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连着七八位臣子上奏的都是小事,季如意听得有些百无聊赖,她稍稍分心,观察着殿下官员,尤其是自己看重的臣子。
她一路沿着站位顺序,从左至右,从前至后,开始扫视。
很快,她看到了赵清身上,然后视线停留到了对方身上。
因为赵清望着前一个出列奏请的官员,脚步跃跃欲试。
看情况是打算等对方奏请完,便要出列。
呦豁!这是要参人啊。
季如意马上振起精神,她记得,赵清今年五月调任到都察院,成为正七品监察御史,并巡按直州。
果然,赵清等季如意准奏前一位同事,便马上出列:
“臣巡按直州御史,赵清,有奏!”
“讲!”
赵清从袍袖里面拿出一个折本,打开道:
“臣要参直州卫都指挥使于要号令废驰……”
他一开口,便令诸多官员侧目。
了不得啊,都指挥使可是正三品,在武官中,只比五军左右都督低二阶,都督同知低一阶,绝对的高阶实权武官。
何况于要还有一个东平侯爵位在身,这也是一个开国爵位,而且同南宁侯后代不中用,几代南宁侯都上不了早朝不同,东平侯子孙敢打敢拼,历代东平侯都身居高位,在皇帝眼中都有极深的映象,也与诸多权贵世家联姻,权势极重。
。。。
这边,赵清还在继续念,他边念季如意边记。
从官职到数量。
赵清也不参别的,专参直州都指挥司的官员,从最高的正二品都指挥使开始,到从五品镇抚,看数量,至少包含了一半直州都指挥司衙门的官员。
个个名目也都不一样。
都指挥使于要是号令废驰,都指挥同知王岚是侵害军民,都指挥佥事钱兵是贪赃枉法……
赵清念完后,合上折本并双手捧好,敬候内侍来取。
内事很快取来,呈给季如意。
季如意翻开来,仔细阅览起来,赵清折本上写的内容比念的还要多很多,也更加详细,季如意看了约一刻钟,才初步看完。
看完之后,季如意只有一个念头——整个直州卫的武官,全部都要彻查一遍!
她即刻对锦衣卫都指挥使沈宁下旨,捉拿于要等人,严格审查。
上一秒季如意才下了旨,下一秒刑部右侍郎尚杰便站了出来:
“于要、王岚等人俱为朝廷二三品官员,官员犯罪,按《大黎律》,因由刑部来主审,交由锦衣卫不合适。”
沈宁撅了回去:“赵御史可不止参于要、王岚等二三人,而是几近半数的直州都指挥司衙门的官员,这么多人同犯,可见犯事不是一日两日的功夫,而是长时间的。
但你刑部却半点消息都没有听到,不是有人失职,就是有人包庇或者同流合污,交由刑部来办,怕是很难秉公处理吧。”
事关刑部官员全体名誉,刑部左侍郎云恺立马出列:
“沈指挥使不要随口就是污蔑,我刑部官员个个清明能干,绝不会有人失职,更别提包庇与同流合污了。”
沈宁冷哼一声:"清明还是昏聩,是能干还是无能,要查过才知道!”
云恺气极反笑:"你沈宁是鸡蛋里面都能挑出骨头的人,让锦衣卫来查,怕是哑巴能唱歌,瘸子能疾跑!"
“你放屁——”
两人当即开始争吵,推搡起来。
一见这个架势,其他官员急忙去劝,但两人一个比一个年轻,也一个比一个嗓门大,劝的力气没有骂的壮,劝的声音没有骂的大,当然劝不住架,只能尽力拉着。
好在两人都是有分寸的,虽然互相推搡,互相叫嚷,但不敢伤人,吵的也是陈年芝麻烂谷子的旧事。
其他官员们是有心无力,季如意则是有力无心。
如果说一开始她有心想叫停,毕竟两个都是二三品的大臣,朝廷要员,又是拉扯衣服,又是指点脸面的,实在不好看。
但随着两人互揭其短,季如意反而不想叫开两人了。
——她想听八卦!
尤其是在沈宁占优势的情况下,八卦听起来好像更爽一些。
也是没有想到,向恺一个进士及第出身的文官,平常说起话来,能引经据典,舌灿莲花,在吵架这个问题上,居然吵不过沈宁这个武夫。
当然,这完全归功于沈宁说话非常直白,不文雅,不似向恺,骂个人也文绉绉的。
这样闹了一会儿,季如意见好就收,出言叫停了争吵。
“住手!”
她的声音其实不太大,但因为是皇帝,没人敢无视,一出言,所有人立马停手,快的不可思议,让人仿佛觉得事先有排练过。
当然,这肯定没有事先排练过的。
季如意想了想,殿内靠前的这些官员,都是五十、六十,甚至七十岁的人了,哪个官龄没在二十年以上?
