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父亲的要求,秋闱之前常晏一直待在家中备考,没有去学堂,也没再去醉红楼,只是会托楚文允送些练字需要的东西给灵歌。
灵歌蔫蔫地白天练琴,晚上学字,自从上次街上偶遇常晏之后,已经有十天没有见到他人影。期间她担心过常晏闭门不出是不是生病了,后来听楚文允谈起,才知道人族一生有非常重要的考试,而考试时间就在这几天了。
邕京街道上的行人越来越多,马车环绕停靠在贡院周围,送考亲人在一旁徐徐叮嘱,书生提着行李跟上队伍入院。
搜检士兵守在门前,严格搜查着每一位入院者。凡是搜得作弊者一人,就可以得到一两银子的奖励,两位士兵不厌其烦,总会有那么几个聪明人夹带经文,甚至把其抄在里衣上。
搜检过后,沿着石板路走进整齐排列的考室,灰墙林立,在一座院内划出了数百个四方隔间。常晏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考室,楚文允也在西院,与他相隔不远。
隔间大小不到两平米,只能容得下一人一桌。即使早早做好了心理准备,亲眼见到还是会有些惊讶,常晏心想“或许晚上他可以睡在桌子上。”
考试内容主要是《三经新义》,题目涉及贴经、墨义、诗赋、经学还有策论。贴经与墨义考查的仅仅只是记忆力,若是有人能把经文倒背如流,那么下笔都不带怕的。
不过填空默写比较繁琐,常晏自拿起笔后一直没有停下书写,他的记忆力不是很好,但大部分的句子都能写上。不知不觉日头西落,金光从缝隙撒入墙内,落在纸面上,常晏总算停笔,拿起搁在一旁的墨块,重新研墨。
周围各种细微的声响好似被放大了,风声,水声,以及隔壁传来的自言自语。右边隔间的考生是一位瘦弱书生,此时正反复默念着一段句子,试图记起以往背下的之乎者也。
到了晚上,周围更加嘈杂,虫鸣声如同一锅煮沸的开水。常晏用木板把桌面加长,铺好被褥,斜躺在上面。他闭紧双眼,但衣物隔绝不了外界的噪音,他像是被放进了那锅沸水里。
直到一阵歌声响起,奇异的旋律,模糊不清,声音好似把人轻轻托起,再逐渐跌入梦境。常晏在歌声中睡着了。
九日后,所有人出院,入目所见皆是面容憔悴,衣冠潦草,更有人直接晕在了院门口。托歌声的福,常晏眼下的青灰还不算重,他快步走向马车,现在最重要的事是回家沐浴,他怕自己也会被身上的味道熏晕。
换好衣服后,楚文允来找他,两人聊起了这次的策论,关于选贤任官和灾害治理,题目有些难度。谈到诗赋,楚文允更是表现得相当自信,兴致勃勃地当场写出一份拿给常晏看。
最后常晏请客,两人一同去醉红楼吃酒。此时的醉红楼热闹非凡,一楼的桌椅上坐满了人,有像他们一样刚考完的书生,还有趁秋闱热闹入京的各类生意人。
台上唱着地方特色歌谣,乐曲声悠悠入耳。练琴多日,灵歌总算可以和师父一同上台,即便今日人多,曲目也多,她弹得格外卖力。
常晏不经意谈起晚上传入贡院的歌声,楚文允觉得奇怪,他晚上可没听到什么歌声,调笑道:“莫不是你耳朵太灵了,听到了醉红楼里的歌。”
那歌声特别,倒像是志怪小说幻境里才会有的。常晏轻笑,继续端起酒杯喝酒,回应道:“或许吧。”
放榜日,礼部贡院外车马喧闹,人头攒动。时辰将至,便见两名身着红色官服的官员,手持金榜,步履稳健,走出贡院。
随着一阵锣鼓声响,官员在东墙边站定,将金榜张贴于墙上,上书:“崇宁四年九月初二,秋闱入榜者一百三十人……”黄纸、红章、黑字,规整罗列着上百位考生姓名。
人群蜂拥上前,抬高脑袋,扬长脖子,从榜单上一列又一列看去。忽有一人伏地大笑,高呼得中,他的名字排在第五。周围人向其道贺,那人起身致谢,原是一位四旬左右男子,两鬓黑发已渐白。
之后呼声接连不断,却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还有闲心在这喝茶,不去看榜?”楚文允拿过常晏手中的茶杯,轻放置桌上。
常晏从茶楼往外看去,此时贡院旁人群散去,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拥挤,不过这个距离可看不清榜上黑字。
“又不急于一时,得不得中都是定数。”常晏说着,重新沏了一杯白茶,递予好友,示意他尝一口味道。
意外地比平时茶叶好喝,一杯茶水入喉,清香弥漫,舌尖回甘。桌前水雾袅袅,楚文允坐到了常晏对面,手指轻叩桌面道:“这茶倒不错,我有预感这次能中,若是灵验了,下次请你吃一顿。”
