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权呐喊,像一千只眼睛栖身捕捉内在无限性时割裂平滑之物发出的大叫。
阅读擅长让人品尝到失望,灵魂深处的渴求似乎一再面临着抗拒。
整个章节都在假寐,散发着空荡荡泳池般的气味,人群唧唧呷呷,热闹非凡,只是到底都说了些什么,没有耳朵能听清。
如果本就空无一物,为何假装内里显露着圣坛?
一个尚且年幼、无法完全自主的人,她是谁?一个孩子中的孩子,在此刻和明天之间到底会诞生出多少个新孩子?她是谁?她将是谁?谁又将成为她?在无尽的孩子与无数个她的自我存在中,到底站立着怎样的沟壑?
片音自幼不喜阅读,文学作品在她眼中向来即是苦刑的代名词。纸张一页页堆叠成厚厚的山脊,文字密密麻麻排列其中,光是远远朝书柜看上一眼,她就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恐怖。
大人们发明出这些物体,简直是在发疯。
为什么青蛙可以大摇大摆在油菜田里赏花踱步,而我却要读书?
十三岁寒假,出于某种机缘巧合,她方才有了人生中读完一本小说的初次体验。
最后一行文字退出视线范围,合上的书本随即又变得寂寥无声。
“什么嘛。”好不容易坚持下来,难掩的失望感驱使她发出埋怨,“名气那么大,怪我还以为里面藏着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嘞。”
她伸展着两只胳膊懒洋洋垫向脑后,身子朝后仰去,“我就说读书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乏味得很,还不如睡睡懒觉。”
这种惬意又快慰的想法尚未散尽,内心的不快当即促使她“腾”地坐直身子,暗自发出一种烙印着鲜明的个人色彩的,年幼小兽般的逆反和骄纵。
“这不是另一种自杀吗?为什么要让别人的思想来篡改我的思想?我为什么要用他人的观点来扰乱我的大脑?阅读难道不正意味着这样被人摁在地上随意挨揍?为什么要让别人的意识进入我的意识?就算是自己的完全空白的大脑也要比塞满别人的思想的要好,不是吗?”
这种出于本能而一时无可抑制的想法从内在诞生,刚刚开启的阅读之门,随之紧紧闭合。
往后,她只要想到书籍,就会升起一种类似树木被机械侵袭,被肆意改造的愤怒和恐惧。
但命运有其自身的运行方式。
一个冬日下午,片音背着靠沙发,许久都不动弹,完全放空的状态让她看起来像一只刚刚按下暂停键的南瓜。
阳光散发出漆器般的光泽。
在原本包裹着整片空白的脑海中,一个异常明晰的念头出现了。
“你要成为一个作家。你必须这样。”
一瞬间她觉得所有东西都离她很远,随后又离她很近。那来自内心的声音涌动着一股无法腐烂的鲜活的生命力,簌簌有声的姿态叫人难以忽视,仿佛一个散发着神秘气息的结晶体,试图引导着开启她探求生命质地的种种好奇。
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某种内在使命的召唤。
一种突如其来的、不可抗拒的感觉,在她心里掠起一阵奇异的感动,一种澄明的喜乐,它震撼着她的灵魂,它仅凭诞生性就已经完全将她捕获,渗透到她的心田。
凡是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一定都不难想象:一个在过去人生中所有的时间里都厌恶文学,所有课业中视写作为最令人苦恼、最烦杂的部分,只草草读过一本小说的十五岁孩子;一个原本从各方面判断应该是最不可能成为作家的孩子,就在这样一个没有任何预兆的瞬间,确信了自己将成为一名作家的事实。
因为在受到召唤的同时,她已即刻看到并经验到了未来,只是在最初的那个阶段,自己还尚未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心灵的受命牵引出人内在最强有力的行动力量,远非常规等其它一切因素所能比拟。
她开始阅读,习惯的构建几乎没有消耗任何过渡期。
收获与成长随之降临,但失望感也常悬在空中,如同沉默站在两个句子之间。
现象不沿袭常轨来表达自身,这鲜少能引起片音的惊诧,哪怕对投射在自己身上的现象也是如此。
