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沾不足惜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甘以敬身先士卒,献出自己大半身家,决意开山种茶,钱有了,种哪里呢?甘以敬把目光投向了历史上的产茶明山震雷山。震雷山,位于信阳东双河,大致呈东西走向,西高东低,东部渐没于淮南丘陵,汇集了丰富的南北动植物资源,保存着过渡带特有的生物群落。植物种类繁多,而且三河环绕,水资源丰富。信阳八景之一的"雷沼喷云"和"浉河泛月"皆位于此处。震雷山顶的雷峰禅寺有上千年的历史。在震雷山北冀,有胜泉寺,寺前有泉水自石罅流出,长年不断,四季澄清,其味甘冽.虽大旱也不不竭。山脚稻田、靠此灌溉,稻米内部品质优于其他地方。震雷山的泉水被附近村民称为圣水,因为有其独特的功效。用它沏茶,其味甘冽、香郁,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苏东坡常以浉水烹煮茶。用其煮饭,米饭清香,用此水的壶具、煮具,无沉淀、无结垢,洁净如新。有如此好的山水,正适宜茶树生长,在经过实地勘测之后,甘以敬决定在历史上的老茶区震雷山北麓垦荒,他从湖北咸宁,安徽六安、麻埠购买茶籽,播下茶籽30余亩,种茶树3万多窝。春天来了,大片大片齐整的茶园,青翠欲滴,伴着缭绕的云雾,甘以敬在谷雨这天召集信阳商会会长王子漠、彭清阁等人并游说妻舅和亲友来震雷山茶山品鉴震雷山新种出来的茶和胜泉寺前的泉水煮出来的茶水,新茶色清味香,喝上一杯让人心旷神怡,看着甘以敬散尽家财、一腔热血为了茶叶,终于引的亲朋动容。
信阳商会会长王子漠带头出资,商会商人、甘以敬的亲朋好友也纷纷加入这个行列,集资入股,每股5串,操办茶场,1903年在震雷山成立“元贞茶社”,这是信阳有史以来第一个茶叶生产组织。茶社并非喝茶交际的茶馆,而是股份制的“茶叶合作社”,股东以本金入股,推举热心茶叶并有经验的人为经理,定产承包,证人保证,法院备案。董事会还选派“监山”人监督合同执行。为防止重采轻管牟取暴利,合同规定:头茶(春茶)、二茶(夏茶)共计不得超过45天,“夏至”7天后必停采。茶叶制作后,按股份分配茶叶。为了多获利不亏损,承包人精心管理、采制。茶叶质量很好,可是无论茶叶师傅如何制作,都制作不出六安瓜片那种清澈明亮,气味清香,醇厚回甘的味道。同样的茶叶种子,同样的气候山脉,而且信阳的山更高,云雾更多,水气更足,为何茶叶的滋味反而不如六安的瓜片,甘以敬深刻反思,为了提升茶叶的制作品质,甘以敬和王子漠商议,必须得向张謇学习,学习重工主义,提升茶叶品质,甘以敬认为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是当前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不破不立,必须得工艺推陈出新。于是,二人商议之后,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著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学习制茶技术,炒制出的茶汤色碧绿,香气清高。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茶社开始逐步发展,到了民国时期,茶山达60多亩,茶树达6万余窝,年产茶1600多斤,年获利折合银元650元。
