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两个人的心事
对于兰月来说,经过那难忘的一夜之后,便是些平淡的日子。生日party之后,兰月好像一下子长大了一截,不管是生理上的还是心理上,她都觉得自己在迅速的融入大学这个小社会里。只是,自己虽然在努力的成长,可刚刚燃起的情感火苗却变得模糊起来。
不知为什么,那晚之后,程宇似乎是忘了之前的周二、周四的约定,一连两周都爽约了。兰月忍不住给他打了电话,两次没接,第三次他告诉她,正在忙一个采访任务,不方便通话,最近也没时间去平台练习口语了,他很抱歉放了自己鸽子。兰月能听出对方话语中刻意的冷淡,兰月明白应该是自己那晚的态度不明伤到了对方。她觉得有些遗憾,也有些委屈。好在,还没开始,就结束了,这样的感情经历也能接受。
大学校园实在是有些太大了,系也多、人也多,熙熙攘攘的,如果不是刻意的约好,两个没什么交集的人要想碰面还真是得需要点缘分的,更何况程宇实习之后,基本上不住在校园。可兰月还是这样有意无意的会光顾一下某个人的必经之路。当然,因为刻意,“邂逅”总还会有的,比如说——英语角,对,就是英语角,这个过去三年都不曾光顾过英语角的校草程宇,每周六竟成了英语角的常客,导致学校的英语角在一个月之内没来由的热闹了起来。
“看来,学长终于找到了练口语的最佳方法了。”兰月想,“其实,本来锻炼口语就是多人互动效果更佳。”虽然这样想,看见程宇被好几个女孩儿围着,兰月还是有点隐隐的失望。
兰月和眼前的一个韩国留学生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远远地,她看到程宇目光似乎正在瞥向他,有那么一瞬,两个人的目光交汇,兰月点头致意,程宇则心照不宣的笑了笑,看上去充其量算比陌生人略近一点儿。这举动就好像生日那晚什么也没发生过,兰月甚至怀疑那天平台上的表白不过是自己的一场梦而已。
兰月反反复复的回忆,如果不是梦,那对方一定是拿自己当个笑话逗着玩的,那所有的一切都是演的,包括之前那个英雄救美的乌龙。可是那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陶笛又怎么解释呢?要知道,这中原腹地又不是江南瓷都,想找个烧制瓷器的地方谈何容易?再说,学长为什么要拿她这么个小姑娘耍着玩呢?而且那晚他的情绪明显地是反常的,难道是学长喜欢上自己,又觉得对不起思敏姐,然后又反悔了?这吃着锅里的看着碗里的不还是渣男行径吗!如果真是这样,我下次在看见他一定先问个清楚,然后再打他个满地找牙。
其实,比起黑色的高三,大学生活似乎要惬意很多,兰月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除了完成学业,她把高中时候自己想读又被妈妈禁止的小说找出来读,中文的、英文的都有。即便如此,她还是觉得日子空荡荡的,言情小说看的越多代入感越强,就越难以自拔。
这些日子,程宇的确很忙,他之前在跟进一个市里著名企业家的专访,刚整理的差不多,最近又被一个乡镇生物制药厂的排污问题给绊住了。作为实习记者,他其实具体的工作并不多,但对于深入一线的机会他还是很珍惜的。
但是这一切都不是程宇冷落兰月的理由。而兰月当天并没有给他明确的答复,也并没有真的伤到他。真正让他受伤的是他自己,程宇有些后悔自己当天的冲动。那个女孩子,就像他找了十几年的宝贝,他志在必得,他根本输不起。所以,他必须想办法,让对方离不开自己。对于兰月的一些举动,程宇当然是有所察觉的,更确切地说是在一直的关注。他觉得自己就像个矛盾体,其实他知道自己的大脑时常会陷入矛盾的漩涡当中,这些漩涡有大的、有小的、有浑浊的、也有清浅的,有黑洞洞的、也有泛着粉红色的涟漪的。比如:他对老爸的感情是又崇拜又怨恨,对家乡的感情是又留恋又感伤,对毕业后的生活又向往又迷茫,对身边一些女孩子的暗送秋波的,他内心是有些许的满足感,同时又对自己这种满足感十分的不屑。