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娴去吏部之前,先去了趟西市。
一排门面低矮的小商铺中间,夹杂了家草药铺子。门口挂着块比门楣还高的黄杨木匾,上面刻了三个隶书大字,神农堂。
这字看着眼熟,横笔收尾笔锋略带上挑,是贺云洲的习惯。
铺子不大,半人高的柜台后,一个伙计正在整理药材。见有人来,忙放下手里的事过来招呼。
“客官需要点什么药?”
“最近时常咳嗽,可有治疗的药?”李娴环视四周,店里就他们两个人。
“要看咳嗽是风热还是风寒引起的,白日里咳得厉害还是夜里?”伙计道。
“也没有个定数。我是南方来的,会不会是水土不服啊?”
伙计仔细打量了她一遍,才笑道:“这我可说不好了,要不请掌柜的来看看?”
“有劳。”
伙计进了药柜旁一扇小门,片刻之后,一个留着长须的中年男人出来,让李娴跟他去。
“你是谭掌柜?”李娴问道。
谭掌柜掩上门,才说道:“正是。之前听公子说你到京城,但是一直没过来,我怕你出事,还去秦府外面蹲守过几日。”
“让你费心了。”李娴有些不好意思,“之前没什么要紧的事,便没过来。”
谭掌柜点点头。
“我这里有封信,烦掌柜传给公子。”李娴从怀里拿出信封,“谯花楼宫灯失窃,我疑心跟宁王那边有关;另外,今日在吏部行走,我想从书吏贾升那里着手,只是这人古板清高,暂时还没什么进展。”
谭掌柜接过信,卷成细管塞进竹筒里,用蜡细细封好:“放心,公子很快就会收到消息。”
“有劳。”李娴正准备起身,被谭掌柜抬手止住。
他扬声唤外面的伙计进来,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药方递给他。伙计自去抓药。谭掌柜才跟李娴一道出来,笑道:“小哥这病,是冬春交替时气所感。也不必熬药,用这些泡水,每日喝两壶,润肺止咳,过两日也就好了。”
李娴道了谢,付了钱拿药出门。转角有一家书店,门口支着的摊上凌乱地堆着旧书。压在最下面的一本封面磨损得厉害,书名怀山二字都有些斑驳了。李娴过去将书抽出来,果然是《怀山游记》。
怀山三百多年前一个僧人,为了重修寺庙外出化缘,游记里就是记载了他化缘路过之处的见闻,有自然风景,也有人文习俗。之前在书塾冯先生那里看到过,不过只是个残本。
见门口有人看书,在铺子里收拾的老板才一边拍着身上的灰,一边往外走。
老板见如此破烂的书也有人买,便让她给十个钱。李娴本以为老板会狮子大开口,忙付了钱,生怕老板反悔似的,拿了书就走。
走到吏部门口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守卫的人已经抬手把她往里面请。恒王亲自带来的人,吏部都认识了。见她来,不但没有人阻拦,还都笑着打招呼,仿佛都是旧相识。
李娴将药包和书都放在茶水桌上,才进屋来。
贾升正在写字,听见声音只抬头看了一眼,李娴跟他行礼问好之后,便在自己用书堆出来的桌子边坐下。
中间贾升起身喝水,李娴偷偷瞄了一眼,他应该看见了那本游记,喝茶的动作略顿了顿,向她这边看了一眼。
李娴忙垂下眼,装作什么都没有察觉的样子。
直到午后,她这边的事已经做完,正收拾东西准备离开的时,对着贾升行礼道谢:“这两日有劳先生了,我的差事已经完成,这就回去给恒王殿下复命。”
贾升看了她一眼,踯躅着开了口。
“那本《怀山游记》是在哪里买的?”
