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谢慈独自度过的第二年春。
她静夜忽醒,乌溜溜的眸子在黑暗中摸索着,最后视线顺着漏进的月光,望到遥远的天边。
她坐起点灯,披了一件薄衫,支起下巴望着灯芯出神。
方才在梦中她又见着了阿爹与阿娘,他们立在城头,回身望着她笑。
阿娘对她招手,“小慈,快来瞧瞧这良关的灯海。”
阿爹搂着阿娘没说话,他们的身影被月亮拉得老长。
接着,也不知从哪传来轰天巨响,地面剧烈摇晃。远远地,那一阵阵火光朝良关城奔来,摧枯拉朽般,兵临城破。
梦的这一端,她只瞧见阿娘伸出手,想要拉住她的胳膊,“小慈,回家去......安心等爹娘回来。”
这是她在家等候爹娘的第二年春。
谢慈很清楚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们都说忠义侯府舍生就义,是景朝的大英雄,当真对得起豪侠的名号,只是可惜了这盖世武功再无传人
可谢慈并不在乎,她不需要那些虚名。
因她知晓虚名是最无用的事物。
也因那年皇帝龙心大悦,封她爹作了忠义侯,他们举家前往京师,谢慈也成了人人敬畏的侯府小姐。
随封赏而来的还有一把金纹宝剑,可阿爹拿到手里却面露愁容。
谢慈也就远远见过一眼,后来再没见爹娘提起。几年前,谢慈尚年幼,在书房捣蛋曾翻了出来......
阿爹居然狠狠地责罚了她。
谢慈不明白,委屈得连饭也不肯吃,把自己锁在房内掉眼泪。
那晚阿娘哄她入睡,忧心忡忡:“你爹向来不用兵器,这长剑只是圣上给的添头,作不得免死金牌。若是保管不当,只怕触怒龙颜。”
谢慈从来不太明白这话里的意思。
如今宝剑早已蒙了尘,它一直被静静地锁在书房里,谢慈没再踏入过那间屋子。
长夜无眠,徐徐即过。
偌大的小池坞,曾经也有过门庭若市的盛况。
而那年双亲战死,良关城破,她被恩人送回了江南的庄子听候佳音,最后只等来这桩灭门惨案。
皇帝不诏,谢慈不敢回京。
她就这样独自在庄子生活了两年,再没人来,也没人过问。
所谓的忠义侯府,所谓的侯府千金,落难后也不过如此。
天蒙蒙亮时,谢慈已梳洗妥当。
她坐在小池坞的后院,懒洋洋地等太阳出来。正神游天外,却有一阵急促的法螺声自渡口的方向传来。
谢慈在后院愣了半晌,这才回过神迟疑地寻了过去。
她心底隐隐升起一丝不安。
小池坞建成之时照奇门遁甲术布下迷阵,此处当真是个绝佳的避世桃源。若非有门人接引,来客绝不可能轻易找到入口。
她就这样琢磨着,人已赶到渡口。
只见在重重雾气之后,一叶扁舟破开迷阵,露出了细长的船头。
她不敢靠近,待船泊岸,甲板上甩来一条粗糙的长绳。
有名蓝衣小童跃下船,将绳索套在了渡口的木桩上,随后冲着船内吹响法螺。
只见那船上缓缓降下一道木梯,一名衣着华贵的纤瘦男子自甲板下了地。那人脸色苍白,细眉长目,鲜红的唇色却显得格外突兀。
待他站定,目光自然落在谢慈身上,“你这小娘子好生无礼。”
谢慈不明所以,她往前站了一步,高声道:“你是何人?”
来人微微扬起下巴,将谢慈上下揣看,随后从牙缝里蹦出一声短促的笑。
他随即冷声道:“咱家是御前内侍官,自奉天子之命特来宣召。难不成竟来此污秽之地游园观光?”
谢慈闻言心生不悦,却也当即明白过来,他是朝廷派来的人。
她面带警觉,又问道:“谁带你来此?”
