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产品标识,’她落笔写下自己的规划,‘而后每个产品都必须带上标识。”
砚台里的松烟墨泛着幽光,沈知微腕间的玉镯与镇纸相碰,发出细碎清响。
品牌化,要确保每个细节都成为品牌的一部分。每一只玩偶、每一件布料,甚至每一件配件,都必须带有锦童斋的烙印,这样才能让顾客在长期的重复购买中,习惯并牢记这个品牌。最终,若没有'锦童斋'这个标识,她们就会觉得自己买得东西不够好,心中缺少认同感,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在很快就会到来的仿冒风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沈知微沉思片刻,接着写下一个计划:“第二步,设置展示窗口。”
阿锦端着新制的樱桃酥山进来,见沈知微对着窗棂出神,凑近笑道:"娘子再盯,那窗就要盯出窟窿来,尝尝这酥山..."
沈知微笑着接过小食,继续思索。
虽然古代的店铺布局与现代有很大不同,橱窗这种概念并不常见。但是她可以借用传统的木格窗,通过巧妙设计,创造出类似后世沿街店铺展示窗口的效果,吸引路人的目光。她脑中已有雏形:将窗格改造放大,放置上当季主打产品,让从街上走过的人不自觉间被吸引。
随着一步步将想法落笔成方案,沈知微的思路愈加清晰。
‘第三步,通过会员制度增加顾客粘性。每个购买玩偶的客人,都可加入会员,赠送会员卡,积累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玩偶、配件或者独家定制的商品,甚至可以享受优先购买新品的特权。
‘第四步,确立品牌形象。’沈知微落笔如游龙,大脑飞速运转。
每个成功的品牌背后,都有一个代表性符号。成功的儿童品牌,更是缺少不了类似迪士尼米奇老鼠这样具有标志性的产品形象。
‘选择一个属于‘锦童斋’的形象代言,它将承载‘锦童斋’的文化与精神。’她写道,并不自觉开始在脑海中暗暗比对几个选择,是尚书玩偶这种父母眼中的‘吉祥物’?还是金吾卫那种小郎君心目里的大英雄?亦或是是哪个火爆的卡通小动物?这款‘形象代言’如何融入‘锦童斋’的文化与精神?
最后,她补充:‘代表性玩偶要设计成大型木偶,立在店铺前,成为顾客远远就能看到的标志物。’
---------------------
这边厢沈知微在思索着自己的品牌规划大计,那边厢她的小表妹许灵初正在许宅里急切地等着她回来,要探讨郑文秀插簪礼的送礼问题。
许灵初左等右等不见沈知微人影,暗暗跺脚。表姐在自己的生意上太全身心投入了,和阿娘一起买布回来,再一转身,居然找不到她人。
前些时日锦童斋生意刚开始的时候她也日日去帮忙,那会儿也确实一身干劲。看着玩偶卖得好,虽然知道离收回成本还有时日,但那满足感不是假的。后来她早出晚归的多了,她母亲便发觉不对,反复问几次,见自己不承认是去给阿姐打下手,虽也不再逼问,却每日里盯着她做女红针黹,防贼似的怕她出门‘行差踏错’。
也许母亲也没说错,女郎家难道还能一辈子靠打理店铺过日子么?最后还是得嫁人,夫婿贵则妻贵。抛头露面做生意,挣钱不挣钱不好说,就算挣钱,在亲事上也必然受影响。只母亲那比喻也太难听,说什么“青楼女子再有钱,也无甚用处。哪怕内庭教坊司出来,终其一生也是悲惨。”这话可不能让母亲再口无遮拦,隔墙有耳,若让阿姐听见得多伤心。
还有,阿姐尚未挣什么钱,给家里人买布料是她的心意,母亲却指明去‘华采坊’买料子,那可是比东市‘青纹锦’更奢华的地方。唉,不过那料子,真美啊!见过‘华采坊’的东西,那是再也看不进去别的锦帛。
许灵初在这儿思来想去些没边际的事情,站起来坐下去。沈知微倒是踏着暮色回到许宅。她一进前厅,就立刻被迎面而来的许灵初挎住了胳膊:“阿姐,你可算回来了。”
沈知微看着这一惊一乍的小可爱,道:“这是怎么了,才半日不见,怎的如此想念表姐?”