1910年,甘以敬、陈义坦、陈玉轩、王选青、陈相庭等共50多人集资入股在山高云雾多的车云山成立 “宏济茶社”,每股5串,每串千文,共集资2000多股,合计制钱1万多串。宏济茶社位于信阳西部80多公里的董家河车云山上,与湖北接壤。山上地形似盆状,因此当地百姓取名为“仰天窝”。海拔578米,经常云雾环山缭绕,似车轮滚动,因此在光绪三十二年更名为“车云山”。这里不但以白云绕山引人,而且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宜种茶。早在光绪年间,山上有个叫偿的和尚在主峰千佛塔南坡种茶2亩多,茶叶品质甚佳,分发给一些绅士品尝,很受赞扬。陈玉轩当选为社长,王选青为会计,陈相庭为经理,向道署衙门备案,领得执照,宏济茶社是信阳有史以来第一个合股集资的茶叶生产组织,经过3年的努力,种茶80亩、8万余窝。1913年开始试采,试采典礼上用松枝扎了茶门,还邀请了股东和信阳各界知名人士上山,大摆筵席,燃放鞭炮,合影留念。因种植的茶树是由杭州龙井购回的茶子所生,所以,茶社为制出的茶起名为“车云龙井”。“车云龙井”成为信阳茶叶的第一个品牌。会长陈玉轩专门为此作对联一副:“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当年共采制干茶叶300多斤,除了社长、会计每人送二斤做酬劳外,每个股东和来宾都赠送茶叶一斤半斤不等,余下的全部卖给城内的“同盛酱园”零售。股东中有人将茶叶赠送北京、天津、开封等地的亲友,车云山龙井也因此逐渐出名,后将“宏济茶社”更名为“车云茶社”,茶社又开辟新茶园,扩建新茶房。三四年后,车云山上茶园面积达到了80多亩,有茶树8万多窝,茶农10余户。车云毛尖有了名气后十分畅销,在城内专门开设了“车云茶庄”,茶叶远销到郑州、汉口、西安、北京、天津等地。随着毛尖声誉鹊起,茶叶生产日盛,茶园逐渐扩大,车云山上茶园面积达到了100余亩,年产茶3000多斤,年获利1500银元。当时的车云毛尖虽色泽鲜嫩,白毫遍布,香高味浓,但茶条尚不够细直。
1911年,余子芸、僧廉泉等26人集股筹资建立裕申茶社,茶社坐落在河南省信阳南部柳林乡甘家冲村的孙家冲,地处浅山区,贴近京广铁路,交通方便,土质肥沃。看到种茶有望的甘以敬召集12人人股,建立裕申茶社,种茶30余亩,数年后产茶500多斤。在茶社的带领下,附近的农民也纷纷开山种茶。
1912年余子芸、僧廉泉等26人集股筹资继续在震雷山开荒种茶,建立广益茶社。震雷山风景宜人,水质甘甜,大旱不竭,可灌溉田园,信阳知州张钺诗歌中写道:“鸿钧通窃处,雷沼在山巅。薄蔼初浮水,浓云已布天。篆丝重迭吐,簇练半空悬。散作崇朝雨,千树溉稻田。”如此优越的环境,最宜种茶,继元贞茶舍30余亩,种茶树3万多窝之后,信阳茶人继续开垦,种茶60余亩,茶树6万多窝,年产茶1000余斤。至多时茶园达70余亩,产茶2000斤,年获利银洋700元。
1913年,王子谟、僧空尘等32名股东集资筹建,创建森森茶社,茶社位于信阳谭家河乡的万寿山上,种茶4万余亩。后来茶社实行“标包制”,李逢春承包了该社茶园,定期7年。茶叶采制季节有司火1人、炒工8人、烘茶工2人,并有专人做饭、管账、监督管理生产,年产茶800多斤,可卖银元700多元。鼎盛时期的茶园有茶树9万余窝,年产茶2500多斤。李逢春自己没有茶庄,茶叶生产开支都从几家大茶店预支款资,茶叶下来后再交给茶店销售,以每斤便宜1角钱作为利息。新茶下来后,还要给主管部门和茶社股东分别赠送一些优质茶叶,如赠送县劝业所1斤、省实业厅1斤、北京中央政府3斤、每个股东1至3两不等。当时毛尖每斤批发价格为银元一块四五,零售3元2角,最高时达4元8角。茶社后更名为万寿茶社。
1915年,李有芸、强石生、易宣山等12人集资人股在信阳西南80多里的浉河港乡之名潭——黑龙潭建立龙潭茶社。茶社附近泉水凛冽,群山环绕,山上常年云雾弥漫,土质肥沃,是种茶的良好地。开辟茶园40余亩,兴盛时达到100余亩,年产茶3000余斤,获利银元1600元。