而对兰月,那个像个精灵一般的小女孩儿,那个出生日期和母亲的忌日重合、长相又与母亲有几分相像的小女孩,在他看来就像一个透明的玻璃体,让他如此的渴望,却又不忍心触碰。程宇是个少年就发表作品的作家,也是最早在网上连载作品的年轻写手之一。除了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小篇幅作品,在网上已有三本小说完结,一本正在更新。他也试着写过玄幻的题材,他自己尊重宗教,但并不迷信。即便如此,那天他看到兰月的身份证和那张似曾相识的脸时,他还是有些被震惊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了怀疑,后来平台上充满戏剧性的的偶遇更加深了他的怀疑,甚至是恐慌。那个女孩儿,就像一块磁石一般,他只能一边儿躲着他,一边又忍不住在她所有走过路过的的地方装作不经意的远远地看着她。他不是不想和她更进一步,而是太想了。所以,他请几个家在江西的同学帮他去找与兰月那只相似的陶笛,他把视频、图片用邮箱发给对方,最后花了大价钱请人重新烧制了一批,他才从中选了哪只最像的送给了兰月。他做这一切只是想让兰月高兴,他想看见兰月笑。那天他从老家赶回来也只是想送生日礼物。但是刚刚祭奠完母亲的程宇见到兰月那张脸就完全失控了,他觉得自己如果不去抱抱她,可能下一秒就会立刻死掉。他问兰月那句“你喜欢我吗?”恰是他小时候经常问母亲的那句“妈妈,你喜欢小宇吗?”。
兰月没有马上回答他,他知道兰月不是母亲,他也知道是自己出了问题,自己是想母亲想疯了。他对自己这种病态的感觉有些害怕却又难以自拔。第二天,程宇约了詹思敏,这几年,思敏总是他作品最原始的听众,一些小说或短剧从大纲开始她就开始给他建议了。所以他把自己的感受当成一篇小说的构思讲给思敏听。
“小说的构思挺吸引人,但立意有待商榷,在我看来,爱情和亲情不能混为一谈,而且真正幸福的爱情是需要双向奔赴的,爱情可以是唯美的、纯粹的、也可以是是执着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有时不需要设定和理由,但也一定不能掺杂太多的其他的情感,否则就会变味儿了,变了味儿的爱情我觉得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学长你是想写一个悲剧吗?”詹思敏的一席话让程宇愕然。
“不,不能是悲剧!”程宇木木的回答。
之后他就没有再说一句话,而是陷入到长久的沉思中。思敏就当是他进入了创作的瓶颈,也没再打扰他,当然也没把他的反应当一回事。
那次跟思敏的谈话之后,程宇退缩了。为了躲开兰月,他故意在报社加班,主动申请参加到县里采访的任务。但他又忍不住想见到兰月,所以会在周六到英语角去与她邂逅,他不敢靠近她,却因为远远地能看她一眼而得到些许的心灵慰藉。
程宇是一个已经二十几岁的成年人了,大学四年里也可谓阅女无数,自己不知道策略地回绝过多少抛过来的红绣球。礼貌的交往是有的,但四年来他这株西大校草却至今无人挖得走。比如说像詹思敏,大家都以为他们应该是一对儿,至少是疑似情侣,但双方当事人谁也没有站出来承认过。而对思敏的感觉程宇自己也说不清楚,算是一种欣赏和信任吧,但那绝不是男女之爱,最多只能算是红颜知己,而且,自从近期采访过詹思敏的父亲后,他更坚定了自己和思敏的关系定位,朋友、哥们、知己都可以,就是不能谈感情,他程宇的性格和豪门贵女不可能是一路人。
可是兰月不同,她一出现就几乎占满了程宇的所有的情感空间
他和她的交集不仅仅是初见,还有那奇怪的悬而不落的陶笛,一次又一次看似偶然却又无法忽略的身体接触。而自己就像中了邪一般,会不自觉的去追寻这个小小的身影,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她长得有几分像母亲吗?难道只是因为那让人难以置信的生与死的时间巧合吗?不然呢?自己该怎么解释为什么会被这个还没有发育完整的小丫头所吸引呢?
