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丫头,我就知道你是最聪明的。” 陈奶奶一脸欣慰,“不像他们仨,蠢死了,浪费了整整一斤的紫米也没有做出来。”
最后蒸出来一锅硬邦邦的石头。
当时陈奶奶惋惜不已。
在开始蒸紫米之前,她设想了无数个打开笼屉后的场面,再怎么不成样子她也能够抢救一下。
总之绝对不会让紫米浪费掉。
卖的比肉都贵。
但是,当蒸笼打开后,陈奶奶用筷子戳下去的时候,心都凉了半截。
根本戳不动。
继续蒸了半小时后,陈奶奶的心拔凉拔凉的。
内心深处最后的那点儿希望也破灭了。
蒸出来一锅邦邦硬的石头。
拿出来在桌子上磕都磕不烂,甚至完美模拟出敲门的声音。
一斤的紫米和白面,算是全部浪费掉了。
任凭陈奶奶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挽回。
她为逝去的粮食心疼了好大一阵子才振作起来。
打那以后,再也不敢教三兄弟学包子和烧饼了。
厨房内的空间狭小,赵三和斜斜倚在门口,尝了口新鲜出炉、热气腾腾的紫米烧饼。
香甜软糯。
果然做饭是需要天赋的。
“丫头。” 陈奶奶道,“你想不想看那堆石头,奶奶都留着呢。”
说着,陈奶奶转身就去屋里间。
赵三和被传入耳中的话一噎,慌慌张张站直身体:“不是吧,奶奶,当时不是说都扔了吗?”
明明都扔进垃圾堆里了,怎么还有。
张建国和陈涛身体同样一个激灵,那可是他们人生极大的黑历史。
姜鸣夏的眼睛在三兄弟脸上来回巡视,好笑道:“哦———,原来你们三个还会因为这事儿害羞啊。”
赵三和被一双灼灼明亮的大眼睛盯的脸红,分不清是为什么羞红,他微微偏头,不敢对视。
话多的张建国不好意思地挠头:“这当然了。”
“当时我还不信,私底下找了好多亲戚问,还有没有其他人把包子馒头之类的东西蒸的硬邦邦的,总不能只有我们三个。”
张建国扶额无语:“问了一圈后,竟然真的只有我们三个。”
那时的震惊程度不亚于地上捡了一张大团结。
四人说话间,陈奶奶已经从里屋翻找出来了一个黑色布袋。
她抱在怀里打开:“当然要留着了,这些可都是粮食,怎么能够糟蹋粮食。”
陈奶奶用不赞同的眼神看着几人:“你们会扔我就不会捡吗?往前倒三十年,一粒米都要掰成十粒来吃,好好的粮食扔了做什么?”
姜鸣夏看陈奶奶一眼,浅浅的眼眸染上几分探究的意味。
陈奶奶六十多岁,经历了社会变迁的各种风风雨雨。
思想不守旧古板,但是又保留了很多传统思想。
根本无法吃进肚里的“石头”被永久保存着,只因为那是粮食。
纵然不能吃,也见不得人浪费粮食。
姜鸣夏从陈奶奶怀中拿了一个圆盘,另一只手屈起指关节敲敲,撞击声清脆叮当响:“好神奇,这么多年还保存完好,没有虫蛀没有老鼠偷吃。”
“想偷吃怕是也无从下嘴。” 陈奶奶偷笑,“说不定老鼠来了也认为是石头呢。”
姜鸣夏笑得不行。
“奶奶,不都是扔进垃圾堆了吗?留着也没什么用处呀。” 赵三和语重心长,试图把不堪入目的黑历史驱逐出去。
陈奶奶哼了一声:“你们这群孩子啊。不当家不知到柴米油盐贵,再怎么没有用也是粮食。”
