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 章
转日,便是新生儿洗三的日子。
这种日子,王如意这个刚刚生产完的那自然是不用出面的,倒是新生的婴儿得抱出去。
如今,荣国府下一代的子嗣也不算丰,长房不过就一个男丁,二房这儿,连上刚刚出生的这个,也不过就是两个男丁罢了。
贾母又是向来偏爱贾政这个小儿子的,爱屋及乌,对这个新出生的婴儿也得多几分喜爱。
再加上,又是王如意管着家,自然是不可能亏待了自己的孩子,所以这洗三倒是办的盛大。
不仅仅是隔壁的宁国府和在宁荣街后头住着的族人,贾家的老亲们也都请了个遍。像王家这个外家,贾母的娘家史家,那自然是都是来了的。
但四王八公也基本上都来了人,甚至南安太妃都亲自来了,这场面看起来就忒盛大了些。
毕竟说到底,也不过就是国公府二房的嫡次子罢了。这国公府还是不过就是挂了名头罢了。
“老太太也不让人把小哥儿抱出来让我们瞧瞧?这莫不是要馋我们?”南安太妃身份高,辈分也大,又是跟贾母年幼相识,说起话来自然也少几分顾忌。
“是我疏忽了,快让乳母把小哥儿抱出来。”贾母一叠声吩咐道。
大家都是有分寸的,知道这孩子算是他娘高龄生下来的,又听说生得艰难,虽说瞧着壮实,但却也不敢折腾这孩子,不过就是叫乳母抱着,他们看一看罢了。
只有南安太妃顾忌少一点,还拿自己的玉佩略逗了逗孩子,“我怎么瞧着,这孩子长得倒有几分像荣国公。”
南安太妃是贾代善的嫡亲表姐,她说有几分像那自然是这个新出生的小哥儿像荣国公了。
无论是出于奉承南安太妃和贾母还是出于大喜的日子,好歹夸上几句的心态,四周的人都纷纷道,“那想来这个哥儿将来是能跟荣国公那般能文能武的。”
“倒是我来晚了,这是在说什么呢?”李氏就是在这会儿进来的,笑盈盈地问众人道。
“今儿是你外甥的好日子,你这个当舅母的反而来晚了,这可说不过去。”南安太妃笑着打趣道,“可得罚你。”
“罚我给我们外甥送个项圈如何?”李氏笑盈盈地从身边丫鬟的手中接过一个盒子,打开来拿出一个项圈要给小哥儿带上。
时下原本就有舅家给新出生的婴儿送项圈这种规矩,大家倒是也不意外。
但是看到项圈底下坠着的那块玉的时候,就不免惊讶了。
饶是远远地望去,也能看到那块玉的不凡来,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入酥,一看就觉得这块玉价值不凡。
南安太妃忍不住拿起那个项圈来,仔细看了看着玉,才发现那玉上头还雕刻了花纹,正反面还都篆刻了吉祥话。
饶是见惯了好东西的南安太妃,也不免咂舌,“这东西可是个稀罕物件。”
“这样好的玉,舅太太倒是舍得,若是我可舍不得。”邢氏羡慕道
邢氏心里想,外甥到底是外人,若是自己得了这样的好东西,肯定是要收起来留给子孙的,这李氏倒是愿意拿出来送给外甥。
更可惜的是,这东西是二房的,跟自己半点关系都没有。
李氏含笑看了一眼邢氏说道,“嫡亲的外甥,跟我们的儿子也没什么差别了,有什么舍不得的。”
李氏说道这里,大家也了然了,李氏和王子腾也成婚多年,如今膝下也不过就一女。这给外甥自然是舍得的了。
“更何况,我们的嫡亲外甥,难不成还配不得这玉?”李氏笑盈盈地,但这话仿佛如同话里有话一般。
今儿这洗三的主角又是刚刚南安太妃亲自盖章过的长得像已逝的荣国公,难不成大家还能说这孩子配不上这玉?左右李氏都舍得,他们有什么舍不得的。
只是这话落在贾母的耳朵里,却不免让她有点多想,这是娘家人给王氏撑腰吧?,毕竟这儿子生下来也三天了贾政都没去看过,连名字也还没取。
冤孽啊。
贾母想想向来说话每个遮拦的大儿媳妇,再想想不着调的老大和不会拐弯的老二,还有唯一的闺女至今膝下也没个子嗣,只能叹口气希望下一代能有个出息的。
至少现在看来,珠儿读书一道的天份是学里的先生们都夸的,琏儿读书虽不好,但看着就是个机灵的。
不然,将来她可怎么去地下面对国公爷。
幸好,这会儿洗三的吉时也快到了,容不得贾母再胡思乱想了去。
……
洗三结束,作为娘家嫂子李氏自然是要再去探望一下王如意的。
“我借着送项圈的由头,把那玉过了明路,日后便叫咱们小哥儿带着便是。”
“如此就多谢嫂子了,”王如意连忙说道,“如今我不方便,等我好了,我整治上一桌好菜,单独谢谢嫂子。”
“咱们一家子,这有什么好谢的。”李氏摆摆手,又问道,“那周瑞一家如何说?”
