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临近秋闱,数以万计的读书人从各州县奔赴省城,参加三年一次的大考。
若是得中举人,那便是半只脚踏进了衙门。之后入仕为官,可不逍遥自在。即使每一千人中仅可能有八人得中,仍有无数考生相信自己就是那其中一位“文曲星”,甚至为此蹉跎半生。
“细数皮囊千种碌碌庸庸争做最出众,世人一生负重结局懵懂都还在途中。”
有书生被摊位前的字联吸引,走进更是发现摊主戴着一张铁皮面具,倒是奇怪。
摊位上买的是一些文人东西,有字迹不一的各类书法帖,也有制作精美的书签,只不过都不是名家作品。路过的人若是喜欢,买下来也不需要花多少银钱。
像他一样到摊位前的人不少,书生虽拮据但还是愿意买上一幅的。
灵歌今日空闲,在街道乱逛。她爱往热闹处凑,看摊位前围了人,立马走了过去。台面上摆着的小东西眼熟,常晏送过她这种书签。摊主更是熟悉,虽然带着面具,还特意变了口音,但这人“是常晏吧!”
惊喜之下想喊出姓名,却突然意识到常晏带着面具,大概是不想被人认出来。
不如等人少再聊。于是随手拿起一个,付好银钱,欢欢喜喜的又跑远了。她记得城西那家糖画好看,再买一些送给常晏。
不久,天边渐渐呈现出柔和的橙黄色光芒,阳光照得人心里暖融融的。
常晏估摸着时间开始收摊,今日倒是碰上了几位熟人,这些东西是同他交好的友人一起做的。
许多考生提前到邕京备考,日久因为钱两不足,便合计一起租了一栋楼院。随着考生日渐增多,楼院也渐渐出名,平日会办些诗词活动。
楚文允很喜欢往那处跑,常晏更是喜欢一些人摆出来交流的作品。他提议不如做些物品出来售卖,这样也可以解决钱的问题。
大雍朝人人附庸风雅,读书人喜欢收集书法,妇人小姐偏爱精致讨巧的书签。实际售卖效果不错,这几天城内人多,他们便商量着多安排一些摊位。
常晏每日课业结束就过来帮忙,但因为父亲不喜他做这些,干脆遮住面容避免麻烦。
霞光熠熠,行人渐少,街道上的红衣女子格外显眼。
灵歌拿着糖画,匆匆往这处赶。怪她觉得有趣,多看老人画了几张老虎、梅花、金桂什么的,不知道人还在不在。霞光跳动在她身上,糖画晶莹,浮光流动,裙摆仿佛也染上了琥珀色。
一见到常晏,走近,先把糖画递了过去,“不知道你喜欢什么,我多拿了几样。”见他一时没有答话,灵歌凑得更近了,小声疑惑道:“常晏?”
常晏像是可以看到灵歌眼中倒映着的自己,面上一红,惊讶之下后退一步,下意识开口:“姑娘认错人了。”他带着面具。
面前人直接把一枝桂花糖塞到他手中,眼眸微弯,“我认识你啊,这根桂花很漂亮。”
常晏反应过来,不管小姑娘是怎么认出自己的,他也没必要装作不认识她。手中的糖画确实很美,小时候父亲经常会买来,拿给他与娘亲,琥珀色,晶莹透亮。
他再开口,已是用了本音:“谢谢,我很喜欢。”
灵歌欢喜转身帮忙收摊,她没有多过问面具的事,只是突然看到一副字迹好看的帖子,想到自己那鸡爪印一样,歪七扭八的字,面上抑制不住地羡慕。把它拿起细看,小声嘀咕:“要是我也能写成这样,就好了。”
常晏暗中注意着灵歌,他听到了,那幅字是他的。
“我可以教你”话一出口,两人都微愣。
常晏匆忙找补:“你喜欢的话,可以拿几幅字回去,旁人练字都会用来临摹。”
灵歌疑惑,临摹是什么?不过有人愿意教她写字诶!她当即朗声答:“好啊,常晏你就教教我吧。”
她认真看着眼前人,眼里溢出期待,以往这时不管什么要求,姐姐们都会帮她。
不出意料,常晏答应了,两人都笑了起来。
她不知道的是,常晏总是君子端方守礼,往后教她练字时,却会很耐心的,亲自纠正她笔法错误。他们离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近,近到可以感受到身旁人呼出的热气。而她只会窃喜。
***
常晏刚回府就被父亲叫去书房问话,17岁的他第一次参加科考,父亲比以往更加重视。
他理了理衣袖,伸手推开房门。常大人依旧在桌案上提笔写字,意外的是母亲也在。
见他进来,搁下笔,缓声道:“你母亲煮了酒酿圆子,来盛一碗尝尝。”
常夫人不经常下厨,今日倒是难得,父亲看起来很是高兴。
近日他总是晚归,旁人若问起,都会说自己在学堂同朋友一起备考。
“还有五日就是秋闱,这几日就不必去太学了。”
“儿子知道。”
“好好准备,我儿有那个本事得中。”
……
常晏垂眸,碗中酒酿渐凉。一旁母亲起身拉他坐下,看起来很是担忧,“娘给你多做些吃食,科考那九日辛苦,娘也不能去看你。”
“没事的”常晏淡声答。
十年寒窗,最后所有人都会步入那一方狭小考室。书生的世界很小,一纸一笔一砚,十年便是一卷,而他比大多数人都要幸运。
若是得中举人,那便是半只脚踏进了衙门。之后入仕为官,可不逍遥自在。即使每一千人中仅可能有八人得中,仍有无数考生相信自己就是那其中一位“文曲星”,甚至为此蹉跎半生。
“细数皮囊千种碌碌庸庸争做最出众,世人一生负重结局懵懂都还在途中。”
有书生被摊位前的字联吸引,走进更是发现摊主戴着一张铁皮面具,倒是奇怪。
摊位上买的是一些文人东西,有字迹不一的各类书法帖,也有制作精美的书签,只不过都不是名家作品。路过的人若是喜欢,买下来也不需要花多少银钱。
像他一样到摊位前的人不少,书生虽拮据但还是愿意买上一幅的。
灵歌今日空闲,在街道乱逛。她爱往热闹处凑,看摊位前围了人,立马走了过去。台面上摆着的小东西眼熟,常晏送过她这种书签。摊主更是熟悉,虽然带着面具,还特意变了口音,但这人“是常晏吧!”