“也许现在用不上,但是没说以后也用不上。先放着,说不定以后就会有用了。”
姜鸣夏和奶奶站在同一边,赞同道:“奶奶说得对,以后说不定哪天就会用上了,拿来垫桌子也不是不可以。”
【这些烧饼怎么做的如此光滑平整的,比模子印出来的还要整齐,太搞笑了吧】
【哈哈哈哈哈哈】
听到姜鸣夏大笑心声的赵三和:“……”
倒也不必嘲笑这么久。
烧饼当然表面光滑平整了,那些可都是他拿搪瓷缸子压出来的。
当时他们无法驯服擀面杖的他们仨,用手掌按压了许久,根本没有办法做出来平整的烧饼。
思来想去,想到了搪瓷缸子。
大小和烧饼差不多,底面还没有掌心凹凸不平的纹路,再合适不过。
制作加工的过程任凭姜鸣夏百般好奇,也没能让赵三和开口讲出。
真的让她知道了,怕不是会一直在心中嘲笑。
为防止张建国与陈涛两人把加工过程泄露,赵三和转移话题:“对了,我想到了赚钱的好办法,但是目前只想到一半。”
【哦——哦———多么生硬的转移话题,三哥好好玩儿】
赵三和小指掏掏耳朵,世界真的好吵闹。
陈涛对赚钱最感兴趣了:“三哥,什么好办法。”
生活的压力大,他迫切需要赚钱。
甚至高中都不想上,初中毕业的时候就想要读书。
奶奶一直不同意,坚持要他一直读书,还说钱的事情不需要他操心,只要努力考个好大学就行。
这些年来,陈涛逼着自己读书,刻苦努力,根本不敢不努力。
他怕自己辜负了奶奶一根竹条一根竹条攒下来的钱。
生活的重担压在奶奶年迈的肩膀上,陈涛迫不及待想要成年长大,替奶奶扛下未来的风雨。
街道办给的零碎活计只能勉勉强强糊口,他想要给奶奶更好的生活。
这些年,三哥时常来他家吃饭,说饭菜有家的味道。
其实陈涛都知道,三哥是想要他安心收下买菜钱。
三哥见识远大,他说的赚钱的好办法,那一定就是好办法。
在四双期待的眼睛注视下,赵三和掷地有声:“摆——地——摊。”
张建国单手托下巴:“嗯——三哥,我问下你说的这个摆地摊,和咱们现在帮助奶奶一起去的摆地摊是同一个吗?”
他们兄弟三哥有时间也会帮助陈奶奶一起看摊儿,不过上学期间,陈奶奶禁止他们过多帮忙,不能耽误学习。
“差不多。” 赵三和思索了一下。
南城摆地摊的现在多是聚集在一处,纵横四条街道。
摆地摊赚钱,但多为人不齿。
大多数家庭更愿意自家孩子接班进入工厂工作,端铁饭碗,当正式工人。
厂里工作稳定且福利待遇好,工厂包分配住房,家属院内部托儿所、诊所等各种设施完善,住在家属院完全不需要操心,生病还会有工厂报销。
厂里每年还会有各种活动,厂内单身青年会有各种联谊活动解决个人生活上的问题。
总的来说,各个方面都很好,成为工人是多数人向往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工厂的招聘越来越严格。
招聘的名额也越来越少,多是顶岗接班。
人总是要活着,为了生活努力奋斗。
所以在没有办法成为正式工人的时候,也要想尽各种办法赚钱生活。
摆摊的队伍从前几年的零星几个人,到现在的占据四条街道,已经相当庞大。
但是仍然为大众不耻。
