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雪又落了十余日。
直到十一月十三的下晚,呜咽朔风忽止,晦暗的天也似被临时堵住窟窿,不再没止歇地扬下雪。
酉时末,更夫刘老二如惯常出门。
只见他提一只磕出几个破角的气死风灯,跛脚行在街巷。
他一路走,一路絮絮念道:“小老儿的膝盖骨肿得比火烧西施的胸脯还高,可疼死我了!这断命的雪,你别再下咯!”
蹒跚走过阳水街,刘老二好奇地看向四门紧合的惠安楼,“哟!邪门了,今晚惠安楼歇这么早?”他奇道,“往日可要闹过子时,一直到天明也有。”
可他并未深思,仅有的心思随着前行的脚步在脑中轻慢淡去——也是,老爷们的事,哪轮得到他刘老二多嘴?
他闷一口葫芦中的浑酒,又往大清河畔走去——
等到巡完方家码头一带,他就能如戏台上的老将军“解甲归田”,回自个的破茅屋打盹。
想到这,他跛行的脚步都变得轻快。
然而,当刘老二从阳水街拐进烟袋巷的一瞬,他忽觉后背没来由地一凉,像有人把脚下的积雪团成圆圆厚厚的一张饼,紧紧贴在了他的脊骨。
刘老二走惯夜路,见过一些神神鬼鬼。
因而,他小心止步,只伸长胳膊,将气死风灯送往三尺之外。
可灯只散出一圈黯淡的晕,不仅没照出前头的路,反显得巷中更加深黑。
就在这时,半空忽然升起一只血红的灯笼。
刘老二的身上霎时冒出一层密密的白毛汗
他双眼圆瞪,张嘴既要呼救,又想求这索命的游魂放了他——他一个老而无用的老鳏夫,魂灵没有二两重,即便吃了也硌牙。
可他的嗓子眼却因极度惊惧,只发出“嗬嗬”的闷响。
然而,就在他快吓得尿溺,“游魂”却开口说话:“谁瞎了眼往里头闯?”“游魂”嗓音粗砺,像一把呲了弦的胡琴,“镔铁局办事,你若还要命,就立即转回去。”
一旁的小吏提着灯笼走近,“贺大人,是打更的刘老二。”他认出因惊惧而佝偻着发颤的鳏夫。
“老子管他是刘老二还是王老三,要误了事,一概提头来见。”贺方自暗处走出。他一手提在腰前,指头上的鸽血红戒指在暗光下幽微如鬼眼。
刘老二当然听过只认财神,阎王老子来了都不管的金水局管事贺方的大名。
他终于找回声音,打着颤道:“大人,小老儿什么都没看见,这就回去了,这就回去!”
说完,他乌七八糟地转过身,认半天才认出自个来时的路。他打起精神,忙一脚深一脚浅地离去。
等到了烟袋巷与阳水街的交口,刘老二见离得远了,便可劲地鼓起勇气,向刚才的回转之地望去——烟袋巷恢复幽深浓黑,它尽头的方家码头也不见光亮。
“不是说镔铁局要办事,怎的没个动静?”刘老二喃喃道。
可下一瞬,他呼了自个一个巴掌,“叫你瞎看,叫你胡乱琢磨。爷爷们的事你懂个驴蛋子!”
