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郎,窦妃已至。”内侍传报。
“请阿嫂进来罢。”
不多时,一个妇人的身影出现在厅堂内。
此妇人身量高挑,英气外露,发包朱砂色巾帼,斜插两只青白珠花,生得一双丹凤三角眼,黛眉细长如弯刀,她解了半边圆领袍,袒露出绛色绫半臂来,臂戴皮鞲,腰系革带,左佩刀,右配容臭,行走间足见非凡风范。
其牵着一儿,正是晏修均之子晏云安,粉面可爱,不过五岁年纪。
众人行拱拳礼,“参见窦妃。”
窦英出自元武窦氏,少时便得了个“铁娘子”的诨号,后嫁予晏修均,夫妻鸿案相庄,共掌王权,每晏修均领兵戡乱,她必镇守后方,陟罚有度,果决善断,无论军中王府,皆钦佩衷服。
后来晏修均失踪,也是其与晏修和坐镇信王府,维/稳大局。
晏修和拱手,“阿嫂安。”
窦英点头应下,挥手让儿子晏云安坐到正座上,转身看向晏修和,直接切入主题,“今日唤我前来,想必是军中事宜,二郎请直说罢。”
他遂将薛仁德之事和盘托出,续道:“薛仁德乃兄长心腹旧将,依阿嫂看,该如何处置?”
窦英稍加思索,“按律当斩,如有招供,可改判流徙苦寒。”
薛仁德连同在堂诸位皆面色有变。
全颂阳皆知她不认同韬光之举,甚至曾与晏修和明争暗斗过整几个月,怎如今态度软化至此。
旧部也正是凭窦英的暧昧态度,才颇为有恃无恐。
薛仁德的声音喑哑,满眼不可置信,“我对您……也算是衷心的呀。”
窦英却只道:“你若如实招供,我尚能留你性命。”
座下人闻其毫无回护之意,复再次露出凶狠面容,他额首青筋暴起,“世上岂有子不袭父,兄终弟及之理!”
“够了!”窦英吼声如雷,再次给所有人心中添道重压,“弟子孩儿!你不过羊斟之流,于势利之间权衡苟合,无可称‘衷心’二字!”
她一计眼神,身边带刀侍婢即刻上到薛仁德跟前,闻清脆一声,他面上应声红肿起来。
“拖下去。”她冷眼。
侍卫们动作利索,很快,叫骂声便隐匿干净。
窦英立定,“今日有奸慝为例,我们便三对六面讲个明白——我儿尚小,难当大任,我等若有不测,恐惹身怀异心者觊觎权柄,况二郎为王乃是圣意,诸君不必再辩。新旧之争源我而起,甚是不料如今内斗至此。旧部诸将骁勇,无可匹敌,然战事缠绵,大为闾阎之扰累,确应休息。日后尔等当以二郎为是,若再有通敌者,杀无赦!”
众将闻言面面相觑,几息功夫方喊道:“谨遵窦妃教诲!”
窦英见人心归服,转头向晏修和微微颔首。
他受感,“还请诸位与我移步庭中。”
军属闻言疑惑,却依命鱼贯而出。晏修和随后而至,立于阶上。
眼见一个铜盆置于庭内,正在阶前九尺处,盆中堆叠着厚厚的纸帛。
“这些是何物啊?”
“莫不是哨部截获的信件。”
“这是要做什么?”
……
在低而嘈杂的议论声中,晏修和四顾而道:“此乃近三月进出颂阳的可疑书信。如今内应主使与重犯已处决,至于二心却无行,或未酿成恶果者,我将不再追究。”
话语才落,下人便将盆内点燃,不到一刻,所有书信在火焰中尽化为灰烬,积淀盆底。
某些将领的心也随之落地。
他从火上移目,顾众而拱拳道:“还望今后,诸位与我勠力同心,共领颂阳。仲则感怀!”
仲则即是晏修和的表字。
王全见时机已到,先行垂头行礼,“臣等,愿誓死效忠信王殿下!”
众将见状纷纷抱拳,面色严肃,甲胄之声骤起。
“臣等,愿誓死效忠信王殿下!”
