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二章泡馍天然饼

    宋琦对“包产到户”这种包产、包工、包费用,超奖减赔的“三包一奖赔”到农户政策,以及各农户承包耕地,除完成国家征购、集体提留,其余归各户的“包干到户”很是欣喜。对发明这种生产方式的人无比佩服。

    但宋琦不知道的是,屠少尉不在跟前,要是在的话,就会告诉他,这些在他姐韩薇写的《七十世纪的雨》中早有设想,并指出家庭联产承包制只是在特定时期“非自然态下”的一种无可奈何的过渡模式,其弊远远大于利。

    弊端其一,模糊了土地国有制与集体所有制的界限;其二,拉大了贫富差距,导致广大农民两极分化;其三,各户分散经营,以人力和畜力为主导,不利于大夏农业规模化、机械化;其四,在自然灾害面前,束手无策;最后,严重影响大魏工业、重工业的正常发展进程,至使私有制极为彻底的一些敌视大魏的国家的工业品,会轻易占领大魏广大的农村市场。

    宋琦想不到这些,看时间差不多了,与几个老人家打了几句哈哈后,走进高陵羊肉肉泡馍馆。

    宋琦回车上取出喝了一半塑料壶,走进纷乱热闹的饭馆。随即“伙计”、“伙计娃”的叫声充斥双耳。

    原来这里管女服务员还是男服务生,都叫“伙计”或“伙计娃”,一“声”同仁。

    宋琦去厨间重接满一壶自来水。

    “伙计,算帐。”屠少尉入乡随俗,招呼着服务员。

    “你俩吃的甚?”伙计问。

    “二碗羊肉泡,加一个饼,一盘牛肉,两瓶汽水,一瓶啤酒。”屠少尉说。

    “一共五块七。”伙计笑着说。

    “伙计娃,给。”屠少尉掏出十块钱。

    “稍等。”伙计娃肚子前的围群兜分成四个,分别放着十块五块、一块二块、一毛五毛及一分五分的钢镚儿。

    伙计娃熟练地抽出四张一块和三张一毛的递给屠少尉,笑着说,“给您,四块三,点一点。”

    “正好。”屠少尉把钱揣入上衣兜。

    “好吃再来哇。”服务员收拾碗筷。

    “宋琦。”贾二看到从厨间出来宋琦跑了过来。

    “吃饱没?”宋琦问。

    “饱了,我吃了两碗,可好吃了。”贾二高兴地说,“还喝两瓶甜冰水,可凉可凉。”

    “屠少尉,你没吃?”宋琦听到屠少尉只报了两碗羊肉泡馍,见他走过来,问道。

    “吃了。我俩一人一碗,我见他没吃饱,又买了张饼,让老板‘添’了碗汤。”屠少尉笑着说,“人家这不添汤,我去添汤,你猜老板说了句啥?直接就给我添汤了。”

    “说了句啥?”宋琦问。

    “你这兵娃子是潶坔来的吧?饿们耳夹不兴添汤,但对潶坔的人例外。”屠少尉学着老板的耳夹普通话。

    “哈哈。”宋琦笑了。

    “人家还把饼用‘碎馍机’搅碎,加粉丝回锅炖了一下,又加了葱花、糖蒜,淋上花椒油,才端上来。”屠少尉接着讲,“除了没羊肉,跟新上一碗一模一样。”

    “哈哈。贾二哥,你赚大了。”宋琦三人回到车上。

    “这的羊肉泡跟你们潶坔的牛肉汤有点像,都是肉汤泡饼吃。只是这儿把饼掰得很碎,跟小指甲盖大小。”屠少尉开着车,宋琦和贾二坐在后排。

    “应该说跟羊肉汤有点像。”宋琦抱着壶喝着水,“哪个好吃?”

