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色四合时,宋宅正厅的琉璃灯次第亮起。雨歇了不久,风仍然带着凉意,正是夏日正舒服的时候,可是松玲手心都是汗,木呆呆地立在廊下,望着檐角垂下的铜铃在晚风中轻晃,心思百转,之珩怎么还没来?
再一转眼,之珩就从拐角闪出来了,脸上尽是笑,凑过来告诉松玲:“母亲特意请了聚福楼的厨子,说是有极重要的客人来。”
松玲惊道:“不是家宴么?还有别的客人?”
“一会儿你就知道了,别紧张,我会一直待在你身边。”之珩眨眨眼。
松玲重新理了理旗袍,碰到了手袋,忽又急道:“我适才说话时,忘记将荷包给伯母了,这里头放的都是安神的药材。”她说着从手袋里取出两个绣着玉兰的荷包,“之前听伯母说祖母总睡不安稳,我绣了两个,一个给......”
“放宽心。”之珩忽然打断,笑意盈盈地说道,“你额上都沁出汗了,别紧张,我会一直坐在你旁边。适才我母亲已看到你备的丝巾茶叶了,夸个不停,说你眼光太好。”说着他牵好松玲的手,把她推回正厅的椅子上,“也夸我呢,说我眼光也太好。”
松玲扯扯嘴角,仍是紧张,一颗心在胸腔内怦怦直跳,手心黏着凉掉的汗,与其说浑身都写着客气和知礼,倒不如说浑身都透着拘谨和担忧。之珩哑然失笑,轻抚着松玲的肩头。
不一会儿,正厅里摆开紫檀圆桌,宋母扶着老太太在主位坐下。松玲正思忖着呈上荷包的时机,管家却匆匆进来传话:“太太,老爷嘱托不必等他用饭,今日事忙,且抽不开身,只在书房用些就罢了。”
宋母的笑容僵在嘴角,一时不知如何开口。
“我去请父亲。”之珩急道。
之珩起身要走,却被松玲一把拉住,起身恭声道:“我一同去吧。伯父事忙,晚辈理当先去拜见。”
祖母笑道:“去吧,他父亲勤勉,往日里也这般,你们只去见一见,别耽误用饭。”
书房里,宋父正对着账本皱眉,烟斗在桌角磕出轻响。
之珩轻叩门。
宋父沉声道:“进来。”
松玲看过去,这是她第一次见之珩的父亲,倒也并不觉得陌生,反倒觉得很是熟悉亲切——宋父与之珩长得极像,之珩老了也大抵是这个模样吧。松玲笑着行了礼,悄悄靠在之珩身边。
之珩温声道:“父亲,生意场的事永远也做不完,身体总归是第一紧要的。正厅备好了饭,母亲请了聚福楼的厨子来,特意嘱托把蟹粉狮子头摆您手边。”
宋父听后笑起来,朗声道:“近日的账糊涂,我本想今日理完。”他看向松玲,“听之珩说,是你帮忙处理了领事馆的单子?”
松玲恭声回道:“是,晚辈凑巧帮上忙。”
宋父笑点点头,合上了账册,“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你的手艺比你父亲还要好。走吧,去用饭。”
松玲心下诧异,没想到宋父这样好请,原以为这一出是宋父给的下马威。
正厅里,宋母正吩咐管家去热菜,忽见宋父大步进来,身后跟着之珩和松玲。老太太笑眯眯招手:“快来快来,今晚的菜样样都可口。”
客人呢?松玲恍然,原来自己是之珩母亲说的“极重要的客人”,想到这,松玲略略宽心。
旁边的丫头打开了留声机,曲调缓缓漫过来。
宋母忽然想起什么:“我记得你父亲也爱这首《梅花三弄》,还是之珩小时候的事了,他来裁衣,我听他说过。”
“是,父亲母亲都常听,我也算是在这首曲子里长大的。”松玲听到调子时恍惚看到了双亲,她稳稳神。
老太太的眼睛亮起来,笑道:“真是缘分,之珩也爱听,只是他听不多会儿就犯困。”她指着博古架上的相框,“瞧,困得欲倒,手上还攥着枣泥酥呢。”
之珩笑呵呵地回望了一下相框,笑跟松玲讲:“我小时候十分嗜甜,齁得牙疼也要吃。”
松玲抿嘴笑,难怪每回来都带点心呢。
一顿饭热热闹闹地过去了,二人被撵出去散步。香樟树下的石凳沁着凉,月光照着,倒不显寒意,反而只给人素净之感。之珩铺了手帕,握住了松玲的手,笑道:“这会儿手没汗了。”
松玲知道之珩是在挖苦她,歪着头“哼”了一句,想把手抽出来,却奈何之珩握得紧。
月亮从云后游出来,露出极圆极亮的一轮素白,风一吹,树叶“沙沙”“沙沙”直响,跳跃着在月亮上印上一团暗色的叶影。
松玲想起来少年时的那轮月亮,那时的月下,她只望着诗笺笑,忽略了身边恒久笑望着她的之珩。松玲转头看向之珩,笑盈盈地靠到他肩上。
之珩一低头,在松玲的额头上落下一个吻。吓得松玲立马弹开,羞道:“你……不知羞,这可是在你家里,来来往往这些人……”
月光明亮,之珩的双眸清辉粼粼,他笑起来,将松玲抱紧了,“明日去给岳父岳母上香吧。”
“岳父岳母?我从前倒没觉得你脸皮这样厚呢!”