她自幼喜好亲近植物与昆虫,而这点在生物课成绩中却分毫未被反映;她并不热衷于物理,但在这门学科上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无法解释,有时候看着自己手心中的掌纹,会一直忍不住自问,这些答案是怎么出自这双手的?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得来的?通过什么方法?可我明明感觉我也没有任何方法啊,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一切跟我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吧?真的吗?到底与我有没有关系?啊,为什么我要在这里想这些事?反正不是我的功劳,我几乎什么也没做啊。难道不是吗?啊?啊!…
的确,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很难解释的,诸如人会如何成长,又将如何改变,大多是事先难以想象的。
类似的例子还能罗列出许多,以至于当内在的声音告诉她,你要成为一个作家时,这位写作水平向来在班级里拖后腿的受命者,却没有表现得过于惊奇。
真正让她感到惊愕与不安的,是阅读积累中反复映现的某种感知。
这感知一开始就牢牢占据着她的意识,它的眼睛里闪耀着某种挥之不去的直接性,叫人无法将其隐藏。
这些她从未与人谈起,直到几个月前,碰巧严老师来到家里。
“有件事一直让我感到有些困扰,想与老师聊聊。”
“那就请再多备上一些好茶吧。”严老师风趣地说着,笑意沉淀在腮边。
两人很快坐了下来。
“您知道,我最近几年才开始读一些书。”片音有些艰难地推行着词句,声音低如流水。
“有些是经典名著,也有不少是新出版的大热门。在我所读过的当代文学著作中,自然也有部分让我感到受恩并承认自己能够从这些阅读体验中获得启发,我也认为这其中有些作家完全值得尊敬乃至可以称得上是某种形式的思想引领者。但在所有对当代文学名作的阅读体验中,给我感受同样很深的,也即是最普遍的,不仅是我得到的启发,也不只是那些让我从中获益的内容,还有…”
她停顿着,显得安静极了,仿佛担忧最细微的表达也可能会牵连出过于冒犯的含义,但又不得不继续说下去。
“而是我无法不做出这样一种判断,我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人在文学作品中普遍被描绘得过于扁平,过于单一化了,被造得像纸一样单薄,与真正的人似乎还隔着很长一段距离,但这种塑造偏偏又不断施加着影响,类似鹦鹉学舌,促使现实中很大一部分人脱离他自身而局限于变成与书中人物一模一样的人,少数人不受这种影响,但他们的形象可能从未在世界上任何一本书里出现过。哪怕是在一些享誉世界的经典名作中,这种问题也并不罕见,单层或者至多双层,同化的人物轮番上阵,好像缺乏着对人心复杂性的探究,这样一来,哪怕故事再漫长情节再繁杂,看个开头脑子里可能就猜到了结尾,整本书通读下来,无论名气有多宏大,可能也难免给人带来枯燥、乏味以及不真实的感受。”
“在这类阅读体验中,我逃离不了这样一种感触:人心是整片大海,却被压缩变形成一张薄纸。我深信,人心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无法绕开的主题。我还不到二十岁,经历尚浅,但有些时候,有些想法冒出来,常常让自己吓一跳,我意识到这些想法完全不是靠我的思考得来的,而更像是天意直接安排进我的脑子里的,所以我无法停止去想。笼统来说,我想周围的文学应该更有力地承担起带动人关注自我的内心,审视人心灵的复杂性、多面性,以及心灵进化的内部进程这一类责任,而不是与之相反。人心的问题普遍被忽视了,随之牵引出的后果恐怕无法估量,而这个永远探究不尽又被扁平化的领域,却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活着,都带着各自特殊的秘密,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内心活动决定了人身上潜伏着的多元化的心灵问题,决定了人性格中因反复多变和摇摆不定而造成的各种复杂局面;人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很少有被真正清楚、全面地揭露出来,真正的原因往往远比我们事后对其做出的分析和解释要深层复杂得多。新时代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畅销书很多,但真正值得一读的很少,预期过高,随之而来的失望感也就会越强,甚至会封锁人阅读的动力,觉得书全都不过如此。