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长安,微凉的风携着桂花的清甜气息拂过街巷,路旁的树叶已染上一抹淡黄。时光如白驹过隙,郑文秀的插簪礼转眼间便到了。
这一天,郑府大门外早已张灯结彩,宾客云集。主人们带领着侍从迎来送往,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工部郎中的嫡次子与礼部员外郎唯一嫡女的插簪礼在这长安城里算不得多大的事,却也是中阶官员社交圈中的一桩雅趣,近来也算受到关注。
张氏一早便带着沈知微和许灵初抵达郑府。
她身着前些日子沈知微陪她在‘华采坊’挑选的淡紫色暗纹锦缎制成的衣裙,布料上点缀着隐约浮现的缠枝莲花纹理,温雅端庄,袖口和衣襟用细细的杨妃线勾边,华贵中不失稳重。
扶着前来迎接自己的婢女下车时,她望着郑府门楣上‘永和居’匾额,打量宅邸四周郑重、华丽的装饰,忽然想起去年许灵初及笄时的寒酸,鼻尖竟有些发酸。
许灵初的衣裙则是那日挑选的月白暗金芙蓉纹锦缎制成,裙摆轻扬间闪烁着细微的金光,衬得她粉面含春,气质出众。而沈知微则一身团娇纹郁金香绫裙,蜻蜓纹浅碧春罗衫,低调中自有灵动之美,既不与表妹争艳,也不失自家风采。
郑府正厅内处处透着典雅,宾客们三五成群,交头接耳地谈论着今日的仪式和喜庆话语。不多时,郑文秀在丫鬟的簇拥下缓缓步入厅中。
她身着主体为纯白的礼服裙,上装贴身剪裁,勾勒出纤细优美的身形,裙身真丝质感流转,光泽如玉。外叠多层轻薄的真丝纱,从腰部一层层交叠而下,前短后长的设计令正面看上去修长收身,后侧裙摆却曳地而行,步步生姿。每层裙摆边缘点缀着孔雀绿丝绒闪片,在阳光下折射出羽毛般的斑斓光彩,宛若孔雀展翅,华美绝伦。
乐工适时奏起乐曲,箜篌弦动如珠落玉盘。郑文秀裙摆扫过青砖,孔雀绿闪片映着天光,在墙面投出流霞般的幻影。
整个插簪礼,宾客们的目光都落在郑文秀身上。她的未婚夫吴二郎的目光更是不自觉地一路追随着她的倩影。他曾也远远见过郑文秀一两次,虽看得不真切,却大致觉得对方不过长安遍地开花的普通贵女,没什么特别,因此对这桩婚事也没有特别期待。然而此刻,却被未婚妻的出众审美与仪态所打动,觉得全场女眷也没有自己未婚娘子光彩照人、风姿卓绝,心中竟多了几分欣赏。行礼时,二人四目相交,郑文秀含羞带怯,看到吴二郎眼中隐约可见的欣赏,她心中暗松口气,也生出几分自得。
郑夫人见此情景,露出欣慰之色,低声与郑员外道:“看吴家二郎今日的模样,当是对文秀上了心。”郑员外点点头,目中带着笑意,模样亦甚欣慰。“这礼服裙确实点睛,许家那位沈娘子这方面有点才华。”郑夫人忽而又说。
礼毕,郑文秀眸光含笑,款步走向席间女宾的席位落座,举止优雅,仿若孔雀仙子步入凡尘,将整个厅堂的目光吸引在她一人身上。
“这裙子的设计真是别具匠心,孔雀的眼纹远看竟然如此立体生动!”有人不禁赞叹。
“确实绝妙!郑娘子,你是从哪里找到这样巧手的绣娘?”另一位夫人终于忍不住,自觉和郑家关系比较近,开口问道。
郑文秀盈盈一笑,目光投向沈知微:“是沈姐姐为我设计的,若非她,我翻遍长安城也断难做出这般风采的裙子。”
席间忽起窃窃私语:“可是那个做锦衣郎玩偶的沈娘子?”“正是!听说礼部特许她家用官样纹饰...”
宾客们纷纷看向沈知微,也有那长袖善舞的夫人在‘锦童斋’见过沈知微,扭头向张氏笑道:“知道你家这位小娘子的玩偶设计得好,没想到对服饰也这般精通。如今的小娘子可真是不可小觑啊!”
张氏有点拿不准自己的应该用什么态度回应这些‘称赞’,是该显出与有荣焉,还是家中出了商户女的羞赧,那笑意在脸上瞬间几度调整。说实话,她甚至有些怀疑这些人并非在‘赞美’,而是伺机嘲讽自己门楣太低。
张氏手中团扇将腕间跳动的青筋遮得严实:“小孩子家胡乱琢磨的...”