“西市的书摊上。”李娴心里窃喜,只要有耐心,不怕等不到鱼上钩。
“哦。”贾升点点头,继续埋头写字。
李娴见他没有深聊下去的打算,便拿了东西出门往恒王府去了。
洛州自上元之后,连下了七日的雨。
雨势不大,伴着料峭的春寒,倒比冬日里更冷了些。
自从李娴去了京城,陆知涯不得不重操旧业,时不时过来帮忙。这几日天气不好,他更提不起精神。
于是他把那一堆东西搬到花厅里,搬来风炉温了酒,裹着狼皮褥子躺在逍遥椅上,一张纸还没打开,酒已经喝了两三杯。
贺云洲看着他无精打采的样子只摇摇头,若不是这几日事多,他也不会让陆知涯杵在这里。
外面的陆知涯忽然坐直了身子,拿着一张纸进来放在贺云洲面前。
居然是李娴传回来的消息。
信里简明扼要讲述了谯花楼宫灯失窃的情况,又说了自己的怀疑。贺云洲抬头看着陆知涯:“你怎么想?”
“那灯本来就是献给太后的,宁王何必多此一举。”陆知涯道。其实他心里并不如嘴上说的那般笃定,不过一切都还是猜想,任何先入为主的念头都可能影响自己的判断。
“也有道理。”贺云洲点点头,“最近京城真是热闹。”
“你是不是知道什么才让李娴去的?”陆知涯问道,“我总觉得她的来历并不如之前所知道的那么简单。”
“怎么说?”贺云洲笑道。
陆知涯有些气恼,按贺云洲的习惯,如果这样问,那必然是被自己猜中了,他不过想知道这中间是哪个环节不够缜密而已。
“我说对了?”陆知涯反问。
“也对也不对。”贺云洲起身来,让陆知涯跟他一道去花厅里坐定了,才缓缓道,“去给师父扫墓之前,我确实不知道她的来历。你可记得我们回程路上遇见的刺杀?乔逸躲在暗处,想趁乱把李娴带走,只是最后没有成功,反而暴露了行踪。我让人追查,才知道他是李继的副将。李娴的身份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乔逸的孩子,为了纪念自己敬重之人,才改了姓;要么,她就是李继的女儿。”
见陆知涯望着院子里不语,贺云洲叹气道:“既然话说到这里,今日便索性与你坦白。之前没对你言明,就是因为李继的罪名和你父母的真正死因,可能都跟宁王有关。让李娴去京城,就是为了能查一查当年有关的旧档。即便是档案记载不详,总还是有知情的旧人在。你若将李娴的身世早告知宁王,怕是她在京城里更加危险。宁王远在宁州鞭长莫及,但是太后还在宫中,只要宁王传消息给她,要找灭口的方法并不困难。”
陆知涯盯着贺云洲,他一向从容淡定,心中算计得明明白白。他觉得看贺云洲就像在凝视一汪深潭,水干净清澈,但见不到底。
贺云洲所走的每一步棋都摆在他面前,他看见了,却不能完全猜透背后那些看不清摸不透的深意。
“有道理。”陆知涯有些丧气,但脸上还是挂出笑意。“这样的天气,枯坐无聊,我且出去逛逛,耽误的功夫明日给你补上。”
他说罢也不等贺云洲回应,便大摇大摆往外去了。
陆英从后院闪身进来,立在贺云洲身边,正色道:“我觉得他生气了。”
贺云洲斜了他一眼,笑道:“原是我不该瞒着他,这也是为了他和李娴好。气就气吧,过几日就好了。”
“你说他这是去哪里,不会是给宁王传信吧?”陆英问。
贺云洲轻轻一笑:“他的心不是没有疑惑,不过嘴硬罢了,要有了实证才愿意彻底相信。赌十两银子,我来猜猜他的去处。”
“公子最近可是手头紧?怎么老惦记从我兜里拿钱。”陆英不屑道,“不如我来猜一猜,若是对了,你给我二十两?”
