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是明日有事出府,实则从明安院出来,崔行周便使人备下马车。
马车朴素,与琅园奢华全然不同。实则崔行周近年来出府也向来低调,大业晚上并无宵禁,因而他出府虽则不宜人知晓,但也并不分外打眼。
崔行周盍眼坐在马车内,听马车行过京中道路,神色淡淡。
自打春台案后,他被敕夺爵位,削去官身,实则在京中身份地位万分尴尬。
从前他是崔氏长房嫡支,又年少入仕,行事世故周全,众人皆知他是晏州崔氏未来的族长,他于京中行走,旁人不敢直视。春台案后,他名为戴罪承天子恩幽居琅园,实则是被密旨软禁。可他虽已是庶民,血脉关系却不断,仍是如今大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崔相嫡长子,况崔行周自己的人力财力亦是早年培植,后来其人虽不曾掌权柄,也不容小觑。
故而崔行周这些年虽身份不及,日子过得却仍旧极为体面。只是不能入宫,不得见宗室贵胄。
他并未生在世家最盛的时代。前朝门阀把持朝政,皇室徒有虚名,并无半分制衡之力,那时大姓世家说一不二,掌天下权柄,皇帝都要看世家族长脸色。
皇权旁落,天下自然动荡,藩王和各地蕃臣打着勤王的名义互相倾轧,大业的开国皇帝在一片混乱中成了最后的赢家。宁德皇帝是寒门蕃将出身,一杆长枪定天下,登基以后心怀抱负要脱离世家控制,为此颁布了诸多田亩赋税选官的政令,也曾一度让世家疲软乏力,朝局清明。
但掌权多年的门阀世家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家族辉煌,于是正值壮年的宁德皇帝登基不过四年便溘然长逝。年轻气盛的盛安帝登基,借着先帝留下的短暂的清明政局,想要杀鸡儆猴,谋划多年,造了一场嗜血的春台案。
那是世家大族最薄弱不堪的几年,尽管如此,盛安帝也不敢把主意打到崔氏等等这样势力渗透不可估量的望族上,只好拿谢家开刀。
谢氏原是江南大族,前朝时几经动乱,门庭冷落,早已变成普通富庶人家。是彼时谢氏一个不打眼的庶子投靠宁德皇帝一路打天下,军功卓著,从无名小卒变为了宁德帝亲信大将,还迎娶了宁德帝亲妹的独女,宁德帝建国后,这位庶子便成了天子重臣,这便是谢令殊的父母了。
那是几百年来皇权最为尊崇的时代,因而宁德帝时期,乃至后来盛安帝前期,谢家都因谢居生这一脉而显赫尊贵,族人为官为将,诰命如流水,满京城谁人不避其锋芒。然而看似花团锦簇的谢家并没有传承几百年屹立不倒的门阀世家一般势力盘根错节,谢家也只是盛安帝亲手培养的一个对抗世家的靶子。
少年时崔行周为太子伴读,不得半分行差踏错,远没有望族子弟前朝时期的潇洒。借着春台案,盛安帝在重要位置撤换了许多世家势力。于崔氏来说,崔行周被借口与废太子甚为密切,有谋逆之嫌的关系削爵夺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失去这个崔氏等了许多年才等到的惊才艳艳力压旁族的后人,这个被崔氏以全族之力培养,满门寄予厚望的继承人,崔氏还要花多少心血、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再得一个能与崔行周的才学手腕相及之人?