他又揉了揉面皮,终于哼着一句“解甲归田谢应酬”离去。
谋划着“解甲归田”的不止更夫刘老二,还有又隐回暗处的金水局管事贺方。
他捏着那枚鸽血红宝石戒指,将之自左至右转三圈,稍停后,又反向转了三圈。
“你们在此等着,方才独孤大人吩咐我一桩要事,我这会紧着去做。”他终于下定决心,吩咐道。
其余人自不会也不敢起疑,他们目送贺方如刘老二一般,消失在烟袋巷与阳水街交口。
今夜的阳水街虽不如往日灯火通明,可比起不见五指的烟袋巷,却仍明光如白昼。
行走其间的贺方生出几分重回人间的心有余悸。
他袖着手走得飞快,只想尽早赶到花楼,与香暖的姑娘畅叙枕间事。更要紧的是,要叫人知晓他贺方,今日并不在方家码头。
想到这,贺方冷笑。
独孤氏还真以为他只将心眼埋进钱串中,是个十足的颟顸之人。
可她忘了,贺方在镔铁局资格最老,比她自个、比巴图林都要来得早。
经他之手磨洗的镔铁刀数难胜计,他只需上手一摸,便能知晓手中的刀是真是赝。
这些年,独孤氏与巴图林瞒着他制出不少赝刀。
他以为他们遵赵氏号令,因而不曾过多言语。
可最近,这二人太过反常。
起先是王序川与文平昌的接连中筹,随后是日夜赶工远超往年数量的镔铁刀疵货,直到前儿二殿下忽至镔铁局押送为江南水军定制的镔铁刀…
每一桩事若单独瞧,只些微地反常,可桩桩件件一串联…贺方不得不多想。
更何况春芳这个蠢女人偷偷变卖自个并不丰盈的家财——他可知道,春芳与独孤氏最信重的巴图林有私情…
这一切的一切叫他困惑,也叫他心惊、警觉。
他虽不知独孤氏意欲何为,可他直觉,这事,他掺和不起。
于是,贺方决心避一避。
若独孤氏事成,他顶多没有功劳,若事败…他便救了自个一命。
贺方一面想,一面加快脚步往花楼而去。
似为印证贺方的不安,他走后不久,烟袋巷与阳水街的交口处闪过重重人影,下一瞬,纷乱的脚步响彻巷中。
红皮灯笼再次亮起。
可这一次,它尚未照明来人,挑灯的老桃木便没来由地“咔嚓”一响,折了两半。
灯笼滚落,烧穿竹骨与血红的灯笼皮。
借着这一簇不大不小的邪火,拦路的镔铁局小吏终于认出领头的妇人。
“嫂…嫂子?”
妇人手执一柄寒光闪闪的狼牙棒,冷声道:“不想死就让开。”
小吏们谨记独孤大人“不可叫任何人靠近”的吩咐,他们虽怕得很,却仍未让出路,“嫂子有何事?前头独孤大人有要事…”
可他没说完,妇人身旁黑影一闪,匠人只觉腹下一股大力传来,再回神之际,他已重重跌落在地。
如他一般的匠人零落哀号,妇人却已领着或持棍棒,或执刀枪的一行人往“不可叫任何人靠近”的方家码头行去。
春汛未至,大清河水位不高。
一截长长的跳板一头连着方家码头,一头搭在高大的福船船腹。
春芳回过头,远望她生于斯、长于斯的保州城。
尽管一切都笼在黑暗中,她仍能清楚地认出,城东最高处是城隍庙中的戏台,每逢初一月半,梆子声滴溜圆转,直传出三里之外。尚有一分光亮的是阳水街,那里有酒菜最贵的惠安楼、滋味最好的饼店,还有琳琅迷人眼的首饰店、绣衣铺子…可阳水街是保州的脸面,却不是她这样的人该去的。
视线再往西,“大梁第一利刃”镔铁局如沉睡的巨狮暂卧在大清河之畔。这里是她,是阿夏,是杏花婶子,还有惊蛰,是无数在卑贱中不甘死去,在绝望中不止哀号的女人最后的喘息之处。
可今日,她将要告别它,或许是永久地告别它。
巴图林虽说过,他们总会回来。可春芳知道,即便日后再回来,那时的春芳再不是如今的她,那时的镔铁局也早已更换主人,淡去熟悉的印记。
那时的相见不是重逢,而是最后的告别。
因而,春芳想再多看它一眼。
“独孤大人已上船了,咱们也该走了。”巴图林劝道。
春芳低低应一声,在巴图林的搀扶下走上跳板。
很多年以后,当院中的梨花白了又落、落了又开,当春芳一头乌黑的发变得花白,当她颤巍巍地捧出家中存了好久的芝麻糖分给偶然走错来到她的小院的幼儿时,春芳想,那或许是她最接近幸福的一刻。