贺云洲抬手示意他说,陆英得意地吐出三个字:“相宜楼。”
陆知涯还在街上的时候,坐在二楼窗边的云绡已经看了。他前脚跨进门槛,云绡已经迎了上来,诧异道:“看着雨不大,公子怎么一身水珠子。”
她用手帕替陆知涯拭去头发上的雨珠子,一边带他往楼上去,一边让人送热帕子过来让他擦脸。
此刻还不到时候,相宜楼里宾客不多。雅室里比外面温暖多了,清甜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天光不好,屋里点着琉璃灯,门口和内室间摇晃的珠帘在灯光下晶莹剔透光彩耀眼。今日的雅室与他之前进过的都不一样,不像是待客用的,倒像是姑娘家的闺房。
“这屋子……”陆知涯皱眉思考,不知道用什么言语形容合适。
“怎么了?”云绡替他斟了茶来,“这是我的屋子,公子有何指教?”
陆知涯恍然:“我就说嘛。指教不敢当,只是没想到精明的老板原来背地里也全是小女儿心思。”
他接过云绡递过来的茶,边喝边欣赏架子上放着的一只竹制的八方雕花鸟笼。从顶上的提钩到底下的垫脚,连笼子里的水盒食盒也有花样装饰,做工精巧,雕刻的花样极为繁复。
“怕是要九天上的鸾凤才配住这样的笼子。”陆知涯玩笑道。
“鸾凤哪里会被笼子关住,”云绡在暖榻上坐下,笑岑岑地看着他,“不瞒公子说,这相宜楼就是比照着它建的,可还相似?”
陆知涯一怔,发现自己说错了话,转头笑道:“人生在世,谁不是被笼子罩着。一时失言,姑娘别见怪。”
云绡笑着摇摇头。
陆知涯看一旁放着架琴,便坐到旁边,笑道:“我来弹一曲,算是给姑娘赔罪了。”
“倒不知公子还通琴艺。”云绡惊喜道。
“说不上通,早年学过几日,怕是手生了,姑娘见笑。”他拨了拨琴弦,赞了声好琴,开始弹一曲《阳关三叠》。
曲罢,云绡起身过来,叹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公子这是遇到什么伤怀之事了?”
陆知涯挑了挑眉:“只会弹这曲子罢了。”
“我倒是从琴音中听到了些许被人辜负又无人理解的失落。”云绡笑道,“只是此时不宜饮酒,今日有新做的点心,公子可要尝尝?”
点心是糯米糕,上面浇了蜂蜜熬的糖汁。
“这是晋州的点心,还有些说法。”云绡替他夹了一块放在白瓷碟子里。
“是什么?”陆知涯咬了一口,倒是软糯清甜。
“晋州多商人,一年四季除了过年都在外面行走。家里人心疼他们在外奔波劳苦,也怕万一有了新欢便忘了家里的糟糠。年过完了,也是离家的日子,家里妻子便要做这糕送行,要出门的人念着家念着家里的人。”云绡叹了口气:“只是人心哪里是一块糕就粘得住。”
“自古最难琢磨的就是人心。”陆知涯笑道。
“那便不琢磨,”云绡莞尔一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陆知涯回味似的将这两句喃喃念了几遍,沉思了片刻,放下筷子笑道:“若眼前人对你并没有开诚布公,可还值得怜取?”
“公子这话太痴,”云绡拿手帕掩口笑道,“不过若依我的见识,值不值得还需细细分辨。”
她起身走过去倚在窗边,从窗缝里看着外面烟雨迷蒙的湖面:“或许是我见过的人太多,已经没精神去挨个的较真了。只要没想害死我,一律都当好人对待。”
陆知涯听得心里五味杂陈,再说下去更没意思。他起身过去,笑道:“本来想献丑博姑娘一笑,没想这丑献得着实大了些,倒惹出姑娘的惆怅来。”
“阴雨缠绵,突然有些感慨罢了。”云绡眉目婉转,“不如我来弹一首《平沙落雁》,既应了公子的《阳关三叠》,也换个天地广阔的大胸怀。”
一排门面低矮的小商铺中间,夹杂了家草药铺子。门口挂着块比门楣还高的黄杨木匾,上面刻了三个隶书大字,神农堂。
这字看着眼熟,横笔收尾笔锋略带上挑,是贺云洲的习惯。
铺子不大,半人高的柜台后,一个伙计正在整理药材。见有人来,忙放下手里的事过来招呼。
“客官需要点什么药?”