多的是瞧不起摆摊小商贩的人,但无法否认,摆摊真的赚钱。
只要舍得下脸面,肯努力,稍微有些头脑,赚钱都不是问题。
“这应该也不怎么赚钱吧。” 张建国犹豫着说道。
奶奶摆摊卖竹筐,这些年赚来的钱都勉强糊口。
摆摊一晚上最多卖出去三四个,一整夜不开张是常态。
张建国也听说过摆摊赚钱,可他不懂,奶奶这也不赚钱啊。
怎么三哥也在说赚钱。
“只是奶奶不赚钱。” 陈奶奶在一旁解释说。
自古讲究财不外露。
谁会把自己赚取多少钱广而告之呢。
但是陈奶奶仍然会从他们举手投足间判断出来。
原先在她旁边摆摊卖菜包的那个,卖剩下的贱卖也不肯自己吃,饿着肚子喝水充饥。
现在饿了随手就会拿出刚出炉的菜包填饱肚子。
不赚钱的话,肯定仍然是和先前那般舍不得吃穿。
不过这些,陈奶奶从来不和外人讲。
要想长久的在那里摆摊,要多看少说。
虽然话不中听,但是不得不承认,奶奶说的是正确的。
只是她摆摊卖的东西不赚钱,不代表其他摊位上不赚钱。
赵三和点头,解释道:“咱们也要每天摆摊,不过需要仔细想想到底卖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他只想到了一半。
最重要的一半还没有想出来。
对于未来的规划很重要,没有目标茫无目的不仅不赚钱,搞不好还会把他们几个搞破产。
本就不富裕,再赔钱进去岂不是要四处流浪。
张建国向来想的不多,他无条件信任自己的两个兄弟。
知道赚钱后,他松了口气,随口道:“卖吃的,咱奶这么好的手艺,鸣夏不也学会了,不卖吃的可惜了。”
紫米烧饼谁会不爱呢?他一顿恨不能吃八个。
赵三和给了张建国脑袋一个栗子,抬头看了看他无辜又可怜的表情:“想什么呢?紫米烧饼比肉还贵,人家有钱不先紧着买肉买什么烧饼,他脑子没事儿吧。”
赵三和皱眉,更想说的是张建国脑子没事儿吧,他们仨厨艺都不行,根本帮不上忙,将来真的卖紫米烧饼,姜鸣夏一人肯定忙不过来。
而且万一中间因为各种原因姜鸣夏没法做烧饼,他们这条路就断了。
总的来说,各种吃食都不行。
还要另择出路。
最后蒸出来一锅硬邦邦的石头。
当时陈奶奶惋惜不已。
在开始蒸紫米之前,她设想了无数个打开笼屉后的场面,再怎么不成样子她也能够抢救一下。
总之绝对不会让紫米浪费掉。
卖的比肉都贵。
但是,当蒸笼打开后,陈奶奶用筷子戳下去的时候,心都凉了半截。
根本戳不动。
继续蒸了半小时后,陈奶奶的心拔凉拔凉的。
内心深处最后的那点儿希望也破灭了。
蒸出来一锅邦邦硬的石头。
拿出来在桌子上磕都磕不烂,甚至完美模拟出敲门的声音。
一斤的紫米和白面,算是全部浪费掉了。
任凭陈奶奶有天大的本事也无法挽回。
她为逝去的粮食心疼了好大一阵子才振作起来。
打那以后,再也不敢教三兄弟学包子和烧饼了。
厨房内的空间狭小,赵三和斜斜倚在门口,尝了口新鲜出炉、热气腾腾的紫米烧饼。
香甜软糯。
果然做饭是需要天赋的。
“丫头。” 陈奶奶道,“你想不想看那堆石头,奶奶都留着呢。”
说着,陈奶奶转身就去屋里间。
赵三和被传入耳中的话一噎,慌慌张张站直身体:“不是吧,奶奶,当时不是说都扔了吗?”