可也只是接近,她从没有实在地拥有过。
“专勾人汉子,遭千人骂、万人骑的臭biao子,还敢往哪里跑?”高亢的唳骂如暗夜的一声巨雷,忽地响彻忙而不乱的方家码头。
随之而来的是半官半民的一队人。
不知谁燃起火炬,幽微的火光照亮当中的一位妇人时,春芳的双腿如遇水的纸棍,一下便溶了、软了。
“完了,都完了。”她喃喃道。
巴图林如一尊铁塔挡在春芳身前。可他再神勇,也抵不住江秋棠如愤怒的母狮一般又扑又打——她自小长在镖局,一身功夫叫身为总镖头的父亲练得精粹。
若用上全力,巴图林并不怕她。
但江秋棠双眼发红,豆大的泪伴着拳头一齐落在他身上。巴图林架着她的手不觉就短了力气。
江秋棠狠狠一擦眼泪,她愈战愈勇,沿着码头与福船之间的跳板,将这对狗男女推搡到了甲板。
依照原先的安排,独孤氏由秀儿陪着先上了福船。码头剩余的装卸由巴图林收尾。
可如今巴图林自身难保,码头上的其余人群龙无首,江秋棠身后的镖师与程子衣府兵没费多少功夫,便紧随她上了甲板。
福船之上自不如码头散漫,江秋棠一行很快叫人团团围住。
人群之中,她挺直脊背。
“巴图林,当年我父亲行镖救了重伤的你。我江家早言明,不是挟恩图报之辈,你爱回哪回哪去。是你自个说看上了我,要入赘我家。”随着她说话,其余人声渐止,唯余浩浩江水偶有微鸣,“我信了你。”
她猩红的眼中又有泪落下,“嫁给你后,我既要行镖,又要做好你的夫人,做好孩子们的母亲,我没喊过一个累字…可你这样对我?”
巴图林沉默着,不敢直视。
但这沉默在江秋棠眼中却是抵抗,是挑衅,“巴图林!”她架起手中的狼牙棒,直向他面门掠去:“你要带着她去哪里?你若还剩一分骨气、一点脸面,怎能动家中的一分银钱?”
此言一出,围观的不论是江秋棠这头的镖师,还是巴图林那头的文氏之人俱哗然。
喁喁私语在人群间蔓延。
直到十一月十三的下晚,呜咽朔风忽止,晦暗的天也似被临时堵住窟窿,不再没止歇地扬下雪。
酉时末,更夫刘老二如惯常出门。
只见他提一只磕出几个破角的气死风灯,跛脚行在街巷。
他一路走,一路絮絮念道:“小老儿的膝盖骨肿得比火烧西施的胸脯还高,可疼死我了!这断命的雪,你别再下咯!”
蹒跚走过阳水街,刘老二好奇地看向四门紧合的惠安楼,“哟!邪门了,今晚惠安楼歇这么早?”他奇道,“往日可要闹过子时,一直到天明也有。”
可他并未深思,仅有的心思随着前行的脚步在脑中轻慢淡去——也是,老爷们的事,哪轮得到他刘老二多嘴?
他闷一口葫芦中的浑酒,又往大清河畔走去——
等到巡完方家码头一带,他就能如戏台上的老将军“解甲归田”,回自个的破茅屋打盹。
想到这,他跛行的脚步都变得轻快。
然而,当刘老二从阳水街拐进烟袋巷的一瞬,他忽觉后背没来由地一凉,像有人把脚下的积雪团成圆圆厚厚的一张饼,紧紧贴在了他的脊骨。
刘老二走惯夜路,见过一些神神鬼鬼。
因而,他小心止步,只伸长胳膊,将气死风灯送往三尺之外。
可灯只散出一圈黯淡的晕,不仅没照出前头的路,反显得巷中更加深黑。
就在这时,半空忽然升起一只血红的灯笼。
刘老二的身上霎时冒出一层密密的白毛汗
他双眼圆瞪,张嘴既要呼救,又想求这索命的游魂放了他——他一个老而无用的老鳏夫,魂灵没有二两重,即便吃了也硌牙。
可他的嗓子眼却因极度惊惧,只发出“嗬嗬”的闷响。
然而,就在他快吓得尿溺,“游魂”却开口说话:“谁瞎了眼往里头闯?”“游魂”嗓音粗砺,像一把呲了弦的胡琴,“镔铁局办事,你若还要命,就立即转回去。”
一旁的小吏提着灯笼走近,“贺大人,是打更的刘老二。”他认出因惊惧而佝偻着发颤的鳏夫。
“老子管他是刘老二还是王老三,要误了事,一概提头来见。”贺方自暗处走出。他一手提在腰前,指头上的鸽血红戒指在暗光下幽微如鬼眼。
刘老二当然听过只认财神,阎王老子来了都不管的金水局管事贺方的大名。
他终于找回声音,打着颤道:“大人,小老儿什么都没看见,这就回去了,这就回去!”