1915年,杨子述、蔡玉山等29人集资人股,在信阳西60余里的董家河镇深山成立广生茶社。茶山与湖北接壤,山主峰高耸入云,海拔800多米,终年雨雾烘托,朝辉晚霞,风光迷人,古有“远观楚豫天地小,近看浉淮眼底宽”之句。早在明代,此处建立有鹰寺,又名仙寺,有“武陵盛景”之美誉。在山坳处开荒种茶100余亩,兴盛时产茶3000余斤,销售到南阳、开封等地,城内的唐记、怡记两个茶庄专门销售广生茶社的毛尖茶。1919年,茶社也实行“标包制”,股东会推选热心种茶的张玉生为经理,雇用何运堂承包经营,与社长订立合同,同时到法院备案,合同规定春茶、夏茶不超过45天,夏至后7天必须停采,以利养树。每年按照生产情况,给股东送一定数量的茶叶,其余自行处理,自负盈亏。
1919年,由张玉生、陈天赐等人集股筹建博厚茶社。茶社位于今日信阳市西部50多里的董家河乡白马山。白马山海拔636米,相传为仙马饲养之处,东岭昂起似马首,西岭低如马尾,中岭平坦似腰,形似骏马一匹,山下西河弯弯经过,两岸丛山峭壁,河水清澈。在此先开荒植茶3万余窝,后发展到茶园50多亩、茶树5万余窝,年产茶1500斤,获利银元600元。
“八大茶社”注重引进优良茶树,不断改良炒制工艺,让信阳毛尖炒制工艺日趋完善,1913年产出品质极佳的本山毛尖茶,将其命名为“车云毛尖”。随着毛尖声誉鹊起,茶叶生产日盛,茶园逐渐扩大,诞生于清末民初的八大茶社,广种茶树41万窝,近400亩。茶山所产之茶,大量销往蒙古、俄罗斯,以及中国新疆、甘肃、陕西、宁夏等地。信阳茶以羊楼洞为起点,顺长江至汉口,逆汉水至襄阳,再改水运为畜驮车拉至黄河,一路走东口,一路走西口。东路砖茶往北入归化,再往北到库伦,最后到达俄罗斯恰克图,从这里转口销往俄罗斯及欧洲。一个恰克图抵得上三省,茶叶通过贸易活动将人民财富的宝贵而富有生机的汁液输送到整个西伯利亚”。信阳茶商将凋落的、仓促采下的大叶收集到一起,用气压机压制的砖头模样的一大块,但要比砖头薄一些,这就制成了廉价的茶,称之为“砖茶”运往羊楼洞通过茶马古道销向恰克图。砖茶贸易在近代茶叶贸易史上占据重要一页。到19世纪中叶快要开始时,茶叶的份额已经约占俄国经恰克图进口额的95%。其时,俄国进口的茶叶中,三分之一是砖茶。砖茶交易起源于乾隆时期,早在乾隆五十一年到六十年(1786—1795)间,山西大茶商三玉川、巨盛川来羊楼峒设庄收茶压砖。每年生产帽盒茶8000担。《临湘县志》也提到,临湘茶叶,皆由私商收购。康熙年间(1662—1722)晋商于羊楼司设置茶庄,收购茶叶。19世纪50年代之初,当时仅羊楼洞一处茶庄就多达70余家,年产红茶15万担(750万公斤),较前骤增十多倍,信阳所产之砖茶,随着茶马古道从羊楼洞大量销往蒙古、俄罗斯,以及中国新疆、甘肃、陕西、宁夏等地。茶砖贸易以1863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通过晋商贩砖茶到恰克图销往俄国;后期是俄商直接营茶,在羊楼洞设庄办厂制茶,然后销往本国。1860年《俄中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在中国领土上出现了加工向俄国出口的茶叶的俄国企业。开其端的是利特维诺夫股份公司,它于1863年在汉口地区创建了几个手工业作坊。同治元年,《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签订,自此俄商取得特权,深入中国内地牟取物产和推销产品。俄商将触角伸向以羊楼洞为中心的鄂南茶区,在此自设行庄,直接向茶农收茶。并自办了顺丰茶厂,制造青砖茶。到1865年,有半数以上经由天津发往恰克图的砖茶是俄国人自己在羊楼洞等地加工制造的,这其中大量的鲜叶都是信阳茶商提供的。