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时五刻。
窦英已在偏厅坐定,细细瞧着家书。
“阿嫂安。”晏修和上前作揖。
“不必多礼,二郎身子可好些了?”窦英将文书放下推到几案边,示意人可取看。
晏修和落座于香木长条榻另侧,声音清润,“已无大碍。”
“那便好,也不知此毒痊愈还需多久?虽说温娘子精通巫毒,但动作太慢,不如寻个也精通兹道的。”
“也是有在找的。"
窦英转了话茬,“她既为孤女,怎生学会解这种毒的呢?”
“未知,人现下还不太会说话,无从询问,但当无有坏心。”
“你自己心里有数就好。”
晏修和抬手拿起家书,垂眸细阅,秀逸的字迹行行印入眼中,染得他眸子更为漆黑。
屋内气氛都凝灼,窗户与房门紧闭,饶是日光正盛,也只能透过窗花照出个模模糊糊的影儿。
她端过建盏,看着里边绿茶浮沫点点消长,“我家中来信言转运使钱明恩已死,或生变数,唤我回去助族赈灾。”
光州凌汛去年就已发生,朝廷派出庞怀山等一干朝臣前去主持赈灾修坝等事宜,而今已三月,灾情却不减反重,竟还死了钱明恩这等大员。
光州于南坐控西北门户,与颂阳息息相关,故而晏修和早注意到那处动静,然一直站干岸上,迟迟没有动作。
朝中皆知安抚使庞怀山乃寿王的心腹,恐怕赈灾款亦早进得了寿王怀兜,而太后之势微薄,孤木难支,始终压制不得。
当初内侍来颂阳时对晏修和说的一番话便是拉拢与胁迫,希望信王府可以速速出手挽救其主子倾颓的局面。
变数,得失,诡谲的局势,多方拉扯博弈。棋盘上黑白交错,棋盘下白骨如山,还积压着不知何时会骤然翻涌的波涛。
晏修和看罢信件,将其轻轻放下,垂下眼眸淡问道:“阿嫂思量周全了吗?”
窦英的目光略略游视于其身,“乡里受难,我断无作壁上观之理。寿王性本诈狭,怀邪伪善,如今势力到至光州,几欲逼我西北,其人或害我夫君,即日前去,必震其心,再来,寿王太后貌合神离,转运使之死便是破局关键,你我可趁机离间他二人,再从中斡旋取巧,必能寻得真相。”
语气平淡,却一言定无数生死。
晏修和早褪去往日稚气,面对这等情形处置愈发老道,“今番入局,难免为他二人所控,若离间之计不成,或此事从头到尾只是请君入瓮之局,你可曾想过脱身之法?”
窦英将茶盏轻轻放置在了桌上,底气甚足道:“我窦氏四世三公,不说称雄,但到底有自保之力,退路当无忧,况我与家中早先通气,知全族都有外倾之意。我晓你顾忌,可世事归根结底,靠的都是个‘赌’字,有三分把握便可运作,倘畏首畏尾,反易失去先机。”
虽说西北雄壮,却与京都过远,信王府鞭长莫及,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倚仗门人与窦氏在朝中的子弟传信。
假设谋划失准,西北势力恐怕又要退出朝中一成,是为大折损,这便是先前晏修和逡巡不进的原因。
她抬手取信,起身走到博山炉边,步伐撩动的风气扰乱了香路,裙袂卷起沉烟。
玉手执盖,信件作灰。
灰烬闪着若隐若无的光,覆在洁净的香尘上,好似长蟒吐着信子盘旋于雪山。
他将火光揉碎了夹在眸中,神光不动如一潭翠池,无底无波,幽深冥冥。
“如今他们来势汹汹,想得周全怕是不能了。有我开路上阵,到头来定是我家笑他家哭,又何惧之?”窦英坐回,一手搭在几上,乳白的绸袖掩过她虚握的拳而垂下。
她左腿支于榻,右足踩地,牵牛紫的襦裙现出长而柔软的线条,像条条长旌覆盖周身。
晏修和听罢,心下有了数目。
“还有,伯则这口气我咽不下。”
四目相视。
他将她眸内的倔强与恨意都纳入眸中,复移开目光。
兄弟幼年失怙丧恃,是晏修均承守宗祧,抚养幼弟,二人自然血浓于水,情义非凡,而今……
晏修和终于下定决心。
“既已决意动作,那结局就只能是他们两败俱伤,窦氏重掌光州。”他的声音如落入水中的玉珠,圆润而沉,“仅离间他们并不足以增大赢面。”
窦英听出他的弦外之音,略略倾身,“你想?”