内侍官贬低地瞥她一眼,“小池坞不过是天子脚下一块地,有人从这里出去,自然也有人能回来。”
谢慈便知晓定然是哪位旧仆出卖了消息。她心中更是烦闷,心想等这不速之客离开后,她须好好将小池坞的布阵重新安置一番。
两人静默对望,各怀心思。
谢慈不想在此起冲突,便缓声道:“请你跟我进来吧。”
没料到那内侍官却冷哼一声,嫌弃道:“罢了,你便在这儿接旨。”
谢慈瞧不惯他那鼻孔看人的高傲样,但却清楚他不过是前来传旨的跑腿儿,这背后到底干系着当今皇帝。
她虽贵为侯府千金,可拢共也未在京师生活多久,高门贵女的礼数更已抛之脑后。
多年过去记忆虽已模糊,但谢慈想她此时应当也是要跪的。
在那内侍官不满的眼神里,她犹豫了片刻,这才缓缓弯下身子,跪地垂首。
那人竟是带着口谕来的,皇帝叫她随行回京城,具体事由却没明说。谢慈心中不安,皇帝甚至连一道圣旨也不愿降下来,可见心中有多不在意她这孤女。
她木然地抬头看着内侍官,道:“今上诏我入京城,可是有大事发生?”
内侍官不耐烦地横了她一眼,不愿理会。
他头也不回地往船头走去,只冷冷甩下一句:“车马就在城内驿馆,你手脚麻利些,咱家可没功夫伺候你!”
谢慈盯着他离去的背影,悄悄攥紧五指。
-
景朝最繁华的地方当属帝都京城。
旧时曾有名仕绘作了一副丹青名卷,画作栩栩如生,正是京城子民在暮春时节赶赴集会的盛况。
而那时的景朝春风得意,国力强盛,全无当下内忧外患的颓势。
谢慈离开京城多年,幼时记忆早已模糊,这座繁华昌盛的都城只活在她朦胧的想象里。
入城后,她一路随内侍官坐在马车内,等到一行人落地,她已站在了巨大的红门之外。
再往前走便是深宫禁地。
她没在门外等太久,约莫半柱香的功夫,前来接引的换成了一名年纪稍轻的小倌。
他也不过十岁一、二的年纪,长得尚没有谢慈高,虽低着头却挺直了背,总忍不住好奇地偷偷瞧几眼谢慈。
谢慈发觉了他的小动作,她嘴角弯弯,不动声色。
她一路跟着小倌往里走,来往侍卫的目光都忍不住在她身上多逗留一阵子。
她的衣着与宫婢相差甚远,一身丹红长裙,窄袖软靴,乌亮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宫城,裙摆随她脚步飞扬在背。
在这满眼茫茫素净的皇宫里,谢慈这一抹红影无疑成了最夺目的风景。
谢慈行步至一间大门豁开的宫殿外,小倌让她在外站好,随后快步走入大殿。
她原本听到里头有断续的交谈声,可在小倌进去不久后,那些声响戛然而止。
很快地,有人声传她进门。
谢慈有些犹疑。
这偌大的宫门虽然敞开着,左右内侍规规矩矩地守在门外,大殿之下还有两列整装的羽林卫。
明明是大白天,她却觉得皇宫阴森可怕。
传话的小倌见她久久不动,连忙低声提醒道:“小娘子快些走,官家在殿内候着你。”
谢慈回神,有些紧张地瞧了他一眼,随后提步踏入了殿内。
这应是皇帝平日下朝后与大臣私下议事的地方,此时殿内安静,谢慈瞧见在偏厅还站了几名穿着官服的朝臣。
在大殿之中,一名穿着龙袍的中年男人高居主位,他面容冷肃,瞧着谢慈慢慢走到大殿中央。
他定定地望着她,语气冷淡地问道:“进殿者何人?”
内侍官便道:“回官家,忠义侯府谢慈求见。”
座上的人没说话,一言不发地看着站在殿内背脊挺拔的谢慈。
内侍官眼尖,旋即提起嗓子道:“好没规矩的小娘子,面见官家还不下跪行礼!”
谢慈一愣,顺势行了叩礼,一时间局促不安,又不敢抬头去看,动作惹得在场众人纷纷掩嘴低笑。
皇帝摆了摆手,沉声道:“你久居江湖不懂朝礼,不知者不怪。”
他让谢慈起身,随后,又遣走了那些无足轻重的宫婢。
谢慈不知自己是否该抬头,可她总觉着皇帝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自己身上。
她想了想,斗着胆开口问道:“官家因何事诏我入京?”