俄国商人在羊楼洞和羊楼司设庄建厂,制售茶叶,由于享受免除茶叶半税的特权,又是水陆并运,大大节省了费用,所以其茶叶业务扶摇直上,从同治四年(1865)的1647888磅,猛增到同治六年(1867)的8659501磅。在1873年,利特维诺夫把他的各个企业迁到汉口市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使用蒸汽机的顺丰工厂。这里的“汉口地区”,即羊楼洞。顺丰砖茶厂采用新式蒸汽机制压砖茶,每年从羊楼洞等处贱价大量购茶,制成5种不同规格的砖茶,年产砖茶15万篓(每篓1.5担),该厂雇工八九百人,日夜开工,大量的鲜叶源源不断从信阳的茶山被送到俄国人的砖茶厂。太平天国时期,晋商入闽收购茶叶之路被切断,他们将种茶技术和制造红绿茶之法传授给原住民,为了运输方便,当地工人将茶叶压缩加工成柱状,这就是著名的“千两茶”。
信阳商会会长王子漠带头出资,商会商人、甘以敬的亲朋好友也纷纷加入这个行列,集资入股,每股5串,操办茶场,1903年在震雷山成立“元贞茶社”,这是信阳有史以来第一个茶叶生产组织。茶社并非喝茶交际的茶馆,而是股份制的“茶叶合作社”,股东以本金入股,推举热心茶叶并有经验的人为经理,定产承包,证人保证,法院备案。董事会还选派“监山”人监督合同执行。为防止重采轻管牟取暴利,合同规定:头茶(春茶)、二茶(夏茶)共计不得超过45天,“夏至”7天后必停采。茶叶制作后,按股份分配茶叶。为了多获利不亏损,承包人精心管理、采制。茶叶质量很好,可是无论茶叶师傅如何制作,都制作不出六安瓜片那种清澈明亮,气味清香,醇厚回甘的味道。同样的茶叶种子,同样的气候山脉,而且信阳的山更高,云雾更多,水气更足,为何茶叶的滋味反而不如六安的瓜片,甘以敬深刻反思,为了提升茶叶的制作品质,甘以敬和王子漠商议,必须得向张謇学习,学习重工主义,提升茶叶品质,甘以敬认为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是当前经济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不破不立,必须得工艺推陈出新。于是,二人商议之后,派吴少渠到安徽六安、麻埠一带买茶籽,还请来六安茶师吴著顺、吴少堂帮助指导种茶制茶。制茶法基本上是沿用“瓜片”茶的炒制方法,用小平锅分生锅和熟锅两锅进行炒制。炒茶工具采用帚把,生锅用把长0.5米、把粗0.1米的帚把2个,双手各持1把,挑着炒。熟锅用大帚把代替揉捻,学习制茶技术,炒制出的茶汤色碧绿,香气清高。这就是信阳毛尖的最初制作技术、用这种炒制法制造的茶叶就是当今全国名茶信阳毛尖的雏形。茶社开始逐步发展,到了民国时期,茶山达60多亩,茶树达6万余窝,年产茶1600多斤,年获利折合银元650元。
1910年,甘以敬、陈义坦、陈玉轩、王选青、陈相庭等共50多人集资入股在山高云雾多的车云山成立 “宏济茶社”,每股5串,每串千文,共集资2000多股,合计制钱1万多串。宏济茶社位于信阳西部80多公里的董家河车云山上,与湖北接壤。山上地形似盆状,因此当地百姓取名为“仰天窝”。海拔578米,经常云雾环山缭绕,似车轮滚动,因此在光绪三十二年更名为“车云山”。这里不但以白云绕山引人,而且得天独厚的条件适宜种茶。早在光绪年间,山上有个叫偿的和尚在主峰千佛塔南坡种茶2亩多,茶叶品质甚佳,分发给一些绅士品尝,很受赞扬。陈玉轩当选为社长,王选青为会计,陈相庭为经理,向道署衙门备案,领得执照,宏济茶社是信阳有史以来第一个合股集资的茶叶生产组织,经过3年的努力,种茶80亩、8万余窝。1913年开始试采,试采典礼上用松枝扎了茶门,还邀请了股东和信阳各界知名人士上山,大摆筵席,燃放鞭炮,合影留念。