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谷行算得上是眉山有名的地儿,其中主要的一个原因是苏宅坐落于此。
那里的人都说苏轼是文曲星转世,天生贵子,而且愈传愈玄;更有甚者说苏轼出生那天,彭老山草木凋零,灵气全无,山中精怪猖獗,全是因为苏轼吸光了山中的精华。别说苏轼本人了,彭老山的山神听了都不信,都是他M的一派胡言,瞎扯。
苏轼心目中只认自己是太白转世,亦或是陶潜再生,其他的一概不屑。
要说这事也不是没有依据,恰好是苏轼出生那天来了个道士,在他家门口瞎转悠了一圈,把苏洵搞了个懵,这便引得众人猜疑,又加上闲人的接口传言,道听途说,于是就有了这一系列抓马的故事。
苏轼今年已经十九岁了,还尚未娶妻,更无媒婆找寻上门,不过也是,这事儿都是男方先主动。但苏轼如此儿郎,原本不该如此,这与他天生自带的自傲和气盛有莫大的关系。
苏轼先前在天庆观学习时,随手写了一篇文章,让他老爹苏洵拍手较好,称赞不已,受到了极大的肯定,更让人们惊叹其天赋异人,而这一年,他也不过才十一岁。
生下苏轼以后,弟弟苏辙,妹妹苏轸相继出生,家中人口逐渐多了起来。
在天庆观学习了四年之后,苏轼又和弟弟苏辙一起去了寿昌书院,共同学习。某日,书院的先生刘巨在授课时给他们读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曰:“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苏轼在听完之后,便站起来说:“先生,此处写得不好,不妨把‘雪片逐风斜’改为‘雪片落蒹葭’,先生觉得如何,还请指教。”
刘巨听完以后,仔细推敲琢磨了一番,觉得还是苏轼改得好,并且还当着众人夸赞了他一番,此时的苏轼年仅十三岁。
当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年少有名,定会带来宵小之辈的猜忌和嫉妒,这种情况很快便降临在了苏轼的头上。
这一天,有六个人来找苏轼,说是想请苏轼吃顿饭,还请苏轼务必不要推辞,苏轼一听,还有这样的好事,便高高兴兴地答应了。到了饭馆之后,那六个人早已点好了菜等着他,苏轼走到跟前,坐了下来,低头一看,忽然发现桌子上只有六道菜,苏轼纳了闷,问道:
“几位不是说请我吃饭吗,那为何七个人只有六道菜?”
这时,坐在苏轼对面的一人开了口:“是的,只有六道菜,而且今天大家想吃哪道菜,必须说一个与其相关的典故,方可食之。”
接着,他又说:“姜太公垂钓渭水。”说罢,便将一条鱼挪到了自己跟前。
紧跟其后,第二个人也说话了:“苏子卿牧羊北海。”一盘羊肉被端走了。
“张翼德涿县买肉。”一盘五花肉被端走。
“秦叔宝长安卖马。”一盘马肉被端走。
“关云长刮骨疗毒。”一盘排骨也没有了。
此时,就只剩下了一盘青菜,又有一人开口:“诸葛亮隆中种菜。”到这里,最后一道菜也被拿走了。
这一场下来,起初想不明白的苏轼也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些人是故意如此,是想看他当面出丑啊。
亏得几人能想出这样绝好的“妙计”,看来他们不仅是想给苏轼难堪,更是幻想让自己一战成名,损人利己。
苏轼也不慌张,看着眼前的六人,随即便脱口而出:“秦始皇并吞六国。”
六人面面相觑,当时就瞪大了眼睛,没想到还会有这样的操作,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拱手相让。倘若他们来的是七个人,那苏轼又该怎么应对呢,是诸葛亮七擒孟获,还是关云长水淹七军,不过这些大概不会难倒苏大才子吧。
苏轼在他十五岁的时候,他的姐姐八娘出嫁了。夫君正是母亲程氏的娘家侄儿,也就是苏轼的表兄,名叫程之才。
这程之才也算得上是一表人才,与自幼饱读诗书、通情达理的八娘可以说是佳偶天成,堪称为一段美满的姻缘。
苏轼父子三人只想早日步入仕途,光耀门楣。姐姐出嫁之后,苏轼父子三人迅速回到状态,一心为求取功名做着准备;最让人可笑的,还是苏洵,居然跟两个儿子抢做官的机会。
这事要从苏轼他爷爷苏序说起。
老头是个酒鬼,特别像是一个小混混,更没有人管他。
因为他爹生了好几个儿子,都夭折了,最后只有他活了下来,于是苏序就担负起了老苏家传宗接代的重大使命,毕竟香火是万万不能断的,不然死了以后,还有什么脸面去地下见列祖列宗啊。
到了苏洵这一代,有苏澹、苏涣他们兄弟三人,家丁兴旺起来。
老苏序读书,本着不求甚解的宗旨,以自己心情为主,因此在教他几个儿子时,也是以这个态度去敷衍;他对三个儿子大概也没什么指望吧!