吵架这点场面,只是小意思啦。
有些说不定还亲自上阵过。
“都是朝廷正三品要员,国之重臣,吵成这样,成何体统?!向卿,减三月俸禄,沈宁罚银六十,限定今日午时之前交到户部,若不然,再加十大板。”
大黎正三品官员的正俸为三十五旦米,一旦米两百斤米,按照京城现下的米价,一斤米在3-4文钱,而在官府钱庄,一两银能兑1000文,三十五旦米也差不多是六十两银。
季如意两方各打了一巴掌,算是息事宁人,然后又打算让沈宁领了旨意,早朝早退出去,去办理事情。
但有人目的没有达成,可是不依。
“陛下!臣也觉着于要一案交由锦衣卫来查,确实不妥。”
太子太师兼兵部尚书谢良臣出言。
难道直州都指挥司的事,兵部也有要员参与?
谢良臣的话让季如意又多想了。
整个直州都指挥司全部被参,可见局势已经非常不好,这种情况下,若是没有其他部门的官员参与,根本不可能,但季如意之前只是认为有都察院和刑部的官员参与。
毕竟赵清才是五月份调任为监察御史,巡按直州,从五月到现下,还没有半年。
半年不算短,但若是放在官场上,却是只够官员缕清部门内部关系和上手所掌事宜,但赵清却查出直州都指挥司这么大的事儿。
其一是可见他的能力之优,其二就是都察院和刑部绝对有官员包庇或者同流合污。
所以季如意才跳过刑部,将案件直接交由锦衣卫来办。
自己老师的话,还是要听一下的。
季如意沉吟了一会儿,道:“那就锦衣卫主审,刑部、都察院陪审。”
“这…”
谢良臣没料到,自己出言,反而使事情严重了。
别看皇帝松口让刑部进来,还加了个都察院,让他的目的达成不说,还多了个同盟。
(六部五寺二院非常反感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皇帝专属衙门介入朝廷事宜,在面对锦衣卫与东厂方面,十三个衙门是一致的)
但锦衣卫还是主审,又加了刑部和都察院,这不就是另一种‘三司会审’吗?!
谢良臣有心再说些什么,但他余光一直观察着皇帝,从决定让锦衣卫审理此案时起,皇帝面色一直未曾有细微的变化,这代表着或许皇帝一开始就不打算让此时善了。
谢良臣恍然,自己一开始就不应该介入,现在想退,也退不了了。
如今之计,只能应承下来,日后再做他算。
唉……皇帝已经发话,也只能应承下来吧。
谢良臣与少师兼吏部尚书的齐珪暗地里相视一眼后,开口道:“陛下英明!”
群臣皆称:“陛下英明!”
直州都指挥使司的事由此告一段落,季如意继续早朝处理政务。
后面还有官员相参,但都是小事,季如意依照往常惯例,罚俸的罚俸的,申斥的申斥,没什么波折。
至卯正三刻,已无官员上奏,至此,今日的早朝结束。
但早朝结束,不意味着皇帝一天的政务也结束了。
早朝只是让皇帝面见正七品以及以上的京官和部分入京述职的地方官员,顺便聊一聊天,也就是官员当面上奏,皇帝当面批奏,避免君不知臣,臣不知君的情况发生。
早朝的结束,是皇帝一天政务的开始。
下了早朝,季如意更衣,然后前往奉天殿后面的中极殿,开始批阅通政司交过来的折本。
时间慢慢流逝,直到小宝进殿来。
“陛下,膳食已经准备妥当,是现在食用还是等一会儿?”
季如意才停下批阅,她抬起头来看向角落处的漏刻,原来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到了辰正。
季如意起身,移步偏殿,净手后,开始吃早膳。
虽然已经是皇帝了,但膳食还是比较简单的,只有两菜一汤。
两菜一汤是祖制,大黎太祖是农民出身,又经历过乱世,最珍惜粮食,留下祖训,季家子孙在饭食绝不可浪费,吃多少煮多少。
亦不可奢靡。
所以摆在季如意前面的两个菜,一素一荤,素是青菜,荤是鸡肉,汤则是羊肉汤。
还有一盆米饭。
这是季如意特意要求加的,原主身体从小不好,饭食没这么大,一般一餐只吃一碗米饭。
还是没盛满的那种。
这季如意可受不得。
这身体可才十八,正是饭量最大的时候,吃一碗怎么饱?