“哎呀阿姐,”许灵初嗔怪,“我都等你半日了,郑文秀姐姐的插簪礼该送什么合适呢?我想找你商量商量。”说着亲自给沈知微端上盏茶汤。
沈知微走到案边坐下,慢悠悠地品了一口茶,脸上带着一丝温柔的笑意:“急什么?我这不回来了么,坐下聊。”
许灵初的脸上依然带着几分急切,她跪坐下来,摆弄着茶具:“今日从‘华采坊’回来后,阿娘说郑娘子的插簪礼需要送点有特色的,我想着这次她订婚,礼物当然要有份量,但也不能太过华丽。所以,咱俩还是得商量商量,送点什么既能体现心意,又合乎分量?”
沈知微轻笑,眼神柔和:“你阿娘那边肯定会送一些正式的礼物,咱们作为晚辈主要是送个心意。其实最主要的不是物件的贵重,而是是否体现了我们的心意与独特性。”
许灵初听罢道,“阿姐,您说得对,心意最重要!我之前也考虑过,送一面精致的团扇怎么样?那种团团圆圆的样式,既有寓意,又显得别致。”
“团扇不错。”沈知微思考一瞬,点点头,“可以绣‘双燕归巢’这类吉祥图案,不仅有寓意,还很有实用性。毕竟,插簪礼本来就表达祝愿,而这扇子,又是日常可以使用的物件,挺合适的。”
许灵初目光闪闪,对自己的想法被认同感到愉快,“嗯,不过图案一定要精致才行。唉,那话怎么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这是‘花到绣时方恨功夫差’。”
沈知微听罢笑了起来,“那么,我送一对金童玉女的玩偶吧,正好是‘锦童斋’的特色,只是得好好设计一下玩偶的式样。”
“金童玉女?”许灵初愣了一下,随即一拍大腿,“这个想法有意思,文秀姐姐一定会喜欢。”
二人正低声商量间,屋外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旋即,舅母张氏步入屋内。
她听到两人的话题,眉目含笑,团扇一摆:“我看你二人的礼物都不错,既有心意,又不失体面。”说罢话题一转:“熙熙,午间一回来没来及喝口茶便匆匆出了门,可是铺子里有事?”
沈知微早在张氏进门时便起身行礼,随即亲自扶着她落座,含笑道:“舅母,铺中事务琐碎,儿的确有些操心。午间离开得急,未及同您禀明,倒让舅母挂心了,实在是儿的疏忽。”
许灵初适时奉上一盏新泡的茶,张氏接过茶盏,却未急着饮,指腹轻轻摩挲着盏沿,目光微微一闪,语气带着几分意味深长:“我看‘锦童斋’生意不错。只是,你雇得那个小娘子阿锦一团孩气,性子稚嫩,如今不过是个佣工,未有身契在手,终究不大稳妥。”
沈知微心里警觉,舅母这番话虽是关切之语,实则带着几分试探。她并不知张氏究竟是何用意,但本能地觉得此事不可贸然接话。于是,她微微一笑,语调不疾不徐:“舅母谬赞了,‘锦童斋’不过才开业不久,谈生意兴旺实在尚早。阿锦虽年少,手脚却麻利,眼下铺子里事务虽多,但儿也勤快些,倒还支撑得住。”
张氏闻言,心中暗自盘算。
她原本是打算借着“人手不稳”之由,劝说外甥女将铺中事务掌控得更紧些,而后便可顺势安排贴身嬷嬷邹氏去帮工。一来可借机探明锦童斋的真实经营状况,二来也能安插自己人,待摸清底细后,便可进退自如,手中好有筹码。
然而,此刻沈知微言辞得体,并未露出丝毫可趁之隙,让她一时间难以拿捏。再者,这店铺也确乎太新,许宅不富贵,手头没几个傅母、婢子,若贸然派邹氏过去,自己身边便要少一得力之人。
或者再观察一阵子,确乎有戏再采取措施?
张氏肚子里瞬间想法转了好几圈,眼中闪过复杂神色,终归决定按下心头急切,小丫头片子飞不上天。是以,她幽幽道:“凡事都需循序渐进。不过若真有不便之处,家中总归可以帮衬一二,毕竟,事事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最是牢靠。”
沈知微闻言,心头微微一动。舅母的话虽未挑明,但她对‘锦童斋’存了几分想法,已是不言而喻。她不动声色、似是而非回应道:“舅母说得极是,生意场上,稳扎稳打才是长久之计,操之过急,反而未必妥当。”
话音一落,室内一时静谧下来,气氛却带着一丝暗流涌动。许灵初静静地看着母亲与表姐交谈,她已然察觉自己阿娘对‘锦童斋’有所盘算,只是并未直接挑明。而表姐那边,亦是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将话题巧妙收束,既未正面拒绝,也未留下可乘之机。
空气仿佛微微一滞,片刻后,又似一切如常,安乐祥和。
砚台里的松烟墨泛着幽光,沈知微腕间的玉镯与镇纸相碰,发出细碎清响。
品牌化,要确保每个细节都成为品牌的一部分。每一只玩偶、每一件布料,甚至每一件配件,都必须带有锦童斋的烙印,这样才能让顾客在长期的重复购买中,习惯并牢记这个品牌。最终,若没有'锦童斋'这个标识,她们就会觉得自己买得东西不够好,心中缺少认同感,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在很快就会到来的仿冒风潮中立于不败之地。
沈知微沉思片刻,接着写下一个计划:“第二步,设置展示窗口。”
阿锦端着新制的樱桃酥山进来,见沈知微对着窗棂出神,凑近笑道:"娘子再盯,那窗就要盯出窟窿来,尝尝这酥山..."