很多内容平庸的书籍能够出版,相关作者能够从中获取一定的名利,这原本也没什么,但各种虚耗精力的作品极为疯狂地备受追捧,总在社会上享有与之不相匹配的过高荣誉和广泛的阅读影响力,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不是吗。我想,那种刻画出其他人不曾分析、洞察过,或是尚在形成、变化中的人物的作品越多,人也将更趋近于认识他人和自身,将更明晰地意识到,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我们不了解的看问题的角度,存在着全新的思维方法;意识到很多时候,一个人达成了设定的目标却发现自己仍无法感到满足,往往是因为他出于惯性,几乎无意识地陷入了那种简单化或他人化的谜团,从而错误地判定了自己的心灵。”
话音沁入汽雾,严老师一直沉默着,看那情形,显然他并不想说什么。
茶叶泡在茶汤中,徐徐伸展开来,像洄游的鱼。
“您就不能说点什么吗?”片音质问道,她几乎有些生气。
“或者,反驳我。”
“可究竟有什么需要反驳呢。”
“您不觉得这整个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孩子在疯言疯语吗?”一种带着激动的神情开始显现在这个十八岁少女的脸上,诸多感受不断渗透着变换方向,各路横冲直撞,伺机窥探后寻求发泄。
“人们会说,你以为你是谁?你只是个孩子,你什么都不懂!凭什么这般自大?在这发疯?你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是吗?笑话!为什么不规规矩矩地,去做你该做的事?”
严老师听她说完,并未惊讶,只是平静地反问。
“可是,孩子,为什么要让我说出那些你其实一个字也不信的话呢?你这是在难为一个老人家呀,我一把年纪了,还要在这说谎嘛。其实在你开口以前,就知道我不会这样看你,不是吗。你只是将这件事情藏在心里太久了,想要找个人说出来,说出来就稍稍能感觉到痛快,或许也就好受一些。因为你尚且年轻,而这些想法对你新生的□□来说,显得能量过大,有些超负荷了。然而这不难理解,但都可以是暂时的现象。我记得之前跟你说过,只要心到位,任何人都可以做成任何事,无一例外。想想你刚才所说的那些观点是怎么来的,想想它们是如何在你内里一步步生发。这些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没有因由的。”
“但我想你其实对此早就心知肚明,在你的某个内在区域,这种新的东西完完全全由你决定,你不可能对此毫无觉察。就像你说的,人的心灵活动,具有复杂性,可能连你自己也不知道你为什么会短暂地对自己撒谎,但你还是这么做了。可就在你说出那些质疑,否定自己的话时,真正在你心里主导的,其实还是自我信任的观点;就算我跟着附和说出那些看法,用自不量力来反驳你,也终归无法撼动你内心的这种自我信任感,也许正因为你尊敬我,你心里会暗自期待,期望能看看在这样一种境况下,我的驳斥在你心中会激发出什么样的烛火,企盼看看你心目中的自信在助燃这份火焰并将那短暂的自我质疑燃烧殆尽时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你所有渴望中的一部分,但不管怎样,你在发出疑问之前,心里其实已经有答案了。我想就算是一千个我也不能驳斥任何一个你。你要做的只是从心,所以不要对自己撒谎,在人生最早期阶段,谎言也许会短暂地降临于你,但它无法撼动你,你要有耐心,我相信要不了太久,这种短暂的降临也将行销匿迹。”
片音听完,一语不发,繁杂的心绪无法用恰当的言辞来概括。
“之前听你说,你写了一本书,有编辑想要出版,但你很犹豫,我想这与我们现在说的事情也有关吧?”
“那时候一时心血来潮,十六岁写的东西,以前觉得很有趣,现在回过头去看,感觉又好像还只是个小婴儿。”
“所以你犹豫之后,还是拒绝了。”
沉寂切割出默认的剪影。
“在提出问题之前,你心里其实已经有答案了。”严老师重复道,和朗的笑容拨动阴霾,随之发出邀请。
“老朋友们明天会来看我,你要是有空,也过去坐坐吧。”
阅读擅长让人品尝到失望,灵魂深处的渴求似乎一再面临着抗拒。
整个章节都在假寐,散发着空荡荡泳池般的气味,人群唧唧呷呷,热闹非凡,只是到底都说了些什么,没有耳朵能听清。
如果本就空无一物,为何假装内里显露着圣坛?