“以后时间长着呢,你可以慢慢发现我。”他觉得很高兴,却又不由自主叹道:“这一切竟都是真的。”
松玲只觉得脸上烫得越来越厉害,急着挣脱之珩,之珩却箍得更紧了,“到手的太太岂能叫她飞了!”
无论是少年时的月光还是现在的月光,都照着青砖地上二人交叠的影子。都说成年人不宜谈风月,利益掰开揉碎,拣一点可用的,扔一些可弃的,合为谋,不合便散,可总有人愿□□情的痴愚者。
堂内宋母还在跟宋父感叹:“松玲的爹娘也该安心了,我原以为那一年元宵,之珩高烧把自己烧醒了,谁知他一直都等着呢。”
宋父回道:“倔得要命,不仅要他自己的命,也快要我的命折了。景家那样好的姑娘说与他,他眼都不抬。”
宋母笑道:“生出个情种,他这样痴情,不知是像谁。”
宋父撇撇嘴:“自然是像你!”
宋母骂道:“胡说什么!”
【全文完】
再一转眼,之珩就从拐角闪出来了,脸上尽是笑,凑过来告诉松玲:“母亲特意请了聚福楼的厨子,说是有极重要的客人来。”
松玲惊道:“不是家宴么?还有别的客人?”
“一会儿你就知道了,别紧张,我会一直待在你身边。”之珩眨眨眼。
松玲重新理了理旗袍,碰到了手袋,忽又急道:“我适才说话时,忘记将荷包给伯母了,这里头放的都是安神的药材。”她说着从手袋里取出两个绣着玉兰的荷包,“之前听伯母说祖母总睡不安稳,我绣了两个,一个给......”
“放宽心。”之珩忽然打断,笑意盈盈地说道,“你额上都沁出汗了,别紧张,我会一直坐在你旁边。适才我母亲已看到你备的丝巾茶叶了,夸个不停,说你眼光太好。”说着他牵好松玲的手,把她推回正厅的椅子上,“也夸我呢,说我眼光也太好。”
松玲扯扯嘴角,仍是紧张,一颗心在胸腔内怦怦直跳,手心黏着凉掉的汗,与其说浑身都写着客气和知礼,倒不如说浑身都透着拘谨和担忧。之珩哑然失笑,轻抚着松玲的肩头。
不一会儿,正厅里摆开紫檀圆桌,宋母扶着老太太在主位坐下。松玲正思忖着呈上荷包的时机,管家却匆匆进来传话:“太太,老爷嘱托不必等他用饭,今日事忙,且抽不开身,只在书房用些就罢了。”
宋母的笑容僵在嘴角,一时不知如何开口。
“我去请父亲。”之珩急道。
之珩起身要走,却被松玲一把拉住,起身恭声道:“我一同去吧。伯父事忙,晚辈理当先去拜见。”
祖母笑道:“去吧,他父亲勤勉,往日里也这般,你们只去见一见,别耽误用饭。”
书房里,宋父正对着账本皱眉,烟斗在桌角磕出轻响。
之珩轻叩门。
宋父沉声道:“进来。”
松玲看过去,这是她第一次见之珩的父亲,倒也并不觉得陌生,反倒觉得很是熟悉亲切——宋父与之珩长得极像,之珩老了也大抵是这个模样吧。松玲笑着行了礼,悄悄靠在之珩身边。
之珩温声道:“父亲,生意场的事永远也做不完,身体总归是第一紧要的。正厅备好了饭,母亲请了聚福楼的厨子来,特意嘱托把蟹粉狮子头摆您手边。”
宋父听后笑起来,朗声道:“近日的账糊涂,我本想今日理完。”他看向松玲,“听之珩说,是你帮忙处理了领事馆的单子?”