说完,他乌七八糟地转过身,认半天才认出自个来时的路。他打起精神,忙一脚深一脚浅地离去。
等到了烟袋巷与阳水街的交口,刘老二见离得远了,便可劲地鼓起勇气,向刚才的回转之地望去——烟袋巷恢复幽深浓黑,它尽头的方家码头也不见光亮。
“不是说镔铁局要办事,怎的没个动静?”刘老二喃喃道。
可下一瞬,他呼了自个一个巴掌,“叫你瞎看,叫你胡乱琢磨。爷爷们的事你懂个驴蛋子!”
他又揉了揉面皮,终于哼着一句“解甲归田谢应酬”离去。
谋划着“解甲归田”的不止更夫刘老二,还有又隐回暗处的金水局管事贺方。
他捏着那枚鸽血红宝石戒指,将之自左至右转三圈,稍停后,又反向转了三圈。
“你们在此等着,方才独孤大人吩咐我一桩要事,我这会紧着去做。”他终于下定决心,吩咐道。
其余人自不会也不敢起疑,他们目送贺方如刘老二一般,消失在烟袋巷与阳水街交口。
今夜的阳水街虽不如往日灯火通明,可比起不见五指的烟袋巷,却仍明光如白昼。
行走其间的贺方生出几分重回人间的心有余悸。
他袖着手走得飞快,只想尽早赶到花楼,与香暖的姑娘畅叙枕间事。更要紧的是,要叫人知晓他贺方,今日并不在方家码头。
想到这,贺方冷笑。
独孤氏还真以为他只将心眼埋进钱串中,是个十足的颟顸之人。
可她忘了,贺方在镔铁局资格最老,比她自个、比巴图林都要来得早。
经他之手磨洗的镔铁刀数难胜计,他只需上手一摸,便能知晓手中的刀是真是赝。
这些年,独孤氏与巴图林瞒着他制出不少赝刀。
他以为他们遵赵氏号令,因而不曾过多言语。
可最近,这二人太过反常。
起先是王序川与文平昌的接连中筹,随后是日夜赶工远超往年数量的镔铁刀疵货,直到前儿二殿下忽至镔铁局押送为江南水军定制的镔铁刀…
每一桩事若单独瞧,只些微地反常,可桩桩件件一串联…贺方不得不多想。
更何况春芳这个蠢女人偷偷变卖自个并不丰盈的家财——他可知道,春芳与独孤氏最信重的巴图林有私情…
这一切的一切叫他困惑,也叫他心惊、警觉。
他虽不知独孤氏意欲何为,可他直觉,这事,他掺和不起。
于是,贺方决心避一避。
若独孤氏事成,他顶多没有功劳,若事败…他便救了自个一命。
贺方一面想,一面加快脚步往花楼而去。
似为印证贺方的不安,他走后不久,烟袋巷与阳水街的交口处闪过重重人影,下一瞬,纷乱的脚步响彻巷中。
红皮灯笼再次亮起。
可这一次,它尚未照明来人,挑灯的老桃木便没来由地“咔嚓”一响,折了两半。
灯笼滚落,烧穿竹骨与血红的灯笼皮。
借着这一簇不大不小的邪火,拦路的镔铁局小吏终于认出领头的妇人。
“嫂…嫂子?”