这边话音刚落,那边又有宾客说起看到沈娘子为郑娘子准备的一对金童玉女玩偶贺礼。那金童身着红金圆领袍服,内衬碧色中衣。玉女则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眉眼含笑,栩栩如生。更巧妙的是,两只玩偶底座的设计暗藏玄机,可动态展现拜谢姿态,寓意很是和合美满。众人又是一番赞不绝口,顺带话题一转,夸赞起吴家二郎好仪容来。
相较于张氏那边心态忽高忽低、千回百转,沈知微则平静的多。
她知道郑文秀的礼服必会引起一番议论,这毕竟是她所长,又带着对趋势的预知。这种敏锐的判断和超前的审美比起玩偶创作更让她有自信。可惜,起步资金不够,只能从成本最低的事情开始。然则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这不,她的服装设计成果已经展示好几次了,机会没准就在哪个拐角也未可知。正当她嘴上自谦,脑中思绪万千之际,听到耳边响起许灵初的声音,“阿姐,陪我去净房更衣可好?”
沈知微和许灵初与张氏说了一声便从侧厅出去净房。更衣后两人沿着回廊穿行,初秋的风吹过,渐次有落花纷飞,为这热闹的场景添了一抹清雅的意境。行走间,迎面碰上两名青年男子。年长一人穿一身月白长袍,面容端正,言行沉稳,正是郑家二郎郑明晖,另一人身型略瘦,眼神精明能干,却过于灵活了些,与郑二郎谈笑间眼风已四散多处。
“沈娘子,许娘子。”见沈、许二人,郑二郎停步叉手行礼,温声招呼,“今日多谢二位参加小妹插簪礼,礼物非常别致,我们全家都很喜欢。”说到此,他又为沈知微和许灵初介绍自己的同伴:“这位是舍妹文秀未婚夫之幼弟,吴四郎。”
吴四郎立刻笑着行礼并附和:“托二郎的福,在下也有幸饱了眼福。金童玉女和团扇都是绝妙之作,尤其是那团扇,‘双燕归巢’绣工细腻得仿佛活物一般,实在令人叹服。”
听到赞美,沈知微轻笑着推了推身旁的许灵初,“这团扇是我表妹亲手绣制的,针黹功夫确实出类拔萃。”
许灵初羞得低下头,小声道:“不过是尽了一点绵之力罢了,实在不值一提,大家谬赞了。”
吴四郎一笑,“许娘子如此巧手过人,可不要谦虚了。我那几个妹子若有许娘子一半的技艺,母亲也不会日日焦心。”
两个小娘子忙道“过誉”,郑二郎却只是温和一笑,没有多说什么。
仪式结束后,宾客们纷纷告辞。张氏带着沈知微和许灵初步出郑宅,发现许灵初的脸颊微红,兴奋中夹杂着一丝羞涩。待到人少处,她转头望向许灵初,狐疑地问:“你们刚才净手,如何耽误那许久?”
许灵初小声回道:“阿娘,我和阿姐在回廊里遇见了郑二郎和吴四郎,随意寒暄几句,所以耽误了些时候。”
“吴四郎?可是郑小娘子未婚夫婿家的郎君?”张氏问。
“正是。”许灵初对她阿娘笑答。
沈知微眼光扫过舅母和表妹,敛下眼睑,不发一语。
张氏挑了挑眉,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叮嘱道:“日后遇到外男,多注意礼仪分寸,别让人有话可说。”
“是,母亲。”“是,舅母”许灵初和沈知微纷纷低头应下。
正欲离开,忽然不远处传来一道清丽的呼唤:“沈娘子。”,三人回首循声望去,却见有一位着石榴红花碧罗曳地长裙的女子施施然走来,正是有一段时间未见的庞三娘。她先给张氏款款施了一礼,又笑着和沈知微、许灵初致意。张氏眼看一位清河庞氏出身的贵女对自己如此客气,心下很是自得,堆起满脸笑容和庞三娘热络,但见她回话客套但眼神却始终在沈知微身上,终于还是把社交主场让给了外甥女。
庞三娘拉着沈知微离开丈许距离,笑着扫眼张氏方向,以扇掩唇道:“怪道沈娘子出来开铺子。”
沈知微背对张氏,也微微扬起嘴角:“手里还是得有点银子,方能自如些。”
庞三娘哈哈一笑,接着说起正事:“郑娘子今日的礼服实在衬托得她风华绝代,沈娘子好手笔。”
沈知微谦逊回应:“庞娘子过誉了,只是出了点主意,主要还是绣娘技艺精湛才能展现出来。”
庞三娘笑意更浓,“明日我想去锦童斋找你,有件事情需要请教,不知可否叨扰?”
