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和二十一年的会试自二月初九开始,至二月十五结束。礼部侍郎展柔前前后后忙活了将近一个月,总算将这万众瞩目,万众目光盯在礼部一家身上的春闱熬了过去。余下诸事皆由主考并其他考官在翰林院进行,礼部这边无非是一些琐碎杂事还需与翰林院交涉一二。眼下只待张榜,春闱一事便能尘埃落定。

    可春花将谢,春水将逝,眼瞧着三月就要过去,京都城内的举子却迟迟未能等来那一张金榜。就在人心惶惶,议论纷纷之时,官府传出消息,因主考邓朴徇私舞弊,前榜成绩全部作废,需择日重考。

    朝野之外,举子们心思各异。

    发挥好的自然是不情愿,发挥差的自然是兴高采烈。

    读书人,向来心气高,凡事必以理当先,于是不情愿的那一部分便要去府衙讨个道理。兴高采烈的那一部分中很多是滥竽充数的,于是也只图个热闹,凑人头似的一齐挤到了府衙前。如此这般乱哄哄闹了几天,才算消停。

    朝野之内,又是一震,上一年春闱才出了事,这一年又生祸端。别说离这风暴稍近些的各部官员都将一颗心吊到了嗓子眼,就说那八竿子打不着的官员也都坐卧不宁。据说,钦天监的监正私下里还带着几个下属观了天,测了象,至于观到了什么,测出了什么,谁也不知道。

    处在风暴中心的翰林院和礼部却是比想象中安静许多。

    翰林院的十二位同考官未受多少波及,除却被扣了半年俸禄外,依旧各理各事。礼部侍郎展柔虽未参与评卷,却是这前后一应大小事责的主理,官府传出的消息虽只点了主考邓朴的名,却也未能免了她身上的嫌疑。如今,宫内传出旨意,暂免展柔礼部侍郎之职,并于府邸听候审讯,无诏不得出府,主考邓朴则已下了狱。

    春末夏至的时节里,一场春闱似又将京都吹得冷了些。

    如今,京都城里的大忙人便是刑部尚书汪旻、御史大夫桓白和大理寺卿卜璟山三位主事大人。接连三日,三位主事将翰林院、礼部上上下下、大大小小的官员都问候了一遍,得出的结论就是,没有结论。

    三位大人坐在大理寺堂上面面相觑。

    汪旻将手中攥着的一叠卷宗扔到桌上,道:“查了三天,半个有用的字儿都吐不出来,不如统统关到刑部,上几道刑具,看他们招是不招!”

    卜璟山虽则官阶比汪旻低,可论起朝堂资历却比汪旻深得多,便向汪旻缓缓道:“汪大人可是太急躁了些,慢慢审,慢慢查,总会有结果的。”

    “眼瞧着一半时间过去,丁点有用的东西都没有,这叫人如何查得下去!才有的前车之鉴,放给谁都不会在这个节骨眼上犯糊涂,更何况那可是邓大学士,朝中元老,何至于此!”

    接着,汪旻又放低了声音。

    “要我说,什么不什么的,不过上面一句话,我们在这儿卖命查,到头来还不是猜着那一位的心思办。罢了罢了,今日汪某先回去了,二位大人也早些回去歇歇才是。”

    汪旻一面说,一面摆手而去,堂上便只剩下桓白和卜璟山。

    “不知桓大人有何想法?”

    桓白只将汪旻留在案上的卷宗拿起又翻过一遍,向卜璟山道:“眼下看来,确是无任何疑点。不过大人说的是,慢慢查,总会有结果的。”

    卜璟山点点头向桓白笑道:“缜海常说你做事稳重,叫人放心。”而后起身轻轻拍了拍桓白的肩,“好,那我们就慢慢查。”

    ***

    夜色已深,御史台内仍是灯火摇曳。

    唐风棣将面前的卷宗翻过来,翻过去,生生将眼皮翻得耷拉了下来。

    “专心。”

    桓白一边翻阅卷宗,一边头也不抬点了一句。

    “大人,我们几乎把所有相关的卷宗都翻了一遍,到现在一点儿有用的东西都找不着。大人你不累么?”唐风棣托着下巴,看向桓白,接着又摇摇头,否定了自己,“你当然不累。不过大人,你只在这儿翻卷宗,也不担心她么?”

    “闭嘴,继续翻。”

    唐风棣被这甩来的一句冷得直打了个哆嗦,只好继续发愤图强。

    熙和二年至十九年的科举卷宗堆成了一座山,桓白和唐风棣两人拿起又放下,看过又放回,直将那夜色熬得更浓时,唐风棣忽然一拍桌案跳起,拿着眼前的那份卷宗窜到了桓白面前。

    “大人你看!”唐风棣将卷宗递给桓白,指出一个名字。

    “晏道知……”桓白低声念着。

    “晏道知可是当年的太子太傅,最后也是因这一桩科举案丢了命。当年的晏道知,如今的邓朴,一个是‘察卷不报,包庇余孽’,一个是‘察卷不明,徇私舞弊’,这未免太巧了吧!”