盛安帝的杀鸡儆猴在春台案后的短时间内的确是起到了极强的威慑作用,然而他功利心切,又有杀父之仇的刺激,手腕太过强硬,引得以崔氏为首的世家不满反扑,到盛安二十四年的今日,朝廷早不复当年春台案时盛安帝的强势,反倒隐隐有了世家翻身钳制天子之势。
便是最有天子体面的时期,那个盛安帝恨不得生啖世家族人血肉的时期,他也只敢将崔行周关在诏狱,即便如此最后也不得不妥协放人,那么时至今日,所谓的软禁早就成了一纸空谈。只要崔行周不出京城,盛安帝也不敢派禁军来拿人。
马车不知何时已经驶离了热闹的街巷,慈安寺这处实在偏僻,即使是端午也难有人烟。
今日是崔照亲自驾车,马车停下,崔照跳下车,搬了脚凳,这才轻敲车壁,低声道:“公子,到了。”
崔照是崔行周心腹,往日并不见于人前。
崔行周睁开眼,将才一路思虑,他眸色深沉如渊。
马车内没有动静,崔照也不多言,便在马车边静候。
崔行周缓了缓周身戾气,掀开车帘,崔照提一盏灯,扶崔行周下马车。
慈安寺所在的山峰道路狭窄,马车不能上山,唯有石阶一条,一路通至山顶。
路途坎坷,往日崔行周虔诚拜颂上山,今日却扶着崔照的手臂,缓慢拾阶而上。
淅淅沥沥的小雨不知何时落了下来,不需吩咐,自有暗卫递上伞来。崔照一手提着灯,一手扶崔行周,这会儿还要撑伞,崔行周便伸手拿了那盏灯过来。
伞面是一匹千金的绢绸所做,雨水落在其上,几近无声。
崔行周并非借着崔照的力气上山,只是虚扶着,步履缓慢。
他身量高挑,原也该是健步如飞的儿郎。可蒙着夜色,他只能搭着旁人手臂行走。
好在他气质卓然,即使这般有些难堪的场面,他也不见半分狼狈,仍旧矜贵清雅。
因着崔行周鲜少出琅园,即便出来也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崔照这许多年便鲜有跟在崔行周身边外出的时候。便是上次夜中从慈安寺急忙回府,崔行周也是生怕有半分耽搁的让他带着姑娘先行下山,可那日崔行周许是心急如焚,也不怕自己摔着跌着,步履不停,并未落下他们多远。
他虽然一直知晓崔行周眼疾严重,可如今亲手扶着公子上山,切实感受到昏黄灯影下崔行周并不平稳的步调,在鲜血里拼杀出来的青年人仍旧双眼泛红。
索性山道上只有他二人,又漆黑一片,崔照不言语,便也无人看得到这崔统领的郁郁之色。
只是崔行周似有感应,他侧头,见崔照恭敬的垂首不敢吭声,夜色浓重,灯笼的光亮全然照去了石阶上,崔行周看不见崔照的神色,安抚似的笑道:“轮到你笑话主子了?仔细回去领板子。”
听他这般拿眼睛玩笑,青年的双眼一下赤红,他仰起头,仗着崔行周看不见,面露不甘道:“他磋磨您至此,公子就该杀了那皇帝老儿。”
崔行周并未制止他这般难听的大不敬话语,他知晓崔照稳重,不过一时恼火,四下又只有他的人,遂由了崔照去:“总不会叫他一直这般得意。”
崔照忆起他们此行的目的,勉强舒了口气,又道:“您能不再忍让,是天大的喜事。为着这等仇怨,属下们早都恨不得生扒了他的皮。”
隔着朦胧雨声,崔行周声音清淡,话里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以后不会了。”
及至山顶,已是子时。
崔照将伞递到崔行周手中便又隐入黑暗,白衣黑袍的男子持伞端然立在寺庙大殿前,又是施施然的清隽公子。
他仰头望着庄严肃穆的大殿,静立片刻,他躬身,朝佛像遥遥一拜,虔诚庄重。
再抬眸时,崔行周缓步朝后院慧通大师的居所走去。
慧通浅眠,此时裹衣观雨,透过窗子,一眼望到了走进来的崔行周。
这般深夜崔行周独自上山,慧通心中已经有了骇然的猜测,他推门而出,与雨中之人对上双眼。
崔行周脸上有着难以分辨的神色,慧通站在廊下,脚步像钉在地上一般,行动不得,雨幕重重,他看着崔行周跪到地上,身躯笔直,伞落在地上,黑衣玉冠的男人于雨中挺立,虽是跪着,却只觉身躯不折,笔直傲然,实在沉静得不像话:“春台案后这八年,学生夜不能寐,唯恐见到曾为我河山百姓浴血奋战却无辜枉死之人。陛下沉湎夺权争斗,罔顾是非,臣民不服,百姓不安,河山倾颓。大业定邦不足三十载,历经旱涝天灾,未曾真正安定,百姓需要温和肃正的君王来清前朝、扶河山,创海清河晏的清明盛世。慧通大师,学生需要您襄助。”
慧通手中佛珠盘转不停,他亦不如往日与崔行周下棋品茶时的松弛,神色严肃:“崔公子,你是世家中人,这番话自你口中说出,又叫我如何信得。”
雨水淋透了崔行周的衣物,慧通打眼望去,却是比前些日子更加清减。
他于雨中垂眸,往日再是爱干净不过的人,现下跪在泥水里,没有半分犹豫的伏下身子叩首:“学生自生于崔氏,二十余载春秋,日日反省,自问不曾愧对于族人,愧对于皇帝,愧对于大业黎民。学生心中是愿天下安定,黎民百姓不受苦难,绝不会让大业生出前朝那般动荡不堪之乱。”
廊下吹进细密的雨丝,慧通缄默不言,崔行周以额触地,行的是以他的身份面见皇帝都不需行的叩拜大礼。
可崔行周这话说的实在精妙,他句句为天下人考量,言之凿凿的承诺不会允许皇帝世家权力相倾而生动乱。可若有朝一日他崔行周自己踹开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他之谋略,又怎会不能天下安定。
可到那时,那还是皇帝的江山吗?
