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的夜晚很安静,偶尔能听到楼下远处散步回来的游客说话的声音,远处三三两两的灯火,也在风吹动的树枝下摇曳。我们躺在各自的躺椅上,都昂着头,看着深邃的天幕上繁星点点。上一次这样躺着看星星,已经是很多很多年前了。
“今晚的星星很美。”书音感叹道,又伸手出来指向一颗,向我说道:“予安,你看那个颗星星,一直在闪呀闪的。”我向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果真,那颗星星很大,一直在闪动着。“你看到了吗?”书音又急切的问,生怕还没等我看到,那颗星星就消失找不到了,“嗯嗯,我看到了,它在闪呀闪呀的。”她开心的开始两只手都举起来比划着。
“你看到牵牛织女星了吗?”我问书音。“还在找,这山里空气好,星星也太多了,眼睛都要看不过来了。”看着她睁大眼睛,一点一点认真找的样子,仿佛又回来到了小时候,那会她也是这样找星星的,过了这么多年,她还是一点都没有变。
“予安,你看!你看!它们在那儿!”书音雀跃起来,仿佛第一次看见星星的孩子,她原本躺着的,这一兴奋直接坐起来了,开心的直拍我的胳膊,又指指天上织女星的方向,我跟着看过去,嘴角也快咧到耳根了。书音的开心,来自于见到了久违的繁星,而我,来自她久违的童真笑容。
于是,我们聊起了小时候的一些事,有些我甚至都快忘记的事,被书音一提,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原本那些在我记忆里几乎快要销声匿迹的小片段,在她的记忆里竟然还那样鲜活。在我懊恼有些事情竟然一时想不起来的时候,书音转过头来,向我说道:“予安,小时候我一直都很羡慕你,羡慕清舟。”
“羡慕我?清舟?”我更不解了,我的家境,当时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是每天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话题,我不懂为什么书音说会羡慕。
“虽然,德叔和郭姨几乎没怎么陪伴你,但你有一个非常非满好的宋奶奶。……而我,从小都不知道身边有奶奶在的滋味。”从书音的眼神里,我能肯定的是,她不是揶揄我,而是真的羡慕了。
书音一家,并不是村里的本地人,大概在我两岁时,他们一家也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听奶奶说是外省,只不过我当时太小,是记不住当时的情况的。只是有记忆以来,书音就是离我最近的玩伴了,每天早晚都能看见她。书音一家搬过来的时候,最初都是说他们那边的家乡话,后面慢慢融入了我们村,也学了我们当地的方言。
书婷姐比我们大好几岁,已经能熟悉的说他们原来的家乡方言,当时书音刚好还是学说话的时候,所以很快过渡到我们当地的方言了,但也导致她后面只能听懂她原来老家的方言,但几乎没听到她说过。这也形成了我们村里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那就是书婷姐和楚伯樊姨在家都是说方言,但书音在家和他们却是说我们当地的方言,但有一点,虽然楚伯和樊姨现在也说我们当地的方言,但仍带有浓浓的外地口音。
书音一家刚来我们村的时候,楚伯和樊姨整天都忙于生计,因为要去镇上一个工厂里上班,所以也是早出晚归的。那时候书婷姐已经开始上一年级了,但书音还没达到上学的年龄,但又没办法跟着父母去上班,所以那时候奶奶主动提出了帮忙照顾她的想法,奶奶说她带我一个人也是带,带我和书音两个也是带。