    “这的羊肉泡馍,料重味重,肉烂汤浓,香气诱人,喝了余味无穷。”屠少尉说完舔舔嘴唇说,“潶坔牛肉汤,原汁原味,清香丝滑,舒服痛快。各有各的味,都不错。”

    “首都有什么好吃的?”宋琦没去过首都。

    “首都多了。首都烤鸭、羊肉火锅、炸酱面、卤煮火烧、爆肚、炒肝等等。”屠少尉如数家珍,虽然他不是首都人,但在首都待得年头多了,也成半个首都人了,“不过,没羊肉泡和牛肉汤好吃。一来首都吃的太贵,不亲民;二来吃个两三顿就吃腻了。”

    “停一下,屠少尉。”宋琦瞅着窗外三层楼楼角的店铺说,“老高陵石子馍,跟刚才饭馆一个名,我去瞅瞅啥是石子馍。”

    “我也去。”贾二紧跟。

    “都去。”屠少尉停车、熄火,三人一同来到店铺前。

    石子馍的店铺前七、八个人在排队,店是一楼一户人家的转角阳台改装的,店内没有坐位,只能买了带走吃。

    “老板,这凹凸不平、焦黄色的饼,就是石子馍?”宋琦排到跟前的时候,身旁除了屠少尉就是贾二。

    “你们一起的?”店老板是一位胖乎乎的大姐。

    “是的。外地来的,没见石子馍。”宋琦说。

    “外地来,没见过?”胖店主的话匣子一下子打开了,“这石子馍又称砂子馍、饽饽、干馍。在八百里的关中平原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有远古石烹遗风的古老食品。在前朝,它叫天然饼。”

    “怎么做的?”宋琦书中看过新石器时代的“石烹”,顿时来了兴致。及至听到“天然饼”心下已略知一二。

    “这会儿没什么人,我就讲给你们听,也不怕你们学了去。”胖大姐拿起一张饼说,“白面加鲜蛋、芝麻、油、盐、糖、花椒叶等多种调料揉成面,制成馍坯。第一步就完了。”

    “然后呢?”宋琦问。

    “想知道然后?你得买我的饼。”胖大姐笑着说笑。

    “好,我来几张。”宋琦说着,准备掏钱,“馍怎么卖?论张论斤?”

    “不急,先说第二步。找一堆光滑且大小差不多,深埋河床底下的天然小鹅卵黑石子,先用水洗净晾干,再用油涂一遍,放到平底锅里,锅放火上加热,不断翻搅石子,石子受热均匀,感觉烫手了,第二步就完成了。”胖大姐说得起劲儿。

    “第三步就是放上馍坯,再压上烫石子,下烙上烫。”宋琦看到石子馍上下都是凹凸,猜测地说。

    “对啰。干脆清香,经久耐存的干馍就做好了。”胖大姐笑呵呵地拿起一杆称。

    “用烧热了的石子作为炊具烙烫而成的石子馍。”宋琦笑着卖弄起了学问,“汉代《礼记》中有言:‘燔黍捭豚’。唐人孔冲远先生对燔黍作疏:‘加于烧石之上以燔之’。这个‘燔黍’,我估计是石子馍最早的称谓之一;《元和郡县志》中说,唐人李弘宪先生把石子馍贡品称为‘石鏊饼’;前朝大学问家袁子才先生则在《随园食单》称它为‘天然饼’。”

    “哇!前朝袁子才是不是大学问家,我不知道。”大姐看着宋琦说,“我知道,你才是大学问家。”

    “老板,多少钱一斤?我来三斤。”宋琦问。

    “一斤七毛,三斤卖给你二块钱。你得把你刚说的关于石子馍的话,给我写到纸上。行不?”大姐笑着问。

    “行。”宋琦掏钱。

    “给。”屠少尉抢在宋琦前递过去二张一块的。

    “我来给。”贾二也拿着两块钱凑了过来。

    “三位小兄弟,我收谁的钱?”大姐笑着问。

    “谁给你写字,你收谁的。你收他们的,就让他们写。”宋琦把两块钱塞到大姐手里。

    “好。”大姐收了宋琦的钱,用枣木杆秤高高地称出三斤石子馍。

    大姐接着把秤盘里的石子馍倒在4开大的《西都日报》上,兜起四角递给宋琦。

    “给,贾二哥,拿车上去。”宋琦把馍转给贾二。

    “是。”贾二端着石子馍上了车。

    “写哪儿?”宋琦接过大姐递到手里的圆珠笔。

    “写这吧。”大姐把记帐本扣了过来,翻开封底推了过来。

    宋琦提笔写道:

    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若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西汉礼学家戴圣编撰《礼记?礼运》;

    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未有麻丝,衣其羽皮。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范金合土,以为台榭宫室牖户,以炮以燔,以亨以炙,以为醴酪,治其麻丝,以为布帛,以养生送死,以事鬼神上帝,皆从其朔。

    ——同上;

    中古未有釜、甑,释米捭肉,加於烧石之上而食之耳。

    ——汉儒家学者、经学家郑玄《礼记注》;

    燔黍者,以水洮释黍米,加于烧石之上以燔之。

    ——唐初经学家、孔子三十二代孙孔颖达《五经正义?礼记》;

    同州,冯翊四辅。元和户四千八百六十一,乡一百四。《禹贡》云:“漆、沮既从,沣水攸同”,城居其地,故曰同州。元和贡:麝香、麻黄、地黄、蒺藜子、皱纹靴、石鏊饼、寒山石。元和赋:麻、布。

    ——唐代政治家、地理家李吉甫编撰《元和郡县图志》;

    石饼本曰喭饼,同州人好相喭,将投公状必怀此而去,用备狴牢之粮。后増以甘、辛,变其名质。以为贡遗矣。

    ——晚唐李匡乂著《资暇录》;

    据传:大明万历年间,主撰《富平县志》的吏部尚书孙丕扬,把石子饼带至首都期间,曾把柿饼、琼锅糖及石子饼作为贡品进献过神宗皇帝朱翊钧。

    ——前朝政治家张庭玉编纂《明史?列传第一百十二孙丕扬传》;

    千春张五典制天然饼,用上白飞面,加微糖及脂油为酥,随意搦成饼样,如碗大,不拘方圆,厚二分许。用洁净小鹅子石衬而熯之,随其自为凹凸,色半黄便起,松美异常。或用盐亦可。

    ——前朝诗人、诗论家、美食家袁枚《随园食单?点心菜之天然饼》;

    千春燔黍天下扬,今朝邂逅忍张狂;此饼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尝。

    ——当代初中生宋琦。

    少倾,宋琦写毕,放下笔,看看发呆的大姐,又瞧瞧愣神的屠少尉。

    “走啦!”宋琦拉了一下屠少尉。

    “哦。”屠少尉不可置信地看着宋琦。“字是你写的?哎,不对。你是怎么写的?哎,也不对!”

    “额滴个神啊!”胖大姐终于醒了过来,张口耳佳方言惊呼。

    “大姐,再见了。”宋琦拉上屠少尉就走。

    “等等,等等。”大姐解下围裙,拿着记帐本追了出来。

    “怎么了?”宋琦已坐上车,探头出窗问。

    “我去买大纸、大笔,你再帮我写写招牌啥的?”大姐追到车边。

    “改天吧,今个还有事。”宋琦笑着挥挥手。

    屠少尉启动车,面包车缓缓起步。

    “咋了?”贾二把报纸放在两腿上,正“嘎嘣”“嘎嘣”吃着石子馍。

    “没事。”屠少尉把档位挂到了3档,反手伸过来,“给我来一片,压压惊。”

    “压压惊是什么意思?”贾二把一片石子馍递到少尉手中,看看少尉军帽下的短发,又扭头看看宋琦。

    “你旁边坐的,我惊为天人。”屠少尉“嘎嘣”咬了一口,问,“贾二,看见报纸上的字没?那是宋琦手写的。”

    “啊?”看着宋琦的贾二,当真伸出手指在报纸摸擦起来。

    “宋琦,你的字咋练的?”屠少尉问。

    “小时候一直写的是毛笔字,毛笔字练好了,其他的字自然就好了。”宋琦答。

    “高山仰止啊!我大概猜出来你姐为啥不写字,只用打字机打字了。沧海在前,宋琦你这不是难为水吗!”屠少尉笑着说,“换我在你身边,我也不写字了。根本就拿不出手。”

    “屠少尉,您就少夸两句吧。”宋琦喝了几口水,“贾二哥,你坐前面,你俩一起吃,我睡一会儿。”