雄浑的声音汇聚,好似滚滚长江东奔大海,浩浩汤汤,其意壮阔,横无际涯。
火光跳动在晏修和的眼眸,也燎燃他的权势。
事后,晏修和与窦英尚有事商榷,故往后院正堂去了。
从抄手游廊走来,后堂装潢不见奢华靡费,虽简然有广大之风,堂前梁上有题“积善余庆”的黄檀匾额,字秀逸灵,倒是不俗。
踏步向里,便见中央座后设彩绘雕木座屏风一张,刻《冬雪山梅图》,梅枝粗壮昂扬,仙鹤展翅在旁,羽翼开合,更有山涧垂流,看之已觉寒气四生。
下边设四座,案凳以黑木制,席以锦缎为,旁有八树青铜高烛台,模样朴拙,枝干利落。
窦英与晏云安先行落座。
晏修和并未坐置主位,而是于其侧。
正事还未出口,便闻稚嫩的童声响起。
“二郎气派儿!”晏云安振臂高呼。
晏修和眉眼舒展,“云儿日后也能这么气派。”
晏云安粉彤彤的面庞有两点酒窝,见面前人笑开,也乐呵呵地笑。
窦英语气全无方才严肃,“我们今日从别苑来,他听说是来见你,跑得飞快呢。”
“也有可能是不想做课业。”他回忆读书时被阿嫂支配的恐惧。
“还说呢,我同他阿耶都是智勇双全,这懒散的习惯定是学你。你当年可比他混账。”她打趣,轻抚着儿子的背。
“有阿兄照拂,我自然能心无旁骛地混账。”晏修和轻轻一笑。
而那段鲜衣怒马的日子,似乎已经很久远了。
窦英的笑生涩几分,“听闻内侍言,伯则失踪那日,有人在驿府看到过寿王的卫士?”
伯则是晏修均的字。
晏修和点头,“囿于是太后一家之言,也不能妄下定论。王府在京都的眼线较少,尚未打听出甚么。”
她攥紧了拳,目光沉定,“无论如何,寿王不得不防……那日你遇刺的消息传来,我便心忧非常,如今我身子欠佳,云儿又还小,倘你真有不测,颂阳怕是难以保全。”
他声音温润,眉宇染上愁色,“阿嫂眼疾还犯得厉害?”
晏修均失踪那段时间,四方势力虎视眈眈,城中凶案频发,饶是强势如窦英都免不了日夜忧心,宵衣旰食,加之窦英与晏修和意见不合,府中派系冲突又激烈,竟将她生生累倒,她也由此落下眼疾。
在权力运行之下,哪怕是血浓于水的骨肉至亲,都会有难以规避的亏欠与伤害,遑论窦英与晏修和间羁绊的消失与政见的不同,信任的极速萎缩是可以意料的。
所幸,二人一片赤诚,满腔热血皆为西北大地。
窦英敏锐地意识到王府内部的离析后,便有意淡化二元格局,弱化分崩趋势,但始终未完全松手,她培植外戚,纵容旧部,以便将来局势一朝变动,能够及时把握主动权,执掌大局。
而当旧部切实威胁到二元格局时,被动的窦英出于亲情与理性的考虑,必须出面维护晏修和。
晏修和也是拿准这一点,方能请动她出山。
或许在帝王家,只有权势的相互制衡,才能让亲情弥深。
“已好了许多。”窦英抿口茶水,复将茶杯握在掌心,丝丝缕缕的热意沁入皮表,也让她的心绪逐渐升温,她复抬头看身侧人,“往日的事情早都过去。你我本无恶意,是让有心之人拿住机会,才做出这许多文章。在迷雾中,没人能确保哪条才是通途,都只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保全基业……但的确是阿嫂没有把握好分寸,以致你近日遭遇险情。”
或许作为战友,他们拥有微妙的默契,随着局势渐渐明朗,今日的坦白并不突兀。
她虽然有弄权之嫌,却始终实打实地在背后托着他。
晏修和的桃花眸中盛着亮澄澄的光,却多透出几分疲静。
他释然一笑,“仲则从未责怪过阿嫂。当年我行事也多有莽撞,还请阿嫂毋怪。”
“好。”窦英应下,面上浮现淡淡笑意,“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眼下各司其职才是最重要的……其实近些年,我见颂阳蒸蒸日上,百姓富足,也想过许多,或许你的决策是对的。”
“此功我可断不敢独贪,若非有兄长阿嫂先前焚膏继晷,充盈府库,这养民惠民之举也无法推行。”
话说到此处,二人的隔阂已然消散大半,气氛自然变得愈发松快。
“却说,你怎么知道薛仁德就是内应?你六感竟如此之准?”
“其实……没那么复杂。”晏修和顿了顿,“当初遇险,薛仁德便疏于防卫,而后哨部截获下内应递出城的几封信件,虽只破译了几句,但纸张确是明德坊书局特制,一查就知。哨部毕竟是私兵,且证据也不够充分,我便想着如若刺客二次刺杀失败,几个内应露出端倪后,薛仁德定也难以继续潜伏,故给予近身机会,诱他出招,抓他现行。”
窦英听其逻辑之缜密,也深知想易行难之理,不禁叹他智勇双全。
至于后来,二人不过聊了些家常琐事。
窦英似是记起来甚么,倏然变了面色,身子稍稍倾向晏修和,犹疑着顿了一下,“却说……你养外室了?”