那时候,我妈也在镇上工厂里上班,和樊姨是同一个车间,所以也比较相熟,再加上隔壁邻居,也熟络得比较快。后来,樊姨和我妈一起去上班后,奶奶就把书音接到我家来,吃穿睡都在我家。那时候清舟还没出生,所以书音也是我唯一的玩伴。
有时候书音是吃过早餐了再过来,有时候是手里拿着包子一边吃一边走进来,再后来干脆是不吃早餐就过来了,自己踮着脚,坐到桌子旁边的椅子上,一脸腼腆的问:“奶奶,我今天来你家吃早餐,好不好?”奶奶也一脸开心的说:“丫头,就等着你呢。”坐在一旁的我,也赶紧把准备好的碗筷递过去给她。
那时候,书音总拿不好筷子,夹东西夹不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就有了一种默契,她想吃的菜离得远的话,她就看我一眼,我也能很快的接收到她的信号,她再用眼神示意我想的是哪道菜,我也会立马给她夹过去。
那时候奶奶还很年轻,精神也非常不错,每天都带着我们在村子里到处溜达,有时候也会带我们去菜地里去种菜浇水,拔草摘菜,这些都是书音非常喜欢的活动。有时候快到中午时,太阳已经非常晒了她都不肯回家,央求着奶奶说再玩会,还没玩够。基本上每天中午,奶奶都会去自己家的鸡舍里,捡几个新下的鸡蛋,变着法的给我们做饭吃。
有时候是蒸鸡蛋羹,上面再浇一小勺生抽,再挖一勺猪油在上面化开,有时候是苦瓜煎蛋,有时候是豆角沫煎蛋,有时候是韭菜煎蛋,有时候是番茄炒蛋,有时候是番茄蛋汤,有时候是丝瓜蛋汤,有时候干脆直接是煎荷包蛋……总之,奶奶能想到的所有关于鸡蛋的做法,我们都吃过了,也都吃不腻。
午饭后,奶奶会哄着我们睡午觉,经常是直接睡在奶奶房间的那张老式木床上,木床四周竖着木架,上面挂着老旧的麻布蚊帐。夏天天热,奶奶舍不得开风扇,她总是给我们用手摇着蒲扇,一下一下的驱赶着炎热。等我们午睡醒来,总能吃到奶奶用凉凉的井水冰镇过的瓜果,她还会告诉我们哪些瓜果是我们哪些去种的。奶奶总会把最甜的果肉,仔细的削出来切成块,用盘子装好,但总让我们都洗净手后才让我们开吃。
下午,奶奶会早早的帮樊姨从菜地里把菜摘回来,教我们怎么择菜,怎么洗菜,虽然那时候我们经常把衣服弄湿,但她从不生气也不批评我们,只会耐心的帮我们再换身干净的衣服,笑着对我们说,下次可仔细着些,就拍拍我们的屁股让我们继续去玩了。
书婷姐放学后,有时候会在路上遇到楚伯樊姨,还有我妈,他们便一起回来,楚伯会过来抱走书音,樊姨也会接过奶奶帮忙整理好的蔬菜,有时候书婷姐也能和吃到我们留给她的瓜果。书音回家后,围墙两边的烟囱都前后飘起炊烟,厨房里大家都开始忙活起来。
有时候我们正吃着晚饭时,樊姨会带着书音或书婷姐一起过来送菜,更多的时候是书音跟着樊姨一起过来,樊姨会端一盘做好的他们家乡的腊肉,或者她的拿手菜,让我们尝尝。奶奶总是说着不必如此,不必如此的话,招呼着他们和我们一起吃饭。趁着我妈和他们聊天时,奶奶总会打开她的老坛盖,拿个碗,每样咸菜都盛上一点,盛得满满的再让我拿去给书音樊姨。樊姨总笑着说端碗满着进来,又满着回来,书音也会笑呵呵地牵牵奶奶的手向她说谢谢,有时候奶奶变腰摸她的头时,她干脆直接给奶奶一个香吻,逗得一众人大笑。
有时候,她们也会带着一些糖果或一些水果罐头过来 ,樊姨免不了总要说感谢奶奶帮衬的话,奶奶一个劲的说举手之劳的事,一边推辞着不肯收,就算好不容易拗不过收下了,过几天又会让我把地里摘的菜,给他们家盛上一大包送过去。奶奶总是说,书音家外地搬过来的,不像我们家那么大的菜地,他们家的菜总是不够吃的。每次送菜过去,樊姨和楚伯也会和我说感谢,有时候也会留我在他们家吃饭。