松玲恭声回道:“是,晚辈凑巧帮上忙。”
宋父笑点点头,合上了账册,“真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你的手艺比你父亲还要好。走吧,去用饭。”
松玲心下诧异,没想到宋父这样好请,原以为这一出是宋父给的下马威。
正厅里,宋母正吩咐管家去热菜,忽见宋父大步进来,身后跟着之珩和松玲。老太太笑眯眯招手:“快来快来,今晚的菜样样都可口。”
客人呢?松玲恍然,原来自己是之珩母亲说的“极重要的客人”,想到这,松玲略略宽心。
旁边的丫头打开了留声机,曲调缓缓漫过来。
宋母忽然想起什么:“我记得你父亲也爱这首《梅花三弄》,还是之珩小时候的事了,他来裁衣,我听他说过。”
“是,父亲母亲都常听,我也算是在这首曲子里长大的。”松玲听到调子时恍惚看到了双亲,她稳稳神。
老太太的眼睛亮起来,笑道:“真是缘分,之珩也爱听,只是他听不多会儿就犯困。”她指着博古架上的相框,“瞧,困得欲倒,手上还攥着枣泥酥呢。”
之珩笑呵呵地回望了一下相框,笑跟松玲讲:“我小时候十分嗜甜,齁得牙疼也要吃。”
松玲抿嘴笑,难怪每回来都带点心呢。
一顿饭热热闹闹地过去了,二人被撵出去散步。香樟树下的石凳沁着凉,月光照着,倒不显寒意,反而只给人素净之感。之珩铺了手帕,握住了松玲的手,笑道:“这会儿手没汗了。”
松玲知道之珩是在挖苦她,歪着头“哼”了一句,想把手抽出来,却奈何之珩握得紧。
月亮从云后游出来,露出极圆极亮的一轮素白,风一吹,树叶“沙沙”“沙沙”直响,跳跃着在月亮上印上一团暗色的叶影。
松玲想起来少年时的那轮月亮,那时的月下,她只望着诗笺笑,忽略了身边恒久笑望着她的之珩。松玲转头看向之珩,笑盈盈地靠到他肩上。
之珩一低头,在松玲的额头上落下一个吻。吓得松玲立马弹开,羞道:“你……不知羞,这可是在你家里,来来往往这些人……”
月光明亮,之珩的双眸清辉粼粼,他笑起来,将松玲抱紧了,“明日去给岳父岳母上香吧。”
“岳父岳母?我从前倒没觉得你脸皮这样厚呢!”
“以后时间长着呢,你可以慢慢发现我。”他觉得很高兴,却又不由自主叹道:“这一切竟都是真的。”
松玲只觉得脸上烫得越来越厉害,急着挣脱之珩,之珩却箍得更紧了,“到手的太太岂能叫她飞了!”
无论是少年时的月光还是现在的月光,都照着青砖地上二人交叠的影子。都说成年人不宜谈风月,利益掰开揉碎,拣一点可用的,扔一些可弃的,合为谋,不合便散,可总有人愿□□情的痴愚者。
堂内宋母还在跟宋父感叹:“松玲的爹娘也该安心了,我原以为那一年元宵,之珩高烧把自己烧醒了,谁知他一直都等着呢。”
宋父回道:“倔得要命,不仅要他自己的命,也快要我的命折了。景家那样好的姑娘说与他,他眼都不抬。”
宋母笑道:“生出个情种,他这样痴情,不知是像谁。”
宋父撇撇嘴:“自然是像你!”
宋母骂道:“胡说什么!”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