况且——
“崔公子,你有你的私心,你想为谢家的姑娘报仇雪恨……是与不是?”慧通道,“早知如此,我便不该……”
崔行周身形未动,语气却倏而冷冽三分:“您是心慈的出家人,您于学生的恩德,学生没齿难忘。朝廷诸事,学生不敢说没有半分私心,君子论迹不论心,无论如何,学生希望有明君,有盛世太平。”
慧通嘴唇轻颤,握着的佛珠也转动的愈加快速,他闭着眼念了几句佛经,又看了眼已是满身泥水的崔行周,喟然长叹:“你回去吧,我会考量。”
“学生等不得了!”崔行周自泥泞中抬首,语气沉而重,“学生不是不知殿下身在何处,也不是不能一力倾覆。江山倾颓,若是您不能下决断,时卿未必不能替您抉择,甚至也未必不能下一个您更不愿接受的决断。”
慧通这会儿终于平静下来,冷眼瞧着雨帘中的崔行周,少年已经长成肃穆冷冽的模样,哪怕被幽禁多年未曾掌权柄,端正跪在雨中也是一副叫人看不透的压迫之气。
他字字恳切,却轻而易举的便要挟他至此。
是他小瞧了崔行周,这些年崔行周在慈安寺烧香礼佛,温润如玉,他便真以为崔行周遭受那般打击,对外头俗事全然不感兴趣,却原来,清净的佛堂之地也能包藏得住他狠厉的手腕和祸心。
“崔氏有你,是之大幸……”慧通不由感慨。
可朝廷有崔行周,不知是吉是忧。
可叹啊,若没有春台案,眼前人必已是能只手搅弄天下风云,一手遮天的权臣。
马车朴素,与琅园奢华全然不同。实则崔行周近年来出府也向来低调,大业晚上并无宵禁,因而他出府虽则不宜人知晓,但也并不分外打眼。
崔行周盍眼坐在马车内,听马车行过京中道路,神色淡淡。
自打春台案后,他被敕夺爵位,削去官身,实则在京中身份地位万分尴尬。
从前他是崔氏长房嫡支,又年少入仕,行事世故周全,众人皆知他是晏州崔氏未来的族长,他于京中行走,旁人不敢直视。春台案后,他名为戴罪承天子恩幽居琅园,实则是被密旨软禁。可他虽已是庶民,血脉关系却不断,仍是如今大业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崔相嫡长子,况崔行周自己的人力财力亦是早年培植,后来其人虽不曾掌权柄,也不容小觑。
故而崔行周这些年虽身份不及,日子过得却仍旧极为体面。只是不能入宫,不得见宗室贵胄。
他并未生在世家最盛的时代。前朝门阀把持朝政,皇室徒有虚名,并无半分制衡之力,那时大姓世家说一不二,掌天下权柄,皇帝都要看世家族长脸色。
皇权旁落,天下自然动荡,藩王和各地蕃臣打着勤王的名义互相倾轧,大业的开国皇帝在一片混乱中成了最后的赢家。宁德皇帝是寒门蕃将出身,一杆长枪定天下,登基以后心怀抱负要脱离世家控制,为此颁布了诸多田亩赋税选官的政令,也曾一度让世家疲软乏力,朝局清明。
但掌权多年的门阀世家自然不会轻易放弃家族辉煌,于是正值壮年的宁德皇帝登基不过四年便溘然长逝。年轻气盛的盛安帝登基,借着先帝留下的短暂的清明政局,想要杀鸡儆猴,谋划多年,造了一场嗜血的春台案。
那是世家大族最薄弱不堪的几年,尽管如此,盛安帝也不敢把主意打到崔氏等等这样势力渗透不可估量的望族上,只好拿谢家开刀。
谢氏原是江南大族,前朝时几经动乱,门庭冷落,早已变成普通富庶人家。是彼时谢氏一个不打眼的庶子投靠宁德皇帝一路打天下,军功卓著,从无名小卒变为了宁德帝亲信大将,还迎娶了宁德帝亲妹的独女,宁德帝建国后,这位庶子便成了天子重臣,这便是谢令殊的父母了。
那是几百年来皇权最为尊崇的时代,因而宁德帝时期,乃至后来盛安帝前期,谢家都因谢居生这一脉而显赫尊贵,族人为官为将,诰命如流水,满京城谁人不避其锋芒。然而看似花团锦簇的谢家并没有传承几百年屹立不倒的门阀世家一般势力盘根错节,谢家也只是盛安帝亲手培养的一个对抗世家的靶子。
少年时崔行周为太子伴读,不得半分行差踏错,远没有望族子弟前朝时期的潇洒。借着春台案,盛安帝在重要位置撤换了许多世家势力。于崔氏来说,崔行周被借口与废太子甚为密切,有谋逆之嫌的关系削爵夺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
失去这个崔氏等了许多年才等到的惊才艳艳力压旁族的后人,这个被崔氏以全族之力培养,满门寄予厚望的继承人,崔氏还要花多少心血、多少人力物力,才能再得一个能与崔行周的才学手腕相及之人?