    桓白将那卷宗仔细翻过,在其中一页停下了目光。

    一份参与当年案件审理的官员名单。

    名单上的许多名字,他都曾见过。

    一时想着便出了神,忽被唐风棣一拍肩膀将思绪拉了回来。

    桓白这回才终于抬起头看向唐风棣:“不早了,你先回去吧。”

    唐风棣听了这话忙跳了起来,又觉得自己的反应过分夸张,便又正经关心了一回桓白:“大人还不走啊?”

    “不了。”

    “哦。”唐风棣一面转身收拾东西,一面又道,“你不能去,我们不是还有个人么?让柳仁替你去看看,给她报个平安,也让你放心,岂非一举两得!”

    桓白刚想说些什么,却见唐风棣一边踏出了门槛,一边朝他摆摆手:“不客气,不客气,今日有些晚,明日肯定替大人办好!”

    他便只垂下眼,取了一根新烛点上,将方才那份名单重新看过。

    初入御史台时,祝缜海曾带他将过往查办的重要案件都梳理了一遍,那些案件中曾出现的许多人名如今便在他眼前。

    新烛将尽时,一张纸笺铺在桌上,密密麻麻写着许多名字,而每一个名字最终都指向了两个人。

    仇万秉。

    柳玄水。

    那些名字所涉案件的审理或经办官员名单里皆有他二人。

    而他二人便是当年的京都知府和京都府丞。

    忽而眼前又现两幅字。

    一副他曾于仇万秉的书房见过。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另一幅则是去岁在青阳柳府见到的。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那么剩下的一副大概便在那一位手中了。

    ***

    第二日一早,御史台外有人击登闻鼓鸣冤,告发邓朴于泰县强征民田。

    此前对着那大大小小的官使尽千方百计都挖不出半分可用之物,如今既有人主动上门伸冤,便也管不得虚实究竟如何,只将此作了宝。

    桓白自昨夜解了那一幅字的谜后,虽还未见那伸冤之人,心下却知其所告发之事想是八九不离十。于是在将那人所陈之事听罢后便同卜璟山和汪旻商量动身往泰县去。

    谁知昨日比谁都急的汪旻今日反倒不急了,只摆着尚书的架子审问那伸冤人。桓白和卜璟山明白若不让汪旻审问个痛快他是不会罢休的,便也不去阻拦。及待汪旻将这一番架子摆过已近午时,汪旻只道审得累了,因此便只桓白和卜璟山二人去了泰县。

    至泰县已是傍晚,桓白和卜璟山当即便将一干牵系之人提来审问,审了大半夜却是另有所获。强征民田还算不得邓朴最大的罪名,另一个罪名足可叫邓家株连九族。

    泰县城西二十里外有一书阁,名唤“一正楼”,外里看去同一般楼阁无异,可若要将内里的东西仔细查过却是滔天祸端。

    这座一正楼是十二年前修建的,那时正是熙和九年,也正是晏道知因舞弊之罪陷狱流放而身死异乡的那一年。

    熙和九年春闱,举子孟伍于卷中讥讽朝廷,后被处以死刑,三族发配秦州边关充军。时任主考的大学士晏道知因察卷未报获罪,革职流放惠州,后于流放途中暴毙而亡。而那孟伍实则已在会试前犯下死罪,却在邓朴周旋之下藏了这戴罪之身,入了那春闱考场,以讥讽之句行悖逆之实。细究而去,根本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孟伍独子则在邓朴运作之下改名换姓为程宗,南下闽州作了闽州军副将。而在孟伍的家乡镇州泰县,邓朴因爱那孟伍之才,故而花重金建了一正楼,并藏孟伍诗文书画,其间不乏感怀前朝之言。

    两日后,三司会审毕,邓朴被处以死刑,程宗因有军功在身保下了一条命,仍发配往秦州边关军营充杂役。之于展柔,宫中虽免了她无诏不得出府的旨意,却仍未复她的官职。

    只这一月,沧海桑田。朝中官员或有惋惜,更多人却是幸灾乐祸。惋惜之人觉得可惜了一位贤才,幸灾乐祸之人则向来对以女子之身入仕嗤之以鼻,瞧着如今圣人这般态度,想来这丫头的富贵命也到头了。

    展柔却是落的一身轻松,卷进这浑水的两年里,不是在办差事,就是在办差事的途中,好歹在青阳的那两月落了回清闲。如今难得再遇上这般日子,却是要好好珍惜的。

    如此一般的清静日子一晃便晃过了暮春,晃至孟夏。

章节目录

乌水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辛厄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辛厄并收藏乌水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