不知为什么,那晚之后,程宇似乎是忘了之前的周二、周四的约定,一连两周都爽约了。兰月忍不住给他打了电话,两次没接,第三次他告诉她,正在忙一个采访任务,不方便通话,最近也没时间去平台练习口语了,他很抱歉放了自己鸽子。兰月能听出对方话语中刻意的冷淡,兰月明白应该是自己那晚的态度不明伤到了对方。她觉得有些遗憾,也有些委屈。好在,还没开始,就结束了,这样的感情经历也能接受。
大学校园实在是有些太大了,系也多、人也多,熙熙攘攘的,如果不是刻意的约好,两个没什么交集的人要想碰面还真是得需要点缘分的,更何况程宇实习之后,基本上不住在校园。可兰月还是这样有意无意的会光顾一下某个人的必经之路。当然,因为刻意,“邂逅”总还会有的,比如说——英语角,对,就是英语角,这个过去三年都不曾光顾过英语角的校草程宇,每周六竟成了英语角的常客,导致学校的英语角在一个月之内没来由的热闹了起来。
“看来,学长终于找到了练口语的最佳方法了。”兰月想,“其实,本来锻炼口语就是多人互动效果更佳。”虽然这样想,看见程宇被好几个女孩儿围着,兰月还是有点隐隐的失望。
兰月和眼前的一个韩国留学生有一搭没一搭的聊着,远远地,她看到程宇目光似乎正在瞥向他,有那么一瞬,两个人的目光交汇,兰月点头致意,程宇则心照不宣的笑了笑,看上去充其量算比陌生人略近一点儿。这举动就好像生日那晚什么也没发生过,兰月甚至怀疑那天平台上的表白不过是自己的一场梦而已。
兰月反反复复的回忆,如果不是梦,那对方一定是拿自己当个笑话逗着玩的,那所有的一切都是演的,包括之前那个英雄救美的乌龙。可是那个几乎一模一样的陶笛又怎么解释呢?要知道,这中原腹地又不是江南瓷都,想找个烧制瓷器的地方谈何容易?再说,学长为什么要拿她这么个小姑娘耍着玩呢?而且那晚他的情绪明显地是反常的,难道是学长喜欢上自己,又觉得对不起思敏姐,然后又反悔了?这吃着锅里的看着碗里的不还是渣男行径吗!如果真是这样,我下次在看见他一定先问个清楚,然后再打他个满地找牙。
其实,比起黑色的高三,大学生活似乎要惬意很多,兰月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图书馆里,除了完成学业,她把高中时候自己想读又被妈妈禁止的小说找出来读,中文的、英文的都有。即便如此,她还是觉得日子空荡荡的,言情小说看的越多代入感越强,就越难以自拔。
这些日子,程宇的确很忙,他之前在跟进一个市里著名企业家的专访,刚整理的差不多,最近又被一个乡镇生物制药厂的排污问题给绊住了。作为实习记者,他其实具体的工作并不多,但对于深入一线的机会他还是很珍惜的。
但是这一切都不是程宇冷落兰月的理由。而兰月当天并没有给他明确的答复,也并没有真的伤到他。真正让他受伤的是他自己,程宇有些后悔自己当天的冲动。那个女孩子,就像他找了十几年的宝贝,他志在必得,他根本输不起。所以,他必须想办法,让对方离不开自己。对于兰月的一些举动,程宇当然是有所察觉的,更确切地说是在一直的关注。他觉得自己就像个矛盾体,其实他知道自己的大脑时常会陷入矛盾的漩涡当中,这些漩涡有大的、有小的、有浑浊的、也有清浅的,有黑洞洞的、也有泛着粉红色的涟漪的。比如:他对老爸的感情是又崇拜又怨恨,对家乡的感情是又留恋又感伤,对毕业后的生活又向往又迷茫,对身边一些女孩子的暗送秋波的,他内心是有些许的满足感,同时又对自己这种满足感十分的不屑。