盛安帝的杀鸡儆猴在春台案后的短时间内的确是起到了极强的威慑作用,然而他功利心切,又有杀父之仇的刺激,手腕太过强硬,引得以崔氏为首的世家不满反扑,到盛安二十四年的今日,朝廷早不复当年春台案时盛安帝的强势,反倒隐隐有了世家翻身钳制天子之势。
便是最有天子体面的时期,那个盛安帝恨不得生啖世家族人血肉的时期,他也只敢将崔行周关在诏狱,即便如此最后也不得不妥协放人,那么时至今日,所谓的软禁早就成了一纸空谈。只要崔行周不出京城,盛安帝也不敢派禁军来拿人。
马车不知何时已经驶离了热闹的街巷,慈安寺这处实在偏僻,即使是端午也难有人烟。
今日是崔照亲自驾车,马车停下,崔照跳下车,搬了脚凳,这才轻敲车壁,低声道:“公子,到了。”
崔照是崔行周心腹,往日并不见于人前。
崔行周睁开眼,将才一路思虑,他眸色深沉如渊。
马车内没有动静,崔照也不多言,便在马车边静候。
崔行周缓了缓周身戾气,掀开车帘,崔照提一盏灯,扶崔行周下马车。
慈安寺所在的山峰道路狭窄,马车不能上山,唯有石阶一条,一路通至山顶。
路途坎坷,往日崔行周虔诚拜颂上山,今日却扶着崔照的手臂,缓慢拾阶而上。
淅淅沥沥的小雨不知何时落了下来,不需吩咐,自有暗卫递上伞来。崔照一手提着灯,一手扶崔行周,这会儿还要撑伞,崔行周便伸手拿了那盏灯过来。
伞面是一匹千金的绢绸所做,雨水落在其上,几近无声。
崔行周并非借着崔照的力气上山,只是虚扶着,步履缓慢。
他身量高挑,原也该是健步如飞的儿郎。可蒙着夜色,他只能搭着旁人手臂行走。
好在他气质卓然,即使这般有些难堪的场面,他也不见半分狼狈,仍旧矜贵清雅。
因着崔行周鲜少出琅园,即便出来也都是些无关痛痒的小事,崔照这许多年便鲜有跟在崔行周身边外出的时候。便是上次夜中从慈安寺急忙回府,崔行周也是生怕有半分耽搁的让他带着姑娘先行下山,可那日崔行周许是心急如焚,也不怕自己摔着跌着,步履不停,并未落下他们多远。
他虽然一直知晓崔行周眼疾严重,可如今亲手扶着公子上山,切实感受到昏黄灯影下崔行周并不平稳的步调,在鲜血里拼杀出来的青年人仍旧双眼泛红。
索性山道上只有他二人,又漆黑一片,崔照不言语,便也无人看得到这崔统领的郁郁之色。
只是崔行周似有感应,他侧头,见崔照恭敬的垂首不敢吭声,夜色浓重,灯笼的光亮全然照去了石阶上,崔行周看不见崔照的神色,安抚似的笑道:“轮到你笑话主子了?仔细回去领板子。”
听他这般拿眼睛玩笑,青年的双眼一下赤红,他仰起头,仗着崔行周看不见,面露不甘道:“他磋磨您至此,公子就该杀了那皇帝老儿。”
崔行周并未制止他这般难听的大不敬话语,他知晓崔照稳重,不过一时恼火,四下又只有他的人,遂由了崔照去:“总不会叫他一直这般得意。”
崔照忆起他们此行的目的,勉强舒了口气,又道:“您能不再忍让,是天大的喜事。为着这等仇怨,属下们早都恨不得生扒了他的皮。”
隔着朦胧雨声,崔行周声音清淡,话里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情绪:“以后不会了。”
及至山顶,已是子时。
崔照将伞递到崔行周手中便又隐入黑暗,白衣黑袍的男子持伞端然立在寺庙大殿前,又是施施然的清隽公子。
他仰头望着庄严肃穆的大殿,静立片刻,他躬身,朝佛像遥遥一拜,虔诚庄重。