正如楚文允所想,他的名字入了金榜,并且位列前百,而常晏排在他后几十列,刚好是第一百名。
灵歌蔫蔫地白天练琴,晚上学字,自从上次街上偶遇常晏之后,已经有十天没有见到他人影。期间她担心过常晏闭门不出是不是生病了,后来听楚文允谈起,才知道人族一生有非常重要的考试,而考试时间就在这几天了。
邕京街道上的行人越来越多,马车环绕停靠在贡院周围,送考亲人在一旁徐徐叮嘱,书生提着行李跟上队伍入院。
搜检士兵守在门前,严格搜查着每一位入院者。凡是搜得作弊者一人,就可以得到一两银子的奖励,两位士兵不厌其烦,总会有那么几个聪明人夹带经文,甚至把其抄在里衣上。
搜检过后,沿着石板路走进整齐排列的考室,灰墙林立,在一座院内划出了数百个四方隔间。常晏很快找到了自己的考室,楚文允也在西院,与他相隔不远。
隔间大小不到两平米,只能容得下一人一桌。即使早早做好了心理准备,亲眼见到还是会有些惊讶,常晏心想“或许晚上他可以睡在桌子上。”
考试内容主要是《三经新义》,题目涉及贴经、墨义、诗赋、经学还有策论。贴经与墨义考查的仅仅只是记忆力,若是有人能把经文倒背如流,那么下笔都不带怕的。
不过填空默写比较繁琐,常晏自拿起笔后一直没有停下书写,他的记忆力不是很好,但大部分的句子都能写上。不知不觉日头西落,金光从缝隙撒入墙内,落在纸面上,常晏总算停笔,拿起搁在一旁的墨块,重新研墨。
周围各种细微的声响好似被放大了,风声,水声,以及隔壁传来的自言自语。右边隔间的考生是一位瘦弱书生,此时正反复默念着一段句子,试图记起以往背下的之乎者也。
到了晚上,周围更加嘈杂,虫鸣声如同一锅煮沸的开水。常晏用木板把桌面加长,铺好被褥,斜躺在上面。他闭紧双眼,但衣物隔绝不了外界的噪音,他像是被放进了那锅沸水里。
直到一阵歌声响起,奇异的旋律,模糊不清,声音好似把人轻轻托起,再逐渐跌入梦境。常晏在歌声中睡着了。
九日后,所有人出院,入目所见皆是面容憔悴,衣冠潦草,更有人直接晕在了院门口。托歌声的福,常晏眼下的青灰还不算重,他快步走向马车,现在最重要的事是回家沐浴,他怕自己也会被身上的味道熏晕。
换好衣服后,楚文允来找他,两人聊起了这次的策论,关于选贤任官和灾害治理,题目有些难度。谈到诗赋,楚文允更是表现得相当自信,兴致勃勃地当场写出一份拿给常晏看。
最后常晏请客,两人一同去醉红楼吃酒。此时的醉红楼热闹非凡,一楼的桌椅上坐满了人,有像他们一样刚考完的书生,还有趁秋闱热闹入京的各类生意人。
台上唱着地方特色歌谣,乐曲声悠悠入耳。练琴多日,灵歌总算可以和师父一同上台,即便今日人多,曲目也多,她弹得格外卖力。
常晏不经意谈起晚上传入贡院的歌声,楚文允觉得奇怪,他晚上可没听到什么歌声,调笑道:“莫不是你耳朵太灵了,听到了醉红楼里的歌。”
那歌声特别,倒像是志怪小说幻境里才会有的。常晏轻笑,继续端起酒杯喝酒,回应道:“或许吧。”
放榜日,礼部贡院外车马喧闹,人头攒动。时辰将至,便见两名身着红色官服的官员,手持金榜,步履稳健,走出贡院。
随着一阵锣鼓声响,官员在东墙边站定,将金榜张贴于墙上,上书:“崇宁四年九月初二,秋闱入榜者一百三十人……”黄纸、红章、黑字,规整罗列着上百位考生姓名。
人群蜂拥上前,抬高脑袋,扬长脖子,从榜单上一列又一列看去。忽有一人伏地大笑,高呼得中,他的名字排在第五。周围人向其道贺,那人起身致谢,原是一位四旬左右男子,两鬓黑发已渐白。
之后呼声接连不断,却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愁。
“还有闲心在这喝茶,不去看榜?”楚文允拿过常晏手中的茶杯,轻放置桌上。
常晏从茶楼往外看去,此时贡院旁人群散去,不再像一开始那样拥挤,不过这个距离可看不清榜上黑字。
“又不急于一时,得不得中都是定数。”常晏说着,重新沏了一杯白茶,递予好友,示意他尝一口味道。
意外地比平时茶叶好喝,一杯茶水入喉,清香弥漫,舌尖回甘。桌前水雾袅袅,楚文允坐到了常晏对面,手指轻叩桌面道:“这茶倒不错,我有预感这次能中,若是灵验了,下次请你吃一顿。”
正如楚文允所想,他的名字入了金榜,并且位列前百,而常晏排在他后几十列,刚好是第一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