想她前世的十八岁,可是一餐能干掉半斤米,即使后面过了生长期,也能吃两碗饭,依照皇宫里的这种小碗,怎么着也得三碗才能吃得饱。
后面三碗发展到了一盆。
她一路沿着站位顺序,从左至右,从前至后,开始扫视。
很快,她看到了赵清身上,然后视线停留到了对方身上。
因为赵清望着前一个出列奏请的官员,脚步跃跃欲试。
看情况是打算等对方奏请完,便要出列。
呦豁!这是要参人啊。
季如意马上振起精神,她记得,赵清今年五月调任到都察院,成为正七品监察御史,并巡按直州。
果然,赵清等季如意准奏前一位同事,便马上出列:
“臣巡按直州御史,赵清,有奏!”
“讲!”
赵清从袍袖里面拿出一个折本,打开道:
“臣要参直州卫都指挥使于要号令废驰……”
他一开口,便令诸多官员侧目。
了不得啊,都指挥使可是正三品,在武官中,只比五军左右都督低二阶,都督同知低一阶,绝对的高阶实权武官。
何况于要还有一个东平侯爵位在身,这也是一个开国爵位,而且同南宁侯后代不中用,几代南宁侯都上不了早朝不同,东平侯子孙敢打敢拼,历代东平侯都身居高位,在皇帝眼中都有极深的映象,也与诸多权贵世家联姻,权势极重。
。。。
这边,赵清还在继续念,他边念季如意边记。
从官职到数量。
赵清也不参别的,专参直州都指挥司的官员,从最高的正二品都指挥使开始,到从五品镇抚,看数量,至少包含了一半直州都指挥司衙门的官员。
个个名目也都不一样。
都指挥使于要是号令废驰,都指挥同知王岚是侵害军民,都指挥佥事钱兵是贪赃枉法……
赵清念完后,合上折本并双手捧好,敬候内侍来取。
内事很快取来,呈给季如意。
季如意翻开来,仔细阅览起来,赵清折本上写的内容比念的还要多很多,也更加详细,季如意看了约一刻钟,才初步看完。
看完之后,季如意只有一个念头——整个直州卫的武官,全部都要彻查一遍!
她即刻对锦衣卫都指挥使沈宁下旨,捉拿于要等人,严格审查。
上一秒季如意才下了旨,下一秒刑部右侍郎尚杰便站了出来:
“于要、王岚等人俱为朝廷二三品官员,官员犯罪,按《大黎律》,因由刑部来主审,交由锦衣卫不合适。”
沈宁撅了回去:“赵御史可不止参于要、王岚等二三人,而是几近半数的直州都指挥司衙门的官员,这么多人同犯,可见犯事不是一日两日的功夫,而是长时间的。
但你刑部却半点消息都没有听到,不是有人失职,就是有人包庇或者同流合污,交由刑部来办,怕是很难秉公处理吧。”
事关刑部官员全体名誉,刑部左侍郎云恺立马出列:
“沈指挥使不要随口就是污蔑,我刑部官员个个清明能干,绝不会有人失职,更别提包庇与同流合污了。”
沈宁冷哼一声:"清明还是昏聩,是能干还是无能,要查过才知道!”
云恺气极反笑:"你沈宁是鸡蛋里面都能挑出骨头的人,让锦衣卫来查,怕是哑巴能唱歌,瘸子能疾跑!"
“你放屁——”
两人当即开始争吵,推搡起来。
一见这个架势,其他官员急忙去劝,但两人一个比一个年轻,也一个比一个嗓门大,劝的力气没有骂的壮,劝的声音没有骂的大,当然劝不住架,只能尽力拉着。
好在两人都是有分寸的,虽然互相推搡,互相叫嚷,但不敢伤人,吵的也是陈年芝麻烂谷子的旧事。
其他官员们是有心无力,季如意则是有力无心。
如果说一开始她有心想叫停,毕竟两个都是二三品的大臣,朝廷要员,又是拉扯衣服,又是指点脸面的,实在不好看。
但随着两人互揭其短,季如意反而不想叫开两人了。
——她想听八卦!
尤其是在沈宁占优势的情况下,八卦听起来好像更爽一些。
也是没有想到,向恺一个进士及第出身的文官,平常说起话来,能引经据典,舌灿莲花,在吵架这个问题上,居然吵不过沈宁这个武夫。
当然,这完全归功于沈宁说话非常直白,不文雅,不似向恺,骂个人也文绉绉的。
这样闹了一会儿,季如意见好就收,出言叫停了争吵。
“住手!”
她的声音其实不太大,但因为是皇帝,没人敢无视,一出言,所有人立马停手,快的不可思议,让人仿佛觉得事先有排练过。
当然,这肯定没有事先排练过的。
季如意想了想,殿内靠前的这些官员,都是五十、六十,甚至七十岁的人了,哪个官龄没在二十年以上?