苏序最爱做的事情应该就是唱歌吧,尤其是喝酒喝到一半的时候,趁着酒兴,半醉半醒,迷迷糊糊,正好可以展示自己的歌喉,让外人听到自己天籁般的嗓音,知道自己不是不学无术,还是有一技之长的。
此外,他还有一个癖好,就是轻财好施,喜欢为他人慷慨解囊;说白了,就是败家,而且还败的没有下限,常常是把钱施舍给了别人,最后自己的兜里空空如也,连饭都吃不上,穿的破破烂烂的在大街上溜达。幸亏他爹的家底还算殷实,不然下场就是全家人手里拿着个破碗儿,拄着个拐杖,坐在街上的某个小角落里乞讨,怪可怜的。
都说喝酒壮胆,苏序喝醉后也干了件大事。当地传说有一个名叫“茅将军”的神灵降临眉州,老百姓都敬畏他,向他祈祷,保佑自己平平安安,升官发财,庄稼丰收等等。为此,还专门筹财建造了一座大庙来供奉他,一时间香火旺盛,只是碰上了苏序。
苏序一天借着酒醉,随即召集了村里的二十多个壮丁,拎着斧锤,到了庙里,只听着苏序一声令下,二十多个人直接朝着神像砸去,不一会儿,神像变成了碎石,苏序见状,才叫众人散去。这事第二天便轰动全州,但因参与之人较多,其他人也没有办法,只能作罢。
苏序的这些品行,对他的后代非常具有效仿作用。特别是苏洵和苏轼。
苏洵早年也是个败家的货,一直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发奋疾书,立志要做官。在苏轼四岁的时候,进京赶考,花了两年时间,当然没有考中,名落孙山。之后心一横,就没回家,直接南下,去了江淮一带游历,玩山玩水,不亦乐乎。妻子程氏在家,就承担了教导苏轼的任务。
不久之后,苏洵回来了,又重新拿起了书,想再去考一次,这一点比他爹苏序要好多了,起码没有变废,没有胡来。
他两个哥哥苏澹和苏涣就不同了。苏澹以文学举为进士,可惜没有做官,最后英年早逝,先于苏序而卒。
苏涣,应该是三人中最有成就,最靠谱,各方面都最好的一个,官至提点利州路刑狱。为人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做官为民,以仁爱为主,真是一个没有什么缺点的人。唯一的不足就是他有一个爹。
当初苏涣赶考高中,同时,苏轼的舅舅程浚也高中了。程家有财有势,如此荣耀之事定要好好的庆祝一番,可苏序却并不把这当做是一件大事,更不打算铺张庆贺。
苏涣还差人把喜报和官服送到了苏序的手中,苏序看见的时候明白自己儿子考中了,也是非常的高兴。然而,彼时的苏序,喝的酩酊大醉,就算苏涣现在站在他面前,都不一定能认出他来。苏序歪斜这身子,当众宣读自己儿子高中的喜报,读完之后,便将刚刚吃剩下的肉、还没有喝完的酒,连带着喜报官服胡乱打包成一团,找了个小伙计帮他拿着,自己则优哉游哉骑着毛驴回家去了。
苏涣考中的消息早就在眉山传播开来,街坊邻居都来看热闹,谁曾想看到的是苏序醉酒骑毛驴的模样,不禁嘲笑起他来。
苏序丢脸也真是丢到他外祖母家去了。
苏序还因为他被朝廷授予大理评事,在苏洵和苏轼成名之前,他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老苏家的门楣。
苏轼之后听了苏序的英雄事迹,非常的崇拜苏序,觉得只有不流于俗世的高人雅士才能欣赏他,还说要向他学习。在喝酒方面,直接得了他祖父的真传,其他的很多德行也是面面俱到。
苏轼在十六岁的时候,他的姐姐八娘去世了。
原本以为他的姐姐会一生美好,可是在八娘嫁到程家之后,面对的却是程之才无缘无故的打骂,程家众人更是瞧不起他,一言不合就拿八娘撒气。
八娘在程家受尽虐待,不到两年便郁郁而终,苏家与程家从此便结下了梁子,再无来往。
那里的人都说苏轼是文曲星转世,天生贵子,而且愈传愈玄;更有甚者说苏轼出生那天,彭老山草木凋零,灵气全无,山中精怪猖獗,全是因为苏轼吸光了山中的精华。别说苏轼本人了,彭老山的山神听了都不信,都是他M的一派胡言,瞎扯。