皇帝有些意外,他言辞一滞,随后道:“并非要事。”
他顿了顿,面无表情地望下大殿,“谢慈,你父母当年战死,其中另有内情。”
谢慈一怔,惶恐地抬头看向皇帝,早已将礼数规矩抛之脑后。
她从皇城出来,已是日暮西山之时。
天边的红云像是她心中的那团火,烧得又旺又快。可无论怎样翻腾,却敌不过将倾的夜幕,敌不过这将覆的阴雨。
皇帝的那番话盘亘在她脑中,久久挥散不去。
她无法抽身理清这一切前因后果,唯有那一句狠厉的指责,重重地烙在她的心间——
“为情所困,不忠不孝。”
她张嘴辩解,皇帝却置之不理,一道加一道的责罚降下,压着她跪倒在皇权之下。
谢慈回想起宫城之辱,心中猛然一颤。
她望着天边渐渐被吞没的那道虹光,行尸走肉般在城内前行。
奉命送她出城的小倌跟在身后,唯唯诺诺也不敢多言语。
眼看城门便在不远,守城将士懒洋洋地靠着城墙,百无聊赖地打量着每一个过路人。
谢慈这便停下步子,回身向小倌欠了欠身,道:“小公公,就此留步吧!我这便出城去了,你可安心回去交差。”
年幼的小倌呆愣愣地望着谢慈,随即交手弯腰,也回了一礼。
谢慈对他一笑,转身欲走。
小倌本就腼腆,他见谢慈一笑,白净的脸更是染上一丝红晕。
他默了片刻,忽然诚恳地说道:“谢姑娘,你多保重,还…还请节哀。”
谢慈稍稍一愣,又轻笑道:“多谢,你也多保重。”
言罢,她转身便走。
离城门越近,谢慈的心情却越发轻松。
她发觉自己是只投林鸟,京城却是一片荒芜。
她盘旋却无从落地,好似随时会被剥去羽毛,再也离不开这阴霾。
再几步,她便能如意出城。
可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打马声自城外官道猛然冲入京城。
守城的将士即刻乱了阵脚,手足无措地遥看着来人。过了半晌,待他们回过神来,这便惊惶地驱散出城百姓。
“躲开,快躲开!枢府军爷回城,你们还要不要命了?”
三两名将士左右拉扯,手脚麻利地给那队策马驰骋的锦衣郎让出一条宽敞的路。
谢慈本无心旁的事物,听得此句,原本平落的心却忽地起了波澜。
她静夜忽醒,乌溜溜的眸子在黑暗中摸索着,最后视线顺着漏进的月光,望到遥远的天边。
她坐起点灯,披了一件薄衫,支起下巴望着灯芯出神。
方才在梦中她又见着了阿爹与阿娘,他们立在城头,回身望着她笑。
阿娘对她招手,“小慈,快来瞧瞧这良关的灯海。”
阿爹搂着阿娘没说话,他们的身影被月亮拉得老长。
接着,也不知从哪传来轰天巨响,地面剧烈摇晃。远远地,那一阵阵火光朝良关城奔来,摧枯拉朽般,兵临城破。
梦的这一端,她只瞧见阿娘伸出手,想要拉住她的胳膊,“小慈,回家去......安心等爹娘回来。”
这是她在家等候爹娘的第二年春。
谢慈很清楚那天到底发生了什么。
他们都说忠义侯府舍生就义,是景朝的大英雄,当真对得起豪侠的名号,只是可惜了这盖世武功再无传人
可谢慈并不在乎,她不需要那些虚名。
因她知晓虚名是最无用的事物。
也因那年皇帝龙心大悦,封她爹作了忠义侯,他们举家前往京师,谢慈也成了人人敬畏的侯府小姐。
随封赏而来的还有一把金纹宝剑,可阿爹拿到手里却面露愁容。
谢慈也就远远见过一眼,后来再没见爹娘提起。几年前,谢慈尚年幼,在书房捣蛋曾翻了出来......