“昨儿周瑞家的来我这儿表过忠心了,说是他们一家早就盼着回祖籍去了。”王如意道。
“那倒是忠心,”李氏笑道。周瑞一家不提其他,只说自己一家原本就想着回祖籍去,也给他们找好了打发他们去平安州的理由。
“那我可就把他们一家带回去了?”李氏问王如意道。
谁也难保周瑞家的,什么时候不留心说出了点什么来,倒不如早早地打发了他们去平安州。
“你若有什么要赏赐的,可得赶紧给他们。”李氏叮嘱了一句道。
“我昨儿叫金钏儿给了周瑞家的十锭金子,算是他们去平安州的安家费。”王如意也不瞒李氏。
王家有钱,王如意当初的嫁妆就十分的丰厚,这些年管家又从中捞了不少的好处,王如意的身价自然是十分的丰厚。
为着封口叫他们全家到关外去,这自然是得给足了补偿的,这也是为了叫周瑞一家知道,自己记着他们的好呢。
“你倒是大方。”李氏笑着说道,“我倒是不好落在你后头了,只能也给他们一千两了。”
时下二两银子就够一个普通人家一年的嚼用,王如意给了十锭金子,相当于一千两银子了,都够周瑞一家一辈子的嚼用了,所以李氏才说王如意大方。
“倒是我叫嫂子破费了,到时候我给嫂子补上。”王如意笑着说道。
李氏啐了王如意一口笑道,“呸,难不成我还能差这么点银子?倒不如你那妆匣子里让我挑根簪子去。”
“玉钏儿,你把我的妆匣子拿来,赶紧让舅太太亲自挑一挑。”王如意高声吩咐道。
“那我可就不客气了。”李氏故意道。
李氏莫名觉得,小姑子生了个孩子以后莫名倒是变得合自己的脾胃起来。
李氏原本也就不是贪王如意那么一点首饰,不过从妆匣子里挑了一根白玉的簪子簪在了头上,对着妆匣子上头的镜子照了照,然后笑着说道,“我就说刚刚出门的时候急了些,头上光秃秃的,你瞧瞧,现在是不是好多了。”
“这簪子倒是还真称嫂子。”王如意笑道。
“对了,今儿怎么不见元儿?”李氏问道,“今儿我出门的时候,我们家鸾儿还说要找元春姐姐玩,只可惜她的咳嗽还没好,倒是不好带她出来玩。”
“我叫元儿看顾着她弟弟的洗三礼,原本只是开玩笑,谁料到这孩子是个较真的,今儿还非得特意盯着各处的事。”王如意这话虽说看似抱怨,但实则却是在夸元春。
李氏听出了王如意话里的意思来,面色就有些古怪了,问道,“你是想着让元儿开始学管家了?”
“是啊,元儿这年纪也该学起来了,省得将来出阁了被人糊弄了去。”李氏这话问得叫王如意有些奇怪。
“出阁?那元儿那些琴棋书画不学了?”李氏面色更加奇怪了几分。
“倒也还是得学点琴棋书画陶冶情操,左不过叫元儿半天学这些,半天跟着我学管家也就罢了。”王如意笑道。
“那元儿的规矩不学了?”