屋内寂静,香薰伏走,心绪起伏,二人身影被日光投在身后。
他抬头,半边脸落于晦暗中,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吐出实言,“扶助少帝。”
窦英闻之惊诧,“少帝虽不满太后秉政,然位居人子怕不会有诛心之举。既出此言,兹当是你捉住了她什么把柄?”
“她想靠争夺养子的手段稳坐后位,就应当想到会有被戳着脊梁骨的一天。”晏修和轻笑,随即将谋划与人和盘托出。
为了拿住这桩事情,其中曲折与损耗无数,可叫他花费不少心精。
“我说你这些日子那么坐得住呢,原来是早备下了后手。”她感到快慰,然心头又浮上隐忧,“确应如此行动,但言易行难,此事不容有半步差池,我远出于外,你坐镇于内,须得常通声气不致人钻空才好。”
“自然,侦部、哨部的权限即日与阿嫂开放,凡文书往来记录都为一式双份呈报你我,光州路远,便选良骏日夜轮转送信,五日即可抵达。”晏修和下定了决心,态度便十分决绝,“兵三千,粮千石,阿嫂先带着抵一时之急,后续我自差人跟上送粮。”
“甚好。”窦英答应得很快,“待局势底定,我窦氏可从旁助颂阳党僚入元武任职。”
晏修和还憋着心思,“其中一千五兵士是太后从庞州协调来的那批,剩下一千五,可从斗牛郡与颂阳分别抽取。”
窦英“嘶”了声,打量着面前人,不免又惊又喜道:“我看你倒也挺会借刀的。”
“毕竟庞州的三千人,实在克化不动,还请阿嫂偏劳。”晏修和浅笑,略显狡黠。
她唇角浮起笑意,“原你早就盘算好了,这又什么时候开始考量的?”
他言谈举止间不见年少躁气,长舒了一口气,“内侍来颂阳传旨的那日,当日听到他言及此事气郁了好半天,还好后来他死了。”
“嗯,我们二郎还真是长成大狐狸了,多智近妖啊,以前还只会在六角巷跟毛猴儿样蹿呢。”窦英支着头慨叹。
晏修和被茶水呛了一口,面色略有些窘,“都已是过去许久的事情了,阿嫂就别再翻出来打笑仲则了。”
温室之内,气氛渐暖。二人半刻未言,默然复盘着筹划。
她见得此处计谋齐备,似追忆起甚么,蓦然褪下了那股刚强劲,凝望着模糊的日影,无奈笑嗔道:“你说伯则要真的还活着,怎么不回来助我们一臂之力呢?何等薄情寡义。”
晏修均与窦英是少年夫妻,天生知己,就算情义不够纯粹,夹杂着利益与权衡,但他们都只认彼此为生则同寝,死则同穴的配偶。
窦英当然可以再醮,可世间找不出第二个知晓她喜爱权力,便甘愿将颂阳拱手奉上博红颜巧笑的夫君。
“阿兄何其英勇,以一敌十,怎是宵小之辈可暗害?”晏修和动容,渐敛下桃花眼中的眸光,转而露出渗人的冷意来,“阿嫂安心,凡加害他的,一个都不能干净。”
四月五日。
初夏,天气下迫,颂阳逢甘霖,暑热与湿意混杂一同,蒸得人好似闷在笼中,好在仅下了几日的雨,难捱的气候并未持续太久。
经过三天紧锣密鼓地筹备,兵粮具全,时机已至,窦英即将赶赴光州元武。
眼见她今日上着束袖交领红衫,下穿玄甲铁裙,身姿挺拔,有妇人之柔,亦兼将帅之气。