明明都扔进垃圾堆里了,怎么还有。
张建国和陈涛身体同样一个激灵,那可是他们人生极大的黑历史。
姜鸣夏的眼睛在三兄弟脸上来回巡视,好笑道:“哦———,原来你们三个还会因为这事儿害羞啊。”
赵三和被一双灼灼明亮的大眼睛盯的脸红,分不清是为什么羞红,他微微偏头,不敢对视。
话多的张建国不好意思地挠头:“这当然了。”
“当时我还不信,私底下找了好多亲戚问,还有没有其他人把包子馒头之类的东西蒸的硬邦邦的,总不能只有我们三个。”
张建国扶额无语:“问了一圈后,竟然真的只有我们三个。”
那时的震惊程度不亚于地上捡了一张大团结。
四人说话间,陈奶奶已经从里屋翻找出来了一个黑色布袋。
她抱在怀里打开:“当然要留着了,这些可都是粮食,怎么能够糟蹋粮食。”
陈奶奶用不赞同的眼神看着几人:“你们会扔我就不会捡吗?往前倒三十年,一粒米都要掰成十粒来吃,好好的粮食扔了做什么?”
姜鸣夏看陈奶奶一眼,浅浅的眼眸染上几分探究的意味。
陈奶奶六十多岁,经历了社会变迁的各种风风雨雨。
思想不守旧古板,但是又保留了很多传统思想。
根本无法吃进肚里的“石头”被永久保存着,只因为那是粮食。
纵然不能吃,也见不得人浪费粮食。
姜鸣夏从陈奶奶怀中拿了一个圆盘,另一只手屈起指关节敲敲,撞击声清脆叮当响:“好神奇,这么多年还保存完好,没有虫蛀没有老鼠偷吃。”
“想偷吃怕是也无从下嘴。” 陈奶奶偷笑,“说不定老鼠来了也认为是石头呢。”
姜鸣夏笑得不行。
“奶奶,不都是扔进垃圾堆了吗?留着也没什么用处呀。” 赵三和语重心长,试图把不堪入目的黑历史驱逐出去。
陈奶奶哼了一声:“你们这群孩子啊。不当家不知到柴米油盐贵,再怎么没有用也是粮食。”
“也许现在用不上,但是没说以后也用不上。先放着,说不定以后就会有用了。”
姜鸣夏和奶奶站在同一边,赞同道:“奶奶说得对,以后说不定哪天就会用上了,拿来垫桌子也不是不可以。”
【这些烧饼怎么做的如此光滑平整的,比模子印出来的还要整齐,太搞笑了吧】
【哈哈哈哈哈哈】
听到姜鸣夏大笑心声的赵三和:“……”
倒也不必嘲笑这么久。
烧饼当然表面光滑平整了,那些可都是他拿搪瓷缸子压出来的。
当时他们无法驯服擀面杖的他们仨,用手掌按压了许久,根本没有办法做出来平整的烧饼。
思来想去,想到了搪瓷缸子。
大小和烧饼差不多,底面还没有掌心凹凸不平的纹路,再合适不过。
制作加工的过程任凭姜鸣夏百般好奇,也没能让赵三和开口讲出。
真的让她知道了,怕不是会一直在心中嘲笑。
为防止张建国与陈涛两人把加工过程泄露,赵三和转移话题:“对了,我想到了赚钱的好办法,但是目前只想到一半。”
【哦——哦———多么生硬的转移话题,三哥好好玩儿】
赵三和小指掏掏耳朵,世界真的好吵闹。
陈涛对赚钱最感兴趣了:“三哥,什么好办法。”
生活的压力大,他迫切需要赚钱。
甚至高中都不想上,初中毕业的时候就想要读书。
奶奶一直不同意,坚持要他一直读书,还说钱的事情不需要他操心,只要努力考个好大学就行。
这些年来,陈涛逼着自己读书,刻苦努力,根本不敢不努力。
他怕自己辜负了奶奶一根竹条一根竹条攒下来的钱。
生活的重担压在奶奶年迈的肩膀上,陈涛迫不及待想要成年长大,替奶奶扛下未来的风雨。
街道办给的零碎活计只能勉勉强强糊口,他想要给奶奶更好的生活。
这些年,三哥时常来他家吃饭,说饭菜有家的味道。
其实陈涛都知道,三哥是想要他安心收下买菜钱。
三哥见识远大,他说的赚钱的好办法,那一定就是好办法。
在四双期待的眼睛注视下,赵三和掷地有声:“摆——地——摊。”
张建国单手托下巴:“嗯——三哥,我问下你说的这个摆地摊,和咱们现在帮助奶奶一起去的摆地摊是同一个吗?”