苏轼心目中只认自己是太白转世,亦或是陶潜再生,其他的一概不屑。
要说这事也不是没有依据,恰好是苏轼出生那天来了个道士,在他家门口瞎转悠了一圈,把苏洵搞了个懵,这便引得众人猜疑,又加上闲人的接口传言,道听途说,于是就有了这一系列抓马的故事。
苏轼今年已经十九岁了,还尚未娶妻,更无媒婆找寻上门,不过也是,这事儿都是男方先主动。但苏轼如此儿郎,原本不该如此,这与他天生自带的自傲和气盛有莫大的关系。
苏轼先前在天庆观学习时,随手写了一篇文章,让他老爹苏洵拍手较好,称赞不已,受到了极大的肯定,更让人们惊叹其天赋异人,而这一年,他也不过才十一岁。
生下苏轼以后,弟弟苏辙,妹妹苏轸相继出生,家中人口逐渐多了起来。
在天庆观学习了四年之后,苏轼又和弟弟苏辙一起去了寿昌书院,共同学习。某日,书院的先生刘巨在授课时给他们读了自己写的一首诗,曰:“鹭鸟窥遥浪,寒风掠岸沙。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
苏轼在听完之后,便站起来说:“先生,此处写得不好,不妨把‘雪片逐风斜’改为‘雪片落蒹葭’,先生觉得如何,还请指教。”
刘巨听完以后,仔细推敲琢磨了一番,觉得还是苏轼改得好,并且还当着众人夸赞了他一番,此时的苏轼年仅十三岁。
当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年少有名,定会带来宵小之辈的猜忌和嫉妒,这种情况很快便降临在了苏轼的头上。
这一天,有六个人来找苏轼,说是想请苏轼吃顿饭,还请苏轼务必不要推辞,苏轼一听,还有这样的好事,便高高兴兴地答应了。到了饭馆之后,那六个人早已点好了菜等着他,苏轼走到跟前,坐了下来,低头一看,忽然发现桌子上只有六道菜,苏轼纳了闷,问道:
“几位不是说请我吃饭吗,那为何七个人只有六道菜?”
这时,坐在苏轼对面的一人开了口:“是的,只有六道菜,而且今天大家想吃哪道菜,必须说一个与其相关的典故,方可食之。”
接着,他又说:“姜太公垂钓渭水。”说罢,便将一条鱼挪到了自己跟前。
紧跟其后,第二个人也说话了:“苏子卿牧羊北海。”一盘羊肉被端走了。
“张翼德涿县买肉。”一盘五花肉被端走。
“秦叔宝长安卖马。”一盘马肉被端走。
“关云长刮骨疗毒。”一盘排骨也没有了。
此时,就只剩下了一盘青菜,又有一人开口:“诸葛亮隆中种菜。”到这里,最后一道菜也被拿走了。
这一场下来,起初想不明白的苏轼也终于明白了,原来这些人是故意如此,是想看他当面出丑啊。
亏得几人能想出这样绝好的“妙计”,看来他们不仅是想给苏轼难堪,更是幻想让自己一战成名,损人利己。
苏轼也不慌张,看着眼前的六人,随即便脱口而出:“秦始皇并吞六国。”
六人面面相觑,当时就瞪大了眼睛,没想到还会有这样的操作,却又无可奈何,只能拱手相让。倘若他们来的是七个人,那苏轼又该怎么应对呢,是诸葛亮七擒孟获,还是关云长水淹七军,不过这些大概不会难倒苏大才子吧。
苏轼在他十五岁的时候,他的姐姐八娘出嫁了。夫君正是母亲程氏的娘家侄儿,也就是苏轼的表兄,名叫程之才。
这程之才也算得上是一表人才,与自幼饱读诗书、通情达理的八娘可以说是佳偶天成,堪称为一段美满的姻缘。
苏轼父子三人只想早日步入仕途,光耀门楣。姐姐出嫁之后,苏轼父子三人迅速回到状态,一心为求取功名做着准备;最让人可笑的,还是苏洵,居然跟两个儿子抢做官的机会。
这事要从苏轼他爷爷苏序说起。
老头是个酒鬼,特别像是一个小混混,更没有人管他。
因为他爹生了好几个儿子,都夭折了,最后只有他活了下来,于是苏序就担负起了老苏家传宗接代的重大使命,毕竟香火是万万不能断的,不然死了以后,还有什么脸面去地下见列祖列宗啊。
到了苏洵这一代,有苏澹、苏涣他们兄弟三人,家丁兴旺起来。
老苏序读书,本着不求甚解的宗旨,以自己心情为主,因此在教他几个儿子时,也是以这个态度去敷衍;他对三个儿子大概也没什么指望吧!