“咱们这样的人家,规矩都是从小养出来的,还得特意学?”王如意被李氏这话说的越发云里雾里的。
“妹妹这话的意思,是不打算再送元春去宫里博一博?”李氏凑近了对着王如意说道。
说实话,要是李氏自己,肯定是不愿意送自己膝下的独女去宫中那种见不得人的地方。但小姑子当初一门心思地说元春是大年初一生的好生辰,将来必然是有大造化的。
自家夫君也想着他们这几家中,若是有人在宫中做娘娘,那对家里也有好处,所以还特意大力替小姑子寻摸了宫中退下来的嬷嬷教元春。
这对兄妹满腔热情,李氏自然是不会在这个时候泼冷水的。
可如今小姑子居然突然想通了,不再要求元春上青云路了。
“进宫搏一搏?”王如意愣了一下,这才说道,“元儿也不一定有这么个福分。”
这种日子,王如意这个刚刚生产完的那自然是不用出面的,倒是新生的婴儿得抱出去。
如今,荣国府下一代的子嗣也不算丰,长房不过就一个男丁,二房这儿,连上刚刚出生的这个,也不过就是两个男丁罢了。
贾母又是向来偏爱贾政这个小儿子的,爱屋及乌,对这个新出生的婴儿也得多几分喜爱。
再加上,又是王如意管着家,自然是不可能亏待了自己的孩子,所以这洗三倒是办的盛大。
不仅仅是隔壁的宁国府和在宁荣街后头住着的族人,贾家的老亲们也都请了个遍。像王家这个外家,贾母的娘家史家,那自然是都是来了的。
但四王八公也基本上都来了人,甚至南安太妃都亲自来了,这场面看起来就忒盛大了些。
毕竟说到底,也不过就是国公府二房的嫡次子罢了。这国公府还是不过就是挂了名头罢了。
“老太太也不让人把小哥儿抱出来让我们瞧瞧?这莫不是要馋我们?”南安太妃身份高,辈分也大,又是跟贾母年幼相识,说起话来自然也少几分顾忌。
“是我疏忽了,快让乳母把小哥儿抱出来。”贾母一叠声吩咐道。
大家都是有分寸的,知道这孩子算是他娘高龄生下来的,又听说生得艰难,虽说瞧着壮实,但却也不敢折腾这孩子,不过就是叫乳母抱着,他们看一看罢了。
只有南安太妃顾忌少一点,还拿自己的玉佩略逗了逗孩子,“我怎么瞧着,这孩子长得倒有几分像荣国公。”
南安太妃是贾代善的嫡亲表姐,她说有几分像那自然是这个新出生的小哥儿像荣国公了。
无论是出于奉承南安太妃和贾母还是出于大喜的日子,好歹夸上几句的心态,四周的人都纷纷道,“那想来这个哥儿将来是能跟荣国公那般能文能武的。”
“倒是我来晚了,这是在说什么呢?”李氏就是在这会儿进来的,笑盈盈地问众人道。
“今儿是你外甥的好日子,你这个当舅母的反而来晚了,这可说不过去。”南安太妃笑着打趣道,“可得罚你。”
“罚我给我们外甥送个项圈如何?”李氏笑盈盈地从身边丫鬟的手中接过一个盒子,打开来拿出一个项圈要给小哥儿带上。
时下原本就有舅家给新出生的婴儿送项圈这种规矩,大家倒是也不意外。
但是看到项圈底下坠着的那块玉的时候,就不免惊讶了。
饶是远远地望去,也能看到那块玉的不凡来,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入酥,一看就觉得这块玉价值不凡。
南安太妃忍不住拿起那个项圈来,仔细看了看着玉,才发现那玉上头还雕刻了花纹,正反面还都篆刻了吉祥话。
饶是见惯了好东西的南安太妃,也不免咂舌,“这东西可是个稀罕物件。”
“这样好的玉,舅太太倒是舍得,若是我可舍不得。”邢氏羡慕道
邢氏心里想,外甥到底是外人,若是自己得了这样的好东西,肯定是要收起来留给子孙的,这李氏倒是愿意拿出来送给外甥。
更可惜的是,这东西是二房的,跟自己半点关系都没有。
李氏含笑看了一眼邢氏说道,“嫡亲的外甥,跟我们的儿子也没什么差别了,有什么舍不得的。”
李氏说道这里,大家也了然了,李氏和王子腾也成婚多年,如今膝下也不过就一女。这给外甥自然是舍得的了。
“更何况,我们的嫡亲外甥,难不成还配不得这玉?”李氏笑盈盈地,但这话仿佛如同话里有话一般。
今儿这洗三的主角又是刚刚南安太妃亲自盖章过的长得像已逝的荣国公,难不成大家还能说这孩子配不上这玉?左右李氏都舍得,他们有什么舍不得的。
只是这话落在贾母的耳朵里,却不免让她有点多想,这是娘家人给王氏撑腰吧?,毕竟这儿子生下来也三天了贾政都没去看过,连名字也还没取。
冤孽啊。
贾母想想向来说话每个遮拦的大儿媳妇,再想想不着调的老大和不会拐弯的老二,还有唯一的闺女至今膝下也没个子嗣,只能叹口气希望下一代能有个出息的。
至少现在看来,珠儿读书一道的天份是学里的先生们都夸的,琏儿读书虽不好,但看着就是个机灵的。
不然,将来她可怎么去地下面对国公爷。
幸好,这会儿洗三的吉时也快到了,容不得贾母再胡思乱想了去。
……
洗三结束,作为娘家嫂子李氏自然是要再去探望一下王如意的。
“我借着送项圈的由头,把那玉过了明路,日后便叫咱们小哥儿带着便是。”
“如此就多谢嫂子了,”王如意连忙说道,“如今我不方便,等我好了,我整治上一桌好菜,单独谢谢嫂子。”
“咱们一家子,这有什么好谢的。”李氏摆摆手,又问道,“那周瑞一家如何说?”