    “好。”贾二兜起报纸四角,也不用屠少尉停车,就直接从档位上跨过去,坐进了副驾位。

    “还是瘦子好。”减速靠边的屠少尉直接又把档升了上去,顺手又拿了一片石子馍,“宋琦,我一直想问你一个问题。”

    “什么问题?”宋琦侧蜷在后排座椅上。

    “我在南国和大魏首都都是把烤、烙、煎等方式做的扁一些面食,叫‘饼’,蒸出来圆团的叫‘馍’。可你们潶坔和这儿为什么管啥都叫馍?”屠少尉咬着石子馍说,“这明明是饼,却叫它馍;在潶坔喝牛肉汤,泡得明明是烧饼,你向老板买时,却叫它火烧馍,你们是不是提‘饼’字有什么忌讳?”

    “这个我也没搞懂。”宋琦说,“就拿石子馍来说吧,从石鏊饼到喭饼,再到石子饼,最后天然饼,从唐代到前朝都叫饼,现在怎么就变成馍了?我也不明白。”

    “你们潶坔好像就没饼。”屠少尉问。

    “是的。”宋琦说,“所有的饼在潶坔都有另一种不带‘饼’字的称谓。”

    “烧饼你们潶坔叫火烧或火烧馍,那我们南国薄饼你们叫什么?”屠少尉进一步解释,“就是薄得很纸一样的单饼。”

    “什么叫你们潶坔?什么叫我们南国?”宋琦笑了,“我也是正宗南国人。”

    “忘了,忘了。”屠少尉拍拍脑袋。

    “你们都是南国人?”贾二有些慌。

    “咋了?贾二,南国人咋了?”屠少尉警觉地问。

    “南国人都是坏人,比人委国人坏多了。南国人杀了好多大魏的男人,是大魏不共戴天的敌人。”贾二背书似的说。

    “贾二哥,你听谁说的?”宋琦问。

    “每天上工前,村长和村里的会计都给我们讲一、二遍。”贾二说。

    “你信不信?”屠少尉问。

    “以前信。现在不信了。”贾二憨憨的一笑,“以后他们再说我也不信了。”

    “以后?恐怕村长他们没机会再胡说了。”宋琦闭目养神,这些交给吕少校、屠少尉他们,自己不用再理会。

    “他们还说了什么?”屠少尉问贾二。

    “村长说,村民人多的时候,见了落单的南国人就抓起来交给他。”贾二回答。

    “还有什么?”屠少尉追问。

    “还有啥?”贾二想了想,摇摇头,“好多,乱七八糟的,我记不起来了。”

    “贾二,别听他们瞎说啊。”屠少尉暗暗记下这个新情况。

    “是。”贾二的回答。

    “哎,宋琦没睡吧?”屠少尉还惦记着薄、单饼的称谓呢。

    “烙馍。”宋琦说,“潶坔管咱们的薄饼叫烙馍。”

    “那一厘米厚、直径三十厘米,死面烙的状元饼叫什么?”

    “壮馍。”宋琦答,“壮士的壮。”

    “旋涡状的葱油小饼呢?”屠少尉再问。

    “油旋馍。”宋琦笑着说,“我在潶坔待了三年,饼的变称知道了不少。油馍、炕馍、菜馍、焦馍、煎馍、捆馍、锅贴馍、锅盔馍、肉加馍、白吉馍、粘面馍、枣糕馍、压缩馍、牛肉馍、羊肉装馍、贡馍,还有刚说的火烧馍、烙馍、壮馍、油旋馍。这些在南国人看起来都是饼的形状。”

    “馍这么多啊。”屠少尉把车开上310国道,停在路边,“贾二,别吃了。来,练练手。”

    “好。”贾二开门下车,跟屠少尉换了座,很快把车开了起来。

    屠少尉吃着石子馍,说:“也许跟咱们南国人习惯把大魏的‘馍’字,定义为南国馒头的‘馒’字有关,因为‘馒’字定义了它的形状是圆形或长方形。”

章节目录

黎之明——异世界日记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零九破只为原作者宏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宏波并收藏黎之明——异世界日记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