而对兰月,那个像个精灵一般的小女孩儿,那个出生日期和母亲的忌日重合、长相又与母亲有几分相像的小女孩,在他看来就像一个透明的玻璃体,让他如此的渴望,却又不忍心触碰。程宇是个少年就发表作品的作家,也是最早在网上连载作品的年轻写手之一。除了报纸杂志上发表的小篇幅作品,在网上已有三本小说完结,一本正在更新。他也试着写过玄幻的题材,他自己尊重宗教,但并不迷信。即便如此,那天他看到兰月的身份证和那张似曾相识的脸时,他还是有些被震惊了。他对自己的认知产生了怀疑,后来平台上充满戏剧性的的偶遇更加深了他的怀疑,甚至是恐慌。那个女孩儿,就像一块磁石一般,他只能一边儿躲着他,一边又忍不住在她所有走过路过的的地方装作不经意的远远地看着她。他不是不想和她更进一步,而是太想了。所以,他请几个家在江西的同学帮他去找与兰月那只相似的陶笛,他把视频、图片用邮箱发给对方,最后花了大价钱请人重新烧制了一批,他才从中选了哪只最像的送给了兰月。他做这一切只是想让兰月高兴,他想看见兰月笑。那天他从老家赶回来也只是想送生日礼物。但是刚刚祭奠完母亲的程宇见到兰月那张脸就完全失控了,他觉得自己如果不去抱抱她,可能下一秒就会立刻死掉。他问兰月那句“你喜欢我吗?”恰是他小时候经常问母亲的那句“妈妈,你喜欢小宇吗?”。
兰月没有马上回答他,他知道兰月不是母亲,他也知道是自己出了问题,自己是想母亲想疯了。他对自己这种病态的感觉有些害怕却又难以自拔。第二天,程宇约了詹思敏,这几年,思敏总是他作品最原始的听众,一些小说或短剧从大纲开始她就开始给他建议了。所以他把自己的感受当成一篇小说的构思讲给思敏听。
“小说的构思挺吸引人,但立意有待商榷,在我看来,爱情和亲情不能混为一谈,而且真正幸福的爱情是需要双向奔赴的,爱情可以是唯美的、纯粹的、也可以是是执着的、刻骨铭心的,爱情有时不需要设定和理由,但也一定不能掺杂太多的其他的情感,否则就会变味儿了,变了味儿的爱情我觉得是不会有结果的。所以,学长你是想写一个悲剧吗?”詹思敏的一席话让程宇愕然。
“不,不能是悲剧!”程宇木木的回答。
之后他就没有再说一句话,而是陷入到长久的沉思中。思敏就当是他进入了创作的瓶颈,也没再打扰他,当然也没把他的反应当一回事。
那次跟思敏的谈话之后,程宇退缩了。为了躲开兰月,他故意在报社加班,主动申请参加到县里采访的任务。但他又忍不住想见到兰月,所以会在周六到英语角去与她邂逅,他不敢靠近她,却因为远远地能看她一眼而得到些许的心灵慰藉。
程宇是一个已经二十几岁的成年人了,大学四年里也可谓阅女无数,自己不知道策略地回绝过多少抛过来的红绣球。礼貌的交往是有的,但四年来他这株西大校草却至今无人挖得走。比如说像詹思敏,大家都以为他们应该是一对儿,至少是疑似情侣,但双方当事人谁也没有站出来承认过。而对思敏的感觉程宇自己也说不清楚,算是一种欣赏和信任吧,但那绝不是男女之爱,最多只能算是红颜知己,而且,自从近期采访过詹思敏的父亲后,他更坚定了自己和思敏的关系定位,朋友、哥们、知己都可以,就是不能谈感情,他程宇的性格和豪门贵女不可能是一路人。
可是兰月不同,她一出现就几乎占满了程宇的所有的情感空间
他和她的交集不仅仅是初见,还有那奇怪的悬而不落的陶笛,一次又一次看似偶然却又无法忽略的身体接触。而自己就像中了邪一般,会不自觉的去追寻这个小小的身影,难道真的只是因为她长得有几分像母亲吗?难道只是因为那让人难以置信的生与死的时间巧合吗?不然呢?自己该怎么解释为什么会被这个还没有发育完整的小丫头所吸引呢?