一个尚且年幼、无法完全自主的人,她是谁?一个孩子中的孩子,在此刻和明天之间到底会诞生出多少个新孩子?她是谁?她将是谁?谁又将成为她?在无尽的孩子与无数个她的自我存在中,到底站立着怎样的沟壑?
片音自幼不喜阅读,文学作品在她眼中向来即是苦刑的代名词。纸张一页页堆叠成厚厚的山脊,文字密密麻麻排列其中,光是远远朝书柜看上一眼,她就能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恐怖。
大人们发明出这些物体,简直是在发疯。
为什么青蛙可以大摇大摆在油菜田里赏花踱步,而我却要读书?
十三岁寒假,出于某种机缘巧合,她方才有了人生中读完一本小说的初次体验。
最后一行文字退出视线范围,合上的书本随即又变得寂寥无声。
“什么嘛。”好不容易坚持下来,难掩的失望感驱使她发出埋怨,“名气那么大,怪我还以为里面藏着什么有意思的东西嘞。”
她伸展着两只胳膊懒洋洋垫向脑后,身子朝后仰去,“我就说读书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的嘛,乏味得很,还不如睡睡懒觉。”
这种惬意又快慰的想法尚未散尽,内心的不快当即促使她“腾”地坐直身子,暗自发出一种烙印着鲜明的个人色彩的,年幼小兽般的逆反和骄纵。
“这不是另一种自杀吗?为什么要让别人的思想来篡改我的思想?我为什么要用他人的观点来扰乱我的大脑?阅读难道不正意味着这样被人摁在地上随意挨揍?为什么要让别人的意识进入我的意识?就算是自己的完全空白的大脑也要比塞满别人的思想的要好,不是吗?”
这种出于本能而一时无可抑制的想法从内在诞生,刚刚开启的阅读之门,随之紧紧闭合。
往后,她只要想到书籍,就会升起一种类似树木被机械侵袭,被肆意改造的愤怒和恐惧。
但命运有其自身的运行方式。
一个冬日下午,片音背着靠沙发,许久都不动弹,完全放空的状态让她看起来像一只刚刚按下暂停键的南瓜。
阳光散发出漆器般的光泽。
在原本包裹着整片空白的脑海中,一个异常明晰的念头出现了。
“你要成为一个作家。你必须这样。”
一瞬间她觉得所有东西都离她很远,随后又离她很近。那来自内心的声音涌动着一股无法腐烂的鲜活的生命力,簌簌有声的姿态叫人难以忽视,仿佛一个散发着神秘气息的结晶体,试图引导着开启她探求生命质地的种种好奇。
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体验到某种内在使命的召唤。
一种突如其来的、不可抗拒的感觉,在她心里掠起一阵奇异的感动,一种澄明的喜乐,它震撼着她的灵魂,它仅凭诞生性就已经完全将她捕获,渗透到她的心田。
凡是有过类似经历的人,一定都不难想象:一个在过去人生中所有的时间里都厌恶文学,所有课业中视写作为最令人苦恼、最烦杂的部分,只草草读过一本小说的十五岁孩子;一个原本从各方面判断应该是最不可能成为作家的孩子,就在这样一个没有任何预兆的瞬间,确信了自己将成为一名作家的事实。
因为在受到召唤的同时,她已即刻看到并经验到了未来,只是在最初的那个阶段,自己还尚未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心灵的受命牵引出人内在最强有力的行动力量,远非常规等其它一切因素所能比拟。
她开始阅读,习惯的构建几乎没有消耗任何过渡期。
收获与成长随之降临,但失望感也常悬在空中,如同沉默站在两个句子之间。
现象不沿袭常轨来表达自身,这鲜少能引起片音的惊诧,哪怕对投射在自己身上的现象也是如此。