他被这话吓一跳,连带手中茶盏都一抖,“阿嫂何出此言?”
“有娘子在后院,还抢云儿弹弓。”晏云安告状。
晏修和稍加思量,大概就知晓他们口中所谓何人了——小猪难改刁妇本性。
窦英蹙眉,语气嗔怪,“云儿,我可是听嬷嬷说,是你先拿弹弓打人家的哦。”
晏云安心虚地低下头,嗫嚅着不说话了。
“嬷嬷方才与我转报,说一女侍带着一陌生女子进入后院,正巧其射鸟窝失准,打到那女子,她便过来将弹弓抢走了。”
“他竟也不哭不闹?”
“我也奇怪呢,被压制得死死的。”
晏修和觉得新奇,毕竟小侄子可是斗天斗地的混世魔王,府中上下除了窦英几乎没人能制住他,在私塾时可气走好几个先生呢。
“此女子出于弘华温氏。我出避途中偶然中毒,她有奇特解法,但因其识字不清,无法将方法告予我知,且温家罹难,她无家可归,便将人先行带回了,并非外室。”
窦英点点头,若有所思,“她人如何?可否信任?”
“品性不错,救过我两次,就是……动如脱兔,人中泼妇。”晏修和咋舌。
窦英意会,转过眼去,笑声爽朗,揶揄道:“我信王府还真是武德充沛。那正好了,让他俩一起上学堂试试,也省得你从外边找人教她读书写字,云儿还有人压制。这次费尽千辛万苦请来的第五任先生要是再被气走,崽子日后的课业可就得我们亲自上阵了。”
“怕是不妥,”他赶忙拒绝,“云儿那么小一团,她糙手糙脚的,给欺负坏了怎办?”
毕竟,晏修和可是亲眼见过纳仁绝佳的破坏能力与出众的啃咬能力,整个颂阳无人能出其右。
“抗打压能力当然是要从孩子五岁时抓起。”
他闻言,倒吸一口凉气,颇为怜悯地看眼还无所事事的小侄子。
侄啊,自求多福罢。
“请阿嫂进来罢。”
不多时,一个妇人的身影出现在厅堂内。
此妇人身量高挑,英气外露,发包朱砂色巾帼,斜插两只青白珠花,生得一双丹凤三角眼,黛眉细长如弯刀,她解了半边圆领袍,袒露出绛色绫半臂来,臂戴皮鞲,腰系革带,左佩刀,右配容臭,行走间足见非凡风范。
其牵着一儿,正是晏修均之子晏云安,粉面可爱,不过五岁年纪。
众人行拱拳礼,“参见窦妃。”
窦英出自元武窦氏,少时便得了个“铁娘子”的诨号,后嫁予晏修均,夫妻鸿案相庄,共掌王权,每晏修均领兵戡乱,她必镇守后方,陟罚有度,果决善断,无论军中王府,皆钦佩衷服。
后来晏修均失踪,也是其与晏修和坐镇信王府,维/稳大局。
晏修和拱手,“阿嫂安。”
窦英点头应下,挥手让儿子晏云安坐到正座上,转身看向晏修和,直接切入主题,“今日唤我前来,想必是军中事宜,二郎请直说罢。”
他遂将薛仁德之事和盘托出,续道:“薛仁德乃兄长心腹旧将,依阿嫂看,该如何处置?”
窦英稍加思索,“按律当斩,如有招供,可改判流徙苦寒。”
薛仁德连同在堂诸位皆面色有变。
全颂阳皆知她不认同韬光之举,甚至曾与晏修和明争暗斗过整几个月,怎如今态度软化至此。
旧部也正是凭窦英的暧昧态度,才颇为有恃无恐。
薛仁德的声音喑哑,满眼不可置信,“我对您……也算是衷心的呀。”
窦英却只道:“你若如实招供,我尚能留你性命。”
座下人闻其毫无回护之意,复再次露出凶狠面容,他额首青筋暴起,“世上岂有子不袭父,兄终弟及之理!”
“够了!”窦英吼声如雷,再次给所有人心中添道重压,“弟子孩儿!你不过羊斟之流,于势利之间权衡苟合,无可称‘衷心’二字!”