因种植的茶树是由杭州龙井购回的茶子所生,所以,茶社为制出的茶起名为“车云龙井”。“车云龙井”成为信阳茶叶的第一个品牌。会长陈玉轩专门为此作对联一副:“茶敬客来茶当酒,云山云去云作车”。当年共采制干茶叶300多斤,除了社长、会计每人送二斤做酬劳外,每个股东和来宾都赠送茶叶一斤半斤不等,余下的全部卖给城内的“同盛酱园”零售。股东中有人将茶叶赠送北京、天津、开封等地的亲友,车云山龙井也因此逐渐出名,后将“宏济茶社”更名为“车云茶社”,茶社又开辟新茶园,扩建新茶房。三四年后,车云山上茶园面积达到了80多亩,有茶树8万多窝,茶农10余户。车云毛尖有了名气后十分畅销,在城内专门开设了“车云茶庄”,茶叶远销到郑州、汉口、西安、北京、天津等地。随着毛尖声誉鹊起,茶叶生产日盛,茶园逐渐扩大,车云山上茶园面积达到了100余亩,年产茶3000多斤,年获利1500银元。当时的车云毛尖虽色泽鲜嫩,白毫遍布,香高味浓,但茶条尚不够细直。
1911年,余子芸、僧廉泉等26人集股筹资建立裕申茶社,茶社坐落在河南省信阳南部柳林乡甘家冲村的孙家冲,地处浅山区,贴近京广铁路,交通方便,土质肥沃。看到种茶有望的甘以敬召集12人人股,建立裕申茶社,种茶30余亩,数年后产茶500多斤。在茶社的带领下,附近的农民也纷纷开山种茶。
1912年余子芸、僧廉泉等26人集股筹资继续在震雷山开荒种茶,建立广益茶社。震雷山风景宜人,水质甘甜,大旱不竭,可灌溉田园,信阳知州张钺诗歌中写道:“鸿钧通窃处,雷沼在山巅。薄蔼初浮水,浓云已布天。篆丝重迭吐,簇练半空悬。散作崇朝雨,千树溉稻田。”如此优越的环境,最宜种茶,继元贞茶舍30余亩,种茶树3万多窝之后,信阳茶人继续开垦,种茶60余亩,茶树6万多窝,年产茶1000余斤。至多时茶园达70余亩,产茶2000斤,年获利银洋700元。
1913年,王子谟、僧空尘等32名股东集资筹建,创建森森茶社,茶社位于信阳谭家河乡的万寿山上,种茶4万余亩。后来茶社实行“标包制”,李逢春承包了该社茶园,定期7年。茶叶采制季节有司火1人、炒工8人、烘茶工2人,并有专人做饭、管账、监督管理生产,年产茶800多斤,可卖银元700多元。鼎盛时期的茶园有茶树9万余窝,年产茶2500多斤。李逢春自己没有茶庄,茶叶生产开支都从几家大茶店预支款资,茶叶下来后再交给茶店销售,以每斤便宜1角钱作为利息。新茶下来后,还要给主管部门和茶社股东分别赠送一些优质茶叶,如赠送县劝业所1斤、省实业厅1斤、北京中央政府3斤、每个股东1至3两不等。当时毛尖每斤批发价格为银元一块四五,零售3元2角,最高时达4元8角。茶社后更名为万寿茶社。
1915年,李有芸、强石生、易宣山等12人集资人股在信阳西南80多里的浉河港乡之名潭——黑龙潭建立龙潭茶社。茶社附近泉水凛冽,群山环绕,山上常年云雾弥漫,土质肥沃,是种茶的良好地。开辟茶园40余亩,兴盛时达到100余亩,年产茶3000余斤,获利银元1600元。
1915年,杨子述、蔡玉山等29人集资人股,在信阳西60余里的董家河镇深山成立广生茶社。茶山与湖北接壤,山主峰高耸入云,海拔800多米,终年雨雾烘托,朝辉晚霞,风光迷人,古有“远观楚豫天地小,近看浉淮眼底宽”之句。早在明代,此处建立有鹰寺,又名仙寺,有“武陵盛景”之美誉。在山坳处开荒种茶100余亩,兴盛时产茶3000余斤,销售到南阳、开封等地,城内的唐记、怡记两个茶庄专门销售广生茶社的毛尖茶。1919年,茶社也实行“标包制”,股东会推选热心种茶的张玉生为经理,雇用何运堂承包经营,与社长订立合同,同时到法院备案,合同规定春茶、夏茶不超过45天,夏至后7天必须停采,以利养树。每年按照生产情况,给股东送一定数量的茶叶,其余自行处理,自负盈亏。