沈知微笑着接过小食,继续思索。
虽然古代的店铺布局与现代有很大不同,橱窗这种概念并不常见。但是她可以借用传统的木格窗,通过巧妙设计,创造出类似后世沿街店铺展示窗口的效果,吸引路人的目光。她脑中已有雏形:将窗格改造放大,放置上当季主打产品,让从街上走过的人不自觉间被吸引。
随着一步步将想法落笔成方案,沈知微的思路愈加清晰。
‘第三步,通过会员制度增加顾客粘性。每个购买玩偶的客人,都可加入会员,赠送会员卡,积累积分。积分可以兑换玩偶、配件或者独家定制的商品,甚至可以享受优先购买新品的特权。
‘第四步,确立品牌形象。’沈知微落笔如游龙,大脑飞速运转。
每个成功的品牌背后,都有一个代表性符号。成功的儿童品牌,更是缺少不了类似迪士尼米奇老鼠这样具有标志性的产品形象。
‘选择一个属于‘锦童斋’的形象代言,它将承载‘锦童斋’的文化与精神。’她写道,并不自觉开始在脑海中暗暗比对几个选择,是尚书玩偶这种父母眼中的‘吉祥物’?还是金吾卫那种小郎君心目里的大英雄?亦或是是哪个火爆的卡通小动物?这款‘形象代言’如何融入‘锦童斋’的文化与精神?
最后,她补充:‘代表性玩偶要设计成大型木偶,立在店铺前,成为顾客远远就能看到的标志物。’
---------------------
这边厢沈知微在思索着自己的品牌规划大计,那边厢她的小表妹许灵初正在许宅里急切地等着她回来,要探讨郑文秀插簪礼的送礼问题。
许灵初左等右等不见沈知微人影,暗暗跺脚。表姐在自己的生意上太全身心投入了,和阿娘一起买布回来,再一转身,居然找不到她人。
前些时日锦童斋生意刚开始的时候她也日日去帮忙,那会儿也确实一身干劲。看着玩偶卖得好,虽然知道离收回成本还有时日,但那满足感不是假的。后来她早出晚归的多了,她母亲便发觉不对,反复问几次,见自己不承认是去给阿姐打下手,虽也不再逼问,却每日里盯着她做女红针黹,防贼似的怕她出门‘行差踏错’。
也许母亲也没说错,女郎家难道还能一辈子靠打理店铺过日子么?最后还是得嫁人,夫婿贵则妻贵。抛头露面做生意,挣钱不挣钱不好说,就算挣钱,在亲事上也必然受影响。只母亲那比喻也太难听,说什么“青楼女子再有钱,也无甚用处。哪怕内庭教坊司出来,终其一生也是悲惨。”这话可不能让母亲再口无遮拦,隔墙有耳,若让阿姐听见得多伤心。
还有,阿姐尚未挣什么钱,给家里人买布料是她的心意,母亲却指明去‘华采坊’买料子,那可是比东市‘青纹锦’更奢华的地方。唉,不过那料子,真美啊!见过‘华采坊’的东西,那是再也看不进去别的锦帛。
许灵初在这儿思来想去些没边际的事情,站起来坐下去。沈知微倒是踏着暮色回到许宅。她一进前厅,就立刻被迎面而来的许灵初挎住了胳膊:“阿姐,你可算回来了。”
沈知微看着这一惊一乍的小可爱,道:“这是怎么了,才半日不见,怎的如此想念表姐?”
“哎呀阿姐,”许灵初嗔怪,“我都等你半日了,郑文秀姐姐的插簪礼该送什么合适呢?我想找你商量商量。”说着亲自给沈知微端上盏茶汤。
沈知微走到案边坐下,慢悠悠地品了一口茶,脸上带着一丝温柔的笑意:“急什么?我这不回来了么,坐下聊。”
许灵初的脸上依然带着几分急切,她跪坐下来,摆弄着茶具:“今日从‘华采坊’回来后,阿娘说郑娘子的插簪礼需要送点有特色的,我想着这次她订婚,礼物当然要有份量,但也不能太过华丽。所以,咱俩还是得商量商量,送点什么既能体现心意,又合乎分量?”
