褶裙。
几人面上诧异,自申沪开埠以来,多少富商贵胄都迁至租界的洋房公馆。
而眼下这样的时兴西洋打扮,不似能在申南地界出现的样子。
客人觉得有趣,调笑道,“小姐,你把我当得意楼里头说书的啊。”
正所谓“春风得意说书楼,弦索铮铮意悠悠”,得意楼地处豫园北侧,面临九曲桥,相望湖心亭。乃是申沪生意头等的茶楼,从早到晚茶客不断。
不过听起来,说书话本的曲折却仍比不上这位赵参座。
见少女眉眼间露出抱歉的神色,客人心软道,“他字淮生,据说幼时曾跟着父亲旅欧游历,很有些见识,是个了不得的人物。”
汝水入淮,也难怪取字淮生。
“那这么说”,杜令颐好奇道,“这赵归汝年少成名,是个英雄?”
那客人正要应下,却被边上的摊主截住话头,“什么英雄!我看他是个兵痞还差不多。”
“入申的第一件事不是去杀孙城凤的人,反而着急忙慌地跑去十里洋场,谁又知道他养了几个小老婆,包了几个姨太太,别人说起来是风流,我看呐”
“多半和孙城凤是个差不多急色的主!”
“你净瞎说!”,那客人面红耳赤争辩道,赶忙添上句,“赵参座尚未婚配,更别说姨太太小老婆那些捕风捉影的事,据说赵邺的意思是这次让他在申成家置业。”
“估计届时的架势得比照皇帝选妃喽!”
摊主老婆语气里满是艳羡,“哪家的小姐能嫁给他,想必是吃喝不愁。”
普通百姓家,唯生死吃喝才是大事。
“十五号赵家在礼查饭店摆宴”,客人许是见杜令颐打扮不似寻常的女儿家,朝她笑道,“小姐若是有门道也可去拜会一番。”
杜令颐若有所思,“先生说笑了,我怕是连在礼查饭店门口站上一会儿都会被卫兵赶出来。”
摊主闻言冷笑,“仗着自己有几条枪,架势摆得比谁都足,有本事打外国佬去啊,枪口朝着老百姓算什么东西!”
眼见两人又要拍桌子吵起来,杜令颐简单地朝两人道谢后便往远处的居民区走去。
巷里两边的房屋矮,伸手可以摸到人家的屋檐,抬眼便能看见人家屋脊,冬日里天亮得晚,僻静地方又没有电灯。
黑魆魆的,没由来看得人心慌。
自她有记忆来,便是在法租界的洋房混着父亲的姨太太们关起门来过糊涂日子,闲话时常听得杜家从明州发迹后迁居申沪的第一处落脚的宅子便在申南,至于位置名字俱已忘得差不多了。
十几年过去,申沪的混乱比起平北城里的“城头变幻大王旗”也不差几分,各处房屋宅子多半因为满门皆亡而荒的荒,废得废。
惹人唏嘘。
杜令颐不是来故地重游的。
她从大衣口袋中极为小心地取出折了几番却仍旧平整的信纸。
这封信函是出自同她关系最为密切的同窗旧友,陈书君。
去岁伊始,汉文陆续用于电报,交流逐渐抛弃书信。乍收到时,令颐很是惊讶。
昨日她刚从美利坚完成学业后抵申,在家里收拾行李时四姨太将信递给她。
女人的纤纤玉指点在泛黄的信封页上的秀气小楷,回忆道,“这封信倒不是邮差送来的,清早的时候有个面黄肌瘦的小女孩,捧着信来敲的门。旁的什么都没说,只问了是不是杜令颐小姐的家,我答了是后她扔下就跑没影了。你快拆开看看是不是有急事寻你?”
杜令颐对好友的字眼熟得很,当下拆开。
信函如下——
令颐:
久疏问候,莫可言表。
自你远走美利坚,久不通信函,诚非所愿。我父亲抽大烟败光家产已两年有余,母亲病重,兄嫂闻伐军将来,欲将我献给赵归汝。他们只说赵年轻有为,仪表堂堂,却一字不提我将同物件般被献祭的痛苦。我现被囚于家,万望求你看在同窗青梅情谊救我。吾陈书君,誓不嫁,宁独身以终。
另:新址申南顺安巷07户。
渐入严寒,伏维自爱。
陈书君,亲笔。
信件末尾的血字誓言令杜令颐触目惊心,顾不上家里长辈三令五申的伐军入申不得出门,今早就拿着信从家里逃出来寻书君。
杜令颐从小不得父兄爱重,打出生以来便扔给父亲不受宠的姨太太们,另居他所。
到了念书的年纪,姨太太们才给她去父亲杜伯仁面前求了个南洋公学的入学名额,只是那里头的大部分少爷小姐们学的是自由平等,脑子里却依旧是踩低捧高的封建。
没人看得上她这个不得父兄重视的“孤女”。唯有陈书君并零星几个能够推心置腹的旧友。
说是亲兄弟姊妹们也不为过。
而陈书君出生在一个传统官绅家庭,爷爷本是末朝的巡抚,官做的不错,过世后攒下的偌大家业却被宠溺过头的独子沾上大烟和嫖赌后败了个干净。
她是家里最小的女儿,却偏偏很得老先生器重,与前头的两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姐姐不同,她是家里唯一被爷爷送去与哥哥陈为君一同接受新式教育的女孩。
书君是在自由解放新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位有主见,有魄力的少女。
杜令颐第一次见到陈书君是在十二年前。
少女是齐耳短发,做着标准民国女学生的打扮,彼时的她还按着爷爷取的名字被唤作“陈淑君”。
“要求女子贤良淑德乃是封建做派”,书君捧着书本坐在窗边,眼里满是坚定,“旧社会不让女子念书,我偏要反其道而行之。”
“我要改名书君!”
女子身念书明理,行君子之道。
这是陈书君的夙愿。
那时的她,十岁。
书君书君,只盼我还来得及。
杜令颐在敲开那扇门时,心中默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