他们兄弟三哥有时间也会帮助陈奶奶一起看摊儿,不过上学期间,陈奶奶禁止他们过多帮忙,不能耽误学习。
“差不多。” 赵三和思索了一下。
南城摆地摊的现在多是聚集在一处,纵横四条街道。
摆地摊赚钱,但多为人不齿。
大多数家庭更愿意自家孩子接班进入工厂工作,端铁饭碗,当正式工人。
厂里工作稳定且福利待遇好,工厂包分配住房,家属院内部托儿所、诊所等各种设施完善,住在家属院完全不需要操心,生病还会有工厂报销。
厂里每年还会有各种活动,厂内单身青年会有各种联谊活动解决个人生活上的问题。
总的来说,各个方面都很好,成为工人是多数人向往的工作。
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工厂的招聘越来越严格。
招聘的名额也越来越少,多是顶岗接班。
人总是要活着,为了生活努力奋斗。
所以在没有办法成为正式工人的时候,也要想尽各种办法赚钱生活。
摆摊的队伍从前几年的零星几个人,到现在的占据四条街道,已经相当庞大。
但是仍然为大众不耻。
多的是瞧不起摆摊小商贩的人,但无法否认,摆摊真的赚钱。
只要舍得下脸面,肯努力,稍微有些头脑,赚钱都不是问题。
“这应该也不怎么赚钱吧。” 张建国犹豫着说道。
奶奶摆摊卖竹筐,这些年赚来的钱都勉强糊口。
摆摊一晚上最多卖出去三四个,一整夜不开张是常态。
张建国也听说过摆摊赚钱,可他不懂,奶奶这也不赚钱啊。
怎么三哥也在说赚钱。
“只是奶奶不赚钱。” 陈奶奶在一旁解释说。
自古讲究财不外露。
谁会把自己赚取多少钱广而告之呢。
但是陈奶奶仍然会从他们举手投足间判断出来。
原先在她旁边摆摊卖菜包的那个,卖剩下的贱卖也不肯自己吃,饿着肚子喝水充饥。
现在饿了随手就会拿出刚出炉的菜包填饱肚子。
不赚钱的话,肯定仍然是和先前那般舍不得吃穿。
不过这些,陈奶奶从来不和外人讲。
要想长久的在那里摆摊,要多看少说。
虽然话不中听,但是不得不承认,奶奶说的是正确的。
只是她摆摊卖的东西不赚钱,不代表其他摊位上不赚钱。
赵三和点头,解释道:“咱们也要每天摆摊,不过需要仔细想想到底卖什么。”
这也是为什么他只想到了一半。
最重要的一半还没有想出来。
对于未来的规划很重要,没有目标茫无目的不仅不赚钱,搞不好还会把他们几个搞破产。
本就不富裕,再赔钱进去岂不是要四处流浪。
张建国向来想的不多,他无条件信任自己的两个兄弟。
知道赚钱后,他松了口气,随口道:“卖吃的,咱奶这么好的手艺,鸣夏不也学会了,不卖吃的可惜了。”
紫米烧饼谁会不爱呢?他一顿恨不能吃八个。
赵三和给了张建国脑袋一个栗子,抬头看了看他无辜又可怜的表情:“想什么呢?紫米烧饼比肉还贵,人家有钱不先紧着买肉买什么烧饼,他脑子没事儿吧。”
赵三和皱眉,更想说的是张建国脑子没事儿吧,他们仨厨艺都不行,根本帮不上忙,将来真的卖紫米烧饼,姜鸣夏一人肯定忙不过来。
而且万一中间因为各种原因姜鸣夏没法做烧饼,他们这条路就断了。
总的来说,各种吃食都不行。
还要另择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