沈知微轻笑,眼神柔和:“你阿娘那边肯定会送一些正式的礼物,咱们作为晚辈主要是送个心意。其实最主要的不是物件的贵重,而是是否体现了我们的心意与独特性。”
许灵初听罢道,“阿姐,您说得对,心意最重要!我之前也考虑过,送一面精致的团扇怎么样?那种团团圆圆的样式,既有寓意,又显得别致。”
“团扇不错。”沈知微思考一瞬,点点头,“可以绣‘双燕归巢’这类吉祥图案,不仅有寓意,还很有实用性。毕竟,插簪礼本来就表达祝愿,而这扇子,又是日常可以使用的物件,挺合适的。”
许灵初目光闪闪,对自己的想法被认同感到愉快,“嗯,不过图案一定要精致才行。唉,那话怎么说‘书到用时方恨少’,我这是‘花到绣时方恨功夫差’。”
沈知微听罢笑了起来,“那么,我送一对金童玉女的玩偶吧,正好是‘锦童斋’的特色,只是得好好设计一下玩偶的式样。”
“金童玉女?”许灵初愣了一下,随即一拍大腿,“这个想法有意思,文秀姐姐一定会喜欢。”
二人正低声商量间,屋外传来一阵细碎的脚步声,旋即,舅母张氏步入屋内。
她听到两人的话题,眉目含笑,团扇一摆:“我看你二人的礼物都不错,既有心意,又不失体面。”说罢话题一转:“熙熙,午间一回来没来及喝口茶便匆匆出了门,可是铺子里有事?”
沈知微早在张氏进门时便起身行礼,随即亲自扶着她落座,含笑道:“舅母,铺中事务琐碎,儿的确有些操心。午间离开得急,未及同您禀明,倒让舅母挂心了,实在是儿的疏忽。”
许灵初适时奉上一盏新泡的茶,张氏接过茶盏,却未急着饮,指腹轻轻摩挲着盏沿,目光微微一闪,语气带着几分意味深长:“我看‘锦童斋’生意不错。只是,你雇得那个小娘子阿锦一团孩气,性子稚嫩,如今不过是个佣工,未有身契在手,终究不大稳妥。”
沈知微心里警觉,舅母这番话虽是关切之语,实则带着几分试探。她并不知张氏究竟是何用意,但本能地觉得此事不可贸然接话。于是,她微微一笑,语调不疾不徐:“舅母谬赞了,‘锦童斋’不过才开业不久,谈生意兴旺实在尚早。阿锦虽年少,手脚却麻利,眼下铺子里事务虽多,但儿也勤快些,倒还支撑得住。”
张氏闻言,心中暗自盘算。
她原本是打算借着“人手不稳”之由,劝说外甥女将铺中事务掌控得更紧些,而后便可顺势安排贴身嬷嬷邹氏去帮工。一来可借机探明锦童斋的真实经营状况,二来也能安插自己人,待摸清底细后,便可进退自如,手中好有筹码。
然而,此刻沈知微言辞得体,并未露出丝毫可趁之隙,让她一时间难以拿捏。再者,这店铺也确乎太新,许宅不富贵,手头没几个傅母、婢子,若贸然派邹氏过去,自己身边便要少一得力之人。
或者再观察一阵子,确乎有戏再采取措施?
张氏肚子里瞬间想法转了好几圈,眼中闪过复杂神色,终归决定按下心头急切,小丫头片子飞不上天。是以,她幽幽道:“凡事都需循序渐进。不过若真有不便之处,家中总归可以帮衬一二,毕竟,事事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最是牢靠。”
沈知微闻言,心头微微一动。舅母的话虽未挑明,但她对‘锦童斋’存了几分想法,已是不言而喻。她不动声色、似是而非回应道:“舅母说得极是,生意场上,稳扎稳打才是长久之计,操之过急,反而未必妥当。”
话音一落,室内一时静谧下来,气氛却带着一丝暗流涌动。许灵初静静地看着母亲与表姐交谈,她已然察觉自己阿娘对‘锦童斋’有所盘算,只是并未直接挑明。而表姐那边,亦是以四两拨千斤的手法,将话题巧妙收束,既未正面拒绝,也未留下可乘之机。
空气仿佛微微一滞,片刻后,又似一切如常,安乐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