浩长队伍列于宣德门外,绵长几里却不见散乱,铁骑领前,步兵民工殿后,空中纛旗飞扬,尘土甚嚣,打眼望去尽是片泱泱兵势。
晏修和携晏云安将窦英送到城门外。
小孩舍不得娘,晏云安今日哭得厉害,挂在母亲身上不愿意下来。
“好了,单几日见不到,哭哭啼啼得不像样,”窦英虽如此说道,自己却抚着儿子的背未松开手。
“云儿……云儿要跟娘去,”晏云安通红的脸蛋儿挂着斑驳的泪痕,像熟透的樱桃上染上条条晨露。
窦英远望队伍将启,而城内百姓目光殷切,终将晏云安从身上扒拉下来。
晏修和顺势抱过来。
“阿娘很快就回来了,乖。”
话毕,窦英便抬步上马,猛地挥鞭,黄骠马即刻飞出十几步开外,她头也不回,直往伍前去。
军队开拔,声势赫奕,一如晏修均当年盛况,百姓翘首相望,举臂呼喊。
晏云安爬上城墙痴痴远眺,待整个队伍都消失在茫茫天垠,他也长久不作动弹。
“二郎,阿娘什么时候回来?”
“快则六月,慢则整年。”
“那么久?”
“戡乱不比常事……”
“我知道——救民诛奸,抚绥一方。”晏云安显露出了与平时不同的乖巧,他仰着头抿抿嘴,“可世事凶险,我担心她。”
晏修和见人真伤心了,复宽慰道:“阿嫂是厉害人物,确该在外施展抱负的。你安心,眼下风浪仅是瞧着大,只消耐心蛰伏、敏锐洞听,破局当在转瞬之间。”
“那我能为她做些什么?”
“好生照顾自己便是了,”晏修和见他仍一副蔫样,续道:“早点长成,和她并肩作战。”
晏云安闻此言方散去愁绪,眼神渐渐坚毅起来,使劲点点头。
窦英已在偏厅坐定,细细瞧着家书。
“阿嫂安。”晏修和上前作揖。
“不必多礼,二郎身子可好些了?”窦英将文书放下推到几案边,示意人可取看。
晏修和落座于香木长条榻另侧,声音清润,“已无大碍。”
“那便好,也不知此毒痊愈还需多久?虽说温娘子精通巫毒,但动作太慢,不如寻个也精通兹道的。”
“也是有在找的。"
窦英转了话茬,“她既为孤女,怎生学会解这种毒的呢?”
“未知,人现下还不太会说话,无从询问,但当无有坏心。”
“你自己心里有数就好。”
晏修和抬手拿起家书,垂眸细阅,秀逸的字迹行行印入眼中,染得他眸子更为漆黑。
屋内气氛都凝灼,窗户与房门紧闭,饶是日光正盛,也只能透过窗花照出个模模糊糊的影儿。
她端过建盏,看着里边绿茶浮沫点点消长,“我家中来信言转运使钱明恩已死,或生变数,唤我回去助族赈灾。”
光州凌汛去年就已发生,朝廷派出庞怀山等一干朝臣前去主持赈灾修坝等事宜,而今已三月,灾情却不减反重,竟还死了钱明恩这等大员。
光州于南坐控西北门户,与颂阳息息相关,故而晏修和早注意到那处动静,然一直站干岸上,迟迟没有动作。
朝中皆知安抚使庞怀山乃寿王的心腹,恐怕赈灾款亦早进得了寿王怀兜,而太后之势微薄,孤木难支,始终压制不得。
当初内侍来颂阳时对晏修和说的一番话便是拉拢与胁迫,希望信王府可以速速出手挽救其主子倾颓的局面。
变数,得失,诡谲的局势,多方拉扯博弈。棋盘上黑白交错,棋盘下白骨如山,还积压着不知何时会骤然翻涌的波涛。
晏修和看罢信件,将其轻轻放下,垂下眼眸淡问道:“阿嫂思量周全了吗?”