她一计眼神,身边带刀侍婢即刻上到薛仁德跟前,闻清脆一声,他面上应声红肿起来。
“拖下去。”她冷眼。
侍卫们动作利索,很快,叫骂声便隐匿干净。
窦英立定,“今日有奸慝为例,我们便三对六面讲个明白——我儿尚小,难当大任,我等若有不测,恐惹身怀异心者觊觎权柄,况二郎为王乃是圣意,诸君不必再辩。新旧之争源我而起,甚是不料如今内斗至此。旧部诸将骁勇,无可匹敌,然战事缠绵,大为闾阎之扰累,确应休息。日后尔等当以二郎为是,若再有通敌者,杀无赦!”
众将闻言面面相觑,几息功夫方喊道:“谨遵窦妃教诲!”
窦英见人心归服,转头向晏修和微微颔首。
他受感,“还请诸位与我移步庭中。”
军属闻言疑惑,却依命鱼贯而出。晏修和随后而至,立于阶上。
眼见一个铜盆置于庭内,正在阶前九尺处,盆中堆叠着厚厚的纸帛。
“这些是何物啊?”
“莫不是哨部截获的信件。”
“这是要做什么?”
……
在低而嘈杂的议论声中,晏修和四顾而道:“此乃近三月进出颂阳的可疑书信。如今内应主使与重犯已处决,至于二心却无行,或未酿成恶果者,我将不再追究。”
话语才落,下人便将盆内点燃,不到一刻,所有书信在火焰中尽化为灰烬,积淀盆底。
某些将领的心也随之落地。
他从火上移目,顾众而拱拳道:“还望今后,诸位与我勠力同心,共领颂阳。仲则感怀!”
仲则即是晏修和的表字。
王全见时机已到,先行垂头行礼,“臣等,愿誓死效忠信王殿下!”
众将见状纷纷抱拳,面色严肃,甲胄之声骤起。
“臣等,愿誓死效忠信王殿下!”
雄浑的声音汇聚,好似滚滚长江东奔大海,浩浩汤汤,其意壮阔,横无际涯。
火光跳动在晏修和的眼眸,也燎燃他的权势。
事后,晏修和与窦英尚有事商榷,故往后院正堂去了。
从抄手游廊走来,后堂装潢不见奢华靡费,虽简然有广大之风,堂前梁上有题“积善余庆”的黄檀匾额,字秀逸灵,倒是不俗。
踏步向里,便见中央座后设彩绘雕木座屏风一张,刻《冬雪山梅图》,梅枝粗壮昂扬,仙鹤展翅在旁,羽翼开合,更有山涧垂流,看之已觉寒气四生。
下边设四座,案凳以黑木制,席以锦缎为,旁有八树青铜高烛台,模样朴拙,枝干利落。
窦英与晏云安先行落座。
晏修和并未坐置主位,而是于其侧。
正事还未出口,便闻稚嫩的童声响起。
“二郎气派儿!”晏云安振臂高呼。
晏修和眉眼舒展,“云儿日后也能这么气派。”
晏云安粉彤彤的面庞有两点酒窝,见面前人笑开,也乐呵呵地笑。
窦英语气全无方才严肃,“我们今日从别苑来,他听说是来见你,跑得飞快呢。”
“也有可能是不想做课业。”他回忆读书时被阿嫂支配的恐惧。
“还说呢,我同他阿耶都是智勇双全,这懒散的习惯定是学你。你当年可比他混账。”她打趣,轻抚着儿子的背。
“有阿兄照拂,我自然能心无旁骛地混账。”晏修和轻轻一笑。
而那段鲜衣怒马的日子,似乎已经很久远了。
窦英的笑生涩几分,“听闻内侍言,伯则失踪那日,有人在驿府看到过寿王的卫士?”
伯则是晏修均的字。
晏修和点头,“囿于是太后一家之言,也不能妄下定论。王府在京都的眼线较少,尚未打听出甚么。”
她攥紧了拳,目光沉定,“无论如何,寿王不得不防……那日你遇刺的消息传来,我便心忧非常,如今我身子欠佳,云儿又还小,倘你真有不测,颂阳怕是难以保全。”
他声音温润,眉宇染上愁色,“阿嫂眼疾还犯得厉害?”