阿爹居然狠狠地责罚了她。
谢慈不明白,委屈得连饭也不肯吃,把自己锁在房内掉眼泪。
那晚阿娘哄她入睡,忧心忡忡:“你爹向来不用兵器,这长剑只是圣上给的添头,作不得免死金牌。若是保管不当,只怕触怒龙颜。”
谢慈从来不太明白这话里的意思。
如今宝剑早已蒙了尘,它一直被静静地锁在书房里,谢慈没再踏入过那间屋子。
长夜无眠,徐徐即过。
偌大的小池坞,曾经也有过门庭若市的盛况。
而那年双亲战死,良关城破,她被恩人送回了江南的庄子听候佳音,最后只等来这桩灭门惨案。
皇帝不诏,谢慈不敢回京。
她就这样独自在庄子生活了两年,再没人来,也没人过问。
所谓的忠义侯府,所谓的侯府千金,落难后也不过如此。
天蒙蒙亮时,谢慈已梳洗妥当。
她坐在小池坞的后院,懒洋洋地等太阳出来。正神游天外,却有一阵急促的法螺声自渡口的方向传来。
谢慈在后院愣了半晌,这才回过神迟疑地寻了过去。
她心底隐隐升起一丝不安。
小池坞建成之时照奇门遁甲术布下迷阵,此处当真是个绝佳的避世桃源。若非有门人接引,来客绝不可能轻易找到入口。
她就这样琢磨着,人已赶到渡口。
只见在重重雾气之后,一叶扁舟破开迷阵,露出了细长的船头。
她不敢靠近,待船泊岸,甲板上甩来一条粗糙的长绳。
有名蓝衣小童跃下船,将绳索套在了渡口的木桩上,随后冲着船内吹响法螺。
只见那船上缓缓降下一道木梯,一名衣着华贵的纤瘦男子自甲板下了地。那人脸色苍白,细眉长目,鲜红的唇色却显得格外突兀。
待他站定,目光自然落在谢慈身上,“你这小娘子好生无礼。”
谢慈不明所以,她往前站了一步,高声道:“你是何人?”
来人微微扬起下巴,将谢慈上下揣看,随后从牙缝里蹦出一声短促的笑。
他随即冷声道:“咱家是御前内侍官,自奉天子之命特来宣召。难不成竟来此污秽之地游园观光?”
谢慈闻言心生不悦,却也当即明白过来,他是朝廷派来的人。
她面带警觉,又问道:“谁带你来此?”
内侍官贬低地瞥她一眼,“小池坞不过是天子脚下一块地,有人从这里出去,自然也有人能回来。”
谢慈便知晓定然是哪位旧仆出卖了消息。她心中更是烦闷,心想等这不速之客离开后,她须好好将小池坞的布阵重新安置一番。
两人静默对望,各怀心思。
谢慈不想在此起冲突,便缓声道:“请你跟我进来吧。”
没料到那内侍官却冷哼一声,嫌弃道:“罢了,你便在这儿接旨。”
谢慈瞧不惯他那鼻孔看人的高傲样,但却清楚他不过是前来传旨的跑腿儿,这背后到底干系着当今皇帝。
她虽贵为侯府千金,可拢共也未在京师生活多久,高门贵女的礼数更已抛之脑后。
多年过去记忆虽已模糊,但谢慈想她此时应当也是要跪的。
在那内侍官不满的眼神里,她犹豫了片刻,这才缓缓弯下身子,跪地垂首。
那人竟是带着口谕来的,皇帝叫她随行回京城,具体事由却没明说。谢慈心中不安,皇帝甚至连一道圣旨也不愿降下来,可见心中有多不在意她这孤女。
她木然地抬头看着内侍官,道:“今上诏我入京城,可是有大事发生?”
内侍官不耐烦地横了她一眼,不愿理会。
他头也不回地往船头走去,只冷冷甩下一句:“车马就在城内驿馆,你手脚麻利些,咱家可没功夫伺候你!”
谢慈盯着他离去的背影,悄悄攥紧五指。
-
景朝最繁华的地方当属帝都京城。
旧时曾有名仕绘作了一副丹青名卷,画作栩栩如生,正是京城子民在暮春时节赶赴集会的盛况。
而那时的景朝春风得意,国力强盛,全无当下内忧外患的颓势。
谢慈离开京城多年,幼时记忆早已模糊,这座繁华昌盛的都城只活在她朦胧的想象里。
入城后,她一路随内侍官坐在马车内,等到一行人落地,她已站在了巨大的红门之外。
再往前走便是深宫禁地。
她没在门外等太久,约莫半柱香的功夫,前来接引的换成了一名年纪稍轻的小倌。
他也不过十岁一、二的年纪,长得尚没有谢慈高,虽低着头却挺直了背,总忍不住好奇地偷偷瞧几眼谢慈。
谢慈发觉了他的小动作,她嘴角弯弯,不动声色。
她一路跟着小倌往里走,来往侍卫的目光都忍不住在她身上多逗留一阵子。
她的衣着与宫婢相差甚远,一身丹红长裙,窄袖软靴,乌亮的眼睛好奇地打量着陌生的宫城,裙摆随她脚步飞扬在背。
在这满眼茫茫素净的皇宫里,谢慈这一抹红影无疑成了最夺目的风景。
谢慈行步至一间大门豁开的宫殿外,小倌让她在外站好,随后快步走入大殿。
她原本听到里头有断续的交谈声,可在小倌进去不久后,那些声响戛然而止。
很快地,有人声传她进门。
谢慈有些犹疑。
这偌大的宫门虽然敞开着,左右内侍规规矩矩地守在门外,大殿之下还有两列整装的羽林卫。
明明是大白天,她却觉得皇宫阴森可怕。
传话的小倌见她久久不动,连忙低声提醒道:“小娘子快些走,官家在殿内候着你。”
谢慈回神,有些紧张地瞧了他一眼,随后提步踏入了殿内。
这应是皇帝平日下朝后与大臣私下议事的地方,此时殿内安静,谢慈瞧见在偏厅还站了几名穿着官服的朝臣。
在大殿之中,一名穿着龙袍的中年男人高居主位,他面容冷肃,瞧着谢慈慢慢走到大殿中央。
他定定地望着她,语气冷淡地问道:“进殿者何人?”