吵架这点场面,只是小意思啦。
有些说不定还亲自上阵过。
“都是朝廷正三品要员,国之重臣,吵成这样,成何体统?!向卿,减三月俸禄,沈宁罚银六十,限定今日午时之前交到户部,若不然,再加十大板。”
大黎正三品官员的正俸为三十五旦米,一旦米两百斤米,按照京城现下的米价,一斤米在3-4文钱,而在官府钱庄,一两银能兑1000文,三十五旦米也差不多是六十两银。
季如意两方各打了一巴掌,算是息事宁人,然后又打算让沈宁领了旨意,早朝早退出去,去办理事情。
但有人目的没有达成,可是不依。
“陛下!臣也觉着于要一案交由锦衣卫来查,确实不妥。”
太子太师兼兵部尚书谢良臣出言。
难道直州都指挥司的事,兵部也有要员参与?
谢良臣的话让季如意又多想了。
整个直州都指挥司全部被参,可见局势已经非常不好,这种情况下,若是没有其他部门的官员参与,根本不可能,但季如意之前只是认为有都察院和刑部的官员参与。
毕竟赵清才是五月份调任为监察御史,巡按直州,从五月到现下,还没有半年。
半年不算短,但若是放在官场上,却是只够官员缕清部门内部关系和上手所掌事宜,但赵清却查出直州都指挥司这么大的事儿。
其一是可见他的能力之优,其二就是都察院和刑部绝对有官员包庇或者同流合污。
所以季如意才跳过刑部,将案件直接交由锦衣卫来办。
自己老师的话,还是要听一下的。
季如意沉吟了一会儿,道:“那就锦衣卫主审,刑部、都察院陪审。”
“这…”
谢良臣没料到,自己出言,反而使事情严重了。
别看皇帝松口让刑部进来,还加了个都察院,让他的目的达成不说,还多了个同盟。
(六部五寺二院非常反感锦衣卫和东厂这两个皇帝专属衙门介入朝廷事宜,在面对锦衣卫与东厂方面,十三个衙门是一致的)
但锦衣卫还是主审,又加了刑部和都察院,这不就是另一种‘三司会审’吗?!
谢良臣有心再说些什么,但他余光一直观察着皇帝,从决定让锦衣卫审理此案时起,皇帝面色一直未曾有细微的变化,这代表着或许皇帝一开始就不打算让此时善了。
谢良臣恍然,自己一开始就不应该介入,现在想退,也退不了了。
如今之计,只能应承下来,日后再做他算。
唉……皇帝已经发话,也只能应承下来吧。
谢良臣与少师兼吏部尚书的齐珪暗地里相视一眼后,开口道:“陛下英明!”
群臣皆称:“陛下英明!”
直州都指挥使司的事由此告一段落,季如意继续早朝处理政务。
后面还有官员相参,但都是小事,季如意依照往常惯例,罚俸的罚俸的,申斥的申斥,没什么波折。
至卯正三刻,已无官员上奏,至此,今日的早朝结束。
但早朝结束,不意味着皇帝一天的政务也结束了。
早朝只是让皇帝面见正七品以及以上的京官和部分入京述职的地方官员,顺便聊一聊天,也就是官员当面上奏,皇帝当面批奏,避免君不知臣,臣不知君的情况发生。
早朝的结束,是皇帝一天政务的开始。
下了早朝,季如意更衣,然后前往奉天殿后面的中极殿,开始批阅通政司交过来的折本。
时间慢慢流逝,直到小宝进殿来。
“陛下,膳食已经准备妥当,是现在食用还是等一会儿?”
季如意才停下批阅,她抬起头来看向角落处的漏刻,原来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到了辰正。
季如意起身,移步偏殿,净手后,开始吃早膳。
虽然已经是皇帝了,但膳食还是比较简单的,只有两菜一汤。
两菜一汤是祖制,大黎太祖是农民出身,又经历过乱世,最珍惜粮食,留下祖训,季家子孙在饭食绝不可浪费,吃多少煮多少。
亦不可奢靡。
所以摆在季如意前面的两个菜,一素一荤,素是青菜,荤是鸡肉,汤则是羊肉汤。
还有一盆米饭。
这是季如意特意要求加的,原主身体从小不好,饭食没这么大,一般一餐只吃一碗米饭。
还是没盛满的那种。
这季如意可受不得。
这身体可才十八,正是饭量最大的时候,吃一碗怎么饱?
想她前世的十八岁,可是一餐能干掉半斤米,即使后面过了生长期,也能吃两碗饭,依照皇宫里的这种小碗,怎么着也得三碗才能吃得饱。
后面三碗发展到了一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