1919年,由张玉生、陈天赐等人集股筹建博厚茶社。茶社位于今日信阳市西部50多里的董家河乡白马山。白马山海拔636米,相传为仙马饲养之处,东岭昂起似马首,西岭低如马尾,中岭平坦似腰,形似骏马一匹,山下西河弯弯经过,两岸丛山峭壁,河水清澈。在此先开荒植茶3万余窝,后发展到茶园50多亩、茶树5万余窝,年产茶1500斤,获利银元600元。
“八大茶社”注重引进优良茶树,不断改良炒制工艺,让信阳毛尖炒制工艺日趋完善,1913年产出品质极佳的本山毛尖茶,将其命名为“车云毛尖”。随着毛尖声誉鹊起,茶叶生产日盛,茶园逐渐扩大,诞生于清末民初的八大茶社,广种茶树41万窝,近400亩。茶山所产之茶,大量销往蒙古、俄罗斯,以及中国新疆、甘肃、陕西、宁夏等地。信阳茶以羊楼洞为起点,顺长江至汉口,逆汉水至襄阳,再改水运为畜驮车拉至黄河,一路走东口,一路走西口。东路砖茶往北入归化,再往北到库伦,最后到达俄罗斯恰克图,从这里转口销往俄罗斯及欧洲。一个恰克图抵得上三省,茶叶通过贸易活动将人民财富的宝贵而富有生机的汁液输送到整个西伯利亚”。信阳茶商将凋落的、仓促采下的大叶收集到一起,用气压机压制的砖头模样的一大块,但要比砖头薄一些,这就制成了廉价的茶,称之为“砖茶”运往羊楼洞通过茶马古道销向恰克图。砖茶贸易在近代茶叶贸易史上占据重要一页。到19世纪中叶快要开始时,茶叶的份额已经约占俄国经恰克图进口额的95%。其时,俄国进口的茶叶中,三分之一是砖茶。砖茶交易起源于乾隆时期,早在乾隆五十一年到六十年(1786—1795)间,山西大茶商三玉川、巨盛川来羊楼峒设庄收茶压砖。每年生产帽盒茶8000担。《临湘县志》也提到,临湘茶叶,皆由私商收购。康熙年间(1662—1722)晋商于羊楼司设置茶庄,收购茶叶。19世纪50年代之初,当时仅羊楼洞一处茶庄就多达70余家,年产红茶15万担(750万公斤),较前骤增十多倍,信阳所产之砖茶,随着茶马古道从羊楼洞大量销往蒙古、俄罗斯,以及中国新疆、甘肃、陕西、宁夏等地。茶砖贸易以1863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主要是通过晋商贩砖茶到恰克图销往俄国;后期是俄商直接营茶,在羊楼洞设庄办厂制茶,然后销往本国。1860年《俄中北京条约》签订以后,在中国领土上出现了加工向俄国出口的茶叶的俄国企业。开其端的是利特维诺夫股份公司,它于1863年在汉口地区创建了几个手工业作坊。同治元年,《中俄陆路通商章程》签订,自此俄商取得特权,深入中国内地牟取物产和推销产品。俄商将触角伸向以羊楼洞为中心的鄂南茶区,在此自设行庄,直接向茶农收茶。并自办了顺丰茶厂,制造青砖茶。到1865年,有半数以上经由天津发往恰克图的砖茶是俄国人自己在羊楼洞等地加工制造的,这其中大量的鲜叶都是信阳茶商提供的。俄国商人在羊楼洞和羊楼司设庄建厂,制售茶叶,由于享受免除茶叶半税的特权,又是水陆并运,大大节省了费用,所以其茶叶业务扶摇直上,从同治四年(1865)的1647888磅,猛增到同治六年(1867)的8659501磅。在1873年,利特维诺夫把他的各个企业迁到汉口市内,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使用蒸汽机的顺丰工厂。这里的“汉口地区”,即羊楼洞。顺丰砖茶厂采用新式蒸汽机制压砖茶,每年从羊楼洞等处贱价大量购茶,制成5种不同规格的砖茶,年产砖茶15万篓(每篓1.5担),该厂雇工八九百人,日夜开工,大量的鲜叶源源不断从信阳的茶山被送到俄国人的砖茶厂。太平天国时期,晋商入闽收购茶叶之路被切断,他们将种茶技术和制造红绿茶之法传授给原住民,为了运输方便,当地工人将茶叶压缩加工成柱状,这就是著名的“千两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