有事儿请教?这位大手笔主顾的‘请教’等于银子或者机会。沈知微毫不犹豫点头道:“自然欢迎,庞娘子随时前来便是。”
庞三娘一礼,道声“有劳”,随即转身离去。
这一天,郑府大门外早已张灯结彩,宾客云集。主人们带领着侍从迎来送往,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工部郎中的嫡次子与礼部员外郎唯一嫡女的插簪礼在这长安城里算不得多大的事,却也是中阶官员社交圈中的一桩雅趣,近来也算受到关注。
张氏一早便带着沈知微和许灵初抵达郑府。
她身着前些日子沈知微陪她在‘华采坊’挑选的淡紫色暗纹锦缎制成的衣裙,布料上点缀着隐约浮现的缠枝莲花纹理,温雅端庄,袖口和衣襟用细细的杨妃线勾边,华贵中不失稳重。
扶着前来迎接自己的婢女下车时,她望着郑府门楣上‘永和居’匾额,打量宅邸四周郑重、华丽的装饰,忽然想起去年许灵初及笄时的寒酸,鼻尖竟有些发酸。
许灵初的衣裙则是那日挑选的月白暗金芙蓉纹锦缎制成,裙摆轻扬间闪烁着细微的金光,衬得她粉面含春,气质出众。而沈知微则一身团娇纹郁金香绫裙,蜻蜓纹浅碧春罗衫,低调中自有灵动之美,既不与表妹争艳,也不失自家风采。
郑府正厅内处处透着典雅,宾客们三五成群,交头接耳地谈论着今日的仪式和喜庆话语。不多时,郑文秀在丫鬟的簇拥下缓缓步入厅中。
她身着主体为纯白的礼服裙,上装贴身剪裁,勾勒出纤细优美的身形,裙身真丝质感流转,光泽如玉。外叠多层轻薄的真丝纱,从腰部一层层交叠而下,前短后长的设计令正面看上去修长收身,后侧裙摆却曳地而行,步步生姿。每层裙摆边缘点缀着孔雀绿丝绒闪片,在阳光下折射出羽毛般的斑斓光彩,宛若孔雀展翅,华美绝伦。
乐工适时奏起乐曲,箜篌弦动如珠落玉盘。郑文秀裙摆扫过青砖,孔雀绿闪片映着天光,在墙面投出流霞般的幻影。
整个插簪礼,宾客们的目光都落在郑文秀身上。她的未婚夫吴二郎的目光更是不自觉地一路追随着她的倩影。他曾也远远见过郑文秀一两次,虽看得不真切,却大致觉得对方不过长安遍地开花的普通贵女,没什么特别,因此对这桩婚事也没有特别期待。然而此刻,却被未婚妻的出众审美与仪态所打动,觉得全场女眷也没有自己未婚娘子光彩照人、风姿卓绝,心中竟多了几分欣赏。行礼时,二人四目相交,郑文秀含羞带怯,看到吴二郎眼中隐约可见的欣赏,她心中暗松口气,也生出几分自得。
郑夫人见此情景,露出欣慰之色,低声与郑员外道:“看吴家二郎今日的模样,当是对文秀上了心。”郑员外点点头,目中带着笑意,模样亦甚欣慰。“这礼服裙确实点睛,许家那位沈娘子这方面有点才华。”郑夫人忽而又说。
礼毕,郑文秀眸光含笑,款步走向席间女宾的席位落座,举止优雅,仿若孔雀仙子步入凡尘,将整个厅堂的目光吸引在她一人身上。
“这裙子的设计真是别具匠心,孔雀的眼纹远看竟然如此立体生动!”有人不禁赞叹。
“确实绝妙!郑娘子,你是从哪里找到这样巧手的绣娘?”另一位夫人终于忍不住,自觉和郑家关系比较近,开口问道。
郑文秀盈盈一笑,目光投向沈知微:“是沈姐姐为我设计的,若非她,我翻遍长安城也断难做出这般风采的裙子。”
席间忽起窃窃私语:“可是那个做锦衣郎玩偶的沈娘子?”“正是!听说礼部特许她家用官样纹饰...”
宾客们纷纷看向沈知微,也有那长袖善舞的夫人在‘锦童斋’见过沈知微,扭头向张氏笑道:“知道你家这位小娘子的玩偶设计得好,没想到对服饰也这般精通。如今的小娘子可真是不可小觑啊!”
张氏有点拿不准自己的应该用什么态度回应这些‘称赞’,是该显出与有荣焉,还是家中出了商户女的羞赧,那笑意在脸上瞬间几度调整。说实话,她甚至有些怀疑这些人并非在‘赞美’,而是伺机嘲讽自己门楣太低。
张氏手中团扇将腕间跳动的青筋遮得严实:“小孩子家胡乱琢磨的...”