“最近时常咳嗽,可有治疗的药?”李娴环视四周,店里就他们两个人。
“要看咳嗽是风热还是风寒引起的,白日里咳得厉害还是夜里?”伙计道。
“也没有个定数。我是南方来的,会不会是水土不服啊?”
伙计仔细打量了她一遍,才笑道:“这我可说不好了,要不请掌柜的来看看?”
“有劳。”
伙计进了药柜旁一扇小门,片刻之后,一个留着长须的中年男人出来,让李娴跟他去。
“你是谭掌柜?”李娴问道。
谭掌柜掩上门,才说道:“正是。之前听公子说你到京城,但是一直没过来,我怕你出事,还去秦府外面蹲守过几日。”
“让你费心了。”李娴有些不好意思,“之前没什么要紧的事,便没过来。”
谭掌柜点点头。
“我这里有封信,烦掌柜传给公子。”李娴从怀里拿出信封,“谯花楼宫灯失窃,我疑心跟宁王那边有关;另外,今日在吏部行走,我想从书吏贾升那里着手,只是这人古板清高,暂时还没什么进展。”
谭掌柜接过信,卷成细管塞进竹筒里,用蜡细细封好:“放心,公子很快就会收到消息。”
“有劳。”李娴正准备起身,被谭掌柜抬手止住。
他扬声唤外面的伙计进来,从抽屉里拿出一张药方递给他。伙计自去抓药。谭掌柜才跟李娴一道出来,笑道:“小哥这病,是冬春交替时气所感。也不必熬药,用这些泡水,每日喝两壶,润肺止咳,过两日也就好了。”
李娴道了谢,付了钱拿药出门。转角有一家书店,门口支着的摊上凌乱地堆着旧书。压在最下面的一本封面磨损得厉害,书名怀山二字都有些斑驳了。李娴过去将书抽出来,果然是《怀山游记》。
怀山三百多年前一个僧人,为了重修寺庙外出化缘,游记里就是记载了他化缘路过之处的见闻,有自然风景,也有人文习俗。之前在书塾冯先生那里看到过,不过只是个残本。
见门口有人看书,在铺子里收拾的老板才一边拍着身上的灰,一边往外走。
老板见如此破烂的书也有人买,便让她给十个钱。李娴本以为老板会狮子大开口,忙付了钱,生怕老板反悔似的,拿了书就走。
走到吏部门口还没来得及打招呼,守卫的人已经抬手把她往里面请。恒王亲自带来的人,吏部都认识了。见她来,不但没有人阻拦,还都笑着打招呼,仿佛都是旧相识。
李娴将药包和书都放在茶水桌上,才进屋来。
贾升正在写字,听见声音只抬头看了一眼,李娴跟他行礼问好之后,便在自己用书堆出来的桌子边坐下。
中间贾升起身喝水,李娴偷偷瞄了一眼,他应该看见了那本游记,喝茶的动作略顿了顿,向她这边看了一眼。
李娴忙垂下眼,装作什么都没有察觉的样子。
直到午后,她这边的事已经做完,正收拾东西准备离开的时,对着贾升行礼道谢:“这两日有劳先生了,我的差事已经完成,这就回去给恒王殿下复命。”
贾升看了她一眼,踯躅着开了口。
“那本《怀山游记》是在哪里买的?”