那两年里,我爸在外省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我和他见面的次数很少,即使过年见到了,也很陌生,我对他的亲切感,远远不及每天见面的楚伯。
“今晚的星星很美。”书音感叹道,又伸手出来指向一颗,向我说道:“予安,你看那个颗星星,一直在闪呀闪的。”我向她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果真,那颗星星很大,一直在闪动着。“你看到了吗?”书音又急切的问,生怕还没等我看到,那颗星星就消失找不到了,“嗯嗯,我看到了,它在闪呀闪呀的。”她开心的开始两只手都举起来比划着。
“你看到牵牛织女星了吗?”我问书音。“还在找,这山里空气好,星星也太多了,眼睛都要看不过来了。”看着她睁大眼睛,一点一点认真找的样子,仿佛又回来到了小时候,那会她也是这样找星星的,过了这么多年,她还是一点都没有变。
“予安,你看!你看!它们在那儿!”书音雀跃起来,仿佛第一次看见星星的孩子,她原本躺着的,这一兴奋直接坐起来了,开心的直拍我的胳膊,又指指天上织女星的方向,我跟着看过去,嘴角也快咧到耳根了。书音的开心,来自于见到了久违的繁星,而我,来自她久违的童真笑容。
于是,我们聊起了小时候的一些事,有些我甚至都快忘记的事,被书音一提,有种恍若隔世的感觉。原本那些在我记忆里几乎快要销声匿迹的小片段,在她的记忆里竟然还那样鲜活。在我懊恼有些事情竟然一时想不起来的时候,书音转过头来,向我说道:“予安,小时候我一直都很羡慕你,羡慕清舟。”
“羡慕我?清舟?”我更不解了,我的家境,当时村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是每天村里人茶余饭后的话题,我不懂为什么书音说会羡慕。
“虽然,德叔和郭姨几乎没怎么陪伴你,但你有一个非常非满好的宋奶奶。……而我,从小都不知道身边有奶奶在的滋味。”从书音的眼神里,我能肯定的是,她不是揶揄我,而是真的羡慕了。
书音一家,并不是村里的本地人,大概在我两岁时,他们一家也是从外地搬迁过来的,听奶奶说是外省,只不过我当时太小,是记不住当时的情况的。只是有记忆以来,书音就是离我最近的玩伴了,每天早晚都能看见她。书音一家搬过来的时候,最初都是说他们那边的家乡话,后面慢慢融入了我们村,也学了我们当地的方言。
书婷姐比我们大好几岁,已经能熟悉的说他们原来的家乡方言,当时书音刚好还是学说话的时候,所以很快过渡到我们当地的方言了,但也导致她后面只能听懂她原来老家的方言,但几乎没听到她说过。这也形成了我们村里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那就是书婷姐和楚伯樊姨在家都是说方言,但书音在家和他们却是说我们当地的方言,但有一点,虽然楚伯和樊姨现在也说我们当地的方言,但仍带有浓浓的外地口音。
书音一家刚来我们村的时候,楚伯和樊姨整天都忙于生计,因为要去镇上一个工厂里上班,所以也是早出晚归的。那时候书婷姐已经开始上一年级了,但书音还没达到上学的年龄,但又没办法跟着父母去上班,所以那时候奶奶主动提出了帮忙照顾她的想法,奶奶说她带我一个人也是带,带我和书音两个也是带。
那时候,我妈也在镇上工厂里上班,和樊姨是同一个车间,所以也比较相熟,再加上隔壁邻居,也熟络得比较快。后来,樊姨和我妈一起去上班后,奶奶就把书音接到我家来,吃穿睡都在我家。那时候清舟还没出生,所以书音也是我唯一的玩伴。
