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快乐!

    很不幸,过年期间阳了。

    这次除了发烧,就是肠胃的反应很大,犯了几天恶心,每天早上醒来都很难受。

    最严重的一个晚上,身体如痉挛般阵痛,竟然连从床上起来,倒一杯热水的力气都没有,呜呜。

    因为刚开始以为是感冒,没有对症下药,所幸后来吃了肠胃方面的药,人很快恢复了正常。

    每次阳的第一天,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夜里睡不踏实,半梦半醒,除此之外也没什么不适,算是阳之前的先导片……

    总归,现在又一次阳康了,可以爬起来说点东西了。

    正月初一前后一周多的时间,组成了整个过年氛围,而整个时间段中,我最喜欢的就是除夕这天。

    对,就是今天!

    我很难讲清楚原因,也没什么“喜气洋洋过大年”的壮举,这仍旧是诸多日子中平常的一天。

    早上我自然醒后,开始在家里布置,这是每年这一天的惯例。

    回家后,除开头几天,又过上了“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的“没有早晨”的日子。——晚上有多坚定地不熬夜,早上就睡得有多死。

    前几天,上午9、10点左右,打雷轰隆隆巨响。妈妈问起我来,我才知道有这么回事。

    她震惊于我的好睡眠,说要是地震了,床摇起来你也准感受不到。

    我无奈摊手——我是入睡困难,但是一旦睡着,很难被惊醒。

    首先,就是贴“福”字。

    爸爸早就把去年的“福”请下来了,等我一起去贴今年的“福”。防盗门上早就留下了经年累月的张贴痕迹,像一个个勋章,记录每年不同福字的小小一粟。

    自从上小学搬到现在的小区后,家里就没张贴过春联,福字就代表了所有的门饰装点。

    其次就是挂灯笼了。

    讲真,过年的很多挂饰,仅从审美的角度看,我心中只会冒出三个字“没必要”,没有美感,更不用谈新意——每年都是固定的那几个有美好寓意的小玩意儿,譬如红辣椒、爆竹、红鲤鱼等等,只有“大红灯笼高高挂”,在我看来是件兼具美感和寓意的装饰品。

    回家的小道上,我会下意识抬头看向客厅那侧的飘窗,两个半悬在空中的红灯笼,有种“这就是我家!”的超精准辨识度与归属感。

    两扇窗户通常会开着透气,红灯笼随风飘拂,下面的大理石上摆了一排绿植。

    红与绿在阳光的映衬下,居然异常和谐。

    最后,把家里的小挂件换成新买的。

    在大门和厨房门口的两侧挂上新买的小玩意儿,玄关处的中国结则两三年一换。

    现在的中国结款式很多,今年这款是那种窗花样式的,精美简约风。而记忆中,小时候家里挂的中国结,很大很结实的感觉,一顺溜的红色。

    不知怎么,大约还是因为闲的,那时中国结也是我小时候的玩具之一,我特喜欢给中国结垂下的长长的流苏“梳头”,还会贴心地为它抹上洗发露,或给“一头秀发”做造型。

    下午,妈妈插空带我去家附近的商城,买了条运动裤过年。

    朋友习以为常,说我总是这样——买过年的衣服从不积极,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行动。

    每年大人小孩都会买一整套新衣服过年,不会是我们这个小县城独有的过年习俗吧?

    大学时,我还真问过室友们,纷纷表示,只有小时候才会这样。

    可能受到她们的影响,从那时起,我对“新年购新衣”这件事没有什么执念了。

    倒是我的父母,很重视,会主动带我去买。

    下午,我负责简单地擦下客厅的茶几和掸去沙发上的灰尘,家人忙完最后过年限定款家务,回房休息了,屋内安静下来。

    我也懒洋洋地窝在沙发里休息、看书、玩手机、和朋友发消息,等会五点多就要出门和亲戚们聚餐。这显然不是我们家晚饭的饭点,但是得配合饭店除夕的工作时间。——工作人员们也想早点回家过节呀。

    家前面是个小公园,没有楼房的遮挡。身处客厅,视野开阔,采光也极好,阳光毫不吝啬地洒满整个客厅。

    不知是不是我过于偏爱除夕这一天——在我的记忆中,除夕从来都是如此,阳光灿烂,万里无云。

    它是过年期间年味最浓,也是最放松、惬意的一天。

    二楼,又是个很有落地实感的楼层。

    我坐在家里都能听到鸟儿的啁啾声;风吹香樟树叶的沙沙声;老人聚坐在一起的谈话声;小孩在公园里追逐打闹的欢笑声,偶尔还会爆发出尖利的叫声和哭嚎。

    其实,作为一个旁观者,不管楼下的人是怀着什么心情,发出什么声音,坐在楼上的我都只会不厚道地将之归类为“生活气息”的bgm。

    也许是早期的开发商尚存一丝良知,我所在的小区规划地还算合理,没有为了利益最大化,不顾居民的舒适度,把整个小区用一幢幢楼房紧密地塞满,相反,小区里种下了大片绿植。

    两三年前,部分鼠目寸光的邻居,要求物业砍掉一些长得过高的绿植,以防挡住他们的住宅的阳光。物业一反常态,这次办事效率极高,很快出来落实。

    我亲眼看着小树苗长成的参天大树,被锯掉了根部以上的树冠。我惊呆了,用妈妈的话说,这些长了十几年的树,是有生命的、是通灵性的。

    怎么能这么干?