妇人手执一柄寒光闪闪的狼牙棒,冷声道:“不想死就让开。”
小吏们谨记独孤大人“不可叫任何人靠近”的吩咐,他们虽怕得很,却仍未让出路,“嫂子有何事?前头独孤大人有要事…”
可他没说完,妇人身旁黑影一闪,匠人只觉腹下一股大力传来,再回神之际,他已重重跌落在地。
如他一般的匠人零落哀号,妇人却已领着或持棍棒,或执刀枪的一行人往“不可叫任何人靠近”的方家码头行去。
春汛未至,大清河水位不高。
一截长长的跳板一头连着方家码头,一头搭在高大的福船船腹。
春芳回过头,远望她生于斯、长于斯的保州城。
尽管一切都笼在黑暗中,她仍能清楚地认出,城东最高处是城隍庙中的戏台,每逢初一月半,梆子声滴溜圆转,直传出三里之外。尚有一分光亮的是阳水街,那里有酒菜最贵的惠安楼、滋味最好的饼店,还有琳琅迷人眼的首饰店、绣衣铺子…可阳水街是保州的脸面,却不是她这样的人该去的。
视线再往西,“大梁第一利刃”镔铁局如沉睡的巨狮暂卧在大清河之畔。这里是她,是阿夏,是杏花婶子,还有惊蛰,是无数在卑贱中不甘死去,在绝望中不止哀号的女人最后的喘息之处。
可今日,她将要告别它,或许是永久地告别它。
巴图林虽说过,他们总会回来。可春芳知道,即便日后再回来,那时的春芳再不是如今的她,那时的镔铁局也早已更换主人,淡去熟悉的印记。
那时的相见不是重逢,而是最后的告别。
因而,春芳想再多看它一眼。
“独孤大人已上船了,咱们也该走了。”巴图林劝道。
春芳低低应一声,在巴图林的搀扶下走上跳板。
很多年以后,当院中的梨花白了又落、落了又开,当春芳一头乌黑的发变得花白,当她颤巍巍地捧出家中存了好久的芝麻糖分给偶然走错来到她的小院的幼儿时,春芳想,那或许是她最接近幸福的一刻。
可也只是接近,她从没有实在地拥有过。
“专勾人汉子,遭千人骂、万人骑的臭biao子,还敢往哪里跑?”高亢的唳骂如暗夜的一声巨雷,忽地响彻忙而不乱的方家码头。
随之而来的是半官半民的一队人。
不知谁燃起火炬,幽微的火光照亮当中的一位妇人时,春芳的双腿如遇水的纸棍,一下便溶了、软了。
“完了,都完了。”她喃喃道。
巴图林如一尊铁塔挡在春芳身前。可他再神勇,也抵不住江秋棠如愤怒的母狮一般又扑又打——她自小长在镖局,一身功夫叫身为总镖头的父亲练得精粹。
若用上全力,巴图林并不怕她。
但江秋棠双眼发红,豆大的泪伴着拳头一齐落在他身上。巴图林架着她的手不觉就短了力气。
江秋棠狠狠一擦眼泪,她愈战愈勇,沿着码头与福船之间的跳板,将这对狗男女推搡到了甲板。
依照原先的安排,独孤氏由秀儿陪着先上了福船。码头剩余的装卸由巴图林收尾。
可如今巴图林自身难保,码头上的其余人群龙无首,江秋棠身后的镖师与程子衣府兵没费多少功夫,便紧随她上了甲板。
福船之上自不如码头散漫,江秋棠一行很快叫人团团围住。
人群之中,她挺直脊背。
“巴图林,当年我父亲行镖救了重伤的你。我江家早言明,不是挟恩图报之辈,你爱回哪回哪去。是你自个说看上了我,要入赘我家。”随着她说话,其余人声渐止,唯余浩浩江水偶有微鸣,“我信了你。”
她猩红的眼中又有泪落下,“嫁给你后,我既要行镖,又要做好你的夫人,做好孩子们的母亲,我没喊过一个累字…可你这样对我?”
巴图林沉默着,不敢直视。
但这沉默在江秋棠眼中却是抵抗,是挑衅,“巴图林!”她架起手中的狼牙棒,直向他面门掠去:“你要带着她去哪里?你若还剩一分骨气、一点脸面,怎能动家中的一分银钱?”
此言一出,围观的不论是江秋棠这头的镖师,还是巴图林那头的文氏之人俱哗然。
喁喁私语在人群间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