这边话音刚落,那边又有宾客说起看到沈娘子为郑娘子准备的一对金童玉女玩偶贺礼。那金童身着红金圆领袍服,内衬碧色中衣。玉女则服花钗青质连裳,青衣革带韈履,眉眼含笑,栩栩如生。更巧妙的是,两只玩偶底座的设计暗藏玄机,可动态展现拜谢姿态,寓意很是和合美满。众人又是一番赞不绝口,顺带话题一转,夸赞起吴家二郎好仪容来。
相较于张氏那边心态忽高忽低、千回百转,沈知微则平静的多。
她知道郑文秀的礼服必会引起一番议论,这毕竟是她所长,又带着对趋势的预知。这种敏锐的判断和超前的审美比起玩偶创作更让她有自信。可惜,起步资金不够,只能从成本最低的事情开始。然则不积跬步无以成千里。这不,她的服装设计成果已经展示好几次了,机会没准就在哪个拐角也未可知。正当她嘴上自谦,脑中思绪万千之际,听到耳边响起许灵初的声音,“阿姐,陪我去净房更衣可好?”
沈知微和许灵初与张氏说了一声便从侧厅出去净房。更衣后两人沿着回廊穿行,初秋的风吹过,渐次有落花纷飞,为这热闹的场景添了一抹清雅的意境。行走间,迎面碰上两名青年男子。年长一人穿一身月白长袍,面容端正,言行沉稳,正是郑家二郎郑明晖,另一人身型略瘦,眼神精明能干,却过于灵活了些,与郑二郎谈笑间眼风已四散多处。
“沈娘子,许娘子。”见沈、许二人,郑二郎停步叉手行礼,温声招呼,“今日多谢二位参加小妹插簪礼,礼物非常别致,我们全家都很喜欢。”说到此,他又为沈知微和许灵初介绍自己的同伴:“这位是舍妹文秀未婚夫之幼弟,吴四郎。”
吴四郎立刻笑着行礼并附和:“托二郎的福,在下也有幸饱了眼福。金童玉女和团扇都是绝妙之作,尤其是那团扇,‘双燕归巢’绣工细腻得仿佛活物一般,实在令人叹服。”
听到赞美,沈知微轻笑着推了推身旁的许灵初,“这团扇是我表妹亲手绣制的,针黹功夫确实出类拔萃。”
许灵初羞得低下头,小声道:“不过是尽了一点绵之力罢了,实在不值一提,大家谬赞了。”
吴四郎一笑,“许娘子如此巧手过人,可不要谦虚了。我那几个妹子若有许娘子一半的技艺,母亲也不会日日焦心。”
两个小娘子忙道“过誉”,郑二郎却只是温和一笑,没有多说什么。
仪式结束后,宾客们纷纷告辞。张氏带着沈知微和许灵初步出郑宅,发现许灵初的脸颊微红,兴奋中夹杂着一丝羞涩。待到人少处,她转头望向许灵初,狐疑地问:“你们刚才净手,如何耽误那许久?”
许灵初小声回道:“阿娘,我和阿姐在回廊里遇见了郑二郎和吴四郎,随意寒暄几句,所以耽误了些时候。”
“吴四郎?可是郑小娘子未婚夫婿家的郎君?”张氏问。
“正是。”许灵初对她阿娘笑答。
沈知微眼光扫过舅母和表妹,敛下眼睑,不发一语。
张氏挑了挑眉,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叮嘱道:“日后遇到外男,多注意礼仪分寸,别让人有话可说。”
“是,母亲。”“是,舅母”许灵初和沈知微纷纷低头应下。
正欲离开,忽然不远处传来一道清丽的呼唤:“沈娘子。”,三人回首循声望去,却见有一位着石榴红花碧罗曳地长裙的女子施施然走来,正是有一段时间未见的庞三娘。她先给张氏款款施了一礼,又笑着和沈知微、许灵初致意。张氏眼看一位清河庞氏出身的贵女对自己如此客气,心下很是自得,堆起满脸笑容和庞三娘热络,但见她回话客套但眼神却始终在沈知微身上,终于还是把社交主场让给了外甥女。
庞三娘拉着沈知微离开丈许距离,笑着扫眼张氏方向,以扇掩唇道:“怪道沈娘子出来开铺子。”
沈知微背对张氏,也微微扬起嘴角:“手里还是得有点银子,方能自如些。”
庞三娘哈哈一笑,接着说起正事:“郑娘子今日的礼服实在衬托得她风华绝代,沈娘子好手笔。”
沈知微谦逊回应:“庞娘子过誉了,只是出了点主意,主要还是绣娘技艺精湛才能展现出来。”
庞三娘笑意更浓,“明日我想去锦童斋找你,有件事情需要请教,不知可否叨扰?”
有事儿请教?这位大手笔主顾的‘请教’等于银子或者机会。沈知微毫不犹豫点头道:“自然欢迎,庞娘子随时前来便是。”
庞三娘一礼,道声“有劳”,随即转身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