再抬眸时,崔行周缓步朝后院慧通大师的居所走去。
慧通浅眠,此时裹衣观雨,透过窗子,一眼望到了走进来的崔行周。
这般深夜崔行周独自上山,慧通心中已经有了骇然的猜测,他推门而出,与雨中之人对上双眼。
崔行周脸上有着难以分辨的神色,慧通站在廊下,脚步像钉在地上一般,行动不得,雨幕重重,他看着崔行周跪到地上,身躯笔直,伞落在地上,黑衣玉冠的男人于雨中挺立,虽是跪着,却只觉身躯不折,笔直傲然,实在沉静得不像话:“春台案后这八年,学生夜不能寐,唯恐见到曾为我河山百姓浴血奋战却无辜枉死之人。陛下沉湎夺权争斗,罔顾是非,臣民不服,百姓不安,河山倾颓。大业定邦不足三十载,历经旱涝天灾,未曾真正安定,百姓需要温和肃正的君王来清前朝、扶河山,创海清河晏的清明盛世。慧通大师,学生需要您襄助。”
慧通手中佛珠盘转不停,他亦不如往日与崔行周下棋品茶时的松弛,神色严肃:“崔公子,你是世家中人,这番话自你口中说出,又叫我如何信得。”
雨水淋透了崔行周的衣物,慧通打眼望去,却是比前些日子更加清减。
他于雨中垂眸,往日再是爱干净不过的人,现下跪在泥水里,没有半分犹豫的伏下身子叩首:“学生自生于崔氏,二十余载春秋,日日反省,自问不曾愧对于族人,愧对于皇帝,愧对于大业黎民。学生心中是愿天下安定,黎民百姓不受苦难,绝不会让大业生出前朝那般动荡不堪之乱。”
廊下吹进细密的雨丝,慧通缄默不言,崔行周以额触地,行的是以他的身份面见皇帝都不需行的叩拜大礼。
可崔行周这话说的实在精妙,他句句为天下人考量,言之凿凿的承诺不会允许皇帝世家权力相倾而生动乱。可若有朝一日他崔行周自己踹开皇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以他之谋略,又怎会不能天下安定。
可到那时,那还是皇帝的江山吗?
况且——
“崔公子,你有你的私心,你想为谢家的姑娘报仇雪恨……是与不是?”慧通道,“早知如此,我便不该……”
崔行周身形未动,语气却倏而冷冽三分:“您是心慈的出家人,您于学生的恩德,学生没齿难忘。朝廷诸事,学生不敢说没有半分私心,君子论迹不论心,无论如何,学生希望有明君,有盛世太平。”
慧通嘴唇轻颤,握着的佛珠也转动的愈加快速,他闭着眼念了几句佛经,又看了眼已是满身泥水的崔行周,喟然长叹:“你回去吧,我会考量。”
“学生等不得了!”崔行周自泥泞中抬首,语气沉而重,“学生不是不知殿下身在何处,也不是不能一力倾覆。江山倾颓,若是您不能下决断,时卿未必不能替您抉择,甚至也未必不能下一个您更不愿接受的决断。”
慧通这会儿终于平静下来,冷眼瞧着雨帘中的崔行周,少年已经长成肃穆冷冽的模样,哪怕被幽禁多年未曾掌权柄,端正跪在雨中也是一副叫人看不透的压迫之气。
他字字恳切,却轻而易举的便要挟他至此。
是他小瞧了崔行周,这些年崔行周在慈安寺烧香礼佛,温润如玉,他便真以为崔行周遭受那般打击,对外头俗事全然不感兴趣,却原来,清净的佛堂之地也能包藏得住他狠厉的手腕和祸心。
“崔氏有你,是之大幸……”慧通不由感慨。
可朝廷有崔行周,不知是吉是忧。
可叹啊,若没有春台案,眼前人必已是能只手搅弄天下风云,一手遮天的权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