    挨着餐桌的窗外有三棵香樟树,我们一大家子见证了他们的成长,也无数次憧憬他们未来的样子。而现在,锯树的人开车驶来,很快就轮到楼下的树。

    爸爸当时正好还没出门,他得知后,急匆匆冲下楼,跟锯树的人干了一架(更多是口舌上的),周围的好些树才得以保住,但是那些人下手太快了,还是把其中一颗给锯了。

    这些年我每次经过时,看见那个光秃秃的树桩,不可谓不凄凉。

    哎,既然气氛烘托到了这里,说说以往爷爷奶奶还在世的除夕吧。

    除夕的下午时光是宝贵的,爷爷会把砧板从厨房里拿出来,放在吃饭的大圆桌上——宽敞的空间更有利于他发挥刀下的功夫、准备繁多的菜式,以及……使唤打下手的人。

    奶奶会拿出做汤圆的那一套“设备”,其实是纯手工搓啦。

    按习俗,初一早上我们必吃汤圆、红枣,就像北方人要吃饺子那样?不过话说回来,我感觉北方人无论什么由头,都能扯上吃饺子,嘿嘿。

    我喜欢吃家里自己做的汤圆,这种汤圆吃起来比较有嚼劲,不像超市里的速冻汤圆,入口即化,过于软糯和滑嫩,黏在嘴里软趴趴的,毫无筋骨。当代人常用“甜品不甜”作为称赞甜食的一种方式,但是速冻的汤圆却不能精准拿捏人们口味的变化,内里的馅儿总是过于甜腻。

    我偏爱实心的汤圆,然后蘸白糖混合的黑芝麻——这也许是奶奶的自创——炒熟的芝麻用擀面杖碾压出芝麻的香气,混合一定比例的白砂糖,用筷子将其搅拌均匀。

    做好的汤圆放在一早就准备好的竹筛子上,转移到阴凉处,等它身上的湿气吹散后,再用食品袋包装好,放进冰箱里——等到元宵节那天,它将大有作为——一道我非常爱吃的菜——炸汤圆。

    那时候,我会跟着奶奶一起做汤圆,我是她的御用副手,因为别的家庭成员没有我这么闲的。

    奶奶去世的第一个除夕,父母不会做,我跃跃欲试。

    从小看着奶奶做,自己也上手过,便大手一挥,表示交给我就好。

    谁知道等自己真正上手时,才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核心技术。

    把糯米粉揉成一团后,一会觉得黏手,就多加粉,当干燥剂用;一会觉得面团过干,就往里掺热水。面团被我越做越大,而下锅煮后,口感也不行。

    十几年的偷师学艺,并没有锻造出任何手艺的我,备受打击,后来再也没有做过!

    想想也是啊,我奶奶从来都是把最艰巨的任务留给自己,只保留些带有娱乐趣味性的活,给我干,我还傻乎乎地以为自己很能干。比如那时,我和奶奶一起折烧给先祖们用的纸钱,同样的,她先“打套子”——用十几张锡箔纸,把冥币的样子折叠出来,我呢,负责照着她“勾勒”出的折痕,机械重复地还原就好。

    现在再让我做,估计照样会发生类似汤圆的翻车事件。

    太扎心了,总以为日子很长,以后有的是跟奶奶“学艺”的机会。

    爷爷奶奶都去世后的几年,我们照旧除夕夜在家过了几次,近几年则是去饭店,不用自己在家折腾饭菜了。

    大家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其实还是挺有感觉的。饶是平时再喜静的人,到了这一天,都不会拒绝喧闹吧。

    当然,如果我的性格外向一点,一定会更如鱼得水。

    席间,坐我旁边的女孩,刚上大一。吃了一会,就坐在那边打王者了,旁人招呼她再吃点,她嘴上应承下来,实际上头也没抬,双手更是敏捷地滑动着屏幕。

    她妈妈笑着出言解释道:她游戏刚开了一局,现在顾不上吃饭。

    她爸爸也跟着笑:孩子在忙着打王者荣耀呢,我平时也喜欢玩这个游戏。

    我的内心惊呼:这就是80后父母!

    跟我的70后父母,真的有壁。

    要是席间瞟一眼手机被我爸看到,他就会默认我在整个饭局期间一直在玩手机,要么在饭桌上就cue我,让我赶紧收起来;要么就是饭局结束后,美其名曰——提建议——饭桌上玩手机,不礼貌。

    今晚我可顾不上偷偷看手机,我前两天在mlb买了一顶蓝色的针织帽,吃饭时我也不曾摘下,一直盘弄着,臭美着。服务员在撤盘子的时候,在我耳边,低声地夸我帽子漂亮,不由地心花怒放。

    当时一眼相中这个帽子,以及店员说是最后一顶。

    一个平时很少戴帽子的我,照样受不住这种“我买了,下一个顾客就没有了”的恶俗诱惑,果断拿下。在万象城逛完,临走前,我还折回店里确定了一下,店员是不是真的没上余货。

    确定没被忽悠后,方才满意离去。

    散席后,大家各回各家,看春晚。

    说起春晚,以前的我,可是相当有仪式感。一定要守在电视机前,数着倒计时,从头开始看,错过一秒我都不答应。

    有一年,春晚前,我睡着了,醒来时春晚已经播了半个小时了,心中竟懊悔不已,还怪家人没有及时叫醒我。

    等春晚进入尾声时,我又每次都信誓旦旦,这次一定要熬到《难忘今宵》,但那个时候还没学会熬夜,总是撑不住就睡过去,从没有一次看过完整的春晚。

    后来随着年纪增长,越睡越晚,可以蹲到12点了,我会跟着钟表和春晚主持人铿锵有力的声音,在心里一起默默倒计时,试图产生一种“跨过去”的实感。

    回首看,感觉自己还挺逗的。

    2024.2.9

章节目录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日常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洋蒜头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洋蒜头并收藏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日常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