惊喜之下想喊出姓名,却突然意识到常晏带着面具,大概是不想被人认出来。
不如等人少再聊。于是随手拿起一个,付好银钱,欢欢喜喜的又跑远了。她记得城西那家糖画好看,再买一些送给常晏。
不久,天边渐渐呈现出柔和的橙黄色光芒,阳光照得人心里暖融融的。
常晏估摸着时间开始收摊,今日倒是碰上了几位熟人,这些东西是同他交好的友人一起做的。
许多考生提前到邕京备考,日久因为钱两不足,便合计一起租了一栋楼院。随着考生日渐增多,楼院也渐渐出名,平日会办些诗词活动。
楚文允很喜欢往那处跑,常晏更是喜欢一些人摆出来交流的作品。他提议不如做些物品出来售卖,这样也可以解决钱的问题。
大雍朝人人附庸风雅,读书人喜欢收集书法,妇人小姐偏爱精致讨巧的书签。实际售卖效果不错,这几天城内人多,他们便商量着多安排一些摊位。
常晏每日课业结束就过来帮忙,但因为父亲不喜他做这些,干脆遮住面容避免麻烦。
霞光熠熠,行人渐少,街道上的红衣女子格外显眼。
灵歌拿着糖画,匆匆往这处赶。怪她觉得有趣,多看老人画了几张老虎、梅花、金桂什么的,不知道人还在不在。霞光跳动在她身上,糖画晶莹,浮光流动,裙摆仿佛也染上了琥珀色。
一见到常晏,走近,先把糖画递了过去,“不知道你喜欢什么,我多拿了几样。”见他一时没有答话,灵歌凑得更近了,小声疑惑道:“常晏?”
常晏像是可以看到灵歌眼中倒映着的自己,面上一红,惊讶之下后退一步,下意识开口:“姑娘认错人了。”他带着面具。
面前人直接把一枝桂花糖塞到他手中,眼眸微弯,“我认识你啊,这根桂花很漂亮。”
常晏反应过来,不管小姑娘是怎么认出自己的,他也没必要装作不认识她。手中的糖画确实很美,小时候父亲经常会买来,拿给他与娘亲,琥珀色,晶莹透亮。
他再开口,已是用了本音:“谢谢,我很喜欢。”
灵歌欢喜转身帮忙收摊,她没有多过问面具的事,只是突然看到一副字迹好看的帖子,想到自己那鸡爪印一样,歪七扭八的字,面上抑制不住地羡慕。把它拿起细看,小声嘀咕:“要是我也能写成这样,就好了。”
常晏暗中注意着灵歌,他听到了,那幅字是他的。
“我可以教你”话一出口,两人都微愣。
常晏匆忙找补:“你喜欢的话,可以拿几幅字回去,旁人练字都会用来临摹。”
灵歌疑惑,临摹是什么?不过有人愿意教她写字诶!她当即朗声答:“好啊,常晏你就教教我吧。”
她认真看着眼前人,眼里溢出期待,以往这时不管什么要求,姐姐们都会帮她。
不出意料,常晏答应了,两人都笑了起来。
她不知道的是,常晏总是君子端方守礼,往后教她练字时,却会很耐心的,亲自纠正她笔法错误。他们离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近,近到可以感受到身旁人呼出的热气。而她只会窃喜。
***
常晏刚回府就被父亲叫去书房问话,17岁的他第一次参加科考,父亲比以往更加重视。
他理了理衣袖,伸手推开房门。常大人依旧在桌案上提笔写字,意外的是母亲也在。
见他进来,搁下笔,缓声道:“你母亲煮了酒酿圆子,来盛一碗尝尝。”
常夫人不经常下厨,今日倒是难得,父亲看起来很是高兴。
近日他总是晚归,旁人若问起,都会说自己在学堂同朋友一起备考。
“还有五日就是秋闱,这几日就不必去太学了。”
“儿子知道。”
“好好准备,我儿有那个本事得中。”
……
常晏垂眸,碗中酒酿渐凉。一旁母亲起身拉他坐下,看起来很是担忧,“娘给你多做些吃食,科考那九日辛苦,娘也不能去看你。”
“没事的”常晏淡声答。
十年寒窗,最后所有人都会步入那一方狭小考室。书生的世界很小,一纸一笔一砚,十年便是一卷,而他比大多数人都要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