苏序最爱做的事情应该就是唱歌吧,尤其是喝酒喝到一半的时候,趁着酒兴,半醉半醒,迷迷糊糊,正好可以展示自己的歌喉,让外人听到自己天籁般的嗓音,知道自己不是不学无术,还是有一技之长的。
此外,他还有一个癖好,就是轻财好施,喜欢为他人慷慨解囊;说白了,就是败家,而且还败的没有下限,常常是把钱施舍给了别人,最后自己的兜里空空如也,连饭都吃不上,穿的破破烂烂的在大街上溜达。幸亏他爹的家底还算殷实,不然下场就是全家人手里拿着个破碗儿,拄着个拐杖,坐在街上的某个小角落里乞讨,怪可怜的。
都说喝酒壮胆,苏序喝醉后也干了件大事。当地传说有一个名叫“茅将军”的神灵降临眉州,老百姓都敬畏他,向他祈祷,保佑自己平平安安,升官发财,庄稼丰收等等。为此,还专门筹财建造了一座大庙来供奉他,一时间香火旺盛,只是碰上了苏序。
苏序一天借着酒醉,随即召集了村里的二十多个壮丁,拎着斧锤,到了庙里,只听着苏序一声令下,二十多个人直接朝着神像砸去,不一会儿,神像变成了碎石,苏序见状,才叫众人散去。这事第二天便轰动全州,但因参与之人较多,其他人也没有办法,只能作罢。
苏序的这些品行,对他的后代非常具有效仿作用。特别是苏洵和苏轼。
苏洵早年也是个败家的货,一直到了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发奋疾书,立志要做官。在苏轼四岁的时候,进京赶考,花了两年时间,当然没有考中,名落孙山。之后心一横,就没回家,直接南下,去了江淮一带游历,玩山玩水,不亦乐乎。妻子程氏在家,就承担了教导苏轼的任务。
不久之后,苏洵回来了,又重新拿起了书,想再去考一次,这一点比他爹苏序要好多了,起码没有变废,没有胡来。
他两个哥哥苏澹和苏涣就不同了。苏澹以文学举为进士,可惜没有做官,最后英年早逝,先于苏序而卒。
苏涣,应该是三人中最有成就,最靠谱,各方面都最好的一个,官至提点利州路刑狱。为人忠信孝友,恭俭正直,做官为民,以仁爱为主,真是一个没有什么缺点的人。唯一的不足就是他有一个爹。
当初苏涣赶考高中,同时,苏轼的舅舅程浚也高中了。程家有财有势,如此荣耀之事定要好好的庆祝一番,可苏序却并不把这当做是一件大事,更不打算铺张庆贺。
苏涣还差人把喜报和官服送到了苏序的手中,苏序看见的时候明白自己儿子考中了,也是非常的高兴。然而,彼时的苏序,喝的酩酊大醉,就算苏涣现在站在他面前,都不一定能认出他来。苏序歪斜这身子,当众宣读自己儿子高中的喜报,读完之后,便将刚刚吃剩下的肉、还没有喝完的酒,连带着喜报官服胡乱打包成一团,找了个小伙计帮他拿着,自己则优哉游哉骑着毛驴回家去了。
苏涣考中的消息早就在眉山传播开来,街坊邻居都来看热闹,谁曾想看到的是苏序醉酒骑毛驴的模样,不禁嘲笑起他来。
苏序丢脸也真是丢到他外祖母家去了。
苏序还因为他被朝廷授予大理评事,在苏洵和苏轼成名之前,他凭借一己之力撑起了老苏家的门楣。
苏轼之后听了苏序的英雄事迹,非常的崇拜苏序,觉得只有不流于俗世的高人雅士才能欣赏他,还说要向他学习。在喝酒方面,直接得了他祖父的真传,其他的很多德行也是面面俱到。
苏轼在十六岁的时候,他的姐姐八娘去世了。
原本以为他的姐姐会一生美好,可是在八娘嫁到程家之后,面对的却是程之才无缘无故的打骂,程家众人更是瞧不起他,一言不合就拿八娘撒气。
八娘在程家受尽虐待,不到两年便郁郁而终,苏家与程家从此便结下了梁子,再无来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