“西市的书摊上。”李娴心里窃喜,只要有耐心,不怕等不到鱼上钩。
“哦。”贾升点点头,继续埋头写字。
李娴见他没有深聊下去的打算,便拿了东西出门往恒王府去了。
洛州自上元之后,连下了七日的雨。
雨势不大,伴着料峭的春寒,倒比冬日里更冷了些。
自从李娴去了京城,陆知涯不得不重操旧业,时不时过来帮忙。这几日天气不好,他更提不起精神。
于是他把那一堆东西搬到花厅里,搬来风炉温了酒,裹着狼皮褥子躺在逍遥椅上,一张纸还没打开,酒已经喝了两三杯。
贺云洲看着他无精打采的样子只摇摇头,若不是这几日事多,他也不会让陆知涯杵在这里。
外面的陆知涯忽然坐直了身子,拿着一张纸进来放在贺云洲面前。
居然是李娴传回来的消息。
信里简明扼要讲述了谯花楼宫灯失窃的情况,又说了自己的怀疑。贺云洲抬头看着陆知涯:“你怎么想?”
“那灯本来就是献给太后的,宁王何必多此一举。”陆知涯道。其实他心里并不如嘴上说的那般笃定,不过一切都还是猜想,任何先入为主的念头都可能影响自己的判断。
“也有道理。”贺云洲点点头,“最近京城真是热闹。”
“你是不是知道什么才让李娴去的?”陆知涯问道,“我总觉得她的来历并不如之前所知道的那么简单。”
“怎么说?”贺云洲笑道。
陆知涯有些气恼,按贺云洲的习惯,如果这样问,那必然是被自己猜中了,他不过想知道这中间是哪个环节不够缜密而已。
“我说对了?”陆知涯反问。
“也对也不对。”贺云洲起身来,让陆知涯跟他一道去花厅里坐定了,才缓缓道,“去给师父扫墓之前,我确实不知道她的来历。你可记得我们回程路上遇见的刺杀?乔逸躲在暗处,想趁乱把李娴带走,只是最后没有成功,反而暴露了行踪。我让人追查,才知道他是李继的副将。李娴的身份只有两种可能,要么是乔逸的孩子,为了纪念自己敬重之人,才改了姓;要么,她就是李继的女儿。”
见陆知涯望着院子里不语,贺云洲叹气道:“既然话说到这里,今日便索性与你坦白。之前没对你言明,就是因为李继的罪名和你父母的真正死因,可能都跟宁王有关。让李娴去京城,就是为了能查一查当年有关的旧档。即便是档案记载不详,总还是有知情的旧人在。你若将李娴的身世早告知宁王,怕是她在京城里更加危险。宁王远在宁州鞭长莫及,但是太后还在宫中,只要宁王传消息给她,要找灭口的方法并不困难。”
陆知涯盯着贺云洲,他一向从容淡定,心中算计得明明白白。他觉得看贺云洲就像在凝视一汪深潭,水干净清澈,但见不到底。
贺云洲所走的每一步棋都摆在他面前,他看见了,却不能完全猜透背后那些看不清摸不透的深意。
“有道理。”陆知涯有些丧气,但脸上还是挂出笑意。“这样的天气,枯坐无聊,我且出去逛逛,耽误的功夫明日给你补上。”
他说罢也不等贺云洲回应,便大摇大摆往外去了。
陆英从后院闪身进来,立在贺云洲身边,正色道:“我觉得他生气了。”
贺云洲斜了他一眼,笑道:“原是我不该瞒着他,这也是为了他和李娴好。气就气吧,过几日就好了。”
“你说他这是去哪里,不会是给宁王传信吧?”陆英问。
贺云洲轻轻一笑:“他的心不是没有疑惑,不过嘴硬罢了,要有了实证才愿意彻底相信。赌十两银子,我来猜猜他的去处。”
“公子最近可是手头紧?怎么老惦记从我兜里拿钱。”陆英不屑道,“不如我来猜一猜,若是对了,你给我二十两?”