窦英的目光略略游视于其身,“乡里受难,我断无作壁上观之理。寿王性本诈狭,怀邪伪善,如今势力到至光州,几欲逼我西北,其人或害我夫君,即日前去,必震其心,再来,寿王太后貌合神离,转运使之死便是破局关键,你我可趁机离间他二人,再从中斡旋取巧,必能寻得真相。”
语气平淡,却一言定无数生死。
晏修和早褪去往日稚气,面对这等情形处置愈发老道,“今番入局,难免为他二人所控,若离间之计不成,或此事从头到尾只是请君入瓮之局,你可曾想过脱身之法?”
窦英将茶盏轻轻放置在了桌上,底气甚足道:“我窦氏四世三公,不说称雄,但到底有自保之力,退路当无忧,况我与家中早先通气,知全族都有外倾之意。我晓你顾忌,可世事归根结底,靠的都是个‘赌’字,有三分把握便可运作,倘畏首畏尾,反易失去先机。”
虽说西北雄壮,却与京都过远,信王府鞭长莫及,大多数情况下还是倚仗门人与窦氏在朝中的子弟传信。
假设谋划失准,西北势力恐怕又要退出朝中一成,是为大折损,这便是先前晏修和逡巡不进的原因。
她抬手取信,起身走到博山炉边,步伐撩动的风气扰乱了香路,裙袂卷起沉烟。
玉手执盖,信件作灰。
灰烬闪着若隐若无的光,覆在洁净的香尘上,好似长蟒吐着信子盘旋于雪山。
他将火光揉碎了夹在眸中,神光不动如一潭翠池,无底无波,幽深冥冥。
“如今他们来势汹汹,想得周全怕是不能了。有我开路上阵,到头来定是我家笑他家哭,又何惧之?”窦英坐回,一手搭在几上,乳白的绸袖掩过她虚握的拳而垂下。
她左腿支于榻,右足踩地,牵牛紫的襦裙现出长而柔软的线条,像条条长旌覆盖周身。
晏修和听罢,心下有了数目。
“还有,伯则这口气我咽不下。”
四目相视。
他将她眸内的倔强与恨意都纳入眸中,复移开目光。
兄弟幼年失怙丧恃,是晏修均承守宗祧,抚养幼弟,二人自然血浓于水,情义非凡,而今……
晏修和终于下定决心。
“既已决意动作,那结局就只能是他们两败俱伤,窦氏重掌光州。”他的声音如落入水中的玉珠,圆润而沉,“仅离间他们并不足以增大赢面。”
窦英听出他的弦外之音,略略倾身,“你想?”
屋内寂静,香薰伏走,心绪起伏,二人身影被日光投在身后。
他抬头,半边脸落于晦暗中,经过深思熟虑后终于吐出实言,“扶助少帝。”
窦英闻之惊诧,“少帝虽不满太后秉政,然位居人子怕不会有诛心之举。既出此言,兹当是你捉住了她什么把柄?”
“她想靠争夺养子的手段稳坐后位,就应当想到会有被戳着脊梁骨的一天。”晏修和轻笑,随即将谋划与人和盘托出。
为了拿住这桩事情,其中曲折与损耗无数,可叫他花费不少心精。
“我说你这些日子那么坐得住呢,原来是早备下了后手。”她感到快慰,然心头又浮上隐忧,“确应如此行动,但言易行难,此事不容有半步差池,我远出于外,你坐镇于内,须得常通声气不致人钻空才好。”
“自然,侦部、哨部的权限即日与阿嫂开放,凡文书往来记录都为一式双份呈报你我,光州路远,便选良骏日夜轮转送信,五日即可抵达。”晏修和下定了决心,态度便十分决绝,“兵三千,粮千石,阿嫂先带着抵一时之急,后续我自差人跟上送粮。”
“甚好。”窦英答应得很快,“待局势底定,我窦氏可从旁助颂阳党僚入元武任职。”
晏修和还憋着心思,“其中一千五兵士是太后从庞州协调来的那批,剩下一千五,可从斗牛郡与颂阳分别抽取。”
窦英“嘶”了声,打量着面前人,不免又惊又喜道:“我看你倒也挺会借刀的。”
“毕竟庞州的三千人,实在克化不动,还请阿嫂偏劳。”晏修和浅笑,略显狡黠。
她唇角浮起笑意,“原你早就盘算好了,这又什么时候开始考量的?”