有时候书音是吃过早餐了再过来,有时候是手里拿着包子一边吃一边走进来,再后来干脆是不吃早餐就过来了,自己踮着脚,坐到桌子旁边的椅子上,一脸腼腆的问:“奶奶,我今天来你家吃早餐,好不好?”奶奶也一脸开心的说:“丫头,就等着你呢。”坐在一旁的我,也赶紧把准备好的碗筷递过去给她。
那时候,书音总拿不好筷子,夹东西夹不稳,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我们就有了一种默契,她想吃的菜离得远的话,她就看我一眼,我也能很快的接收到她的信号,她再用眼神示意我想的是哪道菜,我也会立马给她夹过去。
那时候奶奶还很年轻,精神也非常不错,每天都带着我们在村子里到处溜达,有时候也会带我们去菜地里去种菜浇水,拔草摘菜,这些都是书音非常喜欢的活动。有时候快到中午时,太阳已经非常晒了她都不肯回家,央求着奶奶说再玩会,还没玩够。基本上每天中午,奶奶都会去自己家的鸡舍里,捡几个新下的鸡蛋,变着法的给我们做饭吃。
有时候是蒸鸡蛋羹,上面再浇一小勺生抽,再挖一勺猪油在上面化开,有时候是苦瓜煎蛋,有时候是豆角沫煎蛋,有时候是韭菜煎蛋,有时候是番茄炒蛋,有时候是番茄蛋汤,有时候是丝瓜蛋汤,有时候干脆直接是煎荷包蛋……总之,奶奶能想到的所有关于鸡蛋的做法,我们都吃过了,也都吃不腻。
午饭后,奶奶会哄着我们睡午觉,经常是直接睡在奶奶房间的那张老式木床上,木床四周竖着木架,上面挂着老旧的麻布蚊帐。夏天天热,奶奶舍不得开风扇,她总是给我们用手摇着蒲扇,一下一下的驱赶着炎热。等我们午睡醒来,总能吃到奶奶用凉凉的井水冰镇过的瓜果,她还会告诉我们哪些瓜果是我们哪些去种的。奶奶总会把最甜的果肉,仔细的削出来切成块,用盘子装好,但总让我们都洗净手后才让我们开吃。
下午,奶奶会早早的帮樊姨从菜地里把菜摘回来,教我们怎么择菜,怎么洗菜,虽然那时候我们经常把衣服弄湿,但她从不生气也不批评我们,只会耐心的帮我们再换身干净的衣服,笑着对我们说,下次可仔细着些,就拍拍我们的屁股让我们继续去玩了。
书婷姐放学后,有时候会在路上遇到楚伯樊姨,还有我妈,他们便一起回来,楚伯会过来抱走书音,樊姨也会接过奶奶帮忙整理好的蔬菜,有时候书婷姐也能和吃到我们留给她的瓜果。书音回家后,围墙两边的烟囱都前后飘起炊烟,厨房里大家都开始忙活起来。
有时候我们正吃着晚饭时,樊姨会带着书音或书婷姐一起过来送菜,更多的时候是书音跟着樊姨一起过来,樊姨会端一盘做好的他们家乡的腊肉,或者她的拿手菜,让我们尝尝。奶奶总是说着不必如此,不必如此的话,招呼着他们和我们一起吃饭。趁着我妈和他们聊天时,奶奶总会打开她的老坛盖,拿个碗,每样咸菜都盛上一点,盛得满满的再让我拿去给书音樊姨。樊姨总笑着说端碗满着进来,又满着回来,书音也会笑呵呵地牵牵奶奶的手向她说谢谢,有时候奶奶变腰摸她的头时,她干脆直接给奶奶一个香吻,逗得一众人大笑。
有时候,她们也会带着一些糖果或一些水果罐头过来 ,樊姨免不了总要说感谢奶奶帮衬的话,奶奶一个劲的说举手之劳的事,一边推辞着不肯收,就算好不容易拗不过收下了,过几天又会让我把地里摘的菜,给他们家盛上一大包送过去。奶奶总是说,书音家外地搬过来的,不像我们家那么大的菜地,他们家的菜总是不够吃的。每次送菜过去,樊姨和楚伯也会和我说感谢,有时候也会留我在他们家吃饭。
那两年里,我爸在外省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我和他见面的次数很少,即使过年见到了,也很陌生,我对他的亲切感,远远不及每天见面的楚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