“昨儿周瑞家的来我这儿表过忠心了,说是他们一家早就盼着回祖籍去了。”王如意道。
“那倒是忠心,”李氏笑道。周瑞一家不提其他,只说自己一家原本就想着回祖籍去,也给他们找好了打发他们去平安州的理由。
“那我可就把他们一家带回去了?”李氏问王如意道。
谁也难保周瑞家的,什么时候不留心说出了点什么来,倒不如早早地打发了他们去平安州。
“你若有什么要赏赐的,可得赶紧给他们。”李氏叮嘱了一句道。
“我昨儿叫金钏儿给了周瑞家的十锭金子,算是他们去平安州的安家费。”王如意也不瞒李氏。
王家有钱,王如意当初的嫁妆就十分的丰厚,这些年管家又从中捞了不少的好处,王如意的身价自然是十分的丰厚。
为着封口叫他们全家到关外去,这自然是得给足了补偿的,这也是为了叫周瑞一家知道,自己记着他们的好呢。
“你倒是大方。”李氏笑着说道,“我倒是不好落在你后头了,只能也给他们一千两了。”
时下二两银子就够一个普通人家一年的嚼用,王如意给了十锭金子,相当于一千两银子了,都够周瑞一家一辈子的嚼用了,所以李氏才说王如意大方。
“倒是我叫嫂子破费了,到时候我给嫂子补上。”王如意笑着说道。
李氏啐了王如意一口笑道,“呸,难不成我还能差这么点银子?倒不如你那妆匣子里让我挑根簪子去。”
“玉钏儿,你把我的妆匣子拿来,赶紧让舅太太亲自挑一挑。”王如意高声吩咐道。
“那我可就不客气了。”李氏故意道。
李氏莫名觉得,小姑子生了个孩子以后莫名倒是变得合自己的脾胃起来。
李氏原本也就不是贪王如意那么一点首饰,不过从妆匣子里挑了一根白玉的簪子簪在了头上,对着妆匣子上头的镜子照了照,然后笑着说道,“我就说刚刚出门的时候急了些,头上光秃秃的,你瞧瞧,现在是不是好多了。”
“这簪子倒是还真称嫂子。”王如意笑道。
“对了,今儿怎么不见元儿?”李氏问道,“今儿我出门的时候,我们家鸾儿还说要找元春姐姐玩,只可惜她的咳嗽还没好,倒是不好带她出来玩。”
“我叫元儿看顾着她弟弟的洗三礼,原本只是开玩笑,谁料到这孩子是个较真的,今儿还非得特意盯着各处的事。”王如意这话虽说看似抱怨,但实则却是在夸元春。
李氏听出了王如意话里的意思来,面色就有些古怪了,问道,“你是想着让元儿开始学管家了?”
“是啊,元儿这年纪也该学起来了,省得将来出阁了被人糊弄了去。”李氏这话问得叫王如意有些奇怪。
“出阁?那元儿那些琴棋书画不学了?”李氏面色更加奇怪了几分。
“倒也还是得学点琴棋书画陶冶情操,左不过叫元儿半天学这些,半天跟着我学管家也就罢了。”王如意笑道。
“那元儿的规矩不学了?”
“咱们这样的人家,规矩都是从小养出来的,还得特意学?”王如意被李氏这话说的越发云里雾里的。
“妹妹这话的意思,是不打算再送元春去宫里博一博?”李氏凑近了对着王如意说道。
说实话,要是李氏自己,肯定是不愿意送自己膝下的独女去宫中那种见不得人的地方。但小姑子当初一门心思地说元春是大年初一生的好生辰,将来必然是有大造化的。
自家夫君也想着他们这几家中,若是有人在宫中做娘娘,那对家里也有好处,所以还特意大力替小姑子寻摸了宫中退下来的嬷嬷教元春。
这对兄妹满腔热情,李氏自然是不会在这个时候泼冷水的。
可如今小姑子居然突然想通了,不再要求元春上青云路了。
“进宫搏一搏?”王如意愣了一下,这才说道,“元儿也不一定有这么个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