她自幼喜好亲近植物与昆虫,而这点在生物课成绩中却分毫未被反映;她并不热衷于物理,但在这门学科上的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她无法解释,有时候看着自己手心中的掌纹,会一直忍不住自问,这些答案是怎么出自这双手的?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得来的?通过什么方法?可我明明感觉我也没有任何方法啊,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一切跟我其实并没有什么关系吧?真的吗?到底与我有没有关系?啊,为什么我要在这里想这些事?反正不是我的功劳,我几乎什么也没做啊。难道不是吗?啊?啊!…
的确,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很难解释的,诸如人会如何成长,又将如何改变,大多是事先难以想象的。
类似的例子还能罗列出许多,以至于当内在的声音告诉她,你要成为一个作家时,这位写作水平向来在班级里拖后腿的受命者,却没有表现得过于惊奇。
真正让她感到惊愕与不安的,是阅读积累中反复映现的某种感知。
这感知一开始就牢牢占据着她的意识,它的眼睛里闪耀着某种挥之不去的直接性,叫人无法将其隐藏。
这些她从未与人谈起,直到几个月前,碰巧严老师来到家里。
“有件事一直让我感到有些困扰,想与老师聊聊。”
“那就请再多备上一些好茶吧。”严老师风趣地说着,笑意沉淀在腮边。
两人很快坐了下来。
“您知道,我最近几年才开始读一些书。”片音有些艰难地推行着词句,声音低如流水。
“有些是经典名著,也有不少是新出版的大热门。在我所读过的当代文学著作中,自然也有部分让我感到受恩并承认自己能够从这些阅读体验中获得启发,我也认为这其中有些作家完全值得尊敬乃至可以称得上是某种形式的思想引领者。但在所有对当代文学名作的阅读体验中,给我感受同样很深的,也即是最普遍的,不仅是我得到的启发,也不只是那些让我从中获益的内容,还有…”
她停顿着,显得安静极了,仿佛担忧最细微的表达也可能会牵连出过于冒犯的含义,但又不得不继续说下去。
“而是我无法不做出这样一种判断,我认为很长时间以来,人在文学作品中普遍被描绘得过于扁平,过于单一化了,被造得像纸一样单薄,与真正的人似乎还隔着很长一段距离,但这种塑造偏偏又不断施加着影响,类似鹦鹉学舌,促使现实中很大一部分人脱离他自身而局限于变成与书中人物一模一样的人,少数人不受这种影响,但他们的形象可能从未在世界上任何一本书里出现过。哪怕是在一些享誉世界的经典名作中,这种问题也并不罕见,单层或者至多双层,同化的人物轮番上阵,好像缺乏着对人心复杂性的探究,这样一来,哪怕故事再漫长情节再繁杂,看个开头脑子里可能就猜到了结尾,整本书通读下来,无论名气有多宏大,可能也难免给人带来枯燥、乏味以及不真实的感受。”
“在这类阅读体验中,我逃离不了这样一种感触:人心是整片大海,却被压缩变形成一张薄纸。我深信,人心是每个人终其一生都无法绕开的主题。我还不到二十岁,经历尚浅,但有些时候,有些想法冒出来,常常让自己吓一跳,我意识到这些想法完全不是靠我的思考得来的,而更像是天意直接安排进我的脑子里的,所以我无法停止去想。笼统来说,我想周围的文学应该更有力地承担起带动人关注自我的内心,审视人心灵的复杂性、多面性,以及心灵进化的内部进程这一类责任,而不是与之相反。人心的问题普遍被忽视了,随之牵引出的后果恐怕无法估量,而这个永远探究不尽又被扁平化的领域,却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每个人活着,都带着各自特殊的秘密,人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的内心活动决定了人身上潜伏着的多元化的心灵问题,决定了人性格中因反复多变和摇摆不定而造成的各种复杂局面;人行为背后的根本原因,很少有被真正清楚、全面地揭露出来,真正的原因往往远比我们事后对其做出的分析和解释要深层复杂得多。