内侍官便道:“回官家,忠义侯府谢慈求见。”
座上的人没说话,一言不发地看着站在殿内背脊挺拔的谢慈。
内侍官眼尖,旋即提起嗓子道:“好没规矩的小娘子,面见官家还不下跪行礼!”
谢慈一愣,顺势行了叩礼,一时间局促不安,又不敢抬头去看,动作惹得在场众人纷纷掩嘴低笑。
皇帝摆了摆手,沉声道:“你久居江湖不懂朝礼,不知者不怪。”
他让谢慈起身,随后,又遣走了那些无足轻重的宫婢。
谢慈不知自己是否该抬头,可她总觉着皇帝的目光一直停留在自己身上。
她想了想,斗着胆开口问道:“官家因何事诏我入京?”
皇帝有些意外,他言辞一滞,随后道:“并非要事。”
他顿了顿,面无表情地望下大殿,“谢慈,你父母当年战死,其中另有内情。”
谢慈一怔,惶恐地抬头看向皇帝,早已将礼数规矩抛之脑后。
她从皇城出来,已是日暮西山之时。
天边的红云像是她心中的那团火,烧得又旺又快。可无论怎样翻腾,却敌不过将倾的夜幕,敌不过这将覆的阴雨。
皇帝的那番话盘亘在她脑中,久久挥散不去。
她无法抽身理清这一切前因后果,唯有那一句狠厉的指责,重重地烙在她的心间——
“为情所困,不忠不孝。”
她张嘴辩解,皇帝却置之不理,一道加一道的责罚降下,压着她跪倒在皇权之下。
谢慈回想起宫城之辱,心中猛然一颤。
她望着天边渐渐被吞没的那道虹光,行尸走肉般在城内前行。
奉命送她出城的小倌跟在身后,唯唯诺诺也不敢多言语。
眼看城门便在不远,守城将士懒洋洋地靠着城墙,百无聊赖地打量着每一个过路人。
谢慈这便停下步子,回身向小倌欠了欠身,道:“小公公,就此留步吧!我这便出城去了,你可安心回去交差。”
年幼的小倌呆愣愣地望着谢慈,随即交手弯腰,也回了一礼。
谢慈对他一笑,转身欲走。
小倌本就腼腆,他见谢慈一笑,白净的脸更是染上一丝红晕。
他默了片刻,忽然诚恳地说道:“谢姑娘,你多保重,还…还请节哀。”
谢慈稍稍一愣,又轻笑道:“多谢,你也多保重。”
言罢,她转身便走。
离城门越近,谢慈的心情却越发轻松。
她发觉自己是只投林鸟,京城却是一片荒芜。
她盘旋却无从落地,好似随时会被剥去羽毛,再也离不开这阴霾。
再几步,她便能如意出城。
可就在此时,一阵急促的打马声自城外官道猛然冲入京城。
守城的将士即刻乱了阵脚,手足无措地遥看着来人。过了半晌,待他们回过神来,这便惊惶地驱散出城百姓。
“躲开,快躲开!枢府军爷回城,你们还要不要命了?”
三两名将士左右拉扯,手脚麻利地给那队策马驰骋的锦衣郎让出一条宽敞的路。
谢慈本无心旁的事物,听得此句,原本平落的心却忽地起了波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