他言谈举止间不见年少躁气,长舒了一口气,“内侍来颂阳传旨的那日,当日听到他言及此事气郁了好半天,还好后来他死了。”
“嗯,我们二郎还真是长成大狐狸了,多智近妖啊,以前还只会在六角巷跟毛猴儿样蹿呢。”窦英支着头慨叹。
晏修和被茶水呛了一口,面色略有些窘,“都已是过去许久的事情了,阿嫂就别再翻出来打笑仲则了。”
温室之内,气氛渐暖。二人半刻未言,默然复盘着筹划。
她见得此处计谋齐备,似追忆起甚么,蓦然褪下了那股刚强劲,凝望着模糊的日影,无奈笑嗔道:“你说伯则要真的还活着,怎么不回来助我们一臂之力呢?何等薄情寡义。”
晏修均与窦英是少年夫妻,天生知己,就算情义不够纯粹,夹杂着利益与权衡,但他们都只认彼此为生则同寝,死则同穴的配偶。
窦英当然可以再醮,可世间找不出第二个知晓她喜爱权力,便甘愿将颂阳拱手奉上博红颜巧笑的夫君。
“阿兄何其英勇,以一敌十,怎是宵小之辈可暗害?”晏修和动容,渐敛下桃花眼中的眸光,转而露出渗人的冷意来,“阿嫂安心,凡加害他的,一个都不能干净。”
四月五日。
初夏,天气下迫,颂阳逢甘霖,暑热与湿意混杂一同,蒸得人好似闷在笼中,好在仅下了几日的雨,难捱的气候并未持续太久。
经过三天紧锣密鼓地筹备,兵粮具全,时机已至,窦英即将赶赴光州元武。
眼见她今日上着束袖交领红衫,下穿玄甲铁裙,身姿挺拔,有妇人之柔,亦兼将帅之气。
浩长队伍列于宣德门外,绵长几里却不见散乱,铁骑领前,步兵民工殿后,空中纛旗飞扬,尘土甚嚣,打眼望去尽是片泱泱兵势。
晏修和携晏云安将窦英送到城门外。
小孩舍不得娘,晏云安今日哭得厉害,挂在母亲身上不愿意下来。
“好了,单几日见不到,哭哭啼啼得不像样,”窦英虽如此说道,自己却抚着儿子的背未松开手。
“云儿……云儿要跟娘去,”晏云安通红的脸蛋儿挂着斑驳的泪痕,像熟透的樱桃上染上条条晨露。
窦英远望队伍将启,而城内百姓目光殷切,终将晏云安从身上扒拉下来。
晏修和顺势抱过来。
“阿娘很快就回来了,乖。”
话毕,窦英便抬步上马,猛地挥鞭,黄骠马即刻飞出十几步开外,她头也不回,直往伍前去。
军队开拔,声势赫奕,一如晏修均当年盛况,百姓翘首相望,举臂呼喊。
晏云安爬上城墙痴痴远眺,待整个队伍都消失在茫茫天垠,他也长久不作动弹。
“二郎,阿娘什么时候回来?”
“快则六月,慢则整年。”
“那么久?”
“戡乱不比常事……”
“我知道——救民诛奸,抚绥一方。”晏云安显露出了与平时不同的乖巧,他仰着头抿抿嘴,“可世事凶险,我担心她。”
晏修和见人真伤心了,复宽慰道:“阿嫂是厉害人物,确该在外施展抱负的。你安心,眼下风浪仅是瞧着大,只消耐心蛰伏、敏锐洞听,破局当在转瞬之间。”
“那我能为她做些什么?”
“好生照顾自己便是了,”晏修和见他仍一副蔫样,续道:“早点长成,和她并肩作战。”
晏云安闻此言方散去愁绪,眼神渐渐坚毅起来,使劲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