晏修均失踪那段时间,四方势力虎视眈眈,城中凶案频发,饶是强势如窦英都免不了日夜忧心,宵衣旰食,加之窦英与晏修和意见不合,府中派系冲突又激烈,竟将她生生累倒,她也由此落下眼疾。
在权力运行之下,哪怕是血浓于水的骨肉至亲,都会有难以规避的亏欠与伤害,遑论窦英与晏修和间羁绊的消失与政见的不同,信任的极速萎缩是可以意料的。
所幸,二人一片赤诚,满腔热血皆为西北大地。
窦英敏锐地意识到王府内部的离析后,便有意淡化二元格局,弱化分崩趋势,但始终未完全松手,她培植外戚,纵容旧部,以便将来局势一朝变动,能够及时把握主动权,执掌大局。
而当旧部切实威胁到二元格局时,被动的窦英出于亲情与理性的考虑,必须出面维护晏修和。
晏修和也是拿准这一点,方能请动她出山。
或许在帝王家,只有权势的相互制衡,才能让亲情弥深。
“已好了许多。”窦英抿口茶水,复将茶杯握在掌心,丝丝缕缕的热意沁入皮表,也让她的心绪逐渐升温,她复抬头看身侧人,“往日的事情早都过去。你我本无恶意,是让有心之人拿住机会,才做出这许多文章。在迷雾中,没人能确保哪条才是通途,都只是想尽自己的绵薄之力保全基业……但的确是阿嫂没有把握好分寸,以致你近日遭遇险情。”
或许作为战友,他们拥有微妙的默契,随着局势渐渐明朗,今日的坦白并不突兀。
她虽然有弄权之嫌,却始终实打实地在背后托着他。
晏修和的桃花眸中盛着亮澄澄的光,却多透出几分疲静。
他释然一笑,“仲则从未责怪过阿嫂。当年我行事也多有莽撞,还请阿嫂毋怪。”
“好。”窦英应下,面上浮现淡淡笑意,“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眼下各司其职才是最重要的……其实近些年,我见颂阳蒸蒸日上,百姓富足,也想过许多,或许你的决策是对的。”
“此功我可断不敢独贪,若非有兄长阿嫂先前焚膏继晷,充盈府库,这养民惠民之举也无法推行。”
话说到此处,二人的隔阂已然消散大半,气氛自然变得愈发松快。
“却说,你怎么知道薛仁德就是内应?你六感竟如此之准?”
“其实……没那么复杂。”晏修和顿了顿,“当初遇险,薛仁德便疏于防卫,而后哨部截获下内应递出城的几封信件,虽只破译了几句,但纸张确是明德坊书局特制,一查就知。哨部毕竟是私兵,且证据也不够充分,我便想着如若刺客二次刺杀失败,几个内应露出端倪后,薛仁德定也难以继续潜伏,故给予近身机会,诱他出招,抓他现行。”
窦英听其逻辑之缜密,也深知想易行难之理,不禁叹他智勇双全。
至于后来,二人不过聊了些家常琐事。
窦英似是记起来甚么,倏然变了面色,身子稍稍倾向晏修和,犹疑着顿了一下,“却说……你养外室了?”
他被这话吓一跳,连带手中茶盏都一抖,“阿嫂何出此言?”
“有娘子在后院,还抢云儿弹弓。”晏云安告状。
晏修和稍加思量,大概就知晓他们口中所谓何人了——小猪难改刁妇本性。
窦英蹙眉,语气嗔怪,“云儿,我可是听嬷嬷说,是你先拿弹弓打人家的哦。”
晏云安心虚地低下头,嗫嚅着不说话了。
“嬷嬷方才与我转报,说一女侍带着一陌生女子进入后院,正巧其射鸟窝失准,打到那女子,她便过来将弹弓抢走了。”
“他竟也不哭不闹?”
“我也奇怪呢,被压制得死死的。”
晏修和觉得新奇,毕竟小侄子可是斗天斗地的混世魔王,府中上下除了窦英几乎没人能制住他,在私塾时可气走好几个先生呢。
“此女子出于弘华温氏。我出避途中偶然中毒,她有奇特解法,但因其识字不清,无法将方法告予我知,且温家罹难,她无家可归,便将人先行带回了,并非外室。”
窦英点点头,若有所思,“她人如何?可否信任?”
“品性不错,救过我两次,就是……动如脱兔,人中泼妇。”晏修和咋舌。
窦英意会,转过眼去,笑声爽朗,揶揄道:“我信王府还真是武德充沛。那正好了,让他俩一起上学堂试试,也省得你从外边找人教她读书写字,云儿还有人压制。这次费尽千辛万苦请来的第五任先生要是再被气走,崽子日后的课业可就得我们亲自上阵了。”
“怕是不妥,”他赶忙拒绝,“云儿那么小一团,她糙手糙脚的,给欺负坏了怎办?”
毕竟,晏修和可是亲眼见过纳仁绝佳的破坏能力与出众的啃咬能力,整个颂阳无人能出其右。
“抗打压能力当然是要从孩子五岁时抓起。”
他闻言,倒吸一口凉气,颇为怜悯地看眼还无所事事的小侄子。
侄啊,自求多福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