新时代文学作品层出不穷,畅销书很多,但真正值得一读的很少,预期过高,随之而来的失望感也就会越强,甚至会封锁人阅读的动力,觉得书全都不过如此。很多内容平庸的书籍能够出版,相关作者能够从中获取一定的名利,这原本也没什么,但各种虚耗精力的作品极为疯狂地备受追捧,总在社会上享有与之不相匹配的过高荣誉和广泛的阅读影响力,又是另外一回事了不是吗。我想,那种刻画出其他人不曾分析、洞察过,或是尚在形成、变化中的人物的作品越多,人也将更趋近于认识他人和自身,将更明晰地意识到,世界上还存在着许多我们不了解的看问题的角度,存在着全新的思维方法;意识到很多时候,一个人达成了设定的目标却发现自己仍无法感到满足,往往是因为他出于惯性,几乎无意识地陷入了那种简单化或他人化的谜团,从而错误地判定了自己的心灵。”
话音沁入汽雾,严老师一直沉默着,看那情形,显然他并不想说什么。
茶叶泡在茶汤中,徐徐伸展开来,像洄游的鱼。
“您就不能说点什么吗?”片音质问道,她几乎有些生气。
“或者,反驳我。”
“可究竟有什么需要反驳呢。”
“您不觉得这整个是一个自以为是的孩子在疯言疯语吗?”一种带着激动的神情开始显现在这个十八岁少女的脸上,诸多感受不断渗透着变换方向,各路横冲直撞,伺机窥探后寻求发泄。
“人们会说,你以为你是谁?你只是个孩子,你什么都不懂!凭什么这般自大?在这发疯?你以为自己很了不起是吗?笑话!为什么不规规矩矩地,去做你该做的事?”
严老师听她说完,并未惊讶,只是平静地反问。
“可是,孩子,为什么要让我说出那些你其实一个字也不信的话呢?你这是在难为一个老人家呀,我一把年纪了,还要在这说谎嘛。其实在你开口以前,就知道我不会这样看你,不是吗。你只是将这件事情藏在心里太久了,想要找个人说出来,说出来就稍稍能感觉到痛快,或许也就好受一些。因为你尚且年轻,而这些想法对你新生的□□来说,显得能量过大,有些超负荷了。然而这不难理解,但都可以是暂时的现象。我记得之前跟你说过,只要心到位,任何人都可以做成任何事,无一例外。想想你刚才所说的那些观点是怎么来的,想想它们是如何在你内里一步步生发。这些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不是没有因由的。”
“但我想你其实对此早就心知肚明,在你的某个内在区域,这种新的东西完完全全由你决定,你不可能对此毫无觉察。就像你说的,人的心灵活动,具有复杂性,可能连你自己也不知道你为什么会短暂地对自己撒谎,但你还是这么做了。可就在你说出那些质疑,否定自己的话时,真正在你心里主导的,其实还是自我信任的观点;就算我跟着附和说出那些看法,用自不量力来反驳你,也终归无法撼动你内心的这种自我信任感,也许正因为你尊敬我,你心里会暗自期待,期望能看看在这样一种境况下,我的驳斥在你心中会激发出什么样的烛火,企盼看看你心目中的自信在助燃这份火焰并将那短暂的自我质疑燃烧殆尽时又会是怎样的情景。当然,这也可能只是你所有渴望中的一部分,但不管怎样,你在发出疑问之前,心里其实已经有答案了。我想就算是一千个我也不能驳斥任何一个你。你要做的只是从心,所以不要对自己撒谎,在人生最早期阶段,谎言也许会短暂地降临于你,但它无法撼动你,你要有耐心,我相信要不了太久,这种短暂的降临也将行销匿迹。”
片音听完,一语不发,繁杂的心绪无法用恰当的言辞来概括。
“之前听你说,你写了一本书,有编辑想要出版,但你很犹豫,我想这与我们现在说的事情也有关吧?”
“那时候一时心血来潮,十六岁写的东西,以前觉得很有趣,现在回过头去看,感觉又好像还只是个小婴儿。”
“所以你犹豫之后,还是拒绝了。”
沉寂切割出默认的剪影。
“在提出问题之前,你心里其实已经有答案了。”严老师重复道,和朗的笑容拨动阴霾,随之发出邀请。
“老朋友们明天会来看我,你要是有空,也过去坐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