贺云洲抬手示意他说,陆英得意地吐出三个字:“相宜楼。”
陆知涯还在街上的时候,坐在二楼窗边的云绡已经看了。他前脚跨进门槛,云绡已经迎了上来,诧异道:“看着雨不大,公子怎么一身水珠子。”
她用手帕替陆知涯拭去头发上的雨珠子,一边带他往楼上去,一边让人送热帕子过来让他擦脸。
此刻还不到时候,相宜楼里宾客不多。雅室里比外面温暖多了,清甜的香味弥漫在整个屋子里,天光不好,屋里点着琉璃灯,门口和内室间摇晃的珠帘在灯光下晶莹剔透光彩耀眼。今日的雅室与他之前进过的都不一样,不像是待客用的,倒像是姑娘家的闺房。
“这屋子……”陆知涯皱眉思考,不知道用什么言语形容合适。
“怎么了?”云绡替他斟了茶来,“这是我的屋子,公子有何指教?”
陆知涯恍然:“我就说嘛。指教不敢当,只是没想到精明的老板原来背地里也全是小女儿心思。”
他接过云绡递过来的茶,边喝边欣赏架子上放着的一只竹制的八方雕花鸟笼。从顶上的提钩到底下的垫脚,连笼子里的水盒食盒也有花样装饰,做工精巧,雕刻的花样极为繁复。
“怕是要九天上的鸾凤才配住这样的笼子。”陆知涯玩笑道。
“鸾凤哪里会被笼子关住,”云绡在暖榻上坐下,笑岑岑地看着他,“不瞒公子说,这相宜楼就是比照着它建的,可还相似?”
陆知涯一怔,发现自己说错了话,转头笑道:“人生在世,谁不是被笼子罩着。一时失言,姑娘别见怪。”
云绡笑着摇摇头。
陆知涯看一旁放着架琴,便坐到旁边,笑道:“我来弹一曲,算是给姑娘赔罪了。”
“倒不知公子还通琴艺。”云绡惊喜道。
“说不上通,早年学过几日,怕是手生了,姑娘见笑。”他拨了拨琴弦,赞了声好琴,开始弹一曲《阳关三叠》。
曲罢,云绡起身过来,叹道:“‘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公子这是遇到什么伤怀之事了?”
陆知涯挑了挑眉:“只会弹这曲子罢了。”
“我倒是从琴音中听到了些许被人辜负又无人理解的失落。”云绡笑道,“只是此时不宜饮酒,今日有新做的点心,公子可要尝尝?”
点心是糯米糕,上面浇了蜂蜜熬的糖汁。
“这是晋州的点心,还有些说法。”云绡替他夹了一块放在白瓷碟子里。
“是什么?”陆知涯咬了一口,倒是软糯清甜。
“晋州多商人,一年四季除了过年都在外面行走。家里人心疼他们在外奔波劳苦,也怕万一有了新欢便忘了家里的糟糠。年过完了,也是离家的日子,家里妻子便要做这糕送行,要出门的人念着家念着家里的人。”云绡叹了口气:“只是人心哪里是一块糕就粘得住。”
“自古最难琢磨的就是人心。”陆知涯笑道。
“那便不琢磨,”云绡莞尔一笑,“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陆知涯回味似的将这两句喃喃念了几遍,沉思了片刻,放下筷子笑道:“若眼前人对你并没有开诚布公,可还值得怜取?”
“公子这话太痴,”云绡拿手帕掩口笑道,“不过若依我的见识,值不值得还需细细分辨。”
她起身走过去倚在窗边,从窗缝里看着外面烟雨迷蒙的湖面:“或许是我见过的人太多,已经没精神去挨个的较真了。只要没想害死我,一律都当好人对待。”
陆知涯听得心里五味杂陈,再说下去更没意思。他起身过去,笑道:“本来想献丑博姑娘一笑,没想这丑献得着实大了些,倒惹出姑娘的惆怅来。”
“阴雨缠绵,突然有些感慨罢了。”云绡眉目婉转,“不如我来弹一首《平沙落雁》,既应了公